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程隨想:科學是什麼?

引子  本來俺在前幾個月的博文《成功學批判——簡述其危害性及各種謬誤》中,已經承諾要聊一聊「何為科學」的話題。  近期因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事情,網上再度出現關於中醫的口水戰。俺發現很多參與口水戰的人,沒有搞清楚「科學的定義」。還有一些網友,雖然知道「可證偽性」,但是對「何為科學」的理解,依然存在偏差。  所以,借著諾貝爾獎的機會,今天發一篇博文聊聊這個話題。寫在前面的話  本文立足於「掃盲和科普」。由於本文【不是】學術論文,所以俺注重的是「通俗性」,而不是「嚴肅性和嚴密性」。  另,雖然本文重點聊的是「科學哲學」,但俺本人【不是】「哲學」領域的科班出身。預備知識(這節很重要哦)  首先要介紹預備知識。只有當你清楚這些預備知識,後續的內容才能看懂。  如果你已經知道這些,請直接略過本章節;反之,如果你不了解這些,請仔細看完本章節。◇普遍概念、個別概念  關於這兩個辭彙,完備且嚴密的定義,會比較冗長枯燥。所以俺通過「舉例子」的方式,來通俗地說明這兩個辭彙。  比如說:「國家」屬於「普遍概念」;「神州」屬於「個別概念」。  比如說:「獨財者」屬於「普遍概念」;「習近泙」屬於「個別概念」。  上面的例子好理解,再來說一個稍微容易混淆的。  思考一下「這一屆政治局的成員」屬於哪種?——是「個別概念」。  俺個人是這樣理解這兩種概念的區別:「普遍概念」是無法逐一枚舉其包含的實體;而「個別概念」要麼是單一實體,要麼其包含的實體是可以逐一枚舉的。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可以逐一列舉出歷史上的「獨財者」,為啥還把「獨財者」當成「普遍概念」。  因為「獨財者」一詞,既可以用來表示過去和現在的獨財者,也可以表示未來的獨財者。而未來的獨財者尚未出現,你不可能進行逐一枚舉。◇全稱陳述、單稱陳述、存在陳述  這三個概念,還有另一種說法叫做:全稱命題、單稱命題、存在命題。  同樣用「舉例子」的方式,來輔助大伙兒理解。全稱陳述——所有人(任何人)的身高都小於3米單稱陳述——姚明和郭敬明的身高都小於3米存在陳述——至少存在一個人,其身高小於3米  請注意,「全稱陳述」對應的主體(主語)就是前面提及的「普遍概念」;「單稱陳述」對應的主體就是前面提及的「個別概念」。  為了鞏固你對「普遍概念」的印象,再來做一個練習:「這一屆政治局的成員,身高都小於3米」——這句話是哪一種陳述?如果你【誤以為】這句話是「全稱陳述」,請你回過頭重新複習前一個小節(普遍概念 VS 個別概念)。◇客觀陳述、主觀陳述  「客觀/主觀」這兩個概念是哲學領域的常見辭彙,而且對這倆的定義,可說是五花八門。  由於本文聊的是「科學哲學」,所以這裡只給出波普爾用於科學哲學的定義(這個定義是比較簡潔,而且【不】牽扯到「形而上學」)。  波普爾說:陳述句(命題)的客觀性在於——它們能通過不同的主體間進行相互檢驗。(出處:《科學發現的邏輯》第1章)  因此,無法做到上述這點的,就是主觀的陳述。◇經驗、理性  (本文所說的「經驗」是「經驗主義」相關的;本文所說的「理性」是「理性主義」相關的。【不要】用日常的含義來理解)  哲學有一個很重要的領域叫做「認識論」(有時也稱為「知識論」)。「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是該領域的兩大流派。  「經驗主義」所說的「經驗」,通俗地說就是:用人的感官通過外界進行認識。「理性主義」所說的「理性」是跟前面的「經驗」相對的——也就是說,不依賴於人的感官,單靠自我思考而進行認識。  舉例:  對「數論」的研究,屬於「純理性」的範疇——不需要依賴外部客觀世界,也可以思考數論的問題。  相對的,物理學和化學的研究,需要依賴「經驗」——需要通過做實驗,研究外部客觀世界,從而進行認識。◇可驗證性、可重複性、可操作性  「可驗證性」指的是某個命題可以通過【經驗】的方式進行檢驗。(何為「經驗」,參見前一個小節)  為了便於大伙兒理解,俺來舉一個「不可驗證」的例子——隱身精靈。  假設某人聲稱地球上存在某種「隱身精靈」。