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王:老子生活年代考
08-03
老子生活時期究竟如何?據現在的普遍說法,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乃周朝人。其中,對老子的生活時期究竟是「西周」,或者是「東周」,均無從查考。不過,對老子的歲數的說法,倒存在幾種:一是司馬遷認為:「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三百餘歲,以因修道而養壽也」。但其未能說明老子具體的生活時期。二是老子文化網認為:老子約生活於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間。約百歲以內。三是孔子曾說:「竊比我於老、彭。」其中,「彭」者,彭祖也。古傳彭祖壽高八百,此間將「老子」 與「彭祖」相提並論,看來老子的歲數的確不小。其說法,也未能說明老子具體的生活時期。從這些說法來看,老子長壽無疑,且在孔子之前。其中,第1、2種說法,因有附會「孔子見老子」之說,而因孔子是「春秋晚期」人,於是人們普遍認為,老子也是「春秋晚期」人,即東周人。但是,也有少數人認為,老子是「戰國時期」人。然而,筆者認為,老子不是「春秋晚期」人,更不是「戰國時期」人,而是「西周中晚期」人。為什麼?因為,老子及其《道德經》思想,即「柔弱勝剛強」思想,以及「武術」,和以「民心」、「契約」為根本的「民本」思想,以及「無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張,是根本就不會產生於「春秋」和「戰國」時期的。而只有「西周中晚期」,才是產生老子及其《道德經》思想的土壤。那麼,老子及其《道德經》思想賴以產生的「土壤」究竟是什麼呢?概括的說,這個「土壤」就是:大一統的天子專制的時期,和百姓反「霸道」、「暴政」以動搖大一統的天子專制的時期。對此,形成如下兩個推論:推論一:「大一統的天子專制時期」,即為「西周時期」,這才是老子及其《道德經》思想賴以產生的土壤。之所以說「西周時期」是老子及其《道德經》思想賴以產生的土壤,原因是:這個時期只普遍存在有「單打獨鬥」的「武打」,而基本沒有諸侯間爭霸戰爭的「集團作戰」。也就是說,只有在「武打」的時期方才能夠產生出老子及其《道德經》的「武術」思想。筆者著文《老子是中國武學及擂台散打和文化的締造者》、《「道德經」本質上是一部兵書》等等,就已經闡明了老子及其《道德經》把「武打」變成「武術」的事實。而「武術」,就是後來的「兵法」之源。因為「武術」與「兵法」雖然「打同一理」,但是「兵法」概念的外延遠比「武術」大得多,並只有在「集團作戰」的時期得以出現。故從「武術」時期與「兵法」時期劃界,「武術」乃是「單打獨鬥」的產物,而「兵法」則是「集團作戰」的產物。換句話說,「大一統的天子專制時期」方才表現為「武術」時期,而諸侯間爭霸戰爭時期則表現為「兵法」時期。因老子締造「武術」,就是建立在「單打獨鬥」的武打基礎上的。這個事實表明,老子生活在「武術」時期,即「大一統的天子專制時期」。這個時期,應該是一個充滿「武打」,但幾乎沒有「集團作戰」的時期,特別是沒有諸侯間的爭霸戰爭的時期;這個時期,應該是幾乎沒有戰爭,社會相對比較平和、安定的時期。而這個時期,就應該是周天子統治下的「西周時期」。如果老子生活於諸侯間「集團作戰」的爭霸戰爭的時期,即如「春秋戰國時期」,那麼,老子就不會單單創「武術」了,而應該會創「兵法」。因此,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春秋時期」,即從東周16年{公元前684年}開始的長勺戰爭就已經告別了「單打獨鬥」的「武術時代」,而全面進入了諸侯間「集團作戰」的「兵法時代」。故在東周16年後,不會是老子及其《道德經》思想賴以產生的土壤。同時,孫子、鬼谷子等人,人們公認他們生活於「春秋中、晚期」,他們的「兵法」則由老子「武術」而奠基。故在「武術」與「兵法」的傳承關係上,有著如「老子」與「孫子」之說,即在如類似「血緣關係」上的「暗喻」。這個事實表明,老子,與孫子、鬼谷子等人不會共處於一個歷史時期。老子的生活時期必然遠比他們更早。推論二:「百姓反『霸道』、『暴政』以動搖大一統天子專制的時期」,即為「周厲王時期」,這才是老子及其《道德經》思想賴以產生的土壤。之所以說「周厲王時期」才是老子及其《道德經》思想賴以產生的土壤,原因是:這個時期產生了「國人暴動」、「共和行政」這些重大歷史事件,而這段歷史,正是老子「柔弱勝剛強」思想之源,正是老子以「民心」和「契約」為根本的「民本」思想,以及「無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張之源。