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航母醫學和衛勤保障體系

  航空母艦作為現代海軍最為強大也最為複雜的海上「城堡」,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航母衛勤保障體系的支持。自航母發明到逐漸統治海戰,各航母擁有國在實戰中逐漸完善和總結了一整套的航母衛勤體系。能否根據航母的運行和戰鬥特點,學習和吸收外國先進的航母衛勤經驗,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航母的戰鬥力。

  一. 海軍航海醫學的起源和發展

  在世界軍事發展史上,海軍最初只是陸軍向海上的延伸,搭載陸軍戰士的民船就成了最早的「軍艦」。因此無論東方或者西方,早期海軍艦船都是不配備醫生的,一切傷病的救治只能等到戰艦靠岸後進行。

  中國水上力量也是如此。公約前12世紀初,周武王率數萬大軍,以呂尚也就是姜子牙為將,全軍搭乘47艘大船度過黃河向商都朝歌進攻。到春秋時期,列國開始建立「舟師」,雖然出現了海軍的萌芽,但戰艦上並沒有船醫的編製。不過也有例外,在公元前485年的吳越爭霸中,吳將徐承率舟師遠征齊國,作戰航程數千里,由隨軍的方士負責船上的醫藥工作。

  西方最初的戰艦在公元前11世紀便已經出現在古希臘、古埃及和腓尼基軍隊中。但西方的海軍醫學萌芽出現在羅馬時代。從公元前260年,羅馬海軍在布匿戰爭中擊敗迦太基海軍、稱雄地中海後,海盜成為威脅羅馬海權的最大敵人。公元前67年,為了消滅威脅羅馬糧食運輸線的海盜,格涅烏斯龐培領導羅馬海軍開展了一場持久和大範圍的機動作戰。為了追緝海盜,羅馬巡邏艦隊無法長時間靠港,各海軍軍區的基地水平也參差不齊,羅馬海軍建造了一批專門用於救治傷員的近海修養船,作為海上隨軍醫院,這就是近現代海軍醫院船的最初雛形。

  可惜的是公元376~568年的蠻族大遷徙毀滅了羅馬文明,西方海軍醫學又倒退到回讓海員「自生自滅」的水平。雖然諸如維京人等著名海上民族多次發動遠達俄羅斯和美洲的史詩大遠航,但是著名的維京長船也未配屬醫官。

  直到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大航海時代,威脅水手生命的最大敵人始終是疾病。16世紀英國最著名的海軍將領和航海家霍金斯和德雷克都很可能死於由痢疾引起的高燒,這種病在當時醫療條件極為糟糕的海船上非常流行。大航海時代的大多數海軍戰艦僅有30~50米長,幾百名水兵像牲口關在狹小的船艙中,戰艦上沒有任何的醫療保障,遠航中疾病和傷病常常會殺死一半以上的船員。

  有趣的是,在正規軍絲毫不重視人命的同時,16世紀縱橫四海的海盜卻通過吸收甚至劫持醫生入伙的方式,率先在船艦上設立了醫療手術室。由於需要長期在海上巡航,海盜船通過購買和搶奪的方式取得新鮮食物,減少海上疫病的流行。歐洲正規海軍隨之逐漸引入簡單的艦船衛生勤務體系。

  相對於後知後覺的歐洲海軍,唐代開始繁盛的海外貿易使中國海軍更早的明確了衛勤保障對遠航的重要性。到了明代,1412年12月,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的艦隊共有兩萬餘名船員,配有醫官180名,平均150名船員就配有1名醫官,如陳以誠、陳良紹、匡愚等都是當時的名醫甚至是由太醫院派出的太醫,還出現了航海史上最早的女性海軍醫務人員。

  經歷鄭和艦隊的高峰之後,中國航海醫學的發展隨著海軍的沒落而停滯下來。西方卻在遠洋貿易和殖民中嘗到了甜頭,各國均加大了對海軍的投入,海軍醫學發展也隨之提速,特別是16世紀中後期歐洲海軍開始由接舷戰為主的帆槳艦隊向炮戰為主的風帆戰艦轉化,操縱各類帆鎖和遠程炮擊都需要有一定作戰技能的熟練艦員,長年累月縱橫四海的老海員們成了戰艦上最寶貴的財富。為了保護這些活的財富,西方海軍醫學水平迅速得到提升。到19世紀西方海軍淘汰風帆戰艦進入鐵甲艦時代,各國海軍中基本都設立了專門的軍醫部門,負責整個海軍的衛生勤務建設。