這種精靈非常牛逼,你用任何技術手段都無法探知其存在。  那麼,這種所謂的「不可知的精靈」,就是不可驗證的。(下面俺會聊到—不可驗證的命題,在科學上是沒有意義的)  「可重複性」指的是,對某個命題的驗證,必須是「對多人可重複的」。  說個反面教材:  去年(2014)科學界出了一個重大丑聞(STAP細胞),關注科技動態的同學應該都聽說了。日本理化所的研究員小保方晴子號稱搞定了「人工多能幹細胞」(轟動了幹細胞研究領域)。但是她論文中的實驗方法,無法被任何一個生物學同行重現。後來日本理化所進行內部調查,認定她的論文造假。之後小保方的指導教授笹井芳樹上吊自殺。  在上述案例中,小保方的學術成果被質疑,關鍵原因在於:其他同行無法復現其實驗結果——在科研領域中,這是非常致命的。  「可操作性」指的是對命題的驗證要能夠通過切實可行的、有限的技術步驟來完成。  舉例:  如何判斷某個軟體是否具有智能?  普通人可能會說:只需要讓這個軟體跟人比一下智力,看它是否跟人一樣聰明。  但是,上述這種說法,【不具備】可操作性——首先,「聰明程度」是很難量化的;其次,如何進行「比智力」,也很難化解為可操作的步驟。  再來看計算機領域的絕對大牛圖靈,他就給出了一個【可操作的】判定過程——叫做「圖靈測試」(具體介紹參見「維基詞條」)  「圖靈測試」的優點就在於其「可操作性」。◇證偽、證實  通過檢驗,判定某個命題為「真」,稱之為「證實」;反之,判定該命題為假,稱之為「證偽」。◇演繹法、歸納法  關於這兩個辭彙,完備且嚴密的定義,會比較冗長枯燥。所以俺通過「舉例子」的方式,來通俗地說明這兩個辭彙。  「演繹法」在某些學術文章中也被稱為「分析的」。通俗的說法是「推理」。下面是一個演繹推理的三段論:  大前提:人都是會死的。  小前提:哲學家都是人。  結論:哲學家都是會死的。  「歸納法」在某些學術文章中也被稱為「綜合的」。通俗的說法是「總結」。下面是舉例:  因為每天都看到太陽從東邊升起,於是就總結出(歸納出):太陽永遠都會從東邊升起。  古代的歐洲人只看到過白天鵝,於是就總結出(歸納出):天鵝全都是白色的。  「演繹法」和「歸納法」具有本質上的差異。  「演繹法」是嚴密的——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成立,則結論【必定】成立。  反之,「歸納法」是【不嚴密】的——因為歸納法企圖通過「有限次」觀測來得到一個普適的結論。  用邏輯學的術語:「歸納法」企圖通過 N 次「單稱陳述」,推導出一個「全稱陳述」。這必定是不嚴密的(始終存在例外的可能性)啥是「科學哲學」?  「科學哲學」顧名思義,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用來研究「科學」。  它研究的內容包括:科學的定義(劃界問題)、科學研究的方法論、科學知識的結構、科學的目的性......「劃界問題」及其流派  關於「科學的定義」也稱為「劃界問題」。意識是說:劃一條邊界,把「科學」與「非科學」區分開。  (請注意,此處說的是「非科學」,而不是「偽科學」。「非科學」是「偽科學」的超集。關於這兩個概念,後面還會聊到)  為了解決「劃界問題」,歷史上出現多個不同的流派。下面大概描述一下:  邏輯實證主義 / 邏輯經驗主義  這玩意兒洋文叫做「logical positivism」或「logical empiricism」。  這個流派統治了「科學哲學」很長時間。其代表人物包括「馬赫、維也納學派」等。  關於該流派,簡而言之就是:以【可證實性】作為劃界標準。  (實際上該流派的理論有一大砣。比如對「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區別對待......諸如此類的。因為該流派不是本文的重點,所以俺就一筆帶過。)  證偽主義 / 批判理性主義  這玩意兒洋文叫做「falsificationism」或「critical rationalism」。  (為了避免歧義,本文後續部分一律採用「證偽主義」一詞)  該流派由大名鼎鼎的卡爾·波普爾開創。關於這位大牛,俺在之前的博文有多次提及(當時主要是聊:他對馬克思理論體系的批判)。  關於該流派,本文後續會詳述。