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 組成方解
08-03
馬駿,男,漢族,1940年生,安徽六安人,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首屆全國名中醫,第二、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安徽省名中醫。他幼年習醫,熟讀經典,拜名師,勤臨證,從醫六十餘載,學驗俱豐,在內、婦、兒科疾病診治中駕輕就熟,尤擅長脾胃病的治療。學術主張「顧脾為先,辨證為要,調和致中」,從脾胃中焦辨治雜病,療效顯著。 組成:柴胡8克,枳殼10克,炒白芍12克,陳皮10克,川楝子6克,延胡索10克,酒黃芩12克,炒黃連6克,吳茱萸3克,砂仁6克,茯苓15克,姜半夏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肝理脾,降逆和胃,理氣止痛。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證屬肝鬱氣滯、脾胃不和,見胃脘脹痛、口乾口苦、噯氣、反酸、脈弦滑、舌淡紅、苔黃白膩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1劑,頭煎和二煎藥液相混,早晚分兩次服。亦可共碾為末,煉蜜為丸,重10克,日服2丸。 方解:十三味和中丸由四逆散、左金丸、金鈴子散和二陳湯加減而成。方中柴胡入肝膽經,可疏肝解郁;枳殼辛散苦降,長於行氣開胸、寬中除脹,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加強舒暢氣機之功,又可升清降濁;白芍斂陰柔肝,養肝體助肝陰;肝鬱日久易化火,致肝胃鬱熱,黃連、黃芩可清肝火、瀉肝熱,使鬱熱消而中焦和;吳茱萸可疏肝解郁、降逆止嘔,並可引諸葯入肝經;川楝子可疏泄肝氣以止痛;延胡索能活血通絡以止痛;甘草調和諸葯、緩急止痛。以上諸葯相合,可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加用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陳皮、半夏和健脾利濕、溫中行氣之茯苓、砂仁,以絕氣鬱日久而使津液運行不暢所致的「痰濕」。 加減:若兼有呃逆,胃氣上逆者可加入旋復花、代赭石、丁香等;兼有反酸重者可加入烏賊骨、煅瓦楞子、浙貝母等;兼有納呆、乏力等脾氣不足者可加入黃芪、党參、白朮等;兼有口乾喜飲,飢而少食,胃陰不足者可加入石斛、玉竹、麥冬、百合等;兼有體倦,大便黏滯不爽,濕熱阻滯者可加入薏仁米、藿香、佩蘭、白蔻仁等;氣滯血瘀,胃脘疼痛較重者可加入五靈脂、香附、丹參、烏葯等。 (馬駿名老中醫工作室 李永帥 整理)
推薦閱讀:
※糜爛性胃炎非手術治療法
※你屬於哪種糜爛性胃炎?用藥時需要注意什麼?
※擺脫膽汁反流性胃炎折磨,中醫有妙招
※慢性糜爛性胃炎有什麼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