10分鐘讀懂《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本文選自中信書院好書快聽欄目。好書快聽旨在用最短的時間,讓你吸收一本書的精華。本期分享的書是《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現在的社會好像更喜歡外向的人,我們總是把貶義的形容詞強加在「內向」的身上,把它和孤僻、自卑划上等號,責怪它是讓人冷漠甚至是抑鬱的罪魁禍首。其實「內向」心裡苦得慌:「我理智、冷靜謙遜、善於思辨,你們怎麼就看不見?」《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這本書就帶我們走進內向的世界,感受它真實的魅力。

《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蘇珊·凱恩 著

中信出版社

點擊封面購買

作者蘇珊·凱恩是最受歡迎的TED演講人之一,她就是一個內向的人,而且還是一個要經常與人打交道的律師。有一次,她要獨自面對一場非常重要的談判,她的對手驕傲而自信,翹著二郎腿以為勝券在握。而凱恩輕聲地提問,用簡單卻有分量的語句,打敗了具有攻擊性的對手,所有人都覺得她實在是太棒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當時緊張得都想鑽到桌子底下去。而她這種溫和的談判風格,正是內向性格獨有的力量。

凱恩想讓所有內向的人像她一樣,重新認識自己,內向性格並不是缺陷,它是獨特的禮物,發揮你的優勢,你將改變世界。

凱恩把內向性格從那些隱藏的成功人士的內心裡剖出,從心理學和生物學進行科學分析,採訪了各行各業的內向者們,就為讓世界看到內向的美。

我們對內向性格有哪些錯誤的認識

第一個誤解是,我們通常會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外向性格的人更願意與人交往,內向者就是不合群的孤獨患者。

實際上,很多內向者也有很強的社交能力,喜歡參加派對和商務會議,如果觀察一下周圍,那些社交活動中認真傾聽別人講話的人,那些能深入交談的朋友,可能是個「內向」的人。在咱們周圍,內向者的人數要遠比想像得多。

正是因為人們更喜歡外向開朗的性格,讓內向者也成了偽裝者。

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內向」,其實,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區別在於需要的外界刺激程度不同,換句話說,內向者享受安靜的舒適,越少刺激越好;而外向者,更喜歡有衝擊性的刺激。

咱們要想更準確的明白,這個區別是如何劃分的,咱們就來看看科學家做的這個實驗,科學家招攬了500個嬰兒,觀察他們在成長過程的每個時期里,是如何應對外來刺激的。在這些孩子四個月大的時候,在他們的頭上方弄破一個氣球,或者讓他們聞像酒精那樣刺激的味道。您可能會說了,小孩肯定是被嚇一跳,然後又哭又鬧的啊。有20%的小孩確實是反映相當激烈,他們大喊大叫地拒絕著這些刺激,還有一些孩子是非常淡定的,他們可能還覺得這點小刺激不算事兒。

難道內向的小孩是這些不哭不鬧的?您要是也這麼想,那可就正好錯了!而根據之後的實驗觀察,那20%的小孩才是內向型的「高度應激群體」。

比如說,在他們兩歲的時候,讓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刺激,給他們一個新型玩具或者一個無線遙控的機器人;在他們十幾歲的時候,安排一些陌生成年人和他們聊天、提問,觀察他們與人接觸的表現。他們碰見新鮮事物的時候,會小心翼翼地慢慢靠近,會考量所有的可能性,回答陌生人的問題時,他們的答案一定是在腦子裡斟酌得很完善了,才會說出的,這隻要看他們思考時不停轉動的眼睛就知道了。

內向的人們,警惕性高而且敏感,他們會對社會信號和道德標準更加在意。從小時候更容易觀察,如果他們弄壞了別人的玩具,敏感的孩子會更加內疚和自責,因為他們更能體會到別人的感受,所以讓他們撒謊和破壞紀律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分析,內向者只是比外向者更敏感而已,因為敏感他們才會更在乎別人的感受,對周圍的事物有更多的思考,他們作決定之前會比其他人想得更久,而我們常說的「說話不過腦子」的那類人,一定不是內向的人。

第二個誤解,我們常常將內向和羞澀劃等號。

內向的人只是更喜歡安靜,羞澀卻是對非難或羞辱的恐懼心理,是一個心理問題,而內向不是。我們會認為在聚會或商務會議中,不發表言論的人是內向的。實際上,羞澀的人是不敢開口,而內向者則是因為處於過激的環境,讓沉默作為他的保護色。內向者也善於交際,就像比爾·蓋茨,參加社交活動並不影響有一顆喜歡獨處的心。有的外向者也羞澀,像芭芭拉·史翠珊,好萊塢巨星也怯場到暈倒。