這裡先大致說一下——其核心觀念是:以【可證偽性】作為劃界標準。  (請注意,該理論同樣有一大砣,「可證偽性」只是最關鍵的要素,而【不是】唯一要素)  波普爾不但用「證偽主義」創立了一個新的劃界理論,而且他也指出了「邏輯實證主義」的致命缺陷。從那之後,「邏輯實證主義」的理論體系逐漸地破產。如今提及「邏輯實證主義」,大都是拿來當反面教材進行批判。  「邏輯實證主義」的根本缺陷是啥捏?這個問題如果詳述的話,又是一篇長博文。因為本文已經很長了。為了照顧某些閱讀障礙的讀者,這裡俺長話短說。  假設某理論包含如下命題——天鵝都是白色的(這是一個全稱命題)。  「邏輯實證主義」強調的是「證實」,它可以對這個命題做許多許多次的驗證(觀察許多許多的天鵝),發現果然都是白色的。但是無論你觀察的次數有多麼大,你都無法 100% 擔保這個命題為真。因為你不可能窮舉所有的天鵝。哪怕你把當今世上所有活著的天鵝都檢驗一遍,也不夠。因為出生在未來的天鵝,你無法檢驗。  這就是「邏輯實證主義」的根本性缺陷——永遠無法證實「全稱命題」。  波普爾之後的劃界理論  波普爾之後,又有若干哲學家提出其它的劃界理論。簡要列舉其中幾個:  托馬斯·庫恩提出了基於「釋疑」的劃界標準。  夏佩爾提出了基於「合理性」的劃界標準。  薩伽德提出了「多元劃界標準」,包括了「思維方式、經驗驗證、理論簡單性、進步性」等判定標準。  這些人裡面,以庫恩的影響力最大,其代表作是《科學革命的結構》。他與波普爾生活的年代大致重疊,兩人都批評對方的劃界標準有缺陷。  對「劃界問題」的消解  在波普爾之後,還有一批哲學家改換思路來解決劃界問題——他們沒有提出新的劃界理論,而是致力於論證「劃界問題」無意義(或者論證它是一個「偽問題」)。  這裡面的代表人物包括「威拉德·蒯因、費亞阿本德、勞丹」等人。為啥只講波普爾的「證偽主義」?  本文俺會以波普爾開創的「證偽主義」來定義:何為科學?  由於前一章節已經介紹了「劃界理論」的幾個不同流派(「證偽主義」只是其中一個流派)。所以,肯定有讀者會問:為啥只介紹這個流派。  為了增加本文的說服力,在聊「證偽主義」之前,先說說「證偽主義」相對於其它流派的優勢。◇舉例1——理論物理大牛對波普爾的認可  波普爾開創了「證偽主義」之後,不但在哲學界造成轟動,甚至在理論物理領域也造成很大反響。  要知道,理論物理學界的風氣,通常是看不起其它學科的,尤其看不起哲學家。下面插幾段理論物理學家的八卦。  那個聰明絕頂的費曼(Feynman,創立路徑積分與費曼圖)有次給朋友寫信,其中提到:最近一切都好,就是我兒子讓我擔心——他居然想當個他媽的哲學家。  看過美劇《生活大火暴炸》的同學,還可以回顧一下男主角謝耳朵(Sheldon Cooper)的形象。據說謝耳朵的原型是長期執教加州理工的蓋爾曼(Murray Gell-Mann,創立夸克理論)。這個蓋爾曼,不但鄙視哲學,而且鄙視其它自然科學以及實驗物理學。  甚至連口碑極好的玻爾(Bohr,哥本哈根學派的精神領袖)也曾經發過一句牢騷:我發現了,哲學家們都是在胡扯!。  因為這種傳統,你很難找到某個哲學家,能被同時代的多個理論物理大牛認可。而波普爾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有一年,波普爾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演講,包括「愛因斯坦、玻爾、薛定諤」在內的多位理論物理學家,親自到場聽他講演。(請注意:俺列的這3位,都是大師級的;而且他們不是光去捧場的,是真的去聽講的)。  理論物理學家邦迪(Hermann Bondi,創立穩態理論)甚至說過這麼一段話:科學中,方法是最重要的;而科學方法中,波普爾的科學方法是最重要的。◇舉例2——當前的心理學權威教材依然使用「證偽主義」  俺的網盤上曾經分享過一本《對偽心理學說不》(洋文名: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作者基思·斯坦諾維奇是權威的心理學家,發了200多篇論文,而且論文引用率很高。此書被全球幾百所高校(包括一流高校)用作教材。  而這本書中,用大量的篇幅講述「證偽主義」。如何定義「科學」?  下面,俺用逐層遞進的方式,來描述「科學理論」應該符合的條件。