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貨業效仿日本模式現後遺症 腳下路難尋
中國零售商業的變革從引進和學習日本百貨業經營模式開始。從櫃檯銷售到開架銷售,從被動銷售到主動銷售,從品類櫃架到品牌專櫃,專區到店中店……對於中國的百貨企業而言,向日本學習著實是場持久戰。
在中國百貨業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日本百貨商業影子不斷閃現,經歷了從形似到神似的重複演繹。但如今,背負「跑馬圈地、二房東、價格戰」等眾多成長烙印,亟需轉型的中國百貨企業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問題,在曾經奉為導師的日本百貨業持續不景氣的當下,自己腳下的路該如何走?
還能向日企學什麼?
據《超市周刊》採訪報道,在原廣州友誼集團獨立董事何偉俊看來,雖然百貨業起源於歐洲,但由日本將之推到了巔峰並引領了現代百貨業發展,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日本百貨業的經營理念。可惜的是,日本百貨業先進的經營理念如今在日本似乎不太好使。有調查數據顯示,百貨在日本發展了近100年,目前百貨業態在日本已不佔據主流通地位,在零售銷售額中只佔據10%的比例;從2000年到現在,隨著日本人口老齡化加重,日本百貨業一直處於負增長時期。
日本百貨業經歷了近30多年的消費方式轉變,上世紀70年代,需求旺盛的年代,百貨業積極開店;80年代進入需求分化的年代,重點是控制庫存、排除滯銷商品;90年代,消費飽和年代,更加重視商品品質和庫存控制;進入新世紀,再降價沒有價值也賣不動的時代,消費飽和進一步加劇,新商品大量湧現。「但在不刺激消費者購買慾望就什麼也賣不動的時代,百貨業需重視價格+新產品+消費刺激策略。」有專家指出。不過,即使如此,何偉俊依然堅持,中國的百貨企業需要繼續向日本學習。
「目前中國百貨業經營理念還是落後於日本,特別是缺乏創新的人文觀念。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百貨業崇尚的是對某一群體『生活方式的引領』,而中國百貨業仍停留在按消費檔次劃分『商品的銷售』。」何偉俊強調。
在他看來,日本百貨公司更加註重於購物環境人性化舒適,而中國百貨公司則更加註重促銷氛圍的營造,其結果是前者產生更多為了逛而購買的顧客,後者則產生更多為了買而去逛的購買者。對此,日本百貨店協會常務理事飯岡賴一指出,日本人上世紀70年代重視價格、80年代重視品質、90年代重視顏色,2000年以後則重視功能的消費行為變化。
據飯岡賴一介紹,近年來,日本百貨公司做出了重大調整,開始重視從顧客視角提供專業服務。而從顧客視角提供專業化服務第一步似乎就是打破以往長期統治的聯營制,開始針對目標消費群體設計的自有品牌商品,並逐步擁有固定的消費群。對於聯營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陳立平指出,從90年代以來,日本百貨業的衰退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就是聯營制會導致百貨業的衰落。
而如今,聯營制著實困擾著中國百貨業。陳立平認為,由於長期實行聯營制,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出口產品很難流入國內;此外,由於聯營制存在風險轉嫁和供應商的成本轉嫁,必然會推動價格的上漲,聯營制至少在百貨店行業是推動價格上漲和內外價格差的主要原因。而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大量的優質中產階層消費也開始向海外流失。此外,陳立平還強調,如今日本百貨業在軟體方面,尤其是精細化管理、財務核算、VIP會員服務、信息化平台等方面的先進理念依然值得中國百貨企業效仿。
模仿後遺症
對於中國百貨企業而言,當下問題,不僅僅是作為曾經拜為偶像的日本百貨業光環消退,就國內而言,全國上下百貨企業紛紛效仿日本的後遺症也開始顯現。
「每個企業都在學日本,但到頭來,沒幾個學到精髓,如今拿手還是打折促銷這個老套路。」有業內人士一針見血。
近年來,中國的百貨業出現了會員百貨、主題百貨、個性百貨、類購物中心百貨等眾多新興模式,只可惜似乎沒有哪個新模式能夠長久地存活下來。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如今百貨企業在模式上創新更多地只是跟風和炒概念,企業真正需要的是一場自上而下的革命和徹底改革的魄力。當下百貨企業這種小打小鬧般的改良運動,並不能撼動百貨模式的根基,反而加劇了百貨業同質化的現狀。
業內擔憂,一直找不到好出路的中國百貨企業,將在同質化競爭中大批死去。
這一點,在日韓百貨業的發展中似乎已經得到證實。
「隨著交通發展和消費者需求的提升,地域間的差距將不再明顯,百貨店之間的優勝劣汰不可避免。」韓國百貨店協會常勤副會長李英宰說,1997年,韓國有109個店鋪,到了2009年,減少了26個,只剩下83個。
相較於中國眾多品牌百貨店,日本百貨的品牌集中度很高,日本四大百貨店伊勢丹、三越、高島屋和西武牢牢佔據百貨業的主導地位。
而在韓國,樂天、新世界和現代也呈現了三足鼎立的態勢。韓國樂天百貨中國總部總裁閔光基指出,韓國經歷1998年的IMF危機後,百貨行業被三家大百貨壟斷,這三家百貨集團以總部負責招商、促銷、服務的運營模式互相競爭,高端品牌的銷售渠道以百貨為主,百貨又通過不斷發掘並發展品牌逐漸成為了韓國代表性的零售行業。
據了解,這三家大百貨為了在競爭中勝出,不斷在各方面進行改革,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多個店面局面,百貨也從此以商品本部為中心進行招商,加強銷售力量。以總部為中心的運營模式既加強了銷售力量又成為受全國人民矚目的大力度促銷活動的後盾,並且提供了統一的高端化服務,這幾點充分使百貨行業在與其他行業的競爭中遙遙領先。
而在中國,這一切似乎才剛剛開始。有數據顯示,目前日本百貨業集中度為57%、美國為59%,韓國為90%,而我國只有10%。
明日何往?
