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義《論語解讀·憲問第十四·4》 - 經典導讀 - 國學頻道 - 鐘鳴網 - 彙集海內外的信息綜合門戶網站平...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語譯】
孔子說:「有德行的人一定能說出有價值的言論,但能說出有價值的話的人,卻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解讀】
本章所談「德」與「言」、「仁」與「勇」的關係。
在孔子文化中,「德」與「仁」通常是同義詞,「為政以德」即「為政以仁」。「德」通常也稱為「仁德」。「言」與「智」相通,智者多言,言者必有智,智者必有言,智者不失言,一言既出,即知是否為智,孔子說:「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篇》)「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子張篇》)「智」「言」相通。
實際上本章所談的就是「仁」與「智」與「勇」三者之間的關係。《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仁、智、勇,「仁」乃「全德」之謂也。「仁德」包涵勇德,智德,仁者高於智者,智者高於勇者,也就是說勇不如智,智不如仁。仁者比勇者境界高。《述而篇》有一段對話,表明孔子對顏淵和子路的不同態度,可以看出孔子對仁者與勇者之境界高低的不同評價: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乎!』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這裡,孔子讚揚了顏淵的君子之仁,批評了子路的匹夫之勇。所以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關於「言」「德」「仁」「勇」的關係。《論語集釋》引李充說:
「甘辭利口,似是而非者,佞巧之言也。敷陳成敗,合連縱橫者,說客之言也。凌誇之談,多方論者,辯士之言也。德音高合,發為明訓,聲滿天下,若出金石,有德之言也。故有德必有言,有言不必有德也。陸行而不避虎兕者,獵夫之勇也。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鋒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仁者之勇也。故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推薦閱讀:
※璐蘭讀《論語》心得體會(9)
※《論語》禮樂思想新探
※詹克明:「〇」兮,歸來![論語說文]
※《論語》「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本義辨析
※《論語》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