當你搞清楚啥是「科學理論」,自然就明白啥是「科學」。◇首先,必須是個【理論】  所謂的理論,起碼得是【相互關聯的】命題的集合。  舉個反例:  像「詩歌、小說」是不能稱之為「理論」的,自然也就不能稱為「科學理論」。◇理論中的命題必須是【客觀陳述】  科學理論中的命題/陳述,必須是「【客觀】陳述」。  (對「客觀」一詞,採用波普爾的定義,詳見前面的「預備知識」章節)  如果你仔細閱讀某些宗教理論,其命題/陳述不滿足這條標準。◇理論中的命題必須是【全稱陳述】  科學理論中的命題/陳述,必須是「【全稱】陳述」。  因為「全稱陳述」才有價值,「單稱陳述」和「存在陳述」,幾乎沒有價值。  (數學理論中雖然會有「存在陳述」,但這些「存在陳述」都是基於「純理性」來驗證的。等到下一個小節說到「可驗證性」,俺就會提到科學理論是基於「經驗」來驗證的——這是科學理論與數學理論的主要差異之一)。  下面以牛頓第二定律舉例(俺博客的讀者至少都上過中學吧,應該知道這玩意兒)任何物體都符合 F=ma(這是全稱陳述)編程隨想這個人符合 F=ma(這是單稱陳述)至少存在一個物體符合 F=ma(這是存在陳述)  很顯然,第一句話最有價值。因為該陳述指明的是【任何物體】,不管這個物體是大是小、是天然還是人造、是固態還是液態還是氣態......總之都符合 F=ma  因此,牛頓定律可以被廣泛運用到多個不同領域(比如「機械工程、空氣動力學」等)。  反之,後面兩個命題,就沒啥價值——包含的信息量(知識量)太少。◇基於【演繹法】建立理論體系  「科學理論」必須是基於「演繹法」來建立整個理論體系的。  說得更具體一點:  要建立科學理論,首先提出若干前提,這些前提是不言自明的(有點類似數學公理)。然後基於這些前提,進行演繹推理。得出各種各樣的推論。  舉例:  愛因斯坦建立「狹義相對論」主要是基於兩個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然後由這倆推導出理論的其它內容(比如「尺縮效應」和「鐘慢效應」)◇科學理論中的命題必須是【可驗證】的  關於「可驗證」,俺強調幾點:1. 此處所說的驗證,必須是「可重複」驗證。2. 此處所說的驗證,是基於「經驗」的驗證,而【不是】基於「理性」的驗證。(關於「經驗、理性」二詞,不要望文生義,請仔細看「預備知識」)◇科學理論中的命題必須是【可證偽】的  前面已經說了——「不可驗證」的理論,不能算科學理論。下面來討論「不可證偽」。  「不可證偽」包括如下幾種:1. 因為「不可驗證」,所以無法證偽(關於這種,參見前一個小節)2. 恆真命題、重言命題、套套邏輯為了通俗化,俺舉幾個例子,都是【永遠為真】的命題:菱形有4條邊(基於「定義」的恆真句)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要麼是直角邊,要麼是斜邊(基於「定義及枚舉」的恆真句)任何人的身高,要麼比我高,要麼不比我高(基於「排中律」的恆真句)3. 存在命題/存在陳述前面的「預備知識」中已經介紹了何為「存在命題」。「存在命題」是不可能證偽的。◇命題的【可證偽程度】越高,則理論越好  聊完「可證偽性」,再來聊聊「可證偽」的程度。  先看如下兩個命題:命題1: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必定等於180度命題2: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必定大於90度  假設有人找到一個三角形,其內角和是150度——那麼就可以推翻第1個命題,但卻無法推翻第2個命題。  因此,咱們就說:這兩個命題中,第1個命題更容易被推翻。用行話就是:第1個命題可證偽的程度更高。  如果你稍微聰明一些,自然就明白:某理論可證偽的程度越高,說明該理論給出的預測越豐富和詳細;因此,該理論包含的信息量(知識量)也就越大。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越容易被推翻的命題,知識量越大。  所以,那些看起來好像很容易被推翻,但是又遲遲沒有被推翻的理論,那才是真正的牛B理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就屬於此類)◇只允許某種類型的【特設性修正】  早在波普爾寫《科學發現的邏輯》的時候,他就料到有些人會採用「特設性修正」來規避理論的反例,因此也就可以讓理論逃避「被證偽的命運」。  