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學習書法的程序
學習書法的程序(圖說)
高手書法之筆法:十四筆法剖析
夫臨文用筆之法,復有數勢,並悉不同。或有藏鋒者大,藏鋒在於腹內而起。側筆者乏,亦不宜抽細而且緊。押筆者入,從腹起而押之,又雲利道而牽,押,即合也。結筆者撮,漸次相就必始然矣,參乎妙理,察其徑趣。憩筆者俟失,憩筆之勢,視其長短,俟失,右腳須欠也。息筆者逼逐,息止之勢向上,久久而緊抽也。蹙筆者將,蹙,即捺角也,將謂劣盡也,緩下筆要得所,不宜長宜短也。戰筆者合,戰,陣也,合,葉也,緩不宜長及短也。厥筆者成機,促抽上勿使傷長。厥,謂其美者。視形勢成機,是臨事而成最妙處。帶筆者盡,細抽勿賒也,帶是迴轉走入之類,裝束身體,字含鮮潔,起下筆之勢,法有輕重也。盡為其著而復反筆抽之。翻筆者先然,翻轉筆勢急而疾也,亦不宜長腰短項。疊筆者時劣,緩不宜長。起筆者不下,於腹內舉,勿使露筆,起止取勢,令不失節。打筆者廣度,打廣而就狹,廣謂快健,又不宜遲及修補也。
如何提高臨摹的字形準確性一,外輪廓法。
二,重心法。
三,中宮法。
四,主筆法。
五,輔助線法
教你正確高效的臨帖一般情況下,功力只能等於時間,不等於水平。臨帖不正確,就是寫古人的字,練自己的毛病,而且是用功越多,毛病越多。美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豐富多彩的。臨帖要講究效率,什麼樣的效率是最好的呢?一本字帖,拿來,臨一遍,就明白了,就能用於自己的創作了。臨帖的境界分為以下幾種:
低:拿一本帖,反覆臨,才能創作漸高:拿一本帖,看幾頁,就會創作較高:拿楷書類(或篆隸類、行書類)幾本字帖,看幾頁,就創作出集大成的楷書(篆隸、行書)高:拿楷書、行書幾類貼,看幾頁,就能創作出集大成的書法作品書法的學習方法看似簡單,就是個臨摹,其實隱藏著很多問題。結體和用筆哪個更重要?在臨摹的過程中,結構是第一性的,用筆是第二性的。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道:「古人論書,以勢為先。中郎曰九勢,衛恆曰書勢,羲之曰筆勢。蓋書形學業,有形則有勢。兵家重形勢,拳法重朴勢,義固相同。得勢便已操勝券。」體勢的變化,最終導致了點畫發生變化,線條也發生了變化。怎樣評價各種點畫、線條?應以誰能用線條把結構(字形)組織生效為標準。用筆千變萬化,用筆要想成為一種合理的存在,必須有一種結構來組織。沒有不好的用筆,只有不好的結構。
在本質上,寫字應該注意什麼?應注意字的筆畫關係,即:長短、方向、比例、角度、節奏、疏密等等假如一個不認識中國字的人,看到一個「中」字,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只有造型,沒有音義。而我們呢?首先反應的,是「音義」,然後才是「形」,而且,這些「形」,在我們的頭腦中,已經有了一個固有的形式,這就是「視覺習慣」。視覺習慣干擾了我們對原碑帖的觀察力。以前老師讓我們把字寫得方正,是為了導讀。這就麻煩了,在座各位不是干「導讀」工作的。我們等於是帶著鐐銬去做另一種工作,唉~~「人生識字憂患始」啊!當你認識一個字的時候,把一個字寫好的能力就減弱了。作為一個中國人,要把字寫好,就要排除這種干擾。搞書法藝術,是給懂書法的人看的。臨帖不能減弱或者消滅原碑帖的特點,若原帖10分,臨摹若8分,創作就只剩6分了,是逐漸減弱的過程。