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重磅:禹貢(四)!|北京保利2018春拍

拍品總數:27 件

拍賣時間:2018年06月19日時間順延

拍賣地點:北京四季酒店B廳

2018年春北京保利——禹貢(四)——「乾隆宸翰」寶璽暨御賞珍玩

5181 清乾隆 青白玉淺刻填金乾隆御筆「玉杯記」玉冊八片

尺寸:寬9.5cm;長24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備註

北美藏家舊藏

玉杯有鼌其采,紺其色,而璘璘其文者。驟視之,若土華剝蝕,炎劉以上物也。撫之留手餰□非內,出以視玉工姚宗仁,曰:「嘻小人之祖所為也。世其業,故識之。」然則今之偽為漢玉者多矣,胡不與此同?曰:「安能同哉!昔者小人之父授淳煉之法,曰:『鍾氏染羽尚以三月,而況玉哉!』染玉之法,取器之紕颣且惌者,時以夏取熱潤也,熾以夜陰沈而陽浮也,無貴無瑕,謂其堅完難致入也,乃取金剛鑽如鍾乳者,密施如蜂蠆,而以琥珀滋塗而漬之,其於火也!勿烈勿熄,夜以繼日,必經年而後業成!今之偽為者,知此法已鮮矣。其知此法,既以欲速而不能待,人之亟購者又以欲速而毋容待,則與圬者圬牆又何以殊哉?故不此若也」。宗仁雖玉工,常以藝事咨之,輒有近理之談。夫圬者梓人雖賤役,其事有足稱,其言有足警,不妨為立傳,而況執藝以諫者,古典所不廢,茲故櫽括其言而記之。——《玉杯記》

此件為清乾隆時期所制的御筆「玉杯記」玉冊中的八片,其為青白玉質。玉冊頭尾刻雙龍戲珠,其所刻五爪龍紋,龍行於雲間,雙目有神,氣勢獨具,身下波濤洶湧。其餘玉片正反均工,淺刻填金御制詩文。按其邊沿所刻的序號,「三」、「七」遺失。

玉冊,亦稱玉策,為古代用玉版製作之冊書。帝王用玉冊以祭祀告天和作皇帝即位冊文,亦用於冊命太子及后妃,亦用作刻寫古代皇族族譜。文獻中對玉冊有一些記載,如《宋史?輿服志六》載:「冊制,用珉玉簡,長一尺二寸,闊一寸二分。」《晉書?元帝紀》曰:「玉時有玉冊,見於臨安。」又有左思《魏都賦》云:「窺玉冊於金滕,圖案錄於石室。」

乾隆帝在國泰民安的社會條件下,在忙於處理全國軍政大事之餘暇還抽空賦詩作畫、賞閱古玩以陶冶心性。他一生共寫下八百餘篇考辨古玉評議蘇玉的詩文,其中一篇御制文《玉杯記》成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是其觀賞玉杯辨別真偽的記錄,也是後人研究乾隆帝古玉辨偽方法的寶貴資料。除本品外,兩岸故宮博物院皆有刻有「玉杯記」的藏品,可見乾隆帝對其的重視。

5182 清乾隆 御制黑漆描金御制詩龍福對筆

尺寸:長26cm;長23.7cm

估價:RMB 1,000,000-1,500,000

題刻:「古香研道秘,新藻發春妍」、「畫景分明寫,詩題取次拈」

說明:備註

湖州賀蓮青筆庄舊藏,於咸豐年間經御賜收藏,時代遞藏至今

此對御制湖筆形制相同,黑漆描金,其筆管上皆刻有「御制」兩字,筆頭為兼毫。筆身書乾隆御制詩,其一刻有「古香研道秘,新藻發春妍」,另一刻有「畫景分明寫,詩題取次拈」。筆桿十分考究,黑漆描金圖案為飾,一為金龍祥雲,一為蝙蝠祥雲,這種工藝在當今已近失傳,此對毛筆為清代制筆高手賀蓮青所制。目前存世賀蓮青湖筆大多在故宮收藏,民間收藏極少,賀連青湖筆曾在西泠印社等拍賣會上露面,價值不菲。據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制筆大師楊松源稱,這對賀蓮青御制湖筆不僅僅在於經濟價值,對於研究湖筆工藝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賀蓮青為清代善璉制筆高手,1830年在北京琉璃廠開設了筆庄,咸豐六年(1856年),慈禧因將一對名為「騰蛟起鳳」的賀蓮青毛筆進獻給咸豐賀壽,龍顏大悅而得寵,於是給賀蓮青筆庄題寫了「松壽」二字作為答謝,賀蓮青湖筆庄因此又名「鶴松壽堂」,專為宮廷御制湖筆,朝廷還把它作為外交禮物贈送別國。目前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歷代皇帝使用過的賀蓮青毛筆便是最好的佐證。慈禧為光緒皇帝親選的老師、戶部尚書的翁同龢所用毛筆基本上都從賀家選購,翁同龢為此特題字「賀蓮青」以示答謝,賀家人將翁同龢題字製成匾額放於筆庄門楣上,現這塊匾額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據賀連青第五代孫賀紅介紹,此對御制湖筆是其祖母傳給其父親賀友璋,賀友璋從小在善璉長大,也會製作湖筆,1997年臨終前,將這對御制湖筆交給賀紅保管。

5183 清乾隆 御制澄泥仿古石渠硯

尺寸:寬13.2cm

估價:RMB 400,000-600,000

「宜子孫」款

說明:備註

日本關西藏家舊藏

此硯澄泥製成,形取唐代石渠硯形,方形。硯堂深凹,四周起寬棱,上刻回紋飾之,內起四方墨堂,寬棱與墨堂間有寬溝,謂之「石渠」。四壁刻青銅夔龍紋,四角作獸面圍之。器底三層階狀凹下,中間刻「宜子孫」印,環以楷書刻銘「石渠唐硯。貯西清,趙宋端溪,此仿成。雖曰文房聚所好,欲因題句輒慚生。乾隆御題」。

硯體除硯堂為澄泥本色外,遍體敷飾仿古銅器的鐵褐色及銅綠色銹斑,古色古香,細潤而堅,是清乾隆宮廷造辦處仿唐石渠硯所制,《西清硯譜》有同類制式,殊為難得。此硯仿製銅硯,是所謂「紫泥瑩潤,如銅如石,而土花銹澀,金碧青紅,莫名一狀」,銅的質感,鏽蝕的痕迹與色澤得到了完美表現。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清乾隆仿古石渠澄泥硯,在造型、紋樣、工藝與此硯有異曲同工之妙。附紅木天地盒及日本木箱。

5184 清乾隆 御制壽山凍石「乾隆宸翰」寶璽

尺寸:長4.2×4.2×9.1cm;重363g

估價:RMB 10,000,000-15,000,000

著錄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璽印譜》第六冊,乾隆卷二,頁九十五

說明:乾隆十一年(1746年)葉鼎新刻制

競投本件拍品,請與本公司有關業務人員聯繫提前辦理特殊競投號牌。

備註

法國重要私人收藏

乾隆時期的皇帝御用璽印,具有不同於歷史上其他任何時期的特點。據《乾隆寶藪》及現藏實物來粗略估計,乾隆帝一生所刻制的璽印數量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多達1800餘方,令人深深折服。乾隆皇帝對琴、棋、書、畫興趣廣博。因而在平時鈐諸御筆,鑒賞書畫,刻印圖書及收藏玩賞各式各樣的寶璽多至之極,統稱之為皇帝閑章。

此方「乾隆宸翰」寶璽,為壽山石質,隨形雕山水人物建築景緻,印面4.2厘米見方,通高9.1厘米。印文為陽文「乾隆宸翰」五字。此璽於《清代帝後印璽譜》(乾隆卷二,頁九十五)中有明確著錄,經與實物比堪,無論是體量大小,還是篆法布局都與該書中的記載完全相合。由於此璽的製作細節有案可尋,在迄今為止出現的乾隆寶璽中亦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宸,原指北極,即紫薇垣,後借指帝王居處。翰,古以羽翰為筆,凡用筆所書者曰翰,自唐代起已有用「宸翰」專指帝王筆墨的記載。清代自康熙以來,歷代帝王皆有此印文,如「雍正宸翰」、「嘉慶宸翰」等。

據乾隆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的《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文件》,此件「乾隆宸翰」寶璽即為檔案中所記載的,依照乾隆帝旨意,由牙匠葉鼎新所雕刻的那方「凍石素圖章」。目前所知鈐蓋有此方寶璽的書畫有: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王獻之草書手卷《中秋帖》,遼寧省博物館的宋李公麟《會昌九老圖》,現存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瀟湘臥遊圖》等。

據《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文件》的記載,乾隆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傑交:凍石素圖章二方、凍石花引首一方,傳旨:將圖書磨一般大,照引首花樣,著葉頂新做,欽此。於本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將凍石圖章二方內一方照引首畫得山水、人物、房屋樣,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覽,奉旨:將高些的照腰圓引首一般高,做出山峰。其矮的隨形亦做出山峰。欽此。於五月十九日,司庫白世秀將改做得凍石圖章二方、花引首一方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據《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的記載,乾隆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傑交:凍石素圖章二方、凍石花引首一方,傳旨:將圖書磨一般大,照引首花樣,著葉頂新做,欽此。於本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將凍石圖章二方內一方照引首畫得山水、人物、房屋樣,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覽,奉旨:將高些的照腰圓引首一般高,做出山峰。其矮的隨形亦做出山峰。欽此。於五月十九日,司庫白世秀將改做得凍石圖章二方、花引首一方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

