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居民健康讀本之科學健康觀(四)

7.保護環境促進健康

自然環境

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環境與健康息息相關,保護環境有利於促進健康。

未受污染的自然環境對人體健康有利。在空氣清新、水質良好和陽光充足的環境中活動,能增強體質、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但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家庭每天產生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均比以前有大幅度增多。洗衣粉、塑料袋、煤渣、電池、殺蟲劑空瓶等裡面含有種類繁多的有毒有害物質,隨意丟棄在環境中,對人體健康構成了威脅;加之工業污染、無節制地消耗資源,致使我們生存的環境質量嚴重下降。環境污染導致人類患上了許多疾病,特別是腫瘤的高發與環境污染關係密切。

保護家園的生態環境,迫切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努力。每個人都有愛護環境衛生,護環境不受污染的責任。我們應通過提高自己的環境保護意識,認清環境與健康的關係,調整和規範自己的社會行為,保護環境,維護健康。要遵守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遵守講究衛生的社會公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覺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不亂倒垃圾污水,不亂丟舊電池,分類回收垃圾,慎用洗滌劑等。

保護自然環境要加強對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礦產等重要自然資源的管理,在開發利用資源的同時嚴格保護生態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自覺保護環境、不污染環境的同時,特別要注意節約水、電、煤、煤氣、天然氣、石油和木材等資源,努力建設一個節約型社會,努力營造清潔、舒適、安靜、優美的環境,保護和促進人類健康。

8.無償獻血助人利己

輸血

是現代醫療的重要手段,它在臨床救治病人的生命中,發揮著其他藥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於多種傳染病可通過血液傳播,所以醫療臨床用血一定要從健康的人身上採集而來,這隻能靠公民獻血來解決。獻血者用自己的血液幫助別人恢復健康,甚至重獲生命,因此,獻血行為是無比高尚的。

適量獻血也是安全、無害的。健康的成年人,每次採集的血液量一般為200~400毫升,僅佔全身血液總量的1/20以下。獻血不但不影響健康,還能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獻血法》規定,兩次採集間隔期不少於6個月。血站是採集、提供臨床用血的機構,一定要到國家批准采血的血站獻血。

無償獻血已經在我國和很多國家實行多年。無償獻血是公民向血站自願、無償地提供自身血液的行為。國家提倡18周歲至55周歲的健康公民自願獻血。實行無償獻血,不僅能保障醫療臨床用血的需要,保證輸血安全,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它還是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共濟行為,是人道主義精神的重要體現。獻血救人,是人類文明的表現。

獻血助人利己,提倡無償獻血。只要條件合格,我們就應積極加入到無償獻血者的行列中來。

9.不歧視病殘人員

每個人都應當關愛、幫助、不歧視病殘人員。

無論是先天殘疾的人員還是後天致殘的人員,無論是患了何種疾病的人,他們都是疾病、傷殘的受害者,都應得到社會的關愛和幫助。他們享有與正常人一樣的工作、學習和就醫等權利。

由於艾滋病、性病等傳染病傳播途經的特殊性,以及對該類疾病的認識不夠,人們往往容易對感染者或患者進行道德判斷,把這類疾病與不良行為聯繫起來,從而對感染者或患者個人甚至其家庭產生歧視。而感染者或患者出於恐懼,往往不敢暴露自己的檢測結果,或延遲尋求治療,從而加重了家庭與社會的負擔。另一方面,由於目前還沒有治癒艾滋病的方法,感染者或患者心理上會有很大的壓力,並可能以不同的態度接受患病的現實。在面對歧視時,有可能產生自卑、絕望、憤怒甚至報復的想法。因此,歧視這些疾病患者,不僅不利於預防控制這些疾病的流行,還會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在生活、工作、學習中,要接納艾滋病、乙肝等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和病人,接納精神疾病患者、殘疾人,不讓他們感受到任何歧視,這是人類文明的表現,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要鼓勵他們和疾病作鬥爭,積极參与疾病的防治工作。對精神疾病患者,要幫助他們回歸家庭、社區和社會;病人的家庭成員要積極幫助他們接受治療和康復訓練,擔負起照料和監護責任。對殘疾人和康復後的精神疾病患者,單位和學校應該理解、關心和接納他們,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工作和學習條件。

圖文丨鎮愛衛辦

編輯丨陸本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每天喝三瓶可樂不喝白開水 23歲小伙得腎炎」?
給我健康
健康之路20160619:沈柏用,胰腺癌陣地戰(下)【視頻+筆記】
孩子受傷我們要如何處理?
零度可樂這種號稱0卡路里的可樂是不是怎麼喝都不會肥?

TAG:健康 | 科學 | 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