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鵬關東大地行寫生作品——蛟河篇
李向鵬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吉林省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
吉林省書畫院收藏研究部主任
吉林省民盟書畫院副院長
吉林大學客座教授
每一方水土都有自己的風韻
——蛟河寫生記
文/李向鵬
2017年5月12日,我們一行15人,乘坐上午10:50的動車去蛟河,這是畫院「關東大地行」的第七次寫生活動。由於寫生地點較近,距長春只有1.5小時的車程,心理上較為輕鬆。
我們選擇了拉法山下的一個山莊住了下來,此處離蛟河市裡約15公里左右。安頓好以後,孫院長領著我們先在駐地周圍走了兩個多小時,把周圍的景色熟悉一下,我們稱之為「採氣」。寫生中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初到一個地方,自然帶給你的畫意並不明顯,畫了幾天以後,自己逐步溶入自然之中,看哪都是畫了。
這次寫生我抱著放平心態,多觀察、多思考,不追求作品數量的總體想法,要求自己保持一個怡然的心態,與自然充分地交流,注重對自然的準確把握與提升。追求高貴、典雅的藝術格調,有條不紊地投入創作。
寫生大抵有四個作用。其一,收集創作素材,獲得創作靈感;其二,對景創作,完成一幅獨立的作品;其三,拓展表現領域,尋找新的繪畫語言,改變自己平時創作中套路化的習慣,面對鮮活、生動的景色,學會用新的表述方式,去畫「生」的形象;其四,經常到大自然中去,能提高自己的心性,凈化自己的靈魂,開闊自己的胸襟。所以說,寫生是畫家一輩子都要做好的功課。
雨晴的傍晚 43x47cm
室外寫生離開了自己平時生活工作的環境,處於一個陌生的地域,有新鮮感,環境相對封閉,更有益於集中精力專心創作。然而室外寫生是艱苦的,我們這次寫生的時間到了春已暖、花已開、樹成蔭的季節,可東北的氣溫是很不穩定,剛去的兩天恰好趕上下雨,野外的氣溫很低,有的同事甚至穿上了羽絨服禦寒,而我沒有帶太多的衣服,只能選擇在室內畫窗外的風景。兩天後,天氣放晴,可風較大,同事的遮陽傘和完成一半的作品都被吹到旁邊的水塘里。更多的時候是選好了一處寫生的地點,旁邊卻沒有任何遮擋的建築或樹林,只能一隻手打著傘,另一隻手作畫。能找到既有好的視角,又有蔭涼的地方,那是最愜意的事了。十天的寫生結束,大家都晒黑了,而我臉上墨鏡後面的部分還保持原來的膚色,看上去非常滑稽。
室外寫生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選景,由於每位畫家的審美取向、知識結構不盡相同,對不同的景色感受也是不一樣的,要選擇那些能撩動自己心弦的地方創作。地點訂好後,先不急於動筆,與自然充分溝通,使自己的思想與自然充分對接、相融,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對構圖、造型、黑白、疏密、虛實、形式感等方面做到心裡有數後,至畫意已濃時,再有序擺放畫具,勾皴擦染,施色用墨,這樣才有助於提高作品質量。自然界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角度,都有其獨特的肖像與表情、個性與神態,要充分尊重自然,抓住其與眾不同的地方,強化這些特徵,避免概念化地觀察與表現。
新晴 43x47cm
寫生跟風景有關,更與畫家的綜合素養有關。好看的風景的確為畫家提供了完成一張好作品的視覺信息,但面對同一景色,不同底蘊的畫家卻畫出了不同格調、不同感染力的作品。尤其是有些極為平凡、看上去不入畫的景色,修養深厚的畫家卻能憑著自己獨到的藝術視角與超拔的表現力畫出不同凡響的作品。這次寫生中孫志卓院長有兩幅作品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幅是以雨後窗外的一片水窪為題材,經過他的提升,畫面豐富、明澈,形式感極強,不同面積的水窪被組合的極為合理,地面大膽地使用了紫紅色,線條流暢又互相銜接,雨後生機勃勃的韻味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另一幅畫的是路邊的涵洞,作品整體渾然,細節豐富,色彩鮮亮明麗,水墨乾濕結合,呈現出一種全新的視覺樣式和審美趨向。且涵洞有疏導的隱喻,小路有經歷、指示的暗示,給山水畫賦予了一定的思想性。由此我們想到,寫生時的「尊受」固然重要,但對自然的提升則給予了畫面新的生命,藝術作品的真實是被藝術家心靈滌洗過、升華過的真實。
我們住的地方抬頭即可望見拉法山的全景,可我卻始終沒有畫,我擔心會完成一張老樣式的山水畫。那麼如何以全新的理念去表現?如何更高地提升眼前的風景?幾經躊躇,還是沒有動筆,暫且把這個課題留給以後的藝術實踐,待在思考上有了新的突破後,再去表現,相信會有一個全新的視覺面貌。
2017年5月31日
香風拂地 43x47cm
夏蔭 43x47cm
晌午 43x47cm
晴雨 43x47cm
拉法山索道口 43x47cm
拉法山門 42x59cm
蛟河寫生之七 43x47cm
夏露 43x47cm
老少溝村寫生 43x47cm
後口子村寫生 43x47cm
推薦閱讀:
※「大地」的耕耘者――黃永馨
※濃霧罩大地,萬物皆空。求上聯?
※文殊菩薩傳 第二十六章 朝台:山河大地,草木萬物,五台何處不文殊
※特寫:關於汶川特大地震的記憶
※春回大地景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