上述這句話比較抽象,俺第 N 次舉例:比如俺給出一個全稱陳述:「所有的人,身高都小於3米」假如有一天,利用基因工程讓某人的身高突破3米,那麼俺上述那個命題,就被證偽了(找到反例了)。為了補救上述命題,俺可以給命題加上一個定語,變成如下:「所有未經過基因改造的人,身高都小於3米」  在上述這個例子中,俺玩的把戲,波普爾稱之為「利用特設性修正逃避證偽」。  為了防範這種下三濫鑽空子的行為,波普爾在他的「證偽主義」理論中加了一個約束條件,大意如下:對理論進行「特設性修正」應該要【提高】理論的「可證偽程度」。只有這樣,才算是科學理論;否則的話,就不是科學理論。  前面說了:「可證偽程度」越高,則理論的價值越高。正派的科學家,應該不斷完善理論,於是理論的「可證偽程度」會上升(也就是越來越容易被推翻);而如果通過「特設性修正」讓理論的「可證偽程度」越來越低,那就相當於耍無賴了,同時理論也變得越來越沒價值。◇上述每一個要求,單獨只構成「必要條件」  本來寫到這裡,這個章節就結束了——把上述這些條件匯總起來,就是判定「科學理論」的【充分條件】。  但是考慮到很多人犯了一些低級錯誤,俺再多費點口水。  本章節提到了很多判定「科學理論」的依據/標準。這裡面的每一個標準,【單獨】都只構成【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再來舉例:  比如很多佔星術的理論,也具有可檢驗性和可證偽性。然後那幫占星術的粉絲就跳出來說,這玩意兒也是科學。他們的謬誤在於——錯把「必要條件」當成「充分條件」。實際上大部分佔星術理論(甚至有可能是全部的占星術理論),都缺乏「演繹體系」——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基於演繹法建立起來的。  具備上述某個單一標準的理論,【不一定是】科學。但是不具備的,就【一定不是】科學。「證偽主義」的積極作用  俺覺得大致有如下幾條:1. 破除了「科學理論是絕對真理」的觀念2. 強調了基於經驗證偽的重要性(「證偽」比「證實」更重要)3. 由於鼓勵了對科學理論的證偽,促進科學理論更快更好地發展4. 提供了一種指導思想來建立科學理論(比如前面提及的:越容易「被證偽/被推翻」的理論,越有價值)啥是「非科學」?  從語言邏輯上講,「非科學」等價於「不是科學」。根據「排中律」,任何一個玩意兒 ,要麼是「科學」,要麼是「非科學」。  在此,俺要提醒一句:千萬不要把【非科學】當成貶義詞。  下面列舉一些常見「非科學」:◇文學、藝術  這些領域的理論,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用波普爾的定義就是——無法在不同的主體間進行相互檢驗。  有句老話叫做: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因為文藝領域是主觀的,很難建立一個公認的評價標準。◇宗教  前面俺已經提到了:大多數宗教理論,其命題/陳述,【不是】客觀陳述。  另外,大多數宗教的理論的命題,有的是缺乏「可驗證性」,有的命題直接在邏輯形式上就是「無法證偽」(比如前面提及的「存在命題」是不可能證偽的)。◇大部分的數學分支  大部分的數學分支,都屬於「純理性」的認識領域(再次嘮叨:此處的【理性】不是通常的用法/含義,請參見「預備知識」)。也就是說,這些領域不依賴於客觀世界。比如:集合論、數論、算術......  那麼,數學的哪個部分屬於「科學」捏?俺認為「幾何學」屬於科學。幾何學是研究空間的,因此幾何學是需要通過【經驗】進行檢驗的,也可以通過【經驗】進行證偽的(再次嘮叨:此處的【經驗】不是通常的用法/含義,請參見「預備知識」)。與之相比,數學的其它分支,都是【純理性】的。  實際上,傳統的「歐氏幾何」已經通過【經驗】證偽了。  咱們在小學中學教的幾何就是「歐氏幾何」,它描述的是平坦的空間(空間曲率為零)。在平坦空間中,過直線外的一點只能作一條平行線(這就是「歐氏幾何」中大名鼎鼎的平行公理)。而咱們生活的宇宙,空間曲率大於零(也稱為「橢圓空間」)。