臨帖時,應該強化、放大特點。我們的臨摹,相當於與自己的視覺習慣做鬥爭的過程。所以,要寫「生」不要寫「熟」。要不斷訓練自己,把眼睛改變,把對漢字的認識改變,善於用各種線條來組織漢字,並組織得漂亮。如果說,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叫人生觀,那麼對書法的認識,就叫「書法觀」。就是要確立一個正確的書法觀,就是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我們在臨帖時所犯的錯誤,大多是四個字:「熟視無睹」。
「結構者,謀略也。」意思就是:意在筆先。好的字,就是有效地組織點畫。衡量臨摹效果的標準是什麼?就是創作。所謂書法的能力,有兩個:一是處理結構的能力(形的意象);二是用筆能力(線條的意象)。要帶著這種意識去臨帖:極大地採集原碑帖中的信息,把每一個字的信息點都找出來。打個比方,臨帖,相當於掙錢,創作相當於花錢。只有「掙」的多了,「花」的時候才能從容不迫、隨心所欲。隸書的藝術價值,不在蠶頭雁尾,而且,隸書就恰恰是因為蠶頭雁尾而死亡的。不信,你從西漢到東漢再到唐宋的隸書,你看看,到最後,是「但有點畫爾」。任何一種藝術,在它的發生階段,是最美的。因為雖然不成熟,但是有很多天然的、自然的東西在裡面。不要注重在犄角旮旯處下功夫,那都是「末節」。書法家應該具有兩種能力,漢字結體能力和操縱毛筆的能力。要做到:能大能小:能寫榜書也能寫蠅頭小楷;能快能慢:能寫快的行草,也能寫慢的篆隸、楷書
臨帖要點是:要練就用有意味的線條組織完成高效的藝術化字形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背字。毛筆拿在手裡,要有感受,不能像電焊夾子夾焊條一樣——它是活的東西。張遷碑的特點不是「放」,而是「收」。能收的好,收的稚拙,才是高手。打開一本字帖,找出其中一頁,要先整體地看,觀察字與字之間的關係,進行體量感分析,疏密關係分析,思考每一個字與周圍的字的關係及空間存在,然後是每一個字的特點。
《聖教序》應注意的筆畫和結構
《聖教序》應注意的筆畫和結構一、點的寫法:行書點的筆法變化比楷書豐富,它在楷書的基礎上增加了動勢和遊絲.以斜點為例,其筆法為:順鋒入筆,略頓,蓄勢後向左下出鋒成鉤.例如:「深」紅色箭頭所指。
兩點呼應:左點出鋒,順勢帶出右點,兩點之間筆斷意連,顧盼有情,聯繫密切。斜點:順鋒入筆,略頓,回鋒輕收,注意形態上與下一筆呼應。例字:
二、橫的寫法:行書橫的筆法在楷書橫的基礎上增加了動感,尤其當多橫組合時,更強調彼此間的變化及映帶關係。其筆法為:順鋒入筆,轉鋒右行,回鋒輕放。如:「百」字紅色箭頭所指。
長橫:長橫入筆轉鋒的動作比短橫更顯著。以點代橫:行書無論短橫與長橫筆法均相同,即:順鋒入筆,轉鋒右行,回鋒輕收(有時蓄勢出鋒成鉤)。例字:
三、豎的寫法:行書豎的用筆與楷書相似,也分為懸針豎和垂露豎。其區別在於:行書豎畫有時不如楷書豎畫挺直,有時還出現遊絲和出鉤,這些都是為了加強動感及與上下筆之間的聯繫。如:「邦」字,紅色箭頭所指。
垂露豎:逆鋒入筆,轉鋒後向下行筆,至尾端回鋒輕收。兩筆長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異 。例字:
四、撇的寫法:行書撇分為回鋒撇與出鋒撇。與楷書撇比較而言,行書撇更多曲折變化,且增加了回鋒出鉤的變化,這些變化是為了加強與上下筆之間的承接映帶關係。如:「形」字,紅色箭頭所指。
出鋒撇:順鋒入筆,略頓,回鋒蓄勢後向左下出鋒,短促而有力。回鋒撇:順鋒入筆,轉鋒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筆,有回鋒之意而無回鋒之筆。例字:
五、捺的寫法:行書捺分為出鋒捺、回鋒捺和以點代捺。對具體的筆畫而言,又有輕垂、方圓、長短、徐疾等變化,主要以體現行書的流動感及與上下筆之間的聯繫為原則。如:「春」字,紅色箭頭所指。
出鋒捺:順鋒入筆,向右下行筆,運筆遒勁果斷,頓筆後向右漸提筆出鋒。此捺與楷書寫法一致。例字:
六、挑的寫法:行書桃的筆法比楷書更為豐富,這是為了加強與上下筆之間的承接關係。另外,由於有了曲折變化,行書挑的運筆速度也不如楷書挑那樣短促。
如:「總」字,紅色箭頭所指。挑:順鋒入筆,向右下頓筆,回鋒蓄勢後向右上行筆,提筆出鋒。注意與下一筆的映帶關係。例字:
七、鉤的寫法:行書鉤的筆法與楷書相似,但頓筆的動作不如楷書明顯,常常是回鋒順勢出鉤,還需順勢映帶下一筆,以體現行書流暢的特點。如:「忍」字,紅色箭頭所指。
折彎鉤:折彎筆行至尾端,回鋒蓄勢後向左出鉤,轉角處應流暢、自然、含蓄。卧鉤:弧線行筆至尾端,回鋒蓄勢後向左上出鉤,轉角處流暢、自然、含蓄。例字:
八、轉折的寫法:行書的轉筆與楷書轉筆一致,也以圓轉、自然、流暢為原則。行書折的筆法與楷書有異,其轉角不如楷書顯著,極少出現圭角,也體現了行書的流動感。
如:「賢」字,紅色箭頭所指。轉:筆法為邊轉筆邊行筆,應寫得圓轉、流暢,一氣呵成,忌猶豫不定。折:橫筆至尾端,折鋒下行,無明顯的頓筆與顯著的圭角。例字:
結構一:疏密疏密是指根據筆畫的多寡安排空間,筆畫多處使其更密,筆畫少處使其更疏,以疏襯密,以密襯疏,使疏密形成強烈對比,造成「寬可走馬,密不透風」的生動效果。
如「懷」字:左疏右密。例字:
結構二:收放收放是指根據偏旁、部首形態的差異,而在大小、寬窄、長短上作誇張處理,造成部首之間大收大放的強烈對比,增加生動多變的趣味。如「陵」字:左收右放。
例字:
結構三:向背向背常指左右兩部分(或作為主筆的兩筆畫)之間的呼應關係。左右相向者,兩主筆(部首)拱向外側,結體顯得飽滿;左右相背者,兩主筆(部首)拱向內側,結體顯得瘦勁。如「國」字:筆勢相向。「國」字左右豎筆略向外拱,造成筆勢上的相向,使整個字顯得雍容、飽滿、渾厚有力。
例字:
結構四:爭讓爭讓是指偏旁、部首之間根據筆畫的長短、多寡而作位置的挪讓,使相互之間揖讓有禮、顧盼有情,增添整個字團結和氣的氛圍。如「謝」字:左右互為爭讓。
例字:
結構五:參差參差是指偏旁、部首組合時不作整齊排列,而是左右或上下略加錯位,以避免呆板,增添靈動、生氣,使整個字在險絕中求得平衡。如「微」字:左中右參差。「微」字由左中右三部分組成,但三部分並不排在同一水平線上,而是做明顯錯位:中間最高,左旁其次,右邊最低,形成左中右參差,化呆板、平庸為靈動、神奇。
例字:
結構六:欹正欹正是指部分偏旁、部首或局部作傾斜、欹側處理,又能傾而不倒,平中寓奇,增加字的變化和意外的奇趣.如"崇"字
例字:
推薦閱讀:
※王鐸草書書法長卷《游修覺寺》
※這一次,換個特別的視角看書法
※書法基本筆劃_大象無形
※遊藝|秋月無邊
※巨星陣容!中國10大書法名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