  正是由於海軍醫學水平的提升,新式蒸汽海軍才能夠完美的發揮煤炭動力蒸汽機快捷而持久的動力,當時的軍艦已經有了橫跨歐亞大陸的能力。1905年日俄戰爭中,波羅的海艦隊拼湊而成的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在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上將指揮下,途經北海、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和中國南海,行程33000公里,前往遠東作戰,這種風帆時代難以想像的海軍大遠征必須有足夠的海軍衛生勤務保障的條件才能夠實現。日俄戰爭之後的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五月,海軍處改為「籌辦海軍事務處」,軍醫司首層成為海軍處下設八司之一。次年海軍處改海軍部,軍醫司仍保留,由此中國開始跟上世界海軍醫學發展的腳步,逐漸建立近代化的海軍軍醫和衛勤體系。

  二. 航空母艦的環境特點

  近現代海軍的軍醫和衛生勤務體系一般由岸基基地的後方醫院、隨艦隊機動和支援的醫院船、以及本艦自身軍醫衛勤保障設施三部分組成。一戰中出現的英國「暴怒」「百眼巨人」號等原始航空母艦沿用當時海軍通行的航海醫學和衛勤支持體系,艦上配有醫務室和專業軍醫。但考慮到早期航母設計不成熟,噸位小,艙內空間狹窄,因此航母自身配備的衛勤保障能力只能說聊勝於無,傷病員經過隨艦軍醫的簡單處理之後便被送往艦隊下屬的醫院船做進一步的救治。

  隨著航空母艦的設計逐漸成熟,其噸位日益放大,機庫容量和載機數成倍提高,但隨之而來是一系列十分不利於海員和海軍飛行員健康的特點。首先是人員高度密集,航母與一般的戰艦相比,火炮等對海對陸射擊武器裝備數較少,但攜帶數量龐大的艦載戰機,因此航母除了容納一般操艦水兵外,還需要搭載全套的航空兵編製體系,飛行員、地勤人員、航空兵指揮部一應俱全,同噸位下航母的艦員人數都會超過一般水面艦艇。

  艦員過於密集增加了醫療和衛勤保障的難度和負擔,增大了疾病傳染危險。尤其是負擔有一定訓練任務的航母,一群缺乏艦艇服役經驗的實習海員初來乍到、水土不服,疾病發病率遠高於熟練的海員,也更容易發生一些意外事故。新兵由於年齡小,心理不成熟,也容易發生由於心理問題導致的減員。

  其次航母內部空間狹小、工作環境惡劣。為了能夠搭載更多的艦載機,航母設計人員在設計中一般會可以抬高飛行甲板,增大艦內空間,但增加大容量機庫以及航空油料和彈藥庫之後,再塞入飛行員和甲板地勤人員等一大批人員的住艙,艦內空間總是捉襟見肘不敷,不少海員抱怨簡直像回到了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的海軍戰艦。

  二戰中美日英三個航母大國裝備的諸如約克城級、雲龍級和埃塞克斯級等木質飛行甲板的艦隊航母全無水平防禦能力。後期大鳳號、光輝級等裝甲甲板航母雖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甲板防禦問題,但水下防禦力低下問題又凸顯出來,為了不讓航母這種舉全國之力建造的昂貴戰艦沉沒,各航母擁有國不斷增加航母防禦力,必然進一步擠占本已緊張的艦內空間。

  以美國海軍為例,1951年前航母工程設計從未考慮過居住舒適性,大西洋艦隊司令部調查發現惡劣的生活環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航母的軍事效能。內部空間狹小,再加上大量複雜的地勤和保障任務需要在艦體內部完成,艦載機起降也帶來極為巨大的雜訊和震動,因而航母各部門的艦員工作環境都相當惡劣。此外,航空母艦內部的機庫和飛行甲板時常放置大批危險品和有毒物質,同時艦載機起降、維護和補給等各項作業的危險係數也很高,因此航母內部總少不了有毒和危險因素。

  三. 航空母艦人員的工作特點

  除了工作和居住環境惡劣而危險之外,航母上的飛行員、地勤人員和艦員還要克服其他困難。早期帶有實驗性質的航母設計不成熟,遠洋自持力比較差,不適合遠洋航行,必須經常性回到後方基地,但是艦上人員也就有了更多上岸放鬆的機會。隨著航母發展成熟尤其是航母戰鬥群體系的建立,航母可以脫離後方基地長期在海上巡航,航母人員不得不忍受長時間的海上航行。