史書載:周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周厲王時期,政治衰敗。他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專天地百物之利為王所有,將山川林木魚獵之利統歸王室,並且加重了對於民眾的剝削。造成「下民胥怨,財力單竭」的局面,引起國人的強烈不滿。當民眾指責厲王的暴虐行徑時,「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其施行的無疑的是「霸道」和「暴政」。公元前871年「國人暴動」推翻了周厲王統治。周厲王狼狽逃出王宮,在國人的追逐之下,渡過黃河,一直逃奔到彘(山西霍縣東北)。大家推舉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另說:平民推選諸侯共伯和執政}。「共和行政」長達十四年之後,周厲王死,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這段歷史,為老子及其《道德經》「柔弱勝剛強」思想提供了「社會實證」。基於此,老子從「道法自然」及其「陰陽辯證法」出發,提出了「柔弱勝剛強」思想,以之對「剛強勝柔弱」進行了批判。「剛強勝柔弱」是歷代統治者的「統治思想基礎」。在統治者看來,「剛強勝柔弱」是顛撲不滅的永恆真理。以此,統治者自比為「天子」、「太陽」等等,儼然不可侵犯。但是,統治者的「剛強」,卻在「柔弱」的百姓發起的「國人暴動」面前被碰得粉碎。故老子認為,「柔弱」可以戰勝「剛強」,從而徹底動搖了統治者賴以的「統治思想基礎」。也正是這段歷史,使老子產生了以「民心」觀和「契約」觀為根本的「民本」思想,和指出了實現「無為而治的德治政治」的途徑。表現在:第一、「國人暴動」,使老子看見了百姓的巨大力量,從而產生出了「民本」思想。老子的「民本」思想是什麼?概括起來,這就是,其一,老子提出了統治者要為「公」,不為「私」的「忘我」思想。老子說:「道生之,德蓄之」,「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認為,道和德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其中,「道」,這裡簡單說就指「政權」。道生長培育出來,不把它據為已有,不為個人所依賴,不以個人的意志去主宰它,這就是極其高尚的品德。故老子認為,只有統治者做到為「公」不為「私」,其統治才能長久;其二,老子提出了統治者要有「先人後已」的思想。老子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認為,要成為「聖人」,則要將自身置之於度外,不計個人的安危、得失,和艱辛,並身先士卒,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去干,方才可能。這也正如老子所說的「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其三,老子提出了統治者要「愛民」的思想。老子說:「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認為,將個人的利害得失與天下蒼生的命運連在一起的人,方才能夠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以愛天下蒼生為已念的人,百姓才會相信他,並靠他為百姓辦事,百姓方才放心;其四,老子提出了統治者要得「民心」的思想。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認為,聖人的思想雖然是經常變化的,但是不管怎麼樣變化,都要把百姓的心思作為自己的心思,言行一致。只有這樣,就能夠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就沒有辦不成的大事。第二、「共和行政」,使老子看見了「契」的重大作用,從而產生出了「有德司契」、「以契彰德」的「契約管理」思想。老子通過「共和行政」,看見了國民「推舉」出來的大臣、諸侯等等代替國王行政的事實,從中,老子看到了在國民之間、大臣諸侯之間,和在百姓與大臣諸侯之間所形成的一種「約定」,即「契約」關係。這種關係維繫了14年之久,並順利完成了周天子的接替。這個事實,使老子認識到「契約」也是執政的一種管理形式。