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概述(十)——西漢(一)
劉邦在擊敗項羽之後,於公元前202年稱帝,史稱漢高祖(前246-前195年,前202-前195年在位)。他聽取張良等人的意見,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以關中作為政治中心所在。自漢高祖始,至王莽建立新朝的歷史時期,被稱為西漢(前202-公元後9年),以與後來大部分時間定都雒陽的東漢(25-220年)相對。西漢初年,社會經濟得到恢複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但也存在著諸侯王國坐大的隱患和北方匈奴族的威脅。
休養生息 文景之治
西漢建立之初,經歷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國力還比較虛弱。自漢高祖始,歷經惠帝、呂后時期,百姓得到修養生息。大批參軍的農民和逃亡山野的百姓回到家鄉,恢復生產。由於戰爭中人口大為損耗,出現了相對地多人少的局面,因此漢初的農民多是自耕農,土地兼并尚不普遍。同時抑制大商人的發展,也減緩了土地兼并。賦稅減輕為十五稅一。
漢高後呂雉(前241-前180年),在漢高祖去世後實際執政15年,立惠帝及前後少帝。執政期間國家得到修養生息,政績值得肯定,但因妒虐殺戚夫人等人,則極為殘忍。
在制定法律方面,漢律參照秦律,取代臨時頒布的約法三章,但量刑方面較秦律為寬簡。這也和當時統治思想的轉變有一定關係。漢初的統治者主要崇信黃老思想,無為而治,這使得百廢待興的社會得到了穩定、恢復和發展。
由於漢文帝、漢景帝都崇尚簡樸,百姓進一步得到休息,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國家的府庫日漸充盈,國力得到了增強,後世稱之為「文景之治」。這一時期,賦稅減至三十稅一。賦稅的減免一方面使得農業與農民階層的發展,另一方面對地主進行土地兼并也很有利。由於農產品豐收造成穀賤傷農,晁錯建議採取「入粟拜爵」的措施,即商人收購糧食運往邊地和缺糧地區,按照其所輸糧食的數量賜予爵位。「入粟拜爵」一定程度上對農業發展有利,但在此過程中,商人和地主實力都增強,最終還是會加速土地兼并。
非劉不王 七國之亂
由於西漢初建,百廢待興,中央政府尚且無力管理地方,為了穩定當時的局面,漢高祖最初封了七個異姓王,分別是燕王臧荼(後臧荼謀反,改立盧綰)、趙王張敖、楚王韓信、韓王信(也叫韓信,但不是名將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和長沙王吳芮,後來除長沙王外都先後被剪除。長沙王封地南與南越國接壤,可以作為漢朝與南越的緩衝,而長沙王吳芮又比較懦弱,因而未被消滅,直至漢文帝時長沙王無嗣國除。
在削滅異姓王的同時,漢高祖陸續封劉姓皇族為王,也稱同姓王。後來逐漸形成了「非劉姓不封王,非功臣不封侯」的局面。但同姓諸侯王仗著自己的權勢,在封國內儼然是土皇帝,自行紀年,自鑄貨幣,中央政府實際控制的郡縣甚至不到全國總數的一半。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呂氏一族陰謀發動政變,被周勃等大臣平定,事後代王劉恆被迎立為帝,史稱漢文帝。既然藩王可以成為皇帝,那麼各諸侯王的野心就愈加膨脹了。賈誼上書文帝,建議「眾建諸侯」,將大的王國分給藩王子弟。漢文帝後來採取賈誼的建議,並懲治了一些不法藩王。
周亞夫(前199-前143年),漢代名將。絳侯周勃之子,封條侯。率軍平定七國之亂,後因與景帝在立儲問題上產生矛盾,蒙冤自盡。
漢景帝即位後,藩王勢力仍很強大。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晁錯建議漢景帝削藩,結果激起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藩王的不滿,爆發了七國之亂。吳王劉濞是漢高祖的侄子,他的封國境內有多座銅礦山,吳王用來鑄造大量錢幣,招兵買馬,專橫跋扈。吳王聯結楚、趙、膠東、膠西、淄川、濟南等王國,發兵抗拒朝廷,打出「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漢景帝不得已處死了晁錯,但七國仍然沒有罷兵之意。由於梁國(漢景帝弟劉武的封國)的堅守,大將周亞夫率軍進攻,七國先後被擊敗,劉濞逃到東越國,被東越殺死。七國之亂僅三個月即被平定。之後,景帝降低諸侯王的權力,命令諸侯王不得治民,中央集權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強。
周邊環境
北方
秦末,匈奴冒頓(音墨獨)殺父頭曼自立,成為單于,並征戰四方。向西,擊敗月氏,迫使其西遷(此說按照我國史書,然而根據近年語言學等方面研究,則疑點頗多);向東,攻滅東胡,東胡余部分為鮮卑和烏桓兩支;向北,迫使在今蒙古國北部和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活動的丁零臣服;向南,趁中原大亂佔據今內蒙古中部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一帶。漢七年(前200年),漢高祖派兵進攻投降匈奴的韓王信,曾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圍。此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並互通貿易,但匈奴仍然多次侵掠邊地,甚至在國書上公然侮辱呂后,而漢朝只能卑辭求全。匈奴騎兵還多次威脅到首都長安的安全。「入粟拜爵」就是在北方邊疆局勢緊張的情況下提出的。
東南、西南地區
秦末中原大亂,戍守南越地區(約當今廣東、廣西及越南東北部地)的趙佗趁機派兵把守南嶺地區的南北要道,割據一方,自稱南越王,以番禺(今廣東廣州)為都。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封趙佗為南越王。呂后時,禁止與南越貿易鐵器,趙佗大怒,自稱南越武帝,發兵攻打長沙國,並與東西各越族聯絡。呂后死後,文帝派人修葺趙佗祖先在真定的墳墓,並年年祭祀,又派陸賈出使南越。趙佗去掉帝號,恢復與漢朝的友好關係,但南越國仍為獨立狀態。
在東南地區,今浙江南部一帶是東甌國的範圍,今福建一帶是閩越國的範圍。相傳東甌、閩越兩國都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後裔,前述越國被楚國滅亡,越國的余部進入今閩浙的山林中,仍然以部族國家的形式延續下來。秦末,東甌王和閩越王都起兵反秦,後來又助漢滅楚,在漢初被封為王。七國之亂時,兩國曾在劉濞鼓動下參與叛亂,事後都沒有受到景帝的追究。
西南地區的眾多部族,漢朝統稱為西南夷。這些部族的活動範圍主要在今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和廣西西北部一帶,包括滇國、昆明、嶲、夜郎、邛都、笮都等部族國家。在四川西部、甘肅南部還有冉駹和白馬等部族。更遠的青藏地區,生活著羌族各部。
作者:卜庸常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愛畫馬的「老外」
※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軼事之三
※中國古史-商前往事-邏輯思維
※歷史上這個被迫離婚的皇帝,最後將新妻滿門抄斬
※賜紫禁城騎馬,是怎麼回事?漲點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