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反射健康法
根據Dr. W. Fitzgerald的理論,人體左右側各5條由頭部往下垂直投射至腳底之假想圖。
腳底反射區位置宛如人體的縮影(取自「若石健康法」一書)其實中醫早已廣泛應用的耳針、面針、鼻針、手針等穴道圖譜,同樣詳細定位人體全身各器官的對應點,並在人體局部區域進行診治各種疾病,而這些器官穴位的分佈圖形,亦類似一個縮小的人體,其中耳針穴位圖呈現一個倒立胎兒的形象(1956年法國醫學博士諾吉爾Paul Nogier在 《德國針術雜誌》發表 「耳穴胚胎倒影圖」, 從此耳針療法在德國推而廣之,並流傳到世界各地),然自始以來這些「區域治療」的實施似乎一直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階段。
耳朵佈滿人體各部位與器官之穴位,法國Dr. Paul Nogier發現耳穴位置的組合現出宛若胚胎的倒影。1970年代中國學者張穎清氏提出「生物全息學說」,於1981年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他的成名之作《生物全息律》,把「區域治療」學說帶入了生物學的領域。有關「生物全息學說」之要點如下:1.體細胞的全能性:生物體係由原初的受精卵(有性生殖)或起始細胞(無性生殖)發育而來,而發育成新個體的基本過程中,細胞有絲分裂後的每個子細胞即體細胞,皆具有與原來的受精卵或起始細胞相同的一整套基因,且具有發育成新個體的潛在能力。2.全息胚:生物體的體細胞雖有發育成新個體的潛在能力,然於發育過程中受到基因生命圖譜整體性的控制,細胞的發育停滯在各種不同的特化階段,這些組合成生物整體的不同特化相對獨立部位與器官,張氏稱之為「全息胚」,意即生物體每一相對獨立的部分,皆具有與胚胎相同的基因,即隱含生命全部的訊息而具有內部的完整性,故可以現出整體縮影的胚胎性質。植物的一節枝條、一片葉子,動物的一個肢節、眼、耳、鼻等皆是一個全息胚,全息胚亦隱含著自己的器官,就以肢節而論,其「內臟器官」雖受抑制而沒有發育生長,然卻存在著它們的位點或相關的細胞組織,而針灸的穴位或所謂的「反射區」,則是這些全息胚潛在的器官所在部位,也就是穴位或反射區圖譜往往可以整合呈現出人體縮影的原因所在。根據張氏的論點,當生物體本身的部位器官發生病變時,生活於統一內在環境中的全息胚所隱含器官圖譜的同名部位也因而同樣生病形成敏感點或病理反應點,而從相關點實施針刺或按摩等物理性刺激,透過神經將有關之訊息傳至神經中樞而引發生物體自我調整與修復的泛作用,以發揮自癒力而達治療的效果,如此從全息胚來診斷與治療生物體的病變(如「腳底按摩」的實施),這即是「區域治療」也就是「生物全息診療法」的原理所在。二、足部「反射區」理論的探討─1.足部「反射區」的「獨一性」與「經絡」理論不同:當初「反射區」理論的形成過程或許也參考中國的「經絡」理念,而經絡系統的分佈也是沿著人體頭部、軀幹及手腳之間呈南北走向,故兩者似有部份雷同之處。
古代人體經絡圖足部反射區理論所顯示的生理現象就是刺激腳底各個反射區,此神經的信息透過「獨立」的路徑傳導至所對應的各部位器官,因為只有「個別」的聯繫路徑而不受其他部位因素的影響才有如此情況,然而人體末稍神經的刺激,其信息是否只傳導至所指特定各部位器官令人質疑,可知的是其至少必將上傳至大腦(參考4.有關感覺與運動神經的傳導說明)。
腳底反射區圖示(圖片採自「若石健康法」一書)投射的路徑既然沿著垂直線由上而下,上下彼此之間的信息傳遞,必須經過中它們之間的地區,就如從基隆沿著高速公路到高雄,一定要經過台北、新竹、台中、嘉義與台南等地區,而以交流道與區域道路相聯繫,建構成一個全面性的交通網路,這中間的任何路段或環節出現問題,南北交通必將受到影響。類似的情況,人體頭部與腳部之間的聯繫,豈有不經過頸部、軀幹,大腿與膝蓋的道理?就以經絡系統的胃經為例,其起始於鼻部兩旁,向上聯繫眼睛與鼻根而與膀胱經交會,向下則繞口唇與督脈及任脈交會,而後向上繞經耳前與膽經交會,到達前額則與督脈交會。其分支經喉嚨、鎖骨、橫隔膜而進入胃並與脾臟、小腸及大腸聯繫。另一支線從鎖骨往下經乳部、腹部、大腿、膝蓋到達腳趾。