其實更有可能是我們對內向的誤解讓很多內向的人越來越羞澀。高度敏感的內向者就像蘭花,經不起風雨,在面臨生活的挑戰時,高度敏感會讓他們更加脆弱,表現出絕望、焦慮甚至羞澀,最終有可能形成自閉。但是在適宜的環境下,蘭花就會茁壯成長。

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高度敏感的孩子,他們的社交技能方面都會比其他人更強,善解人意,樂於助人,也看不出內向。如果我們的親人或朋友是這樣的性格,不要吝嗇我們的理解與尊重,他們可能看起來冷漠而矜持、害羞而怯懦,而我們的關懷會讓他們內心的熱情釋放。

我們忽視了內向者蘊藏的驚人力量

首先,內向者有很強大的獨自思考的能力。

我們說內向者是不合群的孤獨患者,不合群是誤解,孤獨卻不是。內向者還十分享受孤獨,內向者喜歡獨立工作、獨自思考,如果你在院外的蘋果樹下坐著,而其他人在院里狂歡,那你更有可能成為被蘋果砸中的人。

生活的秘訣就在於把自己放在合適的燈光之下,有的人適合百老匯的聚光燈,而對另一些人來說,一盞青燈足以。

愛因斯坦說,並不能說我有多聰明,只是我考慮問題的時間更久一些。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思考得更仔細,他們會在行動之前在腦子裡轉一遍,把所有的可能性想全,更容易把事情做好。可以說外向者關注「是什麼」,而內向者關注的是將會怎麼樣。如果你喜歡一步一步穩紮穩打,那你就別表現地像個熱情的外向者,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別低估了自己。

在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中,「個人的智慧永遠不及集體的才能」被大力宣揚,90%的高管認為團隊是成功的關鍵。頭腦風暴、小組協作被廣泛認可,商業成為團隊作業的世界,學校也是一樣,重視團隊意識的培養。

其實,在管理團隊方面,內向的領導甚至要比外向者表現得更出色,因為他們總是鼓勵員工提出見解,而不是嘗試把自己的想法加諸於別人身上。獨立工作的能力不應該被忽視,就像內向者群體應該得到關注一樣,獨立工作沒有他人思維的干擾,能讓人全神貫注的做事與思考。是孤獨的魔力給了梵高《向日葵》,讓肖邦奏出了《夜曲》,讓彼得·潘飛進了小朋友的夢。

其次,內向的人還有一個特質就是默默堅持。

我們對沉默的偏見是內向者最深的痛,足以讓他們在保護殼裡越藏越深,以至於他們自己都忽視了沉默的力量。

凱恩想讓內向的人們恢復自信,讓世界改變對內向者的偏見,她走出了自己的保護殼,走向了面向世界的Ted演講台,她寫作這本《內向性格的競爭力》,讓更多的人看到內向性格的魅力。凱恩克服了對公共演講的恐懼和焦慮,讓公眾看到內向者獨一無二的力量:她比別人準備更充分,她的內斂而堅定的演講風格,每一句話都是經過再三思量的。她默默地做這些努力,是因為對信念和願望的堅持,就像愛因斯坦說的:「並不能說我有多聰明,只是我考慮問題的時間更久一些。」而外向的人往往傾向於速度帶來的刺激,喜歡速戰速決,也更容易半途而廢。如果你喜歡穩中求進,不要受別人的影響而迫使自己加速,堅持走自己的路才能給你帶來無限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里,如果和這麼兩個孩子見面,一個主動向你打招呼問好,另一個偷偷看著你不敢說話,你是更喜歡那個大方的,還是表揚另一個的羞怯?很可能會是那個大方的。這是因為我們都被洗了腦,總覺得外向是個優點,內向的孩子不容易展現自己的優點,將來也不容易取得成就。所以經常看到大人勸告內向的孩子,要變得會交際一些,變得開朗一點,合群一點。如果誰家的孩子特別內向,安靜,沉默,家長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擔心。

但是《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這本書,讓我們重新了認識內向。作者舉例說,很多成功的企業都是因為有內向者和外向者的有效配合。沒有內向者沃茲,光憑喬布斯的魅力也成就不了當今的蘋果公司。所以,內向者和外向者是相互依賴,彼此需要的。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他可能更喜歡社交開派對帶來的快樂,他也可以享受窩在角落看書的安靜,還是那句話,做自己就好。

更多好書乾貨解讀


推薦閱讀:

純潔官商關係能激發競爭活力
戰略規劃和競爭情報的經典分析工具SWO分析8步走
新型疫苗深度報告:市場高度集中,競爭格局很穩定,凈利率極高
練就好口才,提升競爭力

TAG:性格 | 競爭力 | 內向 | 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