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學網—與師生談科學之弊13:科學的致命傷

學:學生,教:教師,李:李曉榕。

李:早先談研究策略時說過,科學之魂是要求吻合,——科學方法的本質是要求結果與證據的吻合。要審查是否吻合,不可能長期等待,直到最終的影響全都彰顯出來,再做判斷。極而言之,它要求「立竿見影,呼谷傳響」。立竿而不隨即見影,呼谷而未立聞迴響,就得出結論:此物不佳。所以在實踐中,人們很自然地著眼於近期效果,而漠視長期影響,因而必然導致近視短視。科技對環境生態的破壞,就是明證。人們大量使用氟利昂製冷時,並不知道它會破壞臭氧層;感嘆於四環素的神奇療效時,哪知道小孩會長出滿口的四環素牙;人們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它們的副作用也是逐漸顯露出來的。與此類似,大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藥物的濫用,也可能嚴重損壞人體的機體環境。有些藥物,比如激素類的,曾被科學證實為療效極佳,一度熱銷,而實際上長期後效極壞、副作用極大。由於實驗、觀察時間長度的限制,人類對基因的理解和掌握遠遠不夠,很難保證所有基因工程、轉基因食品都沒有隱患或潛在的惡果,比如某些基因的改變或所採用的改變手段有可能破壞基因的長期穩定性。

我認為,

科學的短視本質是致命傷,

它是科學方法難以自拔的嚴重缺陷,可以說是科學的阿基里斯之踵(Achilles』 heel)。

學:說科學有致命傷,聽起來有點危言聳聽,但李老師說的確實有道理,像是那麼回事。這是您的發現呢,還是別人說的?

李:這並非故作驚世駭俗之語,它確實是我對科學方法思考的重要心得之一,是我的「自到之見」,從未見人提起,但不能保證不與人所見略同。這個致命傷說明,科技是優化理論意義上的「貪婪近視演算法」。只有這樣,才會出現西方世界的怪圈——戰無不勝,卻輸掉全局。(Win every battle but lose the war.)

當今天下,莫非美雨歐風,人類已被科學主義征服,不論是什麼,只要不科學,就判了死刑。「科學」成了「正確、可靠、客觀、合理、進步」的同義語。連科學昔日的主人——實力強大的宗教都不敢得罪科學,都要退避三舍。三百多年前,羅馬教廷判伽利略有罪。1992年羅馬教皇不得不給伽利略正式平反。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匍匐於神學腳下。近代以來,科學翻身做主,便也君臨天下,臣服一切。即使在國內,如果馬克思主義或辨證唯物主義不科學,就是它們的死刑;如果科學不夠馬列或辨證唯物,是科學的末日嗎?所以,科學主義的勢力大於馬克思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說穿了,科學主義已成為如日中天的普世超級新宗教。我們都成了科學一神教的忠實信徒。胡適的露骨話最直截了當:「我們也許不輕易信仰上帝的萬能了,我們卻信仰科學的方法是萬能的。」(《我們對待西洋文明的態度》)毫不奇怪,正是胡適這種對科學親歷不多的人文學者,更會說出這種「膽大包天」的話。真正優秀的科學家,深知科學的局限,多半不至於這麼「狂妄」。這正像有人誇張地說:一個假設,除了提出者本人,沒人相信;而一個實驗,除了實驗者本人,人人都信。(No one believes a hypothesis except its originator but everyone believes an experiment except the experimenter.)國內對科學的理解,總的來說不如西方深刻到位。恐怕正因為如此,科學主義在國內更有市場和勢力,毛病也更嚴重。

教:就我所知,胡適可以說是當年倡導科學的一面大旗,您為什麼說他對科學的認識不到位?

李:胡適可以說是思想家,不是科學家,對科學的理解並不深刻到位。他把科學及其方法簡單化、機械化,這從他在1920年代「科玄論戰」中所發表的那兩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出(見張君勱《科學與人生觀》)。他是科學主義在中國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倡導科學方法,主張「據西判中」和「據科判它」——以西方為準繩來評判中國,以科學為準繩來評判一切。他秉性溫和,終生高舉自由主義的大旗,卻深陷科學主義的獨斷論。這可以說是他悲劇性的人生矛盾。

教:由於時間的限制,任何方法都不能保證長期的效果良好,科學當然也不例外。我們怎能單挑科學而詬病它呢?

李:地球已長久存在,達到了一種和諧穩定的平衡。只要我們順乎自然,不與大自然為敵,長期效果肯定不差。這其實就是道家所說的「無為」和「道法自然」——順其自然、不勉強、不違背「自然而然」而為。科學的正麵價值是,只要應用得當,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以便我們更好地與大自然相處,天人合一。科學的副作用是使人類妄自尊大,妄想用以征服自然。不幸的是,科學的副作用已泛濫成災。簡單地說,科學一神教認為科學萬能,只有科學才正確,科學的主要功用就是預言和控制自然,其信仰者自以為是,愚蠢地認定人定勝天,一個集中體現就是「知識就是力量」的信念。曾經飽受階級鬥爭之害的我們,應該不難理解,與天斗、與地斗,跟與人斗一樣有百害而無一利。為什麼一定要「斗」而不「和」呢?我們要消除科學的「鬥志」和「火藥味」,使之成為「和平天使」。

學:科學帶有神話的味道。在您沒給我們講這個觀點之前,我們確實都認為科學是神聖的。但是,怎麼順乎自然呢?

