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汽車在美國「碰壁」

幾十年來,美國綿延無盡的公路激發了無數小說家、詩人和電影製作人的靈感,更是吸引著那些放假的年輕大學生。然而,對於歐洲汽車廠商來說,這些高速公路卻多數是在吞噬它們的希望、金錢和聲譽。在經歷了無所作為的7年之後,法國雷諾(Renault)於1987年撤出美國市場,將吉普(Jeep)品牌所有者——美國汽車集團(American Motors Corp)的控股權出售給了克萊斯勒 (Chrysler)。當時該公司在美國的主流車型是以雷諾9號(Renault 9)為基礎的。儘管雷諾為進入美國市場還做出了的其它許多嘗試,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因為它生產的汽車不適合美國消費者,因為美國人的駕駛里程比歐洲人長得多。「歐洲有太多產品不適合美國,」科爾尼(AT Kearney)前汽車業諮詢顧問史蒂夫? 揚(Steve Young)表示,「雷諾就是一個產品不合適的例子。它在歐洲就很差勁,更別提在美國了。」雷諾之所以撤出,是因為它負擔不起在美國市場的投資,而當時任公司董事長的喬治? 貝斯(Georges Besse)被暗殺,使雷諾失去了鼓舞幹勁的領袖。取得成功的只有以德國寶馬(BMW)和保時捷(Porsche)為首的豪華汽車廠商。法國PSA標緻雪鐵龍(PSA Peugeot Citro?n)於1991年撤出,像雷諾一樣,該公司也被夾在了高質量的日本車型和廉價的美國造汽車之間。英國業已破產的羅孚汽車(Rover)曾在20年間3次嘗試打入美國市場,最後一次是在1987年。當時由於以前生產的汽車破壞了Rover 800車型的形象,該公司為這一由日本本田(Honda)設計的車型引入了Sterling品牌,但是事實證明,這些車型同樣不可靠,不受歡迎,4年後,羅孚放棄了美國市場。1983年的金融危機,加上美國消費者意識到,菲亞特(Fiat)生產的嬌小可愛的義大利汽車容易生鏽,使菲亞特離開了美國市場,其高檔品牌「阿爾法羅密歐」(Alfa Romeo)也在1995年撤出。去年,通用汽車(GM)支付了15.5億歐元(合19.8億美元)結束了與菲亞特災難性的聯盟。不過,最極端的例子還是戴姆勒-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德國梅賽德斯-賓士(Mercedes-Benz)品牌的擁有者買下美國第三大汽車製造商,創立了這家公司。由於德國人迪特爾?齊澤(Dieter Zetsche)到達底特律,融入團體,公司消除了文化衝突。但是,克萊斯勒的高管承認,如果沒有被戴姆勒收購,公司可能已經破產了。大眾汽車(Volkswagen)仍在美國堅守,儘管該公司的Rabbit——更換品牌前名為「高爾夫」(Golf)——沒能再現其標誌性的甲殼蟲(Beetle)所取得的成功。但是大眾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過去兩年,由於美元走弱,以及召回汽車解決電子方面的問題,該公司每年損失近10億歐元。「歐洲的量產汽車製造商舉步維艱,是因為它們看不起美國人,態度非常傲慢,」 汽車業顧問卡爾? 路德維希森(Karl Ludvigsen)表示,「它們在自己的國家都是重要人物,所以很難適應懇求者的角色。」路德維希森曾擔任過福特汽車(Ford)歐洲區副總裁和菲亞特北美地區副總裁。譯者/ 梁艷梅 陳家易
推薦閱讀:

駕駛的誤區
車販子交車-用買A級車的錢買個邁銳寶XL回家
汽車油耗突然變大什麼原因?
盛世美顏,顏值與實力兼備的2018款全新奧迪A7依舊驚艷(上)
汽車駕駛學習

TAG:汽車 | 美國 | 歐洲 | 歐洲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