在這種空間中,過直線外的一點不可能作平行線(總是會相交)。實際上還有一種空間叫做「雙曲空間」,曲率為負數,過直線外一點,可以作不止一條平行線。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維基百科關於「非歐幾何」的詞條  補充說明:  本文發出後,關於」幾何學「是否可以被證偽,產生了大量的討論。於是俺加上這個」補充說明「  很多網友不同意俺的觀點,他們的理由是:數學是無法證偽的,幾何學屬於數學,所以幾何學也無法證偽。  這些網友的立論有問題,他們忽略了本文」預備知識「中強調過的,」可證偽性「是帶有定語的,那就是」基於經驗的可證偽性「。  再來看幾何學和數學的其它分支,有何不同。  幾何學是研究」空間結構「的。當年康德寫《純粹理性批判》的時候,認為」空間和時間「都是【先驗的】(不依賴經驗)。如果按照康德的說法,那麼幾何學跟其它數學分支本質是類似的——都是【純粹理性】的學科。  但是,到了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之後,「空間和時間」已經被證明,不是「先驗的」,而是「經驗的」。如此一來,幾何學也就跟其它數學分支有了根本差異——幾何學的命題,是可以根據經驗進行檢驗的,因此也就有可能」基於經驗進行證偽「。◇邏輯學  邏輯學也不是科學。  原因在於邏輯學中的真理是「絕對真理」,是無法證偽的(比如:矛盾律、排中律)。◇技術  還有一類常見的「非科學」是技術。  咱們經常說的「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總稱。但這兩者有本質區別:科學理論是基於【演繹法】(邏輯推理)建立起來的。技術理論是基於【歸納法】(經驗總結)建立起來的。  作為俺的老本行,說個軟體開發領域的例子:  比如軟體工程,就屬於「技術」而不是「科學」。軟體工程中強調的那些措施(每日構建、代碼評審、短周期迭代...),都是基於前人的經驗總結出來的,而【不是】通過邏輯推理得到的。  再來聊個容易引發口水戰的例子:  實際上神州古代就沒有誕生過真正的邏輯學【體系】。諸子百家中,墨家晚期的典籍,開始出現少量樸素的邏輯思想(但遠遠稱不上「體系」);可惜「獨尊儒術」之後,就荒廢了。另外,印度傳入的佛教典籍中包含的「因明」,也達不到古希臘邏輯學那麼完善的程度(而且「因明」僅限於佛教領域)。  所以,神州古代那些能拿出來誇耀的東西,嚴格來講都僅僅是【技術】,而不是【科學】。  比如「建築、曆法、造紙、瓷器、醫術」等成就,都是基於「經驗總結」,而【不是】「演繹推理」。啥是「偽科學」(pseudoscience)?  所謂「偽科學」,通俗地說就是:本身不是科學,但是又偽裝自己是科學。  從範疇上,「偽科學」是「非科學」的【真子集】。  舉例:  按照俺一貫給黨國抹黑的套路,來說說共產黨經常吹捧的「科學的共產主義」(有時也稱「科學的社會主義」)。  馬教主的這套理論,冠以「科學的」作定語,顯然就是標榜該理論是科學。到底是不是捏?俺偷個懶不點評了,直接引用波普爾著作《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中的一段:儘管經過其支持者不斷的辯護,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最終仍然流於江湖郎中算命的水平。在其最早的版本中(比如馬克思對於「即將來到的社會革命」的特徵分析),那些預言是可以被實證的,也是可以被證偽的。然而隨著歷史逐漸否定其預言,後代的馬克思追隨者拒絕承認錯誤,反而重新解釋馬克思的理論來搭配現實證據。他們這樣做雖然救了馬克思理論一命,但卻使得這個理論框架本身變得無法被驗證真偽。他們重新包裝了理論,卻也毀掉了其原本標榜的科學性質。  (關於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俺在另一篇博文《各種一元化思維的謬誤——從「星座理論」到「共產主義社會」》有點評過)啥是「反科學」(anti-science)?  科學研究本身是以思維作為主體的活動,而且科學理論是歡迎質疑和反駁的。如前所述,對科學理論的證偽,往往會觸發新理論的建立。  