最為重要的是,這條檔案還使我們得知該璽的製作者即是內廷大名鼎鼎的牙匠葉鼎新。葉鼎新,檔案中有時也寫作葉頂新,是雍正、乾隆年間服務於宮廷的牙匠中的代表人物。從檔案的記載來看,他來自於江南,早在雍正四年(1726)就已經在內廷造辦處牙作服務。

另一條關於葉鼎新早期活動的檔案是雍正九年五月十九日,內務府總管海望奏稱:葉鼎新等人俱在圓明園長住,做活甚勤,奏聞雍正帝賞賜,雍正帝回復「酌量按等次賞給」,同一天海望定得被賞賜的匠役花名及銀兩數目,其中葉鼎新被賞賜銀十兩,說明他在雍正朝已經獲得了高度認可。進入乾隆朝以後,葉鼎新的手藝更為精進,甚至有時候乾隆帝欽點他製作某項活計。

從本品拓片觀之,其四面為通景式山水樓閣圖,山脈走向與乾隆時期重要的宮廷畫家張宗蒼之山水有相似之處。在乾隆一朝的宮廷畫家中,張宗蒼是很重要的一位。其山水畫,畫風蒼勁,用筆沉著。山石皴法多以干筆積累,林木之間使用淡墨,干筆和皴擦的手法相結合,表現出了深遠的意境和深厚的氣韻,一洗宮廷畫院慣有的甜熟柔媚的習氣,特別被乾隆皇帝所喜愛。《石渠寶笈》收錄了他的116幅作品,很多作品上都有乾隆皇帝的題詩。

關於乾隆帝壽山石「乾隆宸翰」璽

郭福祥

清代皇帝寶璽種類繁多,包羅極廣,單就印文所顯示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爵位姓名年號璽、宮殿璽、鑒藏璽、嘉言詩詞璽等。這些寶璽儘管種類不同,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特質,但在反映皇帝的思想、意趣方面的價值卻有共通之處。特別是爵位姓名年號璽,由於歸屬明確,頗受收藏愛好者的青睞。北京保利拍賣公司最近徵集到並即將拍賣的一方乾隆皇帝的「乾隆宸翰」璽,就屬於乾隆皇帝的一方爵位姓名年號璽。

此璽壽山石質,隨形雕山水建築景緻,印面寬4.2厘米,厚4.1厘米,通高9厘米。印文為陽文「乾隆宸翰」四字。此璽在現藏於北京故宮的《乾隆寶藪》中有明確著錄,經與實物比堪,無論是體量大小,還是篆法布局都與該書中的記載完全相合,可以確定此璽為乾隆皇帝寶璽的真品。根據《乾隆寶藪》的著錄,此璽與「漪瀾堂」橢圓引首章和「意靜妙堪會」壓腳章共同組成三方一組的組璽。此套組璽印文來源、製作細節等均有案可尋,在迄今為止出現的乾隆寶璽中亦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且此套組璽中的一方壓腳章「意靜妙堪會」曾於2014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出現過,可以與此方「乾隆宸翰」璽相互印證,對比觀察。這裡結合文獻、檔案和實物對此套組璽的相關情況介紹如下,以作為進一步了解此璽的基礎。

其一,此套組璽的刻制源於乾隆皇帝自己的一首御制詩,反映出乾隆皇帝對古代書法藝術的深厚修養和研習實踐。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文化素養極高,一生喜歡吟詩作文,以他的名義刊刻的御制詩文多達四萬餘首,堪與全部唐詩相比。在這些御制詩文中,不乏朗朗上口的佳篇佳句,這無形中為其寶璽印文的選取提供了一個新的空間。乾隆寶璽的一大特點即是許多印文選自他自己的御制詩中,這是以前皇帝璽印所沒有的情況。此套組璽中的壓腳章「意靜妙堪會」璽的璽文即選自他的一首和學習書法藝術有關的御制詩中。

乾隆皇帝對中國古代書法藝術抱有濃厚的興趣,一生不斷臨摹古代法書名跡,達到了相當高的認知水平。乾隆十年(1745)年的七月底至八月初,乾隆皇帝恭奉皇太后巡幸塞北,前往熱河避暑山莊。途中休憩之餘,仍不忘染翰揮毫,臨摹古帖,《學字》一詩就是在這此出行途中寫成的。詩中寫道:「把筆當秋夕,消閑向晚軒。無需求側理,差可辨釵痕。意靜妙堪會,神清境不喧。墨林多月旦,獨愛米公言。」 該詩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情形和乾隆帝自己的感受:初秋的夜晚,閑坐於書齋之中,用的雖不是高檔的側理紙,但在如此恬靜安逸的環境中,沈湎於先賢高妙的書跡,不免心領神會,產生共鳴。其中的「意靜妙堪會,神清境不喧」兩句可以說是全詩的詩眼,只有自己內心的神清意靜,才能真正體會出書學的妙處,十分貼切地道出了乾隆帝學習書法過程中的真實體驗和所要達到的境界。

按照乾隆帝的行為方式,將其作為印文,刻製成璽印,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了。此套組璽恰是在乾隆詩作完成後不久刻制的,「乾隆宸翰」與「意靜妙堪會」相互配合,正是乾隆皇帝學習古代書法藝術的真實寫照。

其二,此璽的具體製作雕刻過程有案可尋,是清宮造辦處著名牙匠葉鼎新的作品。

據《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的記載,乾隆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傑交:凍石素圖章二方、凍石花引首一方,傳旨:將圖書磨一般大,照引首花樣,著葉頂新做,欽此。於本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將凍石圖章二方內一方照引首畫得山水、人物、房屋樣,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覽,奉旨:將高些的照腰圓引首一般高,做出山峰。其矮的隨形亦做出山峰。欽此。於五月十九日,司庫白世秀將改做得凍石圖章二方、花引首一方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進訖。」這條檔案講的是乾隆十一年四月至五月間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內廷牙匠雕制一組印章的過程。如果我們將檔案中的描述和此方「乾隆宸翰」璽以及「意靜妙堪會」璽進行比照,就會發現二者之間高度吻合:首先在組合上,檔案中所記的是圖章兩方、引首一方,而且磨成一樣大小,很顯然是為了做成乾隆通常使用的那種一方引首、兩方壓腳的三方一組的組璽,而且指明引首章的形狀是腰圓形。而根據《乾隆寶藪》著錄,此方「乾隆宸翰」璽正是三方組璽中的一方,與之相配的另外兩方璽分別為「漪瀾堂」橢圓型引首和「意靜妙堪會」方形壓腳章。組合方式和印章形狀都與此條檔案一致;其次是材質上,檔案中所記三方印章都是凍石材質,而《乾隆寶藪》所著錄的「乾隆宸翰」組璽的材質也是凍石質,都與此方「乾隆宸翰」溫潤細膩、通靈剔透的特徵一致;再次是鈕雕內容和形式上,檔案中記錄當時的兩方凍石圖章是光素的,相關人員根據引首的雕刻畫出山水人物房屋樣,乾隆皇帝又進一步指示將兩方圖章做出山峰。可知當時所製作的兩方凍石印章上雕有山水、人物、房屋等內容,外觀呈山峰形狀,具有相同的風格。對比此方「乾隆宸翰」和以前拍賣過的「意靜妙堪會」璽,兩璽在印體四面都淺雕山石、房屋、樹木,四面雕刻的內容互相銜接,宛然一幅山水小景,雕刻的方式手法也如出一轍,完全符合檔案的記載;另外,檔案中載明兩方壓腳章為一高一矮,而此方「乾隆宸翰」璽高9厘米,「意靜妙堪會」璽高9.3厘米,也是一高一矮,正好相合,可知此方「乾隆宸翰」璽正是檔案所載較矮的那一方無疑。所有這些都表明,此方「乾隆宸翰」璽正是檔案所記載的乾隆十一年(1746)製作的三方一組凍石圖章中的一方。

最為重要的是,這條檔案還使我們得知該璽的製作者即是內廷大名鼎鼎的牙匠葉鼎新。

葉鼎新,檔案中有時也寫作葉頂新,是雍正、乾隆年間服務於宮廷牙匠中的代表人物。從檔案的記載來看,他來自於江南,早在雍正四年(1726)就已經在內廷造辦處牙作服務。

雍正四年三月初七日,員外郎海望持出重七斤的一塊沈香,雍正帝命找人認看是伽楠香或是沈速香,本日牙匠葉鼎新認看得不是伽楠香,是沈速香,說明此時葉鼎新不但製作牙雕活計,還負責一些材料的鑒別工作。另一條關於葉鼎新早期活動的檔案是雍正九年五月十九日,內務府總管海望奏稱:葉鼎新等人俱在圓明園長住,做活甚勤,奏聞雍正帝賞賜,雍正帝回復「酌量按等次賞給」,同一天海望定得被賞賜的匠役花名及銀兩數目,其中葉鼎新被賞賜銀十兩,說明他在雍正朝已經獲得了高度認可。進入乾隆朝以後,葉鼎新的手藝更為精進,甚至有時候乾隆帝欽點他製作某項活計,除了此件「意靜妙堪會」璽之外,見於記載的還有:乾隆四年正月,將凍石圖章大小三百九十三方,內有不齊全者著施天章、葉鼎新隨做收拾,將有字者磨去;乾隆十二年二月,將雕凍石圖章一方、素凍石圖章二方,交葉鼎新照樣雕做;乾隆十二年十一月將白凍石圖章一分、黃凍石圖章一分,交葉鼎新將白凍石圖章引首上花紋一樣雕做,黃凍石圖章照有龍的圖章一樣雕做。可知乾隆時期製作御用璽印也是葉鼎新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

