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生於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即現在廣州海珠區龍鳳街)一個茶葉商人的家庭。清政府推行洋務運動,18歲的鄧世昌毅然投筆從戎,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航海知識。他勤奮好學,以優異的成績於1871年畢業,服役於清朝海軍,歷任「建威」、「海東雲」、「振威」、「鎮南」、「揚威」、「致遠」等艦管帶,先後參與台灣、朝鮮、福建等地戰事。
1894年,日本首先侵入朝鮮,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同年9月16日,鄧世昌指揮「致遠」艦隨北洋水師增援朝鮮,在17日回國返航途中,在黃海與日本艦隊遭遇,雙方展開激戰。戰中,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鬥中最英勇,前後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後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衝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可不幸的是,致遠號在前進中中了魚雷,船體爆炸,沉入海底。鄧世昌墜海後,拒絕隨從相救,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鄧世昌臨危不懼,奮勇殺敵,在彈藥將盡之際,為扭轉戰場局面,毅然駕艦撞向日本主力戰艦「吉野」號,不幸中彈沉沒。鄧世昌義不獨生,自沉於黃海,壯烈犧牲。為表彰鄧世昌報國壯舉,清政府按照提督規格給於撫恤,追贈太子少保,賜祭葬,並襲騎都尉職,謚壯節,入祀京師昭忠祠。山東威海百姓感其忠烈,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他是我國最早的海軍軍官,是清朝北洋水師艦隊「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1996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號,以示中國海軍風骨。
有研究者表示,「一國之精神,必源於國民之精神,而能引導國民之精神者,必一國之英雄。鄧世昌者,引導國民精神之英雄也,引導一國精神之英雄也。他日中華民族能傲立於世界之林,回溯歷史,必有斯人之偉大地位。」
鄧世昌在反侵略戰爭中所表現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而今,日本政府不顧中國政府和民眾一再強烈反對和嚴正抗議,一意孤行推進釣魚島「國有化」進程,這是對中國領土主權與民族尊嚴的公然挑戰。全體中國人民要發揚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痛擊來犯之敵,捍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主權和中華民族的尊嚴!
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為之垂淚。十分厚待鄧世昌。
1、撰輓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2、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3、按提督標準,破格撫恤;4、並追封「太子少保」;5、入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在祭文和碑文中,光緒帝將鄧世昌與西漢名將李廣、三國名將周瑜、唐朝名將哥舒翰相提並論,給予高度評價。光緒帝還給予鄧世昌家庭以高規格的撫恤和褒獎。6、清庭封鄧家三代一品官;7、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三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8、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家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光緒帝為何要厚待鄧世昌呢?其心結何在?從1894年6月以來,日本軍國主義者,大肆向朝鮮調兵,並蠻橫地製造事端,「倭人」欲與進犯中國之野心昭然若揭。光緒帝為了改變自己受制於人的地位,已於早些時候與西太后爭衡,在清廷統治集團內部展開權力之爭。此時此刻,光緒帝公開主戰衛國,一些有抵禦外侮要求的官員受到了鼓舞,支持光緒帝的備戰主張。在清廷統治集團中,那些只圖一時之苟安的人,便都向西太后和李鴻章靠攏,形成了一股妥協勢力。光緒帝還特別重視依靠本國的力量加強戰備部署。他為了集中國力籌備戰守,竟敢冒犯西太后的旨意,「請停頤和園工程以充軍費」光緒帝公開違抗西太后的旨意這卻是第一次,西太后為此耿耿於懷。1894年8月1日,清政府發布上諭,在指出日本侵略者「不遵條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自彼,公論昭然」之後,進而鄭重宣告,清政府「勢難再予姑容,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並諭令「沿江、沿海各將軍督撫及統兵大臣,整飭戎行,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正式對日宣戰。在戰爭中,都湧現出如左寶貴、鄧世昌等許多堅貞不屈的愛國將士,有的與陣地共存亡;有的與戰艦相始終,為了捍衛祖國英勇捐軀。然而由於清政府主持這場戰事的決策權,一直操在妥協勢力的手中。因此,廣大愛國將士的英勇奮戰,也照樣不能扭轉不利的戰局。到了1895年1月,西太后便背著光緒帝強行作出了對日求和的決定。1月14日,派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赴日本廣島求和。李鴻章草簽了奇恥大辱的《馬關條約》之後,便迫不及待地派人將條約文本於4月21日送到北京清宮。對光緒帝展開了逼迫批約的活動。手握軍政實權的、以西太后和李鴻章為代表的妥協、投降勢力壓倒了以光緒帝為首的反妥協、反投降的力量。從甲午戰爭以來的實踐證明,光緒帝和許多大臣堅定地主張依靠本國力量抗敵衛國;然而他們的努力,都在以西太后、李鴻章為代表的妥協勢力的抵制與破壞下化為灰燼……喜子認為:親歷了甲午風雲的光緒帝,厚待鄧世昌其心結如下:1,光緒帝對鄧世昌在戰場上所表現出來的忠烈精神所感動;2,他被全國人民紛紛自發組織祭奠,寫下大量祭詩祭詞和祭文所感染;3,他要讓他所主張的抗敵衛國的思想在全國民眾中生根發芽,他以前為了推銷他的思想還組織眾大臣討論,而自己不發表主張;4他也想在民眾中樹立一個抗擊倭寇的英雄;5更為急迫的是他想發泄西太后和李鴻章之流給他的打壓所帶來的憤懣…… 鄧世昌生前任北洋水師兩大主力艦之一的致遠號巡洋艦管帶(艦長)。按北洋水師相關資料記載,鄧世昌的武官階級是總兵。在清代,武官的副都統和總兵為正二品大員(相當於中將),故鄧世昌的官銜是非常高的。他的月薪是官俸1584兩,船俸2376兩,合計3960兩。按光緒年間推算,當時大米每斤價格15文,折銀0.015兩;食鹽每斤35文,折銀0.035兩;豬肉每斤40文,折銀0.04兩。以此估算:光緒年間一兩銀子在今天的購買力約合人民幣100—150元。故鄧的月薪摺合人民幣40—60萬元,待遇是相當高的。致遠艦上待遇最低的是夫役,月俸6兩,摺合人民幣600—900元。一等水手月俸10兩,摺合人民幣1000—1500元。這說明北洋水師在當時不僅是晚清軍隊中的驕子,艦上官兵的待遇也是無可比擬的。 鄧世昌在1894年9月17日海戰中捐軀報國。致遠艦因艦體受傷葯斷絕。而鄧世昌沉著鎮靜,指揮部下「快車」沖向日先鋒指揮艦吉野,決計同歸於盡。吉野大怖躲避,並以快炮及魚雷攻擊,致使致遠艦沒入黃海,全艦300餘名官兵僅餘7人。舉國上下一片悲憤,威海百姓自發出海打撈英雄們的屍體,當地流傳著「通商賣國李鴻章,戰死沙場鄧世昌」的歌謠。 海戰失利,朝廷震動。光緒皇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追封「太子少保」,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李鴻章也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摺合人民幣1000—1500萬元)以示撫恤。這說明,鄧世昌死後,清政府給予其的褒獎和待遇也是非常高的。 這並非獵奇,也不是宣揚金錢主義。只是想說明當時的清政府在海防上是下了血本的。但國家政治經濟的腐敗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即使花了那麼大的本錢,也挽救不了失敗的命運。
推薦閱讀:
※清朝服飾之:清代滿族女服
※是什麼造成了對清朝刻板的偏見?
※一所學校引發清朝高層互毆,卻讓中國加速前進五十年
※曾國藩送李鴻章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