足陽明胃經循行示意圖從上述其循行路徑可知,經脈彼此相會,其雖稱之為胃經,亦與脾、心臟、小腸與大腸等內臟聯繫,其上的穴道常被針灸醫生用來診治顏面、鼻子、口齒、腸胃、足部等方面之病症,人體即因為「脈脈相連」,所傳遞的信息相互聯繫才得以建構成一個「生命共同體」,根據此事實,腳底所謂的「反射區」,是否為某「單一」器官或部位的反射點有值得加以探討之處。2.心臟反射區是否只存在於左腳的疑問?依據反射區理論,由於心臟位於人體偏左部位,因此其反射區位於左腳,而肝臟則位右腳的相對位置。此是否會引發人體右腳與心臟無關以及左腳與肝臟無關之疑問?人體任何一個部位與器官組織無時無刻都需要血液的供應,心臟是人體循環系統的主要動力機構,利用其節律性的收縮作用,經由動脈將血液輸送到每一角落,人體每一個細胞組織無不與心臟息息相關。人體任何一個部位與器官組織無時無刻都需要血液的供應,心臟是人體循環系統的主要動力機構,利用其節律性的收縮作用,經由動脈將血液輸送到每一角落,人體每一個細胞組織無不與心臟息息相關。腳部由於位處人體末梢,離心臟最遠,腳部肌肉的活動所產生的「唧筒作用」,有助於帶動血液的迴流,對血液循環的促進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亦常被稱為是人體的「第二心臟」,俗語常言「五指連心」即說明四肢與心臟的密切關係,強調「要活就要動」即由於肢體的活動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化心肺等各部位器官的機能,如長期欠缺活動,尤其久日臥床,將導致兩腿肌肉快速萎縮與活力下降情況,可見人體不只是左腳,右腳亦同樣與心臟息息相關,其應也存在著心臟的反射區。因此「反射區」理論只將心臟的反射區劃定於左腳,實與人體生理運作情況不合;同樣的道理,左腳應該也存在著肝臟的反射區。3.反射區理論有違人體的「統合性」功能:人體器官系統的運作十分複雜,看似一項單一的機能卻往往是許多器官組織的彼此密切的合作始得以完成。可知眼睛的整個視覺作用非常複雜,絕非外表這對雙眼可以獨自勝任,因眼球的功能只是錄下所「看見」物體的形像,需透過視覺神經與大腦皮質的連結,加上前庭平衡及全身肌肉關節知覺感受器等「協力系統」的統合作用,始能具備完美的視覺功能,其間之任何部位不能被完全摒除於眼睛的作用之外。從下方圖示即可看出左右腦與二眼於視覺機能上的關係─視網膜的視神經纖維匯集成視神經,來自雙眼內側網膜之視神經於「視徑交叉」處交叉,交叉後的視徑各自往後進入對側大腦的側漆狀體;然來自雙眼外側網膜之視神經彼此並不交叉,而個自沿著同側往後進入大腦的側漆狀體,側漆狀體由許多神經細胞構成作為視神經的交替站,其神經纖維由此往後行而到達大腦皮質枕葉的視覺區。
視覺神經圖可知二眼視物,眼睛視野有關物體右半部的影像成形於視網膜的左半部,物體左半部影像則成形於視網膜的右半部,因此右側腦視覺區有司管眼睛左側視覺的功能(非整個左眼),而左側腦視覺區有司管眼睛右側視覺的功能(非整個右眼),如果腦皮質視覺區發生病變,則會造成眼球左側視野或右側視野喪失感覺物體存在的現象,此種「病覺缺失症」與左眼或右眼因為某因喪失視覺功能情況有所不同,如果只有一隻眼喪失視覺功能對所看到物體的形象及空間的感覺並沒有影響,仍能看見完整的影像,然如果有一側腦部視覺區的功能受損,這種病人的視覺以及視力所及的空間已受限制。
(左)為正常人所繪靜物圖 。(右)為右側視覺區發生病變的病人所繪同樣的靜物圖,從圖片中可知此人對左視野的空間與形象有視力侷限的現象。因此人體左右二側的腦部對任何一隻眼睛的視覺機能都有關聯,任何一側腦部相關部位的病變,都有可能影響二眼的視覺機能,故將人體右腳的某部位明確地畫定為所謂的左眼反射區,及將左腳的相對部位畫定為所謂右眼反射區,實過於簡化人體視覺的機能,並不符合其實際的生理運作。