現有資料表明,葉鼎新在清宮服務時間長達二十餘年,製作的活計當不在少數,但是直到現在為止,我們卻無法確認出一件葉鼎新的作品。此件「乾隆宸翰」璽和以前的「意靜妙堪會」璽的出現,填補了這一空白,至為難得。

其三,此璽的雕刻工藝顯示出鮮明的時代特點,具有相當的典型性和極高的藝術水平。

在清代中早期,內務府造辦處並沒有專門雕制石質印章印鈕的工匠,一般石質印章的印鈕雕制多由牙匠來完成。內廷牙匠將成熟的牙雕工藝技法施於石質印材之上,製作出的印鈕精細而富神韻,和同時期牙雕的表現形式有許多相通之處,從此方「乾隆宸翰」璽的鈕雕便能明顯地體察到這一點。整個印鈕採用平地陰線淺浮雕技法,整體景物布局繁簡有致,遠近的層次感極為分明;不同景物的表現方式也豐富多樣,建築、樹木多用線條刻畫,或粗獷或精細,生動流暢。山石以線條勾勒輪廓,表面微微的凹凸在光線之下給人以極強的立體感;景物之間位置的左右前後關係清晰明了,看似不經意,實則處處巧妙安排,不露痕迹,耐人尋味。

其四,此璽在許多清宮收藏的書畫作品上都可以看到其鈐用的痕迹。

此璽刻制完成後,成為乾隆皇帝的常用小璽,其印跡不斷出現在清宮收藏的乾隆御筆書畫作品之上。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王獻之《中秋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宋夏圭《長江萬里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宋李公麟《會昌九老圖》卷、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南宋《瀟湘臥遊圖》卷、嘉德香港2016年秋拍唐寅《秋林逸興》圖等作品的引首或詩堂內的乾隆御題部分都鈐有此璽。

綜上所述,此方「乾隆宸翰」璽可以說是乾隆御用璽印中的精緻之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5186 明宣德 御制銅胎掐絲琺琅纏枝花卉紋出戟尊

尺寸:高18.2cm

估價:RMB 4,500,000-6,500,000

出版

Eskenazi Ltd,Chinese Sculpture and Works of Art,London,2008,number 18

說明:備註

1.巴黎P. M. Moreau收藏,於1942年前購自於巴黎;

2.英國古董商Eskenazi舊藏

展覽

Eskenazi Ltd,PaceWildenstein,New York,March 2008

此尊為喇叭形侈口,圓腹,高圈足外撇,造型仿自商代青銅器。通體以淺藍色琺琅釉為地,分成三層花卉紋,頸、腹、足上均飾四齣戟,口內飾銅鎏金鏨花蕉葉紋,以及牡丹和山茶,令整體紋飾更豐富,底板鏨刻十字形金剛杵。外壁頸部飾梔子花,腹部飾纏枝蓮紋一圈,足牆飾纏枝牡丹紋。

此器造形端莊,釉色純正飽滿,發色鮮艷,具宣德時代特色。明宣德時期的掐絲琺琅器多以藍色琺琅釉為地,共享了六種顏色,即天藍、紅、黃、白、墨綠、寶藍,顏色純正,釉質細膩,氣泡較少,反映出琺琅質量的精良。其器物上的纏枝紋裝飾布局疏朗,花朵飽滿,以單線勾勒枝蔓,掐絲活潑豪放。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紋飾、造形、尺寸非常相似的例子,同樣定為宣德年制,有後刻景泰年款,見1987年北京出版《中國美術全集第10卷》,圖版299號。

掐絲琺琅亦稱景泰藍,約在公元十三至十四世紀,掐絲琺琅工藝從中東地區傳入中國。明初曹昭《格古要論》中首次記錄了琺琅工藝的淵源、特點和用途,「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 ……內府作者細潤可愛。」明代「御用監」為製作琺琅器的官方內府機構,其中僅見宣德、景泰、嘉靖、萬曆四朝的器物帶有官方年款,但也有無款的作品。

由於掐絲琺琅製作工藝複雜、技術要求嚴格、成本較高等原因,一直由皇家所壟斷,秘藏深宮,非一般百姓所能享用。

5187 明永樂 銅鎏金文殊菩薩(原封底)

尺寸:高15cm;佛龕長18×13×32cm

估價:RMB 7,000,000-9,000,000

「大明永樂年施」款

說明:備註

日本藏家舊藏

入明之後,統治者繼續推崇藏傳佛教,並對西藏採取「多封眾建」的民族宗教政策,使明朝中央政府與西藏各教派、各地方勢力均取得了廣泛而緊密的聯繫。這種大規模分封活動,在藏地掀起了一股受封熱潮,一時間藏地大大小小的僧侶紛紛朝覲請封或遣使來京,而皇帝也授予其封號、官職,並賞賜大量珍貴禮物,藏傳佛教造像藝術也因此在北京大規模開展起來,風格包容並蓄、技藝臻於完美的永宣宮廷造像由此誕生。

此像頭戴花冠,頂結高髮髻,耳側繒帶呈U字形翻卷,耳下垂圓環。面形方正,面容莊嚴肅穆。雙肩寬厚,腰部收束,軀體柔軟,肌肉飽滿有力。上身飾項圈和長鏈,項圈下綴U字形連珠式瓔珞,下身著長裙,腰間束寶帶,腰帶下亦有U字形連珠式瓔珞裝飾,雙肩披大帔帛,手和足部有釧躅裝飾。裙子與帔帛採取寫實手法表現,衣紋流暢優美,生動表現出絲織物本有的質感。結跏跌坐於雙層束腰蓮花寶座上,兩手置胸前結說法印,手心各牽一蓮莖,左右肩花上分別安置經書和寶劍。

經書和寶劍是文殊菩薩形象的重要標識,皆有美好和深刻寓意,利劍表示可以斬殺一切煩惱之賊,經書表示智慧淵博如大海。蓮花座造型規範,上下邊緣各飾一周圓形的連珠紋;蓮花瓣周匝環繞,飽滿有力,頭部飾有立體感頗強的卷草紋;座面陰刻「大明永樂年施」六字款,文字細勁,書體柔美,為永樂宮廷造像中最為標準的款識。

其為原封底。蓮座下有完好的裝藏,使其繼續保有神秘的宗教靈性與加持法力。封蓋中央部位刻有十字金剛杵,金剛杵中心又刻有陰陽魚圖案,封蓋的邊緣均勻分布有固定底蓋的八個剁口,底蓋及周邊殘留有硃砂和封蠟,這些都顯示了裝藏的完好無損。整體造型端莊,形象生動,比例勻稱,工藝精細,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局部做工,都生動自然,既符合歷史規制,也飽含時代藝術氣韻,體現了明代永樂宮廷造像鮮明的藝術和工藝特點。特別是其品相十分完美,堪稱明代宮廷造像中的上品之作。

5189 元 白釉刻蓮塘雙鳧大缽式碗

尺寸:直徑27.8cm

估價:RMB 3,500,000-5,500,000

說明:備註

1.藤田男爵舊藏,明治十七年;

2.池田孟舊藏,昭和三年;

3.伊豫西條,松平家舊藏,昭和二十七年

此件大碗通體滿施白釉,色如象牙,質若羊脂,溫潤勻凈。碗心先以雙刀斜入,勾出茨菇葉之一面,此一面並出一寬一細的凹陷;茨菇葉之另一面以單刀斜挑,由是可見葉卷葉舒之態。方寸之間,單刀雙刀並用,得見成竹在胸的靈運匠心。兩從茨菇葉間以同樣刀法各劃一對野鳧,並以竹篦信手而划水波漣漪,靈動蕩漾。

野鳧雙蓮紋在北宋定窯器中頗為常見,梅堯臣有《東溪》詩曾贊:「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將老樹換成新荷,正是盤中意趣。刀鋒所到處,釉水沈積,令之線條層次鮮明,畫面更加飽滿。惟類似的圖樣流傳至今且善者稀少,僅見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兩件定窯雙鳧紋盤,定為北宋至金時期之器,其器形、內容、布局、紋飾及處理手法均與本拍品同類,口鏤髹漆銅棱扣,而本品為碗,且尺寸更略大,見蔡玫芬主編:《定州花瓷:院藏定系白瓷特展》(台北,2013年,頁124-125,圖版 II-74(fig.1)及II-75)。據文章提及,成對水禽暢遊於水塘間,是定窯刻花器常見之圖像,且為北宋以來惠祟小景廣受喜愛的寫照。另參看比較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以及瑞典收藏家卡爾?坎普博士分別藏一件北宋定窯劃花蓮塘雙鳧盤(著錄於Jan Wirgin,《Sung Ceramic Designs》,倫敦,1970年,圖65及66a)。

