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音樂教育必須圍繞審美活動這個核心,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意識的前提。正如人類的意識是以客觀存在為前提一樣。音樂審美意識作為人類意識的一種特殊存在形態,它也是以作為審美對象的音樂美的存在為前提的,沒有音樂藝術的美,也就不會有音樂審美意識的發生。
音樂審美意識是以音樂感知、情感體驗與審美評價為基本環節的意識活動。在論及審美意識的產生時,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也都是這樣。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可見音樂審美意識的發生,取決於人們對音樂審美的實踐,對音樂藝術的長期接觸與反覆吟味。
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與其它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青少年心理研究和教學實踐證明,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和開展藝術實踐活動中,在培養和提高青少年的審美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使他們受到思想教育、提高了認識能力,並通過這高層次的娛樂活動使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均衡發展。對青少年的品德修養、智力開發、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發展和成長也有著重要意義。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是進行音樂教育發展的關鍵。在音樂教育中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一、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和能力
由於音樂是一種以音響為素材,並通過聽覺訴諸感情的藝術,在音樂教育中,必須加強並高度重視青少年的音樂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小學音樂教育,應該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活潑好動的特徵,在生動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側重對兒童形象思維能力的啟發,讓兒童從音樂中獲得美感,獲得愉悅,豐富他們的想像力,誘發兒童喜歡音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小學的音樂教育,首先要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情趣,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使他們的品德、智能及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通過音樂深入的、具體的內容,引導和啟發學生去聯想、去感受,幫助他們掌握和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指導他們識別生活中的美和丑,善與惡,讓他們在提高音樂審美的同時,得到職能的提高與道德品質的完善。
當代世界一些富有成效的音樂教育學派,普遍比較重視音樂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如:鈴木的教學方法重視對兒童的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記憶力、節奏感覺和音準聽辨的訓練。奧爾夫教學方法主張對兒童進行全面的綜合音樂訓練,特別是節奏訓練、多聲部的合唱、合奏訓練。柯達依教學方法是通過首調唱名、節奏讀法、手勢等手段來訓練兒童的音樂能力的。
二、精心選用具有審美價值的教材
許多音樂教育家告誡我們,應提倡選用名作名曲,用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以及人類進步向上的音樂文化珍品作為青少年的教學內容。應使受教育者有一個開闊的藝術視野,而不是由於某種原因,使音樂教育內容局限於單一的教材、形式和風格上。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安排合理的內容,如:貝多芬、莫扎特的經典作品、聶耳、冼星海等優秀的音樂作品,及經過實踐考驗的當代作品。此外,還應從整體上編排不同體裁形式和音樂語言風格的多樣內容。音樂教師還應了解、掌握學生所接觸的音樂作品,積極引導學生的良好音樂審美傾向。堅持不懈地引導他們對美的渴望和追求,幫助它們逐步形成高尚的音樂審美情趣和健康的審美觀點。
三、加強對音樂美感的體驗
要加強對音樂美的感情體驗。音樂能陶冶人的性情和品格。培養他們的感受力、想像力和表現力。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樂音所形成的藝術形象,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一定的歷史階段社會現實生活的藝術。它總是同人民及生活的思想感情緊密相連。正象我國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所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格的熔爐。」
四、精心設置語境
以語激情,以語悟情,是音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語言激發起的美感,具有強烈的審美作用。高爾基指出:「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真正美產生於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這些言辭描繪出作品中的圖景、人物性格和思想。」可見生動豐富的語言,能給人以不同程度的啟迪。使學生們可以通過具有崇高意味的音樂的欣賞,培養起對真、善、美的熱愛。
隨著音樂教育的不斷深化。還必須引導學生在已獲得的音響感知基礎上,直接體驗音樂作品的感情內涵。學生僅僅有對印象的感知,還不能說對音樂美已有了充分完整的認識。在情感體驗中,還需要深一層的進行理性認識。歌曲中配有歌詞,具有明確的思想性和藝術形象,因此對作品認識比較直觀。在器樂作品中,對於一些無標題的作品,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提示和講解,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感知和情緒的體驗。還要理解,最終自己去創造、表現音樂美。這也是音樂教育中應努力追求和實現的美感目標。
音樂教育,必須力求美感的實現,通過長期的音樂學習活動,使學生不斷地產生美感,並積累獲得美感的經驗,這將促使審美境界的不斷提高,從而影響青少年的思想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欣賞標準,促使他們的精神文明不斷完善和發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