而且,因了這「契約」關係,彰顯了人們「遵契」、「守契」之「德」。社會由此而安定。基於此,老子產生了「契約管理」的思想。那麼,老子「契約管理」的思想是什麼?對此,老子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老子認為,靠「和解」、「調解」等辦法,可以暫時了結大怨,不能了結餘怨、小怨。這是不好的辦法。因此聖人要憑藉契約來調解。這樣一來,既不會責備於人,當事雙方也不會互相指責,而「怨」也就會順利的、徹底的解決了。而且,老子又說「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認為,「德」是憑藉「契約」辦事而表現出來的,而無德的人才會去憑藉諸如「法令」等等這些東西。自然賦予各個個人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其間沒有親疏,高尚的品德總是屬於按照契約辦事的人。因此,在老子看來,以「契約」精神來辦事,是符合天道的。正是符合天道,故其間就沒有親疏,不講人情,大家的利害得失機會均等。而這種以「契約」精神來辦事的人都是與心懷「善」心的人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故在老子看來,只有按照「契約」辦事,方才能夠做到「以契彰德」、「以德服人」,做到「德善」、「德信」。正是在此基礎上,老子提出了「契約管理」思想。這正如老子說:「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在老看來,「契約」充滿社會的各個方面,就能體現出「對等」和「公平」,彰顯出「德治」。這就是最好的管理。因此,老子的「民本」思想和「契約管理」思想,它們反映在政治上就講「絕聖棄智」。其中,「絕聖」,就是摒棄統治者自以為是的「愚民」政治;「棄智」,就是摒棄各級官吏「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坑民」政治。從而指出了實現「無為而治的德治政治」的途徑。正是如此,老子認為,統治者必須要認識到百姓的巨大力量而有所行為收斂,並要做到「忘我」、「愛民」,順乎「民心」,和實行「契約管理」,這樣做,就表現為統治者自居「柔弱」地位,實行「無為而治」的「德治政治」。於是其統治才能更加長久,從中,也才能使統治者的「無為」變「有為」。上述的老子政治思想,在《道德經》中已經反映得很清楚了。由此可見,老子及其《道德經》思想,特別是「柔弱勝剛強」思想,以及以「民心」、「契約」為根本的「民本」思想,和「無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張,只有在對「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的深刻總結、反思之中,方才可能產生。所以,只有西周「周厲王時期」,才是產生老子及其《道德經》思想的真正的、唯一的土壤。這種認識,應該說,是符合老子思想實際的,是符合歷史實際和歷史發展邏輯的。除此之外,在中國先秦的歷史上都不可能產生出老子這種思想和主張。比如,先秦歷史上的「商湯滅桀」、「武王伐紂」,等等,都引發不出老子這些思想。因為這些鬥爭,從根本上說,都屬於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爭鬥。其無視百姓的力量,最多不過就在「利用」百姓而已。故從中不能產生如老子的「柔弱勝剛強」思想,不能產生如老子的「民心」、「愛民」和「契約」、「契約管理」的思想,以及「無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張。比如,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也引發不出老子這些思想。因為,有道是「春秋無義戰」。「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權利交替和更迭,不過都在演繹著諸侯國之間的爭霸戰爭。其時,只有野心和貪慾,只有強權和兵戎,而無所謂「忘我」和「無私」、「愛民」和「民心」、「正義」和「公平」、「有德司契」和「契約管理」、「無為而治」和「德治」等等。故有的是,只有「戰爭」和「兵法」。總起來說,根據上述推論,既然老子及其《道德經》思想產生於「西周時期」、「周厲王時期」,那麼,老子具體的生卒時間究竟如何呢?這裡,結合老子可信的歲數,可以得出以下一個結論。