此碗並集茨菇葉、雙鳧、在同類紋樣中可謂至臻。碗外壁垂淚連連,蓋因素胎罩釉之後,需陰乾入窯,彼時淚痕已凝,所以不論仰燒、覆燒,淚痕皆自盤口下流。乾隆帝曾詠定窯「巧輸今冶矣,朴副古名夫。」閉目把玩,此盤質若膏腴,表面起伏如觸肌膚,個中趣味豈是今冶所及。

5190 清雍正 金釉碗

尺寸:直徑11.7cm

估價:RMB 600,000-800,000

「大清雍正年制」款

盒題:「清雍正御窯金釉宮碗,丁卯冬得於北平東四耀華齋」

說明:備註

法國藏家舊藏(標籤)

本碗敞口,斜腹下收,圈足,內外壁皆施仿金釉,本品以金粉在瓷胎上施釉,再經入窯燒制而成,外壁光素無紋,遠觀恰似以純金為材,給人以雍容華貴之感;此碗金釉璀璨奪目,構圖細緻典雅,釉面頗有金銀器之效果。

金彩是指一種採用黃金色釉上彩作為裝飾的制瓷手法。古代以金彩裝飾瓷器,一般認為始於宋代,其中尤以定窯金花瓷器最負威名。宋周密《辛酉雜識》續集上卷載:「金花定器,用大蒜汁調金描畫,然後入窯,永不復脫。」傳世品有黑釉、醬釉金彩定器。明洪武初,景德鎮始有金彩瓷器的燒制,清代達於極盛,清代康熙朝不僅從歐洲引進了洋彩,而且對傳統古彩進行革新。

景德鎮陶瓷官窯在總結傳統宮廷製造彩料工藝的基礎上,嘗試著把金箔製成金粉,再加入氧化鉛用以降低黃金熔點,終於製成「本金」。直到這時,金彩工藝才真正屬於陶瓷彩燒工藝的一部分。其操作過程是:擂金粉、調合金粉、描金、瑪瑙刮金。用本金製作金彩瓷器加工難度極大。明暗之色取決於金粉薄厚,而過薄易產生「脫衣」。其次用金要一筆塗成,不加塗抹,水分適宜,溫度適宜,方可成器,否則金呈色玫瑰色或紫色,失去黃金光澤。到乾隆時期,由於皇帝本人對新造器物求新求異,在瓷器發展與製作中不遺餘力的開發新的品種與釉色,全金彩器即是在此背景下出現的瓷器新品,傳世器見有乾隆金彩法輪等佛教供器,而與此對小碗相類之器皿,則較為少見。

5191 清雍正 粉青釉菱口三足洗

尺寸:直徑22.5cm

估價:RMB 1,600,000-2,600,000

「大清雍正年制」款

說明:備註

1.Christie』s,Hong Kong,Important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28 October 2002,Lot716;

2.英國古董商Eskenazi舊藏

本品式樣古雅,原型應來自宋代鈞窯菱口洗。本品形為八瓣菱花式,折沿唇口,下承三浮雕如意雲頭足,造型極為特殊,於雍正粉青器中獨見之品種;盤內外敷施粉青釉,綠如春水初生,清新可喜,正合古人「類玉」之稱。洗內外皆光素無紋,竟憑釉色取其華美,足上如意雲頭紋飾線條,增加色澤深淺對比,豐富視覺美感,醉人心扉。底正中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

類似菱花式洗見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清宮舊藏的一例底刻「十」字標記的宋代鈞窯器,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兩宋瓷器》上,頁34,圖29。本品器形雖為洗式,但究其用處,應屬於雍正帝御用的上品花器,專門供插花陳設之用,內插靈芝瑞物與四時花卉,與香爐、畫軸、書籍、書鎮等文房同列,展現書齋之文氣與風雅,以助胤禛之雅興。若不插花之時,亦可作為內廷陳設,其靜穆之釉色,令人觀之撫之皆宜,不禁贊其釉色、造型之佳妙。本品古雅雋美,色古而寶光內蘊,質樸而瑩潤凝厚,魅力非凡,體現了雍正一朝御瓷工藝絕古爍今的藝術成就,當為曠世奇珍。

5192 清雍正 黃地青花纏枝蓮梅瓶

尺寸:高23.3cm

估價:RMB 3,000,000-5,000,000

「大清雍正年制」款

說明:備註

重要資深藏家收藏

瓶口微撇,短頸,溜肩,斂腹,圈足。通體繪以黃地之下,繪青花捲草紋,口沿下及足牆繪兩道弦紋。此器造型紋飾秀雅,反映雍正帝推陳出新的風格及精益求精的質量。雍正皇帝對景德鎮御窯生產從設計造型至紋樣事事親力親為,所造之皇家用器,均須待他批准後方可燒制。在督陶官唐英的協助下,取傳統樣式融合新穎元素,所制瓷器無不精美,燒制技術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圈足內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楷書款。

清宮青花瓷器使用西洋元素的裝飾最早見於雍正時期,此前僅限於彩瓷一類,西洋元素得以在清宮諸式工藝品的裝飾中盛行,遂成風潮,與雍正皇帝本人的性情喜好不無關係,其倡導和推廣之功甚偉。他本人大膽借鑒西洋美術,探索中西文化之交融發展,為乾隆盛世工藝美術步入歷史巔峰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本拍品通體繪畫了十分罕見的纏枝卷草花紋,枝蔓纏繞,長葉翻卷,密而不亂,紋飾構圖洋溢出濃厚的西洋巴洛克氣息,青花色澤淡雅研麗,筆觸靈動秀潤,可為清宮摹仿西洋的典範之作。此器上新穎別緻的卷草紋,正反映了當時中西藝術文化交流的特徵,與雍正御窯工匠在裝飾紋飾里注入了新的西洋風格元素的特色一致。此器與故宮博物院藏明鬥彩梅瓶如出一轍,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五彩.鬪彩》,香港,1999年,圖版60。另一例青花者,可見1988年5月17日,香港蘇富比拍賣,編號51,同年被著錄於倫敦出版,D. Duncan 著《Chinese Blue and White》圖版58。

5193 清乾隆 黃地青花九桃盤

尺寸:直徑26.5cm

估價:RMB 1,100,000-1,800,000

出版

《明清の美術》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1982年,圖版171

「大清乾隆年制」款

說明:備註

日本關東重要財閥家族舊藏

展覽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明清の美術」,1982年

此盤品種為黃地青花,胎釉精細,內心為青花折枝九桃紋,虯枝蒼雅,碩果細葉,逼真自然;外壁為青花纏枝牽牛花紋。紋飾以外遍施檸檬黃釉為地。青花濃艷蒼潤,黃釉明快嬌亮,上下相映,光彩奪目。所繪紋飾筆觸靈動,點塗蒼雅,狀物有神,蟠桃自然逼真,豐碩誘人,牽牛花則含苞綻放,各具風姿。紋飾布局考究,構圖雖繁但密而不亂,清新之氣,躍然眼前。底有「大清乾隆年制」款。黃地青花工藝瓷器創燒於明代宣德時期,乃一代名品。雍干時期御瓷摹古風行,對黃地青花尤為喜好,故均有仿燒,其中雍正所摹者多以宣窯為范,而乾隆則在師法古人的基礎上在紋飾等方面多有創新。此盤構圖疏密有致,繪畫精細工巧,色彩濃淡相間,乃清代宮廷用瓷精品。

此類瓷盤得大博物館及重要私人藏家收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盤,刊於《故宮藏瓷?清青花瓷》,卷2,香港,1968年,圖版29; 南京博物院亦有一例,錄於《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2003年,圖版221:橫河民輔珍藏一盤,載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版目錄?中國古陶磁篇》,卷2,東京,965年,圖版625。香港趙從衍先生舊藏一對黃地青花桃紋盤,刊錄於《華光草堂珍藏清代瓷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1974年,編號45,1987年5月19日售於香港蘇富比趙從衍家族基金會珍藏專場,編號316。

此件為日本關東重要財閥家族舊藏,曾展覽於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並著錄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1982年出版的《明清の美術》一書,圖版171。來源顯赫,殊為難得。

5194 清乾隆 青花六龍捧日掛屏

尺寸:長79×45.2cm

估價:RMB 1,200,000-1,800,000

說明:本品為乾隆御窯極為罕見之品種,常見乾隆官窯瓷板、掛屏多為粉彩、洋彩裝飾,如本品通體以青花燒造,且尺寸巨大,相類似者極為少見。以青花燒造與常見用粉彩裝飾燒造相比,青花燒造難度極大,皆因青花為釉下彩,所以燒造必須一次成型,且本品與同相比尺寸較大,所以燒造難度可想而知。本品青花發色艷麗,飽滿,濃淡過渡極為自然,且畫工流暢,布局巧思,可視為乾隆時期官窯青花制瓷工藝之翹楚。

本品所繪六龍捧日之題材在同時期御窯瓷器中難得一見,所繪六條巨龍身姿矯健,五爪孔武有力,或盤旋,或回首,動態十足,所繪流雲青花層次感分明,雖通體遍繪卻不覺繁縟,盡顯布局之巧思。六龍在古代典故中有以下幾種解釋,一謂《易》乾卦的六爻,《易?干》:「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孔穎達疏:「干元乃統天之義,言干之為德,以依時乘駕六爻之陽氣,以控御於天體。六龍即六位之龍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謂之六位也。」