  二戰中各國航母均不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除了個別如「馬里亞納打火雞」等戰鬥,航母人員除了值班人員都可以享受平靜的夜晚,但空管、雷達等技術的進步使航母艦載機開始擁有全天候作戰能力,艦上人員也只能隨著永不疲勞的金屬搭檔們開始無休無止的大強度全天候工作。

  在從沒接觸過海洋的人心中,海上生活應當是浪漫的,但真實的航母海上生活十分單調而枯燥,碧波萬頃看久也會審美疲勞,狂風巨浪更無法調劑心情。親人都在萬里之外的岸上,幾公里外卻可能有隨時取你性命的敵人,抑鬱和焦慮將很快主宰大部分的海員的心情。雖然從近代開始海軍便強調海員海上補給品要包含各種必需的營養,但是處於儲存的考慮,航母攜帶的補給品總是盡量的簡單,缺少變化的飲食除了降低人的食慾外還容易缺乏某些「非必須」的營養。

  相對一般海員,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必需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加上生活與工作環境劇烈變化,很可能發展成心理障礙甚至造成身體器官功能紊亂,引發各種疾病。考慮到中國航母的試驗艦定位,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任務將更為繁重,對飛行環境把握不全,每次起降都孕育著極為巨大的危險,年輕飛行員的心理壓力很可能要超出自身能夠承受的範圍。不光是航母上的天子驕子們,一般而言訓練艦執行遠航任務中海員發生心理和生理疾病發病率都會高於普通海軍艦船。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航母醫療衛勤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航母開始替代戰列艦成為海上王者的轉折點,美國、日本和英國等航母大國紛紛開始摸索以航母為核心的艦隊組成體系和作戰模式,經過塔蘭托、珍珠港、中途島和萊特灣等大規模海戰,航母特混艦隊和航母戰鬥群編組體制被證明能夠解決航母單艦作戰能力不平衡,提高艦隊作戰能力的最佳解決方案。

  航母的大型化使得大批艦載機和人員能夠登上航母,航母的攻擊力和打擊範圍也成倍增長。作為艦隊的核心,航母也成為敵方海空力量的首選打擊目標,珊瑚海、瓜達卡納爾島、中途島和馬里亞納......每一次太平洋戰爭中的航母對戰都會造成美日雙方嚴重的艦艇損失和人員傷亡。戰爭中,艦載機飛行員和熟練的水兵和地勤人員都是最寶貴的「戰爭資源」,因此參戰國海軍很注意建造醫院船並加強前線基地的醫療和衛勤保障能力。

  二戰期間英美日等海軍都建造了超過10艘醫院船,並廣泛建立前方醫療所,極大的提高了對航母編隊傷病員的救治速度和能力。雖然航母編隊化理論上有利於醫院船為航母提供醫療和衛勤保障,但是在戰火紛飛的戰場,美英日等國海軍都傾向於將醫院船布置在遠離敵方飛機、潛艇的攻擊範圍之外,避免類似澳大利亞海軍「半人馬座」號遭日軍擊沉導致300餘名傷病員死難這類因醫院船被擊沉或者俘獲造成的慘重人員損失。

  醫院船在遠離戰火威脅的同時也遠離了航母上傷患,航母在作戰也中無暇將傷兵員轉送後方,這種衛勤保障體系體系脫節很長一段時間內導致航母傷病員無法得到有效的救治,造成本可避免的人員損失。無奈之下,各國海軍爭相提高航母自身的衛勤保障能力,以求盡量在本艦救治傷員生命。

  此時的航空母艦在噸位和體積上已經不再是如「蘭利」「鳳翔」等早期航母這樣的「小麻雀」,二戰初期「列剋星敦」「赤城」等由主力艦改裝的大型航母和戰爭中後期日美設計建造的「大鳳」「信濃」「埃塞克斯」等艦隊航母都擁有相當可觀的內部空間,有條件布置一些醫療部門和相關設備,但考慮到戰爭對航母的消耗和需求,當時航母衛勤能力建設因陋就簡,只求保住艦上傷病員的生命而已。

  五. 戰後的航母醫療衛勤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除了馬島戰爭外大規模的海上戰爭沒有發生過。但與此同時海軍強國航母編隊受到的威脅卻區域多樣化。在和平的大背景下,各國均削減了航母的保有量,航母編隊醫療和衛勤保障也由主要救治戰傷變為預防疾病、保證航母人員生理和心理健康為主,確保戰時、發生意外後還有救災行動中能夠為本艦、艦隊其他艦船甚至災民提供及時和基本的救治。