人體的眼睛被稱之為「靈魂之窗」,從一個人的眼睛不但可以看出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且可用來診察人體一些病症的參考(肝、腎、糖尿等癥候),難怪孔子曾言:「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從以上眼睛的視覺機能關係即可充分說明人體器官的機能皆具有高度的「統合性」,如此簡單化的反射區理論是否有違人體實際精密複雜的機能情況,實有進一步檢討的必要。4.頭部相關反射區分佈於腳址部位的疑點:所謂足部「反射區」,應是腳部與人體某器官部位之聯繫對應點,觀之各種足部「反射區」的圖譜,人體頭部包括大腦、腦下垂體,三叉神經、額竇、鼻子、眼睛、耳朵與頸部等反射區皆被畫定於兩腳腳趾部位。吳若石神父當初推廣腳底按摩健康法所根據Hedi Masafret的著作「Good health for the future」一書之腳部反射區圖譜(今仍被多數從業人員採用),與Dr. W. Fitzgerald所認定的理論不同之處,其頭部左右二側器官部位的反射區係位於對側的腳趾,例如右眼的反射區位於左腳,左耳則位於右腳之相關對應點,這應是根據人體運動與感覺神經於延腦左右交叉的生理現象所做之調整。
此人體垂直投射假想圖係根據神經在延腦交叉情況而與Dr. W. Fitzgerald的理論有所不同。人體外觀大致上是左右對稱,二側的大腦對於運動與知覺具有交叉性的對稱功能,來自左右二惻大腦皮質運動區下行性的神經傳導路徑,大多數的神經纖維在延腦交叉稱之為「錐體交叉」,交叉之後沿著脊髓下行,至適當位置再由運動神經傳送到肌肉;而感覺上行性的神經傳導路徑起源於皮膚等末稍器官的感覺神經,其往前進入脊髓,依據刺激的種類再分別由不同的感覺神經路徑往上傳至延腦,其神經纖維作左右交叉稱之為感覺神經交叉,之後個自上達對側的大腦皮質感覺區。可知左手與左腳的運動與感覺機能由右側腦之相關部位司管,人體右手與右腳的運動與感覺機能由左側腦之相關部位司管,任何一側的大腦皮質運動區或感覺區發生中風等病變而受損,將導致人體對側相關功能失靈的現象。既然如此,腳底反射區之圖譜即有一疑問產生,即為何同一隻腳上只有腳趾部位與對側腦部(頭部)有關,而腳趾以下的腳掌部位則與對側腦部(頭部)無關?如果足部反射區圖所代表的理論是正確的話,單側腦部的皮質運動區發生中風等病變腦細胞受損時,其對側腳部運動機能受到影響的部位,似乎應該只有腳趾而已,然此與中風導致病人對側肢體機能障礙的情況有所不合,其影響部位並非只是腳趾而已,因此在腳底畫定壁壘分明的器官部位反射區,勢必會發生與人體生理運作矛盾不合之處。三、腳底反射區理應涵蓋於經絡體系之中─腳底按摩於民間的施行,應比針灸更為久遠,根本不須任何生理學的理論基礎情況下,人類於長期的生活經驗與實踐中早已認知按摩的意義與效果。
清朝時期民間「腳底按摩」圖景(圖片取自「若石健康法」一書)腳底反射區的理論雖一向被認為與針灸出自同一根源,然腳底反射區的圖譜讓人一時難以認定與經絡具有一體性關係,一般從業人員亦鮮少將經絡理念真正帶入腳底反射區理論之中,足部反射區的作用是否別於經絡而係人體另一獨特體系所產生的效果令人疑惑而有需加以探索。。本人認為足部按摩與其作用實與一般的指壓、推拿與按摩並無不同之處,其之所以獨自發展成一特殊之健康法在於按摩刺激的部位係屬人體的末稍,加上手法特殊且所施行的是「精緻化」的按摩刺激所致。人是直立的動物,腳底部位為了支撐人體及擔負種種行動的功能,其具有特殊的結構,由無數的骨骼、關節與肌肉韌帶等組織所構成,其位處人體末稍神經與血管的終端,也是血液迴流的起始點,由於距離心臟最遠,加上地心引力的作用,腳底是人體循環的主要瓶頸部位之一,經常站立工作者,腳部容易產生腫脹情況甚至造成靜脈瘤,且許多人冬天手腳常呈冰冷現象即可證明,而腳部的物理性刺激,即有增進血液循環的效果。