神話傳說日神乘車,駕以六龍,羲和為御者。漢劉向《九嘆?遠遊》:「貫澒濛以東朅兮,維六龍於扶桑。」另有解古代天子的車駕為六馬,馬八尺稱龍,因以為天子車駕的代稱。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四:「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故本品六龍捧日之題材可視為帝王御用之物,藏家當寶之。與本品雲龍紋相類似者見於《The Baur Collection Volume2》編號215,一例雕瓷品種見於《好古敏求—敏求精舍四十周年紀念展》,編號187,有兩例曾售於香港蘇富比2016.05.10,Lot3302,香港蘇富比2017.04.05,Lot3614,但完全如本品六龍捧日之題材目前難見一例。

5195 清雍正 青花神仙人物紋壁瓶

尺寸:高28cm

估價:RMB 650,000-850,000

出版

錢振宗主編,《清代瓷器賞鑒》,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一〇三號

說明:備註

1.上海文物商店舊藏;

2.中國嘉德,2002年秋拍,Lot1221

本品壁瓶,撇口,束頸,頸兩側飾獸首銜環貫耳,鼓腹,高圈足外撇,造型規整挺拔。通體滿繪青花紋飾,口沿下繪弦紋一周,其下頸部繪道教寶傘托壽字紋,腹部主題以青花繪,通景山水道仙圖,遠山層巒迭嶂,山勢挺拔俊秀,樹木蔥鬱,意境高遠。主體人物為八仙中之兩仙,呂洞賓與張果老,立於松柏之下,近處雲氣繚繞,一派恬淡的世外情懷。紋飾線條,運筆剛勁有力,飽滿而富有彈性;衣紋走勢稜角分明、瀟洒利落,自見飄逸之氣。二仙之嘴、眉、顴骨均加以強調,使形象更具衝擊力和生命力,尤其對嘴部的誇張表達,突出了「笑」態,增強了畫面的喜慶氣氛。與高超的人物技法相匹配的山石諸景同樣引人入勝,山石皴法儼然,運筆穩健而鋒芒凌厲,結構跌宕多姿。古松橫欹生姿,遒勁盤曲,前後呼應,為構圖增添空間感。青花一色於不同技法運用之下各見風韻,時而淡如浮雲,時而重若濃墨,時而緩似流水,時而急像飛瀑,運筆所至處,俱含意蘊,縱觀雍正一朝青花御瓷之中未見有出其之上者,是為一絕。

雍正一朝御瓷裝飾圖案之中仙人題材非常罕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康熙晚期御瓷風行以神仙吉慶賀壽圖案為裝飾主題,而且傳世數量眾多,分別為各大公私文博機構典藏。依據雍正三年江西布政使常德壽《查訊安尚義燒造磁器折》、雍正五年三月初九日年希堯的奏摺可知,康熙五十九年明珠家奴、大鹽商安尚義曾派家僕馬士弘等三人「在景德鎮置買材料,僱工燒磁」,為清宮進貢御瓷,稱為「安尚義效力處」,至雍正五年初方為雍正皇帝正式撤銷,前後持續七八年之久,是為長期被人忽略的「安窯」。結合傳世對應實物可知,安窯設立之初主要的任務就是為康熙皇帝七十大壽準備賀壽御瓷。(康熙皇帝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駕崩,時年為康熙69歲,次年三月則為70歲)。安窯的康熙晚期作品在紋飾上突出賀壽吉慶之意,所以流行神仙賀壽題材;在款式方面,流行書寫橫款,如六字單行橫款、雙圈六字三行楷書橫款,當中「清」字多寫成「淸」的器皿,皆為安窯所造,是辨識安窯的主要依據。本品恰恰繼承了康熙晚期賀壽御瓷的典型風格,使用神仙賀壽題材,處處可與安窯賀壽御瓷比對。

清雍正時期,青花器為承上啟下之階段。因此,在康熙御窯瓷器的基礎上,雍正時期燒制眾多在青花渲染的技法上扔存有康熙風骨,但所燒制的作品亦有保留本朝的特徵。但唯有本件青花道仙紋壁瓶,其器形宏達、繪畫以極細筆觸填塗紋飾、青花發色極為艷麗,應為雍正本朝借法康熙御窯的極罕之作。本品時代特徵鮮明,為不可多得的雍正佳器。同類品,國內外公私收藏機構極罕有收藏。

5196 清乾隆 抹紅描金雙龍牡丹四系壁瓶

尺寸:高26.5cm

估價:RMB 1,000,000-1,500,000

說明:備註

慶寬家族舊藏,文革後退還,「佳」字標籤為北京文物局老專家所定級別較高者

此件壁瓶一面平坦,有插孔,以便於懸掛,另一面呈瓶狀。直口微外撇,束頸,頸部裝飾四系,曲線優美古雅。底部設計巧妙,施以仿木釉,做成木座的式樣,與瓶身連為一體,既見工藝別緻精巧,又得造型完美之效果。外壁滿飾礬紅描金紋飾,瓶口沿繪如意雲頭紋一周,座托飾描金蓮瓣紋、如意雲頭紋,四系皆飾描金折枝花葉紋樣,裝飾感極強。瓶身主體繪礬紅描金雙龍穿花紋樣,滿繪纏枝牡丹,花葉蜷曲,流暢婀娜。腹部中心牡丹盛放,花瓣重迭繁複,國色天香,華貴雍容。兩側雙龍相對,呈行龍之勢,張吻圓目,鬚髮飛揚,龍身捲曲,遒勁有力,五爪如輪,矯健凌厲,與周身花葉勾連銜接自然,神威凜然中又見雋雅。繪飾細膩,勾畫精湛,龍鱗排布櫛比,一絲不亂,花葉線條自然,蜿蜒曼妙,布局繁而不亂,體現了制瓷工匠極為高超的技術水平極脫俗的藝術審美。礬紅明妍瑰麗,嬌艷奪目,襯以白釉為地,對比鮮明,突顯神韻。描金呈色純正,燦爛生輝,著意摹仿琺琅器金碧輝煌之感,惟妙惟肖,華貴富麗。造型規整,製作精湛,整器瑰麗繁複,體現了皇家制器的雍容奢華。

乾隆在位六十年,時處清王朝鼎盛時期,其制瓷業也達到了歷史頂峰。器物造型精美,色彩繽紛,圖案新穎,華褥多姿,產量巨大,製作精良,工藝新穎,有鬼斧神工之妙,特殊品種更為一代之奇。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有:「……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記:「清瓷至乾隆而極盛,器式之多亦莫與倫比。"此件粉彩描金雙龍牡丹壁瓶,即為絕佳範例。此壁瓶系文革後,文物局退還,並視為珍愛之物,評有「佳」字標籤,即為文物局舊時專家視為級別較高者,並曾願為故宮博物院「留廠」,其間歷經滄桑世變,最終成為其眾多收藏中碩果僅存,保存完好的少數精品之一。

5197 清乾隆 粉青釉葫蘆瓶

尺寸:高32.3cm

估價:RMB 1,800,000-2,200,000

著錄

《清代瓷器賞鑒》,第154頁,No.195

「大清乾隆年制」款

說明:備註

1.上海文物商店舊藏;

2.中國嘉德,1997.04.18,lot425

此葫蘆瓶型取自天然葫蘆型,小直口,頸自口部下敞,上小下大兩圓型腹,腹部渾圓,中間以束腰,圈足。體量適中,大小得宜。造型端莊秀美,瓶身滿施粉青釉,質地勻凈潤澤,無絲毫雜質,如淡淡綠韻,給人以自然清新,沁人心扉之美感,瓶口處釉薄,露出潔白胎色,淡淡泛青,似月光皎潔。底足為玉璧式無釉,足內則施青釉,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款。葫蘆在我國栽培歷史源遠流長,《詩經?邶風》云:「匏有苦葉,濟有涉深」;《幽風》云:「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壺」、「甘瓠」均指葫蘆。 除實用功效外,葫蘆因其獨有的外型與特性,又被先人賦予了許多美好寓意:葫蘆,因型似「吉」字,讀音似「福祿」,又多籽,故自古以來便承載起人們希望吉祥如意、福祿雙全、多子多孫的美好心愿。乾隆時期國力空前強盛,經濟高度繁榮,祈禱吉祥富足也因此成了當時社會藝術的主流,此式葫蘆瓶即為這一時期下的產物整器造型端莊優雅,線條柔美,氣度雍容,盡顯單色釉純凈之美,達到器型與釉色的完美結合,可謂乾隆一朝粉青釉的經典之作,值得細細品味。此件為上海文物商店舊藏之物,並著錄於《清代瓷器賞鑒》,第154頁,No.195。傳承有序,來源清晰,更顯彌足珍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乾隆粉青釉葫蘆瓶(《飲流齋說瓷譯註》,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357,圖7-17),另見南京博物館藏清乾隆冬青釉帶蓋葫蘆瓶(《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院編,2003年10月,頁341),再者可見暫得樓藏清乾隆青釉葫蘆瓶一件(《暫得樓清代官窯單色釉瓷器》,上海博物院、首都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5年,頁118,圖42),三件均與本品相若,均可資比較。另有中國嘉德2011年春拍一對與本拍品相似的清乾隆豆青釉帶蓋葫蘆瓶(編號3975)以人民幣1437.5萬元成交。

