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改了老北京四合院,加了個白色陽光房,竟引來無數明星前來留影!

回複數字「1」,查看上期新中式作品全集


這個通體白色、簡約利落的小型建築,

就坐落在北京參差錯落的衚衕里。

乍一看,

像極了MUJI19萬一套的小別墅。

它的面積不大,

卻不乏個性時尚的氣息。

一不小心,

就成為時尚達人的大片拍攝地。

然而,8、9個月以前,

這裡還是一片凌亂的施工現場。

要知道,

像這樣結構保存完整的老四合院,

在北京已經不多見了。

侯丹青尋到了這個「寶貝」以後,

經過一番巧心設計,

原先昏暗狹窄的四合院徹底變了樣。

這處白色的三角頂房子——方塘,

就處在老宅子和老宅子之間。

一新一舊,

傳統與現代的交鋒一片和諧。

房子的設計除了侯丹青外,

還有她的一個同行鄒磊。

倆人原先不是設計專業的,

因為都喜歡挑戰新事物,

他們倆成為了同事,

也成為了無話不談的知己。

設計師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

背後卻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

他們不但要周旋於業主、施工團隊和老闆之間,

自己的才華也可能處處受限,

無法真正地得到施展。

在這個苦逼行業里摸爬滾打了多年,

他們不安現狀的意念越來越強烈。

於是一拍即合,

決定去做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設計。

他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將足跡踏遍了北京所有的衚衕老街。

在安定門內大街,

終於發現了這座有年代感的老宅院。

院子的前身是一個旅遊紀念品店,

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來往往,

但院子本身隱藏的歷史記憶,

卻根本無人挖掘與關注。

這片斑駁的青磚牆,

原本被刷上了白色乳膠漆。

為了還原它的歷史面貌,

他們在施工時用小鏟子一塊塊摳出來,

半小時摳七塊,花了整整一周。

這張長石頭凳也有一個來歷,

它本來是老房子的階梯,

不知道在地下被埋了多久。

施工中發現了它的存在後,

他們把它留了下來。

一張1972年的光明日報,

是在拆廂房吊頂時發現的。

經過鄒磊的粘貼復原之後,

現在掛在了洗手間的牆上。

這個四合院講述了一代人的故事,

也包含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他們希望把這些故事展示出來,

索性就做成了民宿。

侯丹青把這裡取名為「我宅」,

把「宅」作為她追求的一種生活狀態。

我宅的入口

院子中間有一個庭院,

兩側的廂房被改造成四間小屋,

分別命名為「有竹」、「有棠」、「有月」、「有軒」,

在形式上迎合了傳統四合院的布局。

正房被改造成一間挑空大客廳,

裡面還有三間大房——

「有雲」、「有荷」、「有梅」,

都是按照各自對著的景觀命名的。

方塘是在「我宅「之後設計的,

他們將充滿現代感的白色玻璃房

與傳統老四合院完美融合,

好像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玻璃房的二樓,

有一個書房及閣樓間。

坐在裡面喝杯清茶,讀一本書,

即使不出門,

也能獲得足夠的驚喜和愜意。

不用一顆釘,不用一點膠,採用中式榫卯構造原理製作的雲燈。

想靜靜地放空自己,

就去浴池裡泡個澡。

一邊喝著紅酒,

一邊盡情享受身心的放逐,

不啻為人間一大樂事。

玻璃房樓下是廚房。

一家人舉杯暢飲,

無論是有說有笑的談論,

還是費盡心機的勸酒,

內心都會感到欣喜和滿足......

每到周末,

他們會請來幾位匠人來這裡授課,

或者舉辦一些活動,

搭建起年輕人相互交流的平台。

由於宅子交通便利,

設計獨特,

許多時尚達人也來到這鬧中取靜之地,

在方塘拍攝雜誌封面。

如果哪裡也不想去,

靜靜地待在客廳里也不錯!

一杯咖啡,一場電影,

讓心情穿越在交錯的時空之中,

與久違的自己來一次暢談。

侯丹青做「我宅」的初衷,

就是展示自己夢想中的生活方式。

而來到這裡的每個人,

也在不知不覺中展示著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年的時間裡,

有太多志同道合的人匯聚於此。

他們邂逅在彼此的生命里,

也在這老宅的前世今生里沉澱共同的記憶。

老舊的東西容易激起共鳴,

我們總在不停地奔跑,

回頭也該凝望,

時光留下的驚艷痕迹。

●●●


推薦閱讀:

王傑究竟是被誰毒啞嗓子的?
楊冪是李溪芮的伯樂嗎?
建哥往事主要講什麼?
馬麗演技怎麼樣?
何潔是怎麼樣成名的?

TAG:北京 | 明星 | 陽光 | 老北京 | 四合院 | 陽光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