即,按照司馬遷所說的老子最少是160歲數的說法未免過大,同時,時至今日,世界上幾乎沒有能夠活上130歲的人。故按照一般最長壽的估計,老子歲數當在130歲以內。以此推算,如果按照老子在「國人暴動」、「共和行政」之時就基本懂事,即按照18歲的年齡來計算,那麼,將「國人暴動」的公元前871年上推18年,即公元前889年,則大約就是老子的出生時間;而老子去世的時間,則大約為公元前759年。因此,老子生卒的起止時間,大約在公元前889年至公元前759年,或者稍前稍後,即主要生活於「西周中晚期」,為「西周中晚期」人。老子是「西周中晚期」人,還有《道德經》中所寫的一些景象和事實,予以印證。印證之一:老子在《道德經》中所寫的「小國寡民」,就概括的準確的描述出了西周分封制下的社會、經濟特徵。這就表明,老子生活於「西周中晚期」。西周時期,是天子統治下的專制集權主義的「大一統」社會。到了西周晚期和東周初期,分封制愈演愈烈,致使諸侯國遍地皆是。據史載,這時的諸侯國竟然多達百餘個。這些諸侯國拱衛王室,劃地為界,驅趕奴隸在井田上勞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諸侯國之間,劃地為牢,互不相犯,雖然可聞雞犬之聲,但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西周社會、經濟的真實寫照。因此,老子如果沒有經歷過這種狀況,是不會有「小國寡民」這樣深刻的描述的。印證之二:老子在《道德經》中所寫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就是對西周「國人暴動」的讚揚和肯定。這就表明,老子生活於「西周中晚期」。西周時期,國民,即百姓的大的造反有過幾次?答案幾乎就是一次,這就是「國人暴動」。而且,它還是自夏朝以來至西周歷史上的可謂唯一的一次。「國人暴動」,體現出了百姓的強大反抗力量。而這種強大反抗力量正來自百姓敢於與統治者「吾與汝皆亡」的不怕死的精神。故先有國人暴動的「不怕死」,後才有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感嘆。甚至,應該說,老子不僅生活於「西周中晚期」,而且,「親見親歷」過「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為什麼?因為,儘管老子是周朝的小史官,但是,如果沒有對「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的直接參与、深刻了解,沒有切膚的、深刻的感受,是絕對不可能產生出《道德經》這樣的大哲學、大思想、大智慧的。何況,在有據可查的眾多史書中,看不見「春秋戰國時期」老子與宗周、老子與眾多諸侯國等等的丁點記載,全然不見了老子這時的行蹤。這就表明,老子不是「春秋戰國時期」人。而諸如「孔子見老子」、「老子與莊子對話」等等,諸如此類的說法,不過就是「相傳」、「故事」,和「附會」而已。其實是無稽之談,牽強附會。這也證明了老子不是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綜上所述,老子不是「春秋戰國時期」人,而是「西周中晚期」人,非此莫屬。正是在「西周中晚期」這塊土壤中,老子深刻的總結了「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的正反歷史經驗和教訓,並以「道法自然」和「陰陽辯證法」為指導,揭示出了「柔弱勝剛強」這一「特殊規律」和「條件」,從而締造出了物質批判武器——「武術」,和揭示出了推進社會發展所賴以的以「民心」和「契約」為根本的「民本」思想,並提出了「無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張,以此,對表現為「霸道」、「暴政」的「剛強勝柔弱」的統治思想基礎進行了物質的、理論的徹底批判。這種批判,動搖了天子專制主義制度,打破了「天子」,即「神」的桎梏,從此,在中國歷史上,人們開始把目光從「神」轉向了「人」,並注重「條件」,從而開始了人類社會認識史上的哲學、思想、政治的巨大而深遠的變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在片場》揭秘《鐵梨花》 陳數巍子演年代戲
※最古老的十個餐廳 | 第一批就餐客人竟然是唐宋年代的
※進入水瓶年代前必須經歷無數陣痛
※八十年代電影大明星 (7)
※五十張80年代男神女神珍貴舊合照 你見過多少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