5198 清乾隆 窯變釉仿古弦紋雙耳罍式尊

尺寸:高34cm

估價:RMB 2,600,000-3,600,000

「大清乾隆年制」款

說明:備註

日本關東重要財閥家族舊藏

本品氣勢雄渾,造型極為罕有,傳世品同類器寥寥,窯變者僅見。此尊撇口,短束頸,豐肩,斜弧腹,高圈足外撇。頸部延伸至肩部飾六道弦紋,肩部兩側堆貼高環形獸耳,通體施窯變釉,此器造型仿自青銅器「罍」之形制。制藝造器一改雍朝的雋秀,造型融康朝的渾厚與雍朝的端雅,於渾雅之間,追求一種極具膨脹性的豐滿。釉色艷麗,垂流似霞若焰,典雅雋秀的器形與瑰麗明艷的窯變釉完美地結合,達到了「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的藝術境界。借用唐詩來讚美窯變釉恰如其分,「高山雲霧霞一朵,煙光空中星滿天,峽峪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 足內施醬釉,正中刻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乾隆皇帝追求摹古,但絕不僅停留於此,而是以個人的美學修養與審美愛好有意識地倡導一種理想的工藝審美格調。他在汲取前朝藝術精粹,移為己用的同時,借鑒原來的工藝造型和紋飾進行抽繹,組合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樣式,寄予新意,從而確立新的古典主義審美品格。此番造器之精神於乾隆時期高檔的御瓷之中體現尤為明顯,往往鍾情選取上古三代器物之造型,配以其欣賞的色釉與紋飾,融匯古今之精粹於一體,成為彼時造器的一個新風尚,本品即為此理念之典範。

5199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

尺寸:高32.5cm

估價:RMB 6,500,000-8,500,000

「大清乾隆年制」款

說明:備註

中國嘉德,1995.10.09,Lot678

此件梅瓶器形端正,青花發色青翠亮麗。外壁錯落繪折枝桃實、荔枝及石榴等「三多」紋飾,每種花果之間點綴折枝花卉,頸部均飾一周十字花卉紋,肩部及足圈飾蕉葉紋,繪工精細,果實飽滿,花盛葉蔓,生機勃勃,其青花翠麗,略有暈散,繪工精細,尚有雍正仿明代「宣青」遺風。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三果紋又稱三多紋,為傳統吉祥紋飾,典故源於《莊子 ? 外篇 ? 天地》:堯觀於華封,華封人曰:請祝聖人,使聖人壽,使聖人福,使聖人多男子。即多壽、多福、多子之意,亦稱福壽三多。

梅瓶原是用於盛酒的容器,所以大多有盅形蓋,考古學中梅瓶與錫制酒壺、酒杯等一同出現,明代中期後,用途有所改變,成為文人墨客几案上插花的花瓶,《陶雅》中就有「古以瓶貯就,今以瓶插花」一說。故清代梅瓶大多無蓋。此類官窯據《乾隆記事檔》記載,為乾隆三年(1738)御窯廠奉旨而燒的仿宣窯青花之一。原文為: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高玉交……宣窯青花梅瓶一件,宣窯青花三果梅瓶一件……傳旨:交與焼造磁器處唐英照樣焼造。後數十年再無燒造青花梅瓶之上旨,可見唐窯承命摹制宣窯梅瓶,為乾隆青花瓷器中上佳之品,是乾隆青花梅瓶的重要代表作品。梅瓶是乾隆朝經典的陳設御瓷,品類多樣,裝飾豐富,而且量少而質精,其中青花一項多為摹古之作,折枝花果紋為其經典題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例,著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下)》,頁130。香港張宗憲先生舊藏一件,1993年曾於倫敦佳士得展出,展覽目錄第86號。

5200 清康熙 青花刀馬人大棒槌瓶

尺寸:高76cm

估價:RMB 2,600,000-3,600,000

說明:備註

1.運通公司,紐約;

2.聖劉易斯藝術博物館,聖劉易斯,密蘇里州,館藏編號113.1916;

3.紐約佳士得,2005.05.30,Lot360

本品為康窯棒槌瓶之雄渾樣式,尺寸碩大,盤口直頸,豐肩鼓腹,下承圈足,因形似棒槌而得名,其腹部平緩而開闊,適宜繪飾各類人物場景,為康熙朝新創之瓶式。其上以青花滿飾,口沿繪飾一周回紋,瓶頸處做三長方形開光,內繪人物故事圖,下方繪飾一周如意雲頭紋。折肩以青花繪梅花及銅錢錦地紋,留白海棠形四開光,內繪博古圖及花卉紋。瓶腹採用通景式構圖方法繪飾刀馬人物圖,所繪題材或為穆桂英智破天門陣,其表現方式恰似戲曲舞台亮相式的,人物高低錯落的一併亮出。以橫亘瓶腹的怪松及皴筆勾就的山石為界,遠山橫斜處,穆桂英手持令旗而立,左右兩側二人執旗迎風招展。其下主體人物為右手執劍,左手執戟的虯髯客,橫戟躍馬所向披靡,身後旗手所持旗幟與穆桂英身側相同。以二人為中心,兩側數員戰將手持兵器衝鋒而來,從人物五官、動態、服飾等可判別諸人特徵,或勇猛豪放,或瀟洒飄逸,或慷慨激昂,或鎮定自若。形象逼真活脫,畫法精細入微,所穿甲胄、頭飾,手持武器,騰躍身姿,身下戰馬乃至馬匹裝飾皆各有不同,又用迂迴轉折、起伏變化的山石、蒼松和點綴其間的草叢來體現畫面的空間感和錯落感,人物與背景之間協調巧妙,這種移步換景的構圖方式,給人以密不透風之觀感,雖畫面滿而全,但主次關係分明,人物關係安排合理,錯落有秩,既面面俱到,又重點突出。

本品體量頗豐,上下共繪二十一位人物,人物形象恢奇恣肆、軀幹偉岸、神情誇張、衣紋線條老辣,其畫風受明末清初畫家董其昌、陳老蓮等影響,造型奇詭,講究筆致墨韻。所繪松樹,蒼翠欲滴,古干森郁,「粉本純由宋畫而出,若李思訓、趙大年殆其私淑者也」。整器構圖仿效中國山水「知白守墨」之法,遠景層巒迭嶂,嵐氣瀰漫,勾線填色,極為恬淡;中景景深開闊,人物錯落有秩,近景山石皺染,並用披麻皴法點染山石樹木,質感強烈。所繪青花妍麗秀雅,有濃淡深淺之別,筆觸皴染得宜,分水技法爐火純青,當為康窯青花「藍分五色」之典型。

本品源自美國密蘇里州聖劉易斯藝術博物館舊藏,除本品外同批收藏亦釋出一隻康熙五彩叩馬阻兵圖棒槌瓶,體量與本品相似,二者皆形制高大規整,胎釉製作精良,畫工繁複精妙,可證彼時窯工燒造技藝之純熟;五彩叩馬阻兵圖棒槌瓶已於今年春季紐約蘇富比拍賣中拍出,成交價1100萬人民幣。 尺寸相近者可參見可見故宮博物院藏青花祝壽圖棒槌瓶,《清順治康熙朝青花瓷》,頁455,圖版293,另有一例繪山水者,為上海博物館藏,可參見《康熙瓷圖錄》,第82頁,編號52;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亦有人物故事及山水紋同類高度者入藏,編號C.859-1910、C.852-1910;本品之刀馬圖也有相類者,參見紐約佳士得,2000年9月21日,編號316;形製為鳳尾尊,裝飾五彩刀馬人物,但尺寸略小於本尊。除青花外,本品亦多見於五彩者。如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刀馬人物瓶,屬Avery Brundage舊藏,館藏編號B60P1237;另一例為波士頓美術館舊藏,編號03.94;再比三例,為Benjamin Altman 收藏,現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編號14.40.85、14.40. 83及14.40.331,同館另一尺寸相近例,繪五彩花鳥紋,載於《東洋陶磁大觀》,卷11,紐約,1982年,圖版131。另有兩例五彩棒槌瓶,尺寸相近,圖載於 R. L. Hobson,《The Leonard Gow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倫敦,1931年,圖版XXV 及XLVIIIa ,前者繪端午節慶,後者繪福祿壽三星。John L. Severence亦收藏有一例,1936年捐贈予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後售於紐約佳士得2000年9月21日,編號324,尚有一例,出自 J. Goldschmidt 收藏,圖載於《Ausstellung Chinesischer Kunst》,柏林,1929年,頁330,編號892。

5201 清嘉慶 黃地粉彩三陽開泰象耳尊 (一對)

尺寸:高29cm

估價:RMB 5,000,000-7,000,000

「大清嘉慶年制」款

說明:備註

1.法國女士1960年代購於摩納哥,珍藏至2011年,分別於2011年12月和2012年2月作為遺產拍出;

2.法國巴黎Ribeyre & Baron拍賣,2011年12月9日,編號223(其中一隻);

3.法國巴黎Pescheteau-Badin拍賣,2012年2月24日,編號23(其中一隻)

粉彩三羊開泰圖案始於乾隆,主要以碗為主。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檔》記載,乾隆八年(1743)十二月初九日,「傳旨:著交唐英燒造,其碗……外面具燒五彩各色地杖,花樣各按時令分別吉祥花樣,碗內仍照外面花樣,具要青花白地,年節用三羊開泰」,雖本品器形並非檔案中所提及的三羊開泰碗,但由此可知三羊開泰的紋飾是乾隆皇帝欽命燒造的春節用器,非常符合其喜慶吉祥的寓意要求。