  在提高醫療能力的同時,各航母擁有國逐漸重視對航母人員生理和心理疾病的預防,開展對航母環境衛生學和航母人員營養學的研究,從70年代開始,航母人員的職業健康問題逐漸引起海軍方面的重視。通過對艦艇內空間的合理運用,航母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較二戰期間得到的巨大的改善。美國海軍在1951年後逐漸提出了航母適居性標準,並在航母上開設了郵局、商店、教堂等生活配套設施,甚至專門組織了改善航母內部居住空間空調、供暖通風系統的「航母氣候控制調查小組」。

  為了向航母人員提供針對職業特點的飲食營養和防護措施,各國海軍紛紛開始研究專門的航母人員營養食譜和有針對性的鍛煉方案,盡量保證每日攝入的營養均衡而齊全。針對如輪機兵,甲板地勤人員等工作環境極為惡劣的人員,各國海軍都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通過合理鍛煉和提供防護措施降低職業病的發病概率。如美國海軍規定甲板人員在環境雜訊水平超過104分貝時必須戴雙重聽力防護(耳罩和耳塞),任何人不得在84分貝雜訊條件下活動超過8小時。對於長期在有害雜訊下工作的人員,美國海軍制定了包括輪崗和提供藥物治療的聽力保護計劃。

  隨著海軍醫學水平的進步和航母裝備更為完善醫療衛勤保障設施,單純依靠艦上的設備和醫療人員便可以對各類傷病員進行救治,重症傷病員將以最快速度送往航母編隊中的醫院船甚至是艦隊基地醫院,由其負責做進一步的治療。由於航母編隊一般不會遭到敵方威脅,編隊中都會編有裝備齊全的醫院船作為艦隊衛勤保障的核心,由於傷病員數量遠比二戰時期要少,後方的基地醫院的醫療資源顯得富餘,保障水平明顯提升,如美國和前蘇聯為了自身艦隊全球巡航,在全球設立了大批海外軍事基地,能夠就近為航母編隊提供高水平的醫療和衛勤服務。

  例如1967年7月29日,正在越南附近海域執行作戰任務的美國海軍「弗萊斯特」號航母發生嚴重的彈藥起火和爆炸事故,造成134人死亡和失蹤,包括前美國總統候選人麥凱恩在內的161人重傷。當時「弗萊斯特」號航母上設有48張病床,擁有一套比較完善的醫療和衛勤體系,但仍不足以獨立應對如此嚴重的人員傷亡。因此大部分的傷員都在被轉移到隨航的「安詳」號醫院船上之後才得到了妥善救治,避免了更多的人員損失。

  相對美蘇兩個財大氣粗的超級大國,英法等國雖然擁有航母,也能夠臨時組成包括各種艦艇的航母戰鬥群,但基於成本考慮更為強調利用動員民船臨時改造巨型醫院船。英國在馬島戰爭中在直布羅陀港將緊急徵用的14000噸地中海游輪「烏干達」號改裝為擁有直升機起降能力的超級醫院船,原有的遊戲甲板被改造為起降甲板、酒吧改為化驗室、吸煙室變身為ICU病房,美髮沙龍被改裝為X光檢查室,1000多張舒適的旅客床位加裝設備後成為病床。

  除此之外,「烏干達」號還加裝了衛星通訊設施和兩部巨型淡水蒸餾器,整個改裝工程只花費了64小時。在馬島戰爭期間,「烏干達」號醫院船上145名醫護人員共收治了730名傷員,其中包括150名阿根廷傷員,圓滿的完成了對英國特混艦隊的衛勤支援任務。

  六. 新世紀的的航母醫療衛勤發展和未來發展趨勢

  馬島戰爭之後隨著美英等國航母編隊衛勤支援體系的進一步增強,「零傷亡」和「人性化保障」理念開始流行,針對某些重症傷病員,空中快速後送技術和自動化遠程化信息化的新式醫療和衛勤體系極大地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傷員的救治質量,令傷病員致病致死幾率降至最低。由於航母人員來源複雜,艦上衛勤保障提高了對人員心理和精神疾病的重視,注意關心和尊重人員的宗教文化差異和性別信仰不同,盡量的減少因心理問題導致的減員。

  由於航母編隊大多被部署到海外,各國航母人員都要面對諸如家庭、人際關係甚至是酗酒和濫用藥物等問題,飛行員和普通艦員的心理疾病發病率都相當高,住院患者中有約10%是由於心理疾病,其他如酗酒、自殺傾向、病態人格等問題頻發。1996年期美國海軍率先實施「海軍海上心理學計劃」,為每一個戰鬥群配屬心理醫師和臨床心理技師,對艦上人員進行心理健康評價、治療和處理。應該說到20世紀結束,美英蘇等國的航母醫療和衛勤保障體系已經基本成熟,能夠很好的應對各種原因導致的各類航母人員傷病問題,同時逐漸建立的心理衛勤保障也能夠保障航母人員的心理問題不影響執行作訓和作戰任務。