李:一個東西被神聖化,那離宗教就不遠了。十幾年前我參觀都江堰,極為震撼。它像太極武術,妙用自然力,借力打力,所以才能歷時二千多年,既造福人類,又不破壞環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中國古代工程技術,不少像都江堰,不是征服自然,而是順應自然,以達目的。就像大禹治水成功靠因勢利導的疏通,而不是像他爹鯀那樣靠水來土填的堵截。太陽能就比石油、煤礦等更環保得多。西方新近研製出的「重力燈」,把重力轉化為燈光,應該沒有多少污染,我想也是個好例子。

作為另一個典型,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中醫就比西醫更順乎自然。傳統文化基於圈式思維,更注重長期而不是短期效果或具體的因果實體。正因為如此,中醫更適合於對付系統性慢性病,更適於長期養生,而西醫更追求一時的健壯。為什麼老中醫壽命大都高於常人,而西醫醫生則並非如此?中醫追求「和為貴」,講究扶正祛邪,調陰理陽,順其自然,甚至「帶病延年」,主要靠發揮人體自身的內部力量,絕少副作用,比如針灸就不借用外力。而西醫則想用外力,比如化療、放療、手術,把疾病「趕盡殺絕」,孰不知這會打破平衡,長期效果未必好。比如三十多年前,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世界已經消滅了天花病。要不是有些科學家堅持,需要在實驗室中保留天花病毒用於科研,天花病毒恐怕早已被徹底滅絕。與此相反,《西遊記》講,孫悟空打死六耳獼猴後,如來佛對這一物種的滅絕十分痛惜。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的大智慧。還有,西醫過於注重身體而不是生命。「現在西醫對生命認識不足,實其大短。因其比較看人為各部機關所合成,故其治病幾與修理機器相近。」(梁漱溟《中國文化的命運?中西學術之不同》)當然,我不是說中醫比西醫好,我是說要中西合璧。

科學還有一個本質局限:它一般只能用於定量的對象。科學方法要求科學理論結果與實驗、觀察等實踐結果相吻合,要能判定是否吻合,對象一般只能是定量的(可度量計數測量或測試的)。其實,古人對「數有所不逮」早有認識,但科學主義者不僅不承認這種局限,反而倒打一耙,否認任何未能被觀測之物的存在。

已出博文系列:

與師生漫談科研

1: 我有科研之才嗎? 2:我該做科研嗎?

3:邏輯推理的作用 4:人生價值

5:生命的延續 6:成功與否

7:國學 8:翻譯

與師生談科學之弊:

1:線式因果思維1 2:線式因果思維2

3:線式因果思維3 4:螺環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還原病 8:還原論教條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強拆硬分 12:科學的領地

13:科學的致命傷

與師生談科研選題:

1:科研的戰略、戰術和戰鬥力 2:選題三準則:趨喜避厭

3:選題三準則:如何培養興趣 4:選題三準則:擇重舍輕,揚長避短

5:得題之關鍵 6:如何應對新潮

7:選題四建議 8:總結:選題好比找對象

與師生談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圍的法門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黃金法則 4:孤膽方是英雄,獨創才有真才

5:大道至簡,科學之魄 6:棄繁就簡

7:以特製勝 8:綜括

9:反行眾道,改形換狀 10:迷霧中的燈塔

11:技窮時的上策 12:駕馭時間之術1

13:駕馭時間之術2 14:保質增產之法

15:類比、聯想、猜測、推證 16:評估

17:總結與回顧

與師生談學習門徑:

1:廣度與深度 2:增加深度的竅門1

3:增加深度的竅門2 4:增加深度的竅門3

5:增加深度的竅門4 6:增加深度的竅門5

7:增加深度的竅門6 8:如何培養直覺和想像力?

9:基礎不好,死路一條? 10:閱讀策略1

11:閱讀策略2 12:博覽之術

13:增強記憶1 14:增強記憶2

15:如何聽講 16:最佳捷徑

與師生談科研輸出:

1:論文寫作五要點 2:論文的結構、條理和語言

3:標題、摘要、引言、結論 4:作學術報告四建議

5:與編審人員打交道

與師生談科研道德:

1:何謂弄虛作假 2:何謂剽竊?

3:何謂自我剽竊? 4:版權

5:誰該當作者? 6:署名順序怎麼定?

7:其他學術不當行為 8:總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7793-727960.html 上一篇:與師生漫談科研5:生命的延續
推薦閱讀:

跟隨陳發科學拳2--洪均生(轉載)
宇宙之外會有什麼? 科學家給出三種可能
科學服用中醫膏方,用的好才算「膏」
全球28件科學無法解釋的「靈異事件」 人人網日誌
20世紀重大的科學理論突破

TAG: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