中國曆法配以六十四卦的傳統,在《易經》有所記載:「十月為坤卦,純陰之象。十一月為復卦,一陽生於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在下。下月為泰卦,三陽大下。」也就說明正月為三陽生泰卦。此時既是立春,又逢新年,冬去春來,萬象更新,有欣欣向榮之象。而「羊」與「陽」同音,且與「祥」字相通,故「三陽開泰」便成為歲首人們用來互相祝福吉利亨通之辭。

這對三羊開泰象耳為嘉慶御瓷中不可多得的高檔陳設瓷。紋飾布局精妙,疏密相錯,構思別緻,寓意巧妙。所繪山石花卉一如乾隆時期,富具層次感。三羊徜徉於花石之中,姿勢迥異,神態悠然,筆意絢美絕倫,絲毫不遜於乾隆一朝。再輔以尊身主體以檸檬黃地繪西番蓮紋,觀之氣質高雅,方尺之內春意盎然,醉人心扉,若以紫檀架盛之列於廳事,則滿堂春色,似是春在眼前之感可謂賞心悅目。兩耳巧作象首形,描金彩繪,一如前朝,與整體器形配搭十分合適。

遍檢公私典藏,嘉慶一朝三羊開泰紋飾粉彩瓷器並不多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清嘉慶粉彩三羊開泰詩文碗,其畫工、布局與本品相同。此碗造型紋飾影響甚遠,自嘉慶一朝之後,道光、光緒兩朝多有仿製。而目前存世作品中少見有嘉慶粉彩三羊開泰紋瓶尊,僅見有北京匡時2006年秋拍拍出一件清嘉慶桃紅地粉彩開光三羊開泰紋象耳尊,與本拍品造型紋飾相若,但桃紅地不及本拍品檸檬黃地華麗喜慶。本拍品既有濃厚的皇家氣息,又有不落俗套的畫功,更有吉慶平安的內容,極為珍貴,保存至今仍能成對出現,實為難得,甚有收藏及藝術價值。

5202 明正德 阿拉伯文筒式環耳爐

尺寸:直徑11.2cm;高9.1cm;重848g

估價:RMB 800,000-1,200,000

出版

1.《館藏牙雕暨明清銅爐特展圖錄》,台灣歷史博物館,1997年,頁62,圖155;

2.《吉金——明清銅爐特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頁203,圖183

「大明正德年制」款

說明:備註

1.「吉金」重要私人藏宣銅器;

2.台灣楊炳禎舊藏

展覽

1.館藏牙雕暨明清銅爐特展,日本熊本市立博物館,1997年;

2.吉金——明清銅爐特展,天津博物館,2015年

正德皇帝重視伊斯蘭教,當時工藝美術的顯著特徵就是大量使用阿拉伯文、波斯文作為裝飾。文字內容多為《古蘭經》里的聖訓格言和讚頌真主的語錄,如「感謝真主的恩惠」、「君主政權永恆,興盛與日俱增」、「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的使者」等,有時具體內容已不重要,相當一部分阿拉伯文字已無法釋出原意,而只是作為裝飾紋樣。當時以阿拉伯文入裝飾的工藝品類主要見於瓷器、宣銅器、銅胎掐絲琺琅等。宣銅器中,則以爐、瓶、盒三事為主要造型,它們主要為皇宮御用或賞賜功臣之用,其次是安置在清真寺經堂陳設,為世代家族傳承享用,成為稀世珍品。傳世所見阿文爐,造型多見鬲式,衝天、筒式較少,且多為無耳筒式。拍品銜環耳筒式,器壁稍作變化,上闊下收,順勢出微弧底。兩側塑交枝卷草紋銜環耳,是為細工。脛部出三獸蹄足承托爐身,茁實可愛,足底露銅,銅質金燦,至純至精。爐身兩組菱形開光,內鑄兩組阿拉伯文,意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的使者」。筆畫流動,富神韻,運刀如筆,字口圓潤有力,極有可能為精通阿文的伊斯蘭教信徒所為。爐底開框,鑄「大明正德年制」楷書款,字體特徵可比同時期瓷器款識,時代特徵鮮明,細節處如「明字日月平微腰」、「德字心寬十字小」皆有體現。歷經數百年傳承、使用,爐身皆為深色包漿所覆,朴茂肅穆,古意自來。在當今明清銅爐收藏中,阿拉伯文爐已經成為獨立且極其重要的品種,為藏家追捧。

5203 清早期 台幾式爐

尺寸:直徑10.2cm;高7.5cm;重1115g

估價:RMB 1,600,000-2,600,000

出版

1.《金玉青煙——楊炳禎先生珍藏明清銅爐》,台灣歷史博物館,1996年,頁275,圖230;

2.《館藏牙雕暨明清銅爐特展》,台灣歷史博物館,1997年,頁83,圖270;

3.《寶器揚馨——讀書樓藏明清銅爐》,台灣歷史博物館,2009年,頁112、113,圖47;

4.《吉金——重要私人藏明清銅爐特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頁217,圖197

「樂琴書以消憂」款

說明:備註

1.「吉金」重要私人藏宣銅器;

2.台灣楊炳禎舊藏

展覽

1.金玉青煙——楊炳禎先生珍藏明清銅爐,台灣歷史博物館,1996年;

2.館藏牙雕暨明清銅爐特展,日本熊本市立博物館,1997年;

3.寶器揚馨——讀書樓藏明清銅爐,台灣歷史博物館,2009年;

4.吉金——重要私人藏明清銅爐特展,天津博物館,2015年

傳世明清宣銅爐中,歷來圓者多、方者少,方者樣式主要見於馬槽、台幾。台幾爐的樣式於《宣德彝器圖譜》二十卷本中有載,是為仿照唐天寶局鑄台幾宮爐、宋定窯台幾爐而鑄。清宮舊藏中還可見雍正朝按圖譜樣式仿造的台幾爐一座(參見《明永樂宣德文物特展》,頁307,圖157),不但署雍正本朝款,還有「世宗御賜」題籤,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可見拍品並非臆造,而是有據可依,略加巧思、變體,得今日之器美神完。此爐體量不大,端正毓秀,傳世罕見。窄平口,邊緣微侈,緩凹頸,方折肩,長扁腹成淺斗式,底心平。器身兩側出雙耳,和諧對稱,平起曲收,靈動有致。四方柱形腿足承托器身,具內傾之勢,乃與器身一體鑄就而成。通身紅皮,統一完好,殊為難得。經年累月,包漿厚潤,色澤略深。星星綠銹附著,斑駁古意,妙不可言。足底露銅處,顯銅色黃燦、緻密,是為精銅。

爐底開框,規矩之至,內鑄「樂琴書以消憂」楷書款,清晰端正,鑄後精修,字面滾圓,筆劃細挺勻整,字風少了明款的冷峻與灑逸,多了入清後的秀美與端莊,時代風格使然。此爐的款識內容乃私家款中最為少見的詩文款,語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此爐氣質脫俗,文雅不凡。線條剛中見曲,洗鍊乾脆,增一分則拙,減一分則陋,乃清早期官鑄爐中清玩器之典範。雖為私款,但縱觀此爐的形、色、款、質、鑄工等諸多方面,官鑄無疑,且極有可能為特別訂製的內廷清玩佳器。舊配鏤雕纏枝花卉紋覆斗形木蓋,與爐形相呼應,置之其上,相得益彰。

5204 清乾隆 白玉百寶盆景 (一對)

尺寸:高32cm

估價:RMB 1,600,000-2,600,000

說明:備註

英國Spinks&Sons舊藏

中國清代宮廷中以金銀、珠寶、翡翠、珊瑚、玉石和瑪瑙等貴重材料製作的點景,配以金銀、琺琅、玉石、雕漆和鑲嵌等工藝製作的盆,二者合為一體,稱為盆景。中國盆栽始於晉代。在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墓墓道壁畫中,繪有盆栽花卉。宋代的樹樁盆景造型已相當精巧。明清兩代盆栽技藝更加發展。其特點是在有限的範圍內表現出較幽深的自然景緻。後經康乾盛世,社會物質豐富,文化藝術繁榮,清帝王貴族的生活也更加奢侈,於是出現了用高貴的材料雕刻鑲嵌而成的盆景。

此類以百寶組成的玉盆景是清宮重要的陳設器,以奢華精緻著稱。據清文檔記載,乾隆帝曾親自命造辦處製作各種材質的模擬盆景,作為宮廷陳設。此對拍品以白玉雕就花盆,圓口、斜壁、底承三如意雲足,器表光素,盡顯白玉之美。盆中為一樹鎏金鑲玉梅,枝幹遒勁,玉質梅瓣潔白晶瑩,其間又有蜜蠟、芙蓉石、珊瑚、孔雀石、青金石等寶石雕靈芝、果實、綠葉、山石等,工藝精細,色彩豐富,諸色明妍,富麗堂皇。枝頭停駐翠鳥,動靜結合,令人讚歎。整器用料考究,做工精細,是為難得的陳設佳器。

5205 清乾隆 白玉獸面紋活環方觚

尺寸:高17.2cm

估價:RMB 1,500,000-2,000,000

說明:備註

歐洲藏家舊藏

本品為乾隆時期仿古玉器之精品,造型精美,典雅大方,玉質精良,純凈明潤,工藝巧妙。全器形制和紋飾以商周四方銅觚為本,將和田白玉之溫潤與上古之神秘完美融合,以整材雕琢而成,氣質古樸,典雅端莊。觚,古時為酒器。明清時期各種質地的觚形器,均用作插花、陳設或者供器。造型多為侈口外撇,腹微鼓,腹徑小於口徑,脛直底微豐,長度與上頸相若,仿古銅觚式樣。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喜愛和熱衷於插花藝術的文人,把插花稱為「案頭清供」,置於案頭,正符合古人熱愛之氣氛,令人若得於己,可追古之意 趣,廉潔自身。