而「反科學」就是採用「科學之外的力量」來打擊科學活動。有的採用政治手段,有的採用宗教手段,有的採用直接暴力手段。  舉幾個例子:  中世紀時期,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判刑(關於這事兒,列位看官應該是耳熟能詳)  納粹德國時期,「相對論」被當成「猶太人的物理學」加以批判,禁止傳授。  天朝文ge時期,「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火暴炸理論」被當成「資產階級的物理學」加以批判,禁止傳授。  在某些伊斯蘭教國家,傳播進化論或其它與古蘭經不符的理論,會有生命危險。  (列位看官是否感覺到:納粹時期和文ge時期,」反科學「的手法很像,如果你再看看俺的另一篇博文《人類自由的三大死敵——談談「共產運動、納粹主義、政教合一」的共性》,就明白為啥兩者這麼像了)列舉常見謬誤◇常見謬誤:把科學理論等同於「絕對真理」  如果根據「證偽主義」的劃界標準,科學恰恰是【最不可能】成為「絕對真理」的。  科學理論總是存在「被推翻的可能性」,所以科學理論要麼「已經被推翻」,要麼是「暫時尚未被推翻」。◇常見謬誤:混淆「非科學」與「偽科學」  前面俺已經說了:「偽科學」只是「非科學」一個很小的【真子集】。◇常見謬誤:以為「科學」總是比「非科學」更牛逼  其實不一定。  比如「科學理論」需要依靠邏輯演繹法來建立。所以「邏輯學」是科學的基石。「邏輯學」應該比「科學」更牛逼,對吧。  但「邏輯學」屬於「非科學」。◇常見謬誤:覺得只有「科學」是重要的,「非科學」不重要  前一條俺說了——「邏輯學」比「科學」更重要,並「邏輯學」屬於「非科學」。  另外,人文領域全部都是「非科學」。人文領域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像人文領域中的「倫理學」——重要性不亞於科學。◇常見謬誤:已經被證偽的科學理論就沒用了  這個是【不一定】滴!  有些科學理論被證偽之後,確實沒啥用了,比如曾經的」燃素理論「,」以太理論「。如今已經沒人用到了。現在提到這兩個,也都是拿來當反面教材。  但是,還有一些科學理論,雖然被證偽了,依然還在使用。為啥捏?  比如當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之後,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就被徹底證偽了。但是現在的工程學科(比如機械工程)還在用牛頓力學。因為在速度遠遠低於光速,質量遠遠沒有達到天文學尺度的前提下,牛頓力學與實際觀測的誤差,非常非常小,工程上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工程上依然用牛頓力學。對待「科學和科學理論」的正確態度◇不要盲目崇拜科學  這種現象貌似還挺普遍——很多人把」科學理論「當成是永恆真理,並對」科學「崇拜不已。  首先,對」科學理論「而言——既然每一個科學理論總有可能被證明是錯的,沒必要把它看得太過神聖。  其次,對」科學「本身而言,應該把它視作某種【手段】而不應該視作」終極目標「或」崇拜對象「。  (關於」崇拜「的話題,還可以參考另一篇博文:《不要成為「粉絲」——談談「偶像崇拜」的成因和危害》)◇不要以為科學是萬能的  實際上,沒有任何東西是萬能的。  如果有人跟你說:某某東西是萬能的,這人要麼是傻子要麼是騙子。◇「證偽(推翻)」比「證實」更有價值  看完本文前面的部分,大伙兒應該明白:證偽(推翻)某個科學理論,其貢獻是很大,超過了對科學理論的證實(驗證)。  如果某人能夠基於「經驗」的觀測,對某個理論進行證偽(找到反例),就可以把該理論推翻。推翻之後,科學家自然會去想辦法創造出更好的理論,於是科學就進步了。博文鏈接:https://program-think.blogspot.com/2015/10/What-is-Science.html
推薦閱讀:

觀音山隨想
《雲水禪心》隨想與感悟
除夕隨想
東京掠影與隨想
無可救藥

TAG:科學 | 編程 | 隨想 | 編程隨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