  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各擁有航母的海軍強國針對自身國情不斷修正本國的航母發展計劃,航母醫療和衛勤保障體系也隨各國航母戰略而變化。在未來海軍強國間發生航母大戰的概率依然很低,航母編隊將主要擔負護航、反海盜、撤僑、救災等低烈度巡航任務,因此航母醫療和衛勤保障體系應該繼續以針對和平時期編隊傷病特點,爭取做到「零傷亡」,做好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衛勤保障。

  航母編隊作為國家海軍最強的的作戰部隊,擔負著宣誓國家海權的重任,必須擁有全球遠航保障能力,一套行之有效的醫療和衛勤保障體系能夠確保航母人員在遠航中心理和生理保持健康,確保航母編隊始終保證足夠的戰鬥力。作為海軍甚至國家的重要打擊力量,航母編隊的衛勤保障體系理應成為國防衛勤甚至國家衛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航母的醫療和衛勤保障體系儘力提升參與諸如救災等非軍事任務的能力,並注意做好系統建設,利用遠程醫療和信息化技術建立醫療和衛勤保障體系的溝通協調機制,優化與外部醫療衛生體系的「介面」。

  以美國海軍為例,利用信息技術與醫學相結合進行異地治療的海上遠程醫療體系構想提出於1983年,1992年「華盛頓」號航母利用衛星進行了試驗性通信數據傳輸調試。到目前為止,美國國防部將戰區內超過10%的微型通信頻帶用於遠程醫療,利用遠程會診,約有39%的原治療方案得到優化。隨著寬頻通信技術的發展,諸如虛擬醫院和遠程心裡會診都成為新的研究建設熱點,美軍估計未來遠程醫療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軍事意義。

  七. 針對航母艦載機飛行員的衛勤保障體系發展

  艦載機是航母最重要的遠程打擊兵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航母艦載機仍然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1986年美國對利比亞的空中打擊和91年的海灣戰爭中承擔了大量的對空和對地攻擊任務。艦載機飛行員和地勤人員在作戰時必須連續大強度的執行複雜而危險的任務,身心疲憊,也容易發生意外,即便是平時的訓練飛行,同樣有相當的危險性。因此擁有航母的海軍都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保障與航母艦載機相關的人員特別是飛行員的身心健康。

  以美軍為例,所有的艦載機飛行員在通過各項體檢和地面飛行訓練後,還要經過分為兩個階段,為期20~24個月的培訓,培訓合格者方能獲得艦載機飛行員稱號。由於航母甲板面積有限,只能採用彈射或者滑躍起飛,通過阻攔裝置短距離降落,在這兩個過程中都有巨大的加速度作用於人體,在降落中飛行員還需要使用艦上的光學助降裝置,因此健康狀態不佳的飛行員很難完成在航母上起降。美國海軍為飛行員制定的營養結構一般為35%的肉禽、貝類,25%的蔬菜,17%的蛋奶製品,10%的麵粉和穀物,剩餘的為咖啡、茶、堅果和糖類。航母上設有隨時供餐的飛行灶,由航母上的醫生和專門的航空醫生制定飛行員食譜,確保飲食符合要求。

  除了為飛行員提供高水平的生理衛生服務外,航母衛勤體系也會派專人監督飛行員的心理衛生狀態。與一般航母人員相比,飛行員心理壓力大,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容易由於心理波動造成疲憊、焦慮、易怒。因此航母編隊的心理醫生和航空醫生都會經常性為飛行員提供心理諮詢和治療,緩解他們的緊張心情。美國海軍還規定航母飛行員住艙應當安排在遠離雜訊源、震動和搖擺的區域,保持安靜、仿製煙氣等有害氣體深入。中國海空軍的飛行條例都規定了飛行員每日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不得少於一小時,美國海軍對航母飛行員也有類似的規定,近年來還專門在航母上開設了健身房,為飛行員和其他人員提供場地和設備進行體育鍛煉。


推薦閱讀:

航母艦載戰機 起降有玄機(圖)
專家披露中國3號航母推遲開工,或使用電磁彈射卻為何不被看好
技術超美!中國003號航母匹敵福特級指日可待
美評估中國軍力四大錯誤:沒想到中國快速掌握航母
罕見的航母首尾合龍全過程[11P]

TAG:醫學 | 航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