此件花觚白玉質,緻密溫潤,純潔無瑕,色澤營亮。整器做工細膩精緻,器形周正巧妙,敞口、長頸、鼓腹、平底,四邊出脊,上下飾蕉葉紋,腹部饕餮紋近圖案化,有清代宮廷藝術的特點,兩側對稱雙耳銜環,古意深沈。在技法上,簡練中顯現典雅清麗之韻,渾樸中又見精妙之筆,陳於廳堂,為文人之夢寐,古人之所求也。原配木質雕花底座。

5206 清乾隆 御制紫檀工紅酸枝嵌百寶背黑漆描金玉堂富貴大座屏

尺寸:長114.5×42.2×122.5cm

估價:RMB 1,500,000-2,000,000

說明:備註

1920—1930年代購於上海

座屏在清代十分流行,有各種尺寸,小的為桌屏、燈屏,大的則可立於屋中獨立陳設。此件大座屏取紅酸枝為材,以清宮紫檀工雕制,兩側立柱由浮雕纏枝花卉站牙抵夾,兩底墩間設兩根橫棖,橫棖中裝絛環板,下設披水牙子,絛環板及牙子皆鏟地浮雕纏枝花卉圖案,其間嵌飾玉雕飛蝠,寓意吉祥多壽。屏框同樣以紅酸枝為材,邊框之上嵌以福壽紋。屏芯以鑲嵌牡丹花鳥圖,敷色雅緻,布景疏密有致,一派花團錦簇富貴之感。屏風背面為黑漆描金樹石花鳥,玉堂富貴,與屏風正面相呼應。此座屏用料寬厚,屏芯花團錦簇,工藝精湛,古意盎然,具有濃郁乾隆時期宮廷製作風格,乃清宮陳設雅品。

5207 清雍正—乾隆 黃楊隨形雕書櫃格

尺寸:90×39×190cm

估價:RMB 550,000-850,000

說明:備註

美國藏家舊藏

此書櫃格以黃楊木為材,隨形雕制,其造型清秀,格調高雅。整體形熊自然,雍正年間宮廷多出簡潔秀逸之品,而本品類樸實自然的造型正合皇意,深受雍正喜愛,應為其個人御玩而特別訂製之賞器。

雍正帝的文化藝術修養很高,喜歡漆飾傢俱,經常對御用傢俱的設計製作提出改進的要求,也比較「在行」,不拘泥於形式。例如,據清內務府檔案記載,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九月初四日,郎中海望持出榆木罩漆膳桌一張,奉旨:「爾等做漆桌時照此桌款式,將上面水欄邊放寬,批水牙收窄,其批水牙有尖棱處著更改,腿子下截放壯些,不必起線,上面應畫何等花樣,爾等酌量彩畫。」漆飾傢俱的木胎不鏟邊線易於刮灰和打磨,而在彩繪的時候描上邊線會更顯整齊。所以,「不必起線,上面應畫何等花樣,爾等酌量彩畫」——這是很在行的指示。

從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胤禛行樂圖》及《美人圖》中,便能發現雍正時宮廷對黃楊木傢俱的喜愛,如《胤禛行樂圖》中的「書齋寫經」、「圍爐觀書」,《美人圖》中的「對鏡」、「捻珠」中,皆能看到此類黃楊木隨形傢俱。因為帶有雍正年款的傢俱太少,難以了解雍正朝傢俱的風格特色,而這組寫實性工筆人物畫中描繪有多件不同材質和工藝的傢俱,代表了雍正帝的審美趣向,可以作為鑒定和研究雍正朝傢俱,特別是宮廷傢俱的參考標本。

5208 清乾隆 銅鎏金嵌翡翠福祿壽吉祥如意

尺寸:長48cm

估價:RMB 650,000-850,000

說明:備註

1.紐約私人藏家舊藏;

2.Doyle紐約,2006.09.20;

3.紐約蘇富比,2016.03.169,Lot332

此件銅鎏金八吉祥鑲翡翠、白玉如意器身以銅鎏金鏨、鑲、刻技法製作,工藝複雜,顏色鮮艷,如意首為靈芝型,邊緣起線隨形而就,其內嵌翡翠作飾,翡翠質地細膩,間染青白雙色,器表依青白分界浮雕「福祿壽」寓意圖案,青色處雕松樹山石,白色處琢壽星、麋鹿、蝙蝠圖案,既顯山石青翠,又現「福祿壽」三者靈秀高潔,極具匠心。清宮舊藏一件翡翠山子,其上雕琢松鶴延年紋飾,與本品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資參考。如意器柄中部鑲嵌白玉作「吉祥如意」篆書,字身前後浮雕蓮花、無盡結、雙魚、華蓋、幢、輪、寶瓶及海螺八吉祥圖案,呈現華美富貴之態,流露喜慶吉祥之氣。柄尾亦嵌青白翡翠與結頭呼應,使整體彰顯雍容華貴同時不失雋秀雅緻氣息。器身背面遍雕攀枝花卉紋飾,繁密細緻,雕工精湛。

八吉祥為藏密中常見八種吉祥圖案,北京雍和宮法物既明冊曰:「法螺,佛說具菩薩果妙音吉祥之謂;法輪,佛說大法圓轉萬劫不息之謂;寶幢,佛說張弛自如曲覆眾生之謂;白蓋,佛說偏覆三千凈一切葯之謂;蓮花,佛說出五濁世無所染著之謂;寶瓶,佛說福智圓滿具完無漏之謂;金魚,佛說堅固活潑解脫壞劫之謂;盤長,佛說迴環貫徹一切通明之謂。」其與結頭「福祿壽」圖案相搭配,更突現如意之吉祥美好寓意,彰顯宮廷裝飾風範,極具收藏價值。

5209 清乾隆 銅胎掐絲琺琅太平有象八吉祥多寶盒

尺寸:高20.5cm

估價:RMB 1,800,000-2,500,000

「乾隆年制」款

說明:備註

美國藏家舊藏

乾隆朝的掐絲琺琅工藝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除了繼續仿製前朝的各種器皿外,還從事仿古銅器和宗教一點方面所用的供器製作,更另闢蹊徑,燒制各種動物造型的實用兼陳設的器皿。這些器具裝飾繁縟,紋樣採用傳統的螭龍、獸面、吉祥紋飾、蓮塘、山水、番蓮及蓮瓣、菊瓣和各種西洋式花朵。此時期掐絲的技術更為嫻熟,粗細均勻而流暢,色釉種類多樣,釉色艷麗、潔凈,工藝發展臻於極境。

這件多寶盒無疑又是乾隆期掐絲琺琅製品中的又一件匠心之作。全器呈四瓣萎角花形筒盒狀,頂部銅鎏金勾勒纏枝卷草,中心立鈕,於蓮台上置一卧象,身形輕鬆泰若,扭首相望,象身披滿華麗的瓔珞,背部馱起凈瓶,為典型的玉壺春瓶形制,表面則是遍布纏枝蓮紋和仰蓮紋,將清宮制器的精髓體現得一覽無遺。大象諧音「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著吉祥的含義,象徵力量與好運,可保平安、如意,而其善用鼻子戲水的特性,又被賦予了吸財、招財的寓意,其體型如山的外表,則體現增加靠山、加持運勢的內涵。象背馱瓶,喻「太平」,故而稱為 「太平有象」,也叫「喜象昇平」。中華文明崇尚天地造化之奢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盒體側面邊施天藍色琺琅釉,上以多彩釉色繪出法輪、寶傘、盤長、法螺、蓮花、寶瓶、雙魚、白蓋等吉祥八寶圖樣,象徵萬世不息,曲覆眾生,一切通明,妙音吉祥,出世超凡,福智圓滿,自在永生,遍覆凈業,透露出佛法的精髓。盒底置四足,呈祥雲狀,底面中心鐫「乾隆年制」四字款。

多寶盒最大的魅力還是在於巧妙的機關設計。裝飾於肩部的四處鎏金祥雲鈕暗藏玄機,將其中兩處拔出,即可將寶盒從側面打開,露出鐫刻於蓮台上的萬字紋樣。乾隆帝一向喜好奇思巧作,匠人們為了博得皇上的一聲讚賞而絞盡腦汁,孕育出了各種巧奪天工的精品,作為素有皇帝的玩具箱之稱的多寶盒,這件作品完美迎合了帝王的藝術品味和把玩之心。

此承盒運用乾隆時期達到巔峰的掐絲琺琅技藝製作而成,形制輕巧大方,紋飾精密細緻,內部暗藏機關,奇巧成趣,應是當年清廷御用之物,極富藝術與人文的價值。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 典藏拍訊 平台 同行轉載請聲明版權!


推薦閱讀:

有一場網路春拍,叫做520閑魚拍賣節丨推介
【博古·16春拍】吉金銘古——金石名家舊藏商周青銅器墨拓
?珀·拍賣│珀石頭2016迎春拍賣專場預告
大晉春拍機制幣量少質低:震撼65枚50兩大寶|最新信息

TAG:北京 | 春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