腳底部位為了支撐人體及擔負種種行動的功能,其具有特殊的結構,由無數的骨骼、關節與肌肉韌帶等組織所構成。人體能維持前後左右與上下平衡協調的運作,經絡扮演積極重要的角色,腳部擔負支撐軀體及行動的功能,然傳統經絡圖所標示行經腳底部位卻只有腎經,實無法來表現腳掌與腳背的平衡關係,倘若腳底沒有其他經絡,絕無法來擔負站立與行動等吃重的功能,本人於「經絡反射健康法」文中已說明人體經絡的遍佈情況理應十分複雜,傳統經絡圖可以說只是代表性的圖示而已。我們進一步來觀看五個腳指,每個腳趾為了維持其上下左右平衡運作,其各方理應遍佈經絡,腳底更不用說,此區域應是人體經絡的起始與交會的集結區,因此所謂腳底反射區,事實上都遍佈在此區域彼此交錯聯繫的經絡之上。當觸摸腳底發現有顆粒硬結情況,一向被認為係尿酸晶的集結現象,腳底由於循環不良而淤積一些疲勞物質係屬可能,然此與引發痛風的尿酸晶集結情況有所不同,腳底按摩所持之尿酸晶理論因而招致醫學界的評擊,事實上本人認為其應是人體長期承受疲勞壓力所導致經絡僵硬阻塞之異常現象,人體背部肩胛骨邊緣的膀胱經部位亦常呈現此類似情況,甚至更為明顯,證實其形成係由於壓力而來而與末稍部位並無必然關係。在腳底實施按摩,刺激反射區的作用,即是刺激經絡或穴道所具反射與舒解等生理效果,刺激的部位與手法的正確與否都將關係到它的效果,發揮的作用越大,按摩所產生的效果也越佳。四、結語─西方醫學所述及「內臟─體表」反射,係以脊髓為中心,主要以 「橫向」的神經階層所呈現之生理反應現象為基礎,然有關經絡體系的建立,表示古時中國人建立的經絡體系,除早已發現人體脊髓兩側局部的對應關係外(即膀胱經從背到腰薦部有關俞穴的建立),亦已認知人體前後、左右與上下彼此聯繫、合作與協調 的「整體性」機能關係,且將這種「刺激─反應」的生理現象實際運用在人體的保健與治療之上,建立了中醫「整體」的治療觀。
人體脊髓神經「皮節」示意圖每條脊髓神經支配皮膚的一個節段稱為一個「皮節」,當脊髓受損時,周邊感覺將會發生障礙,利用皮節圖即可判斷脊髓受損的節段。然而足部反射區圖譜將人體各器官部位的反射區依據「人體的影子」一一排列在腳底,是否有違以上所述人體複雜的機能關係值得進一步加以探討。根據「生物全息學說」腳底部位是人體的一個「全息胚」,所謂之「反射區」則是此全息胚潛在的器官所在部位而隱藏著各部位器官的訊息,即使如此,它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既已生長成肢體的角色,發揮它於人體中的功能已成為它最重要的任務,而腳必須與其他部位聯繫、合作與協調的機能中,它的功能已成為多樣化,本人認為腳底任何反射區部位所反應之訊息必然已不是單一,而是多方複合的訊息。我們從國內外一些有關足部反射區的圖譜中可以發現許多反射區位置的標示有所不同,且從業人員於長期的實踐經驗中亦常有個人不同的認定與看法,甚至引發彼此的爭議,此表示人體的某一點並非絕對是某一器官部位「獨一」的反射區,它也可能反應其他部位,以針炙為例,治療心疾並非完全從心經取穴,胃病也不是完全從胃經治療,因為人體各部位相互通達,刺激經穴所引發的是一種「泛作用」,所謂「泛作用」係屬一種廣泛性、涵蓋性而無法明定界線或無法細述內容的作用,其無法完全針對某部位器官,因此同樣一個穴點可能被運用治療不同的病症,穴位的搭配端視醫者個人的經驗而定,某一點常被用來治療某病症,只能認為它對某病症具較良好的搭配反應效果。
比較上方二張腳背反射區圖,即可發現多處反射區彼此不同。同樣的道理,刺激腳底反射區(包括耳部的穴道點) 引發的亦是一種「泛作用」,應非器官部位的「絕對」反射點,此外,腳(耳朵)必竟只是人體的一小部分,人體尚有手、肩頸、腰背等部位擔負著它們本身的重要角色,每個部位都關係著人體的健康,絕不能偏廢,否則針灸醫生只需施耳針,或從腳底施行按摩刺激的區域治療,即可完全以之取代其他保健或療法,事實不然。傳統反射區理論雖有值得探討之處,然似無礙於該健康法的施行,本人以人體的聯繫性、統合性與整體性等觀點強調人體係一「生命共同體」,探討「單一性」的反射區圖譜是否合乎人體實際的生理運作,將區域反射理論導入另一思慮方向,以跳脫出腳底「人形」理念的束縛與執著,並藉以闡釋長期以來從業人員對反射區位置認知差異與爭議的徵結問題所在。其提供單純明瞭且容易遵循的理念與學習方法,純就腳底按摩健康法的施行觀點而言,本人並不完全否認這方面的價值性。─本文完徐宏錦─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經絡反射健康法」實務經驗25年 教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