對於當前日本百貨業的衰退,何偉俊認為,當中原因既有日本經濟不景氣,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更多的原因是在於其他業態的興起對其市場份額的侵襲,主要是購物中心與專業零售商。然而,如今飽受購物中心壓力的不僅僅是日本。來自招商證券的數據顯示,2003~2009年,中國購物中心的銷售獲得了3倍的增長,其在社銷總額的佔比由0.3%提升至1%,已經初步顯示其生命力。
招商證券認為,由於經營體量較大,能夠提供一站式購物體驗,集購物、娛樂、餐飲與一體,集客能力更強於百貨。中國百貨業未來必將受到購物中心及自有品牌服裝專業零售商的挑戰,為了應對挑戰,中國百貨業應該在業態和盈利模式上做出改變和創新。
而如今,除了向購物中心轉型,中國百貨企業也開始重拾曾經丟掉的自營模式。據了解,如今王府井等中國百貨業幾大巨頭都在積極地探索自營,提高自營的能力。在商務部國內貿易研究中心的副主任趙萍看來,聯營模式通過扣點的方式去拿扣率,減少百貨企業的經營風險。但這種本質上靠收取租金來獲得利潤的盈利方式,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零售企業。
趙萍提出零售業必須要回歸零售行業,不要再打著零售行業旗號,而實際上是做商業地產或者其他事情,要真正在做行業的事情。然而,長期揭露百貨聯營制弊端陳立平教授坦言,百貨企業做自營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需要解決組織本身、人才等問題,企業只有做到40%的自營,40%的聯營,20%的出租櫃檯,才能具備抵禦外部環境風險的能力。
難怪,上海友誼的呂克雄感慨,如果我們在全國有500甚至1000家購物中心,百貨商店肯定敢大批推進自營模式。可現在,業內普遍認為,百貨企業對於自營轉型不過是淺嘗輒止,遠沒有觸及根本。除了回歸自營,對電子商務探索也成了近幾年中國百貨企業的熱衷活動之一。從2010年銀泰百貨推出銀泰網開始,天虹、廣百、廣州友誼等眾多中國傳統百貨企業也開始在電子商務上做文章。可惜,這趟電子商務之旅似乎並不順利。
銀泰網出現,曾被業內寄予厚望。據銀泰網CEO廖斌介紹,銀泰網不是銀泰百貨的簡單延伸和拷貝,而是由銀泰百貨控股,專註於精品時尚百貨經營的大型B2C電子商務平台。據了解,2011年,銀泰網曾規劃銷售額能達到8億至10億元,但只實現了6億元。廖斌也表示,銀泰網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對此,廣百股份副總經理亢小燕坦言,因為沒有找到一個大家認為很適合實體的電子商務模式,傳統百貨做電子商務的進程緩慢。
對於中國百貨業未來,閔光基強調,百貨業具備了顧客真正需要的東西才能生存,顧客不會選擇不付出努力的百貨,所以百貨要成為顧客隨手就可以買到自己心儀商品的賣場;顧客選擇百貨的標準也會逐漸變成賣場管理差別化,中國百貨也需要按顧客的需求變化來改變自身。
分享到:搜房微博責任編輯/zhulian.shop推薦閱讀:
※中國茶葉之茶聖陸羽的故事
※中國萬稅 :: 圖謀不軌
※【新聞速遞】 中國移動發布4G新資費:最高降幅50%|移動4G|中國移動
※中國和日本在國際上哪個影響力更大?
※一個未富先老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