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編譯局長:馬克思主義理論沒過時 教學方式有問題
資料圖: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
中新網11月21日電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21日表示,馬克思主義理論有著很強的生命力,當前確實存在著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接受效果並不好的問題,「我認為主要的問題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問題,而是教學方式的問題」。
中央外宣辦21日上午組織中外記者集體採訪中央編譯局,並在中央編譯局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局長衣俊卿介紹2011年中央編譯局編譯、研究、信息、出版及馬克思主義傳播史展覽等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發布會上,有記者就「大學馬克思主義教材是否存在缺陷,比較枯燥」以及「馬克思主義對於解釋當下的中國社會各種矛盾還能有幫助嗎」發問。
衣俊卿從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角度進行了解答。他說,這個問題先從宏觀層面來看,兩個問題不光是大學生會提的,國內外很多學者也在思考。
衣俊卿推薦大家閱讀英國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的新書《馬克思主義為什麼是對的》。他說,這本書把西方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提出的十個方面的質疑分了十章,逐一用當代人類所面臨的問題來進行解答,說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沒有過時。他曾經有一個斷言,說同政治家、軍事家相比,很少有思想家能改變歷史的進程,但是《共產黨宣言》的作者確實改變了歷史進程,而且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思想,影響了人類的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什麼?用特里·伊格爾頓的話來說,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立足於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是對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對人類解放的一種追求。他認為資本的發展本身有它的限度,既可以給人類社會帶來很大的推動力,也會帶來貧富差別等很多不合理的東西。他說如果資本主義不能夠克服資本的限度,沒有力量去約束資本,資本主義面臨的危機就不會解決。現在看,資本主義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馬克思不但在過去產生了很大影響,影響著、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進程,而且在當代也還有重大價值。
衣俊卿說,這本書用很具體通俗的實例說明了馬克思主義有著很強的生命力,有著很大的理論感召力。
「我從大學畢業到現在已經近三十年了,一直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我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在大的歷史尺度上來關注、關懷人類發展的理論。它的核心是對人類命運的關切,對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追求,想消除一切束縛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不合理的東西。而在他的時代,他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如何限制資本的邏輯和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不合理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理論確實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如果我們回頭看一下20世紀人類的歷史,就會發現馬克思主義其實一直在人類思想進程和歷史進程中起作用。說馬克思主義過時大概喊了一個世紀了,如果一個世紀人們都在說一個東西過時了,恰恰證明它沒有過時。如果它真的過時了,就不會在一個世紀中反覆有人說它有價值、有人說它過時。並且,它經常還會在人類面臨重大的問題、困境、危機、轉折時出場,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後,西方塵封在書店中的《資本論》突然脫銷了,原來沒有人買,現在突然一下脫銷,要重印。前不久中央編譯出版社剛剛出版了一位日本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叫宮川彰寫的《解讀第一卷》,他是從日本金融危機的時候就開始觀察日本的經濟現象,用《資本論》來解讀這些問題,他發現馬克思的思想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衣俊卿說。
衣俊卿表示,概括起來,如果回顧一下20世紀,人類確實不缺乏思想,不缺乏主義,不缺乏理論,經常是各種主義、各種思想紛紛登場,又紛紛退場,但是有一種始終在場的就是馬克思主義思想。
衣俊卿說:「我認為這是我對核心問題的闡述。對於中國的發展建設來說,它就更重要了,它一直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而且它最重要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中有這麼大的生命力,就是它同中國的國情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剩下的問題,關鍵是我們這些理論工作者,也包括在座的媒體,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用什麼樣入心、入腦的方式來展示馬克思主義的力量,包括用它來引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我做過多年大學老師,也知道在高校的教學中,確實存在著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接受效果並不好的問題。我認為主要的問題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問題,而是教學方式的問題。長期的應試教育習慣於灌輸,把馬克思主義很鮮活的思想,理論聯繫實際的思想變成了理論教條,這是大學教育應該改變的問題。我說個小插曲,我現在還在高校授課,因為我還要帶博士生,我大概講了20多年的課程,基本上都是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和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內容。我從來沒有發現我的課堂上學生會逃課,而且我的課堂總是座位不夠,總會有很多學生去旁聽,我想這個問題還是應該從我們自身找原因。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通俗化就很重要。我前面說到我們拍攝的《思想的歷程》,那種感人的電視片,還有馬克思主義傳播史展覽館,其中展示的感人的故事,如果能走進課堂,一定會對大學生有很大的幫助。」
中央編譯局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楊金海補充說:「我們的教材建設曾經起過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建國之後,在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普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一個重大問題,改革之前大學教材主要是採用蘇聯的教科書體系,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等,這裡邊就有很大的缺陷,主要缺陷在於從革命、階級鬥爭的角度講馬克思主義比較多,從社會主義建設角度講馬克思主義比較少,就是說它具有片面性。在革命時期講革命、講階級鬥爭理論當然是對的,但是共產黨執政以後,還大講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階級理論就不實際了,所以很多學生不願意聽,歸根到底是我們的理論脫離了實際。」
楊金海表示,改革開放之後,這個情況在逐步變化,「我們的教材越來越多地吸收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但是為什麼仍然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大學教材改革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所以到新世紀之後,中央實施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
楊金海介紹說,從2004年開始,其中一個重要的工程或者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進行大學教材的重新編寫,就是要突破原來蘇聯教科書體系模式,把馬克思作為整體來研究,不僅講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理論,也不僅講革命理論,更重要的是要講它的建設理論,也就是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同時還要吸收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經驗教訓,特別是要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包括理論經驗和實踐經驗。中央推進的教材建設現在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有幾十本教材已經開始問世,將來總共要編150多種教材,全面反映改革開放成果,全面反映馬克思主義理論。
「通過教材建設,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發生的轉變,從過去片面地講馬克思主義,到全面講馬克思主義,通過研究方式的轉變,特別是結合當代中國和世界實際,我們的理論會更加具有生命力。師會講得更好,學生會聽得更好,理論會更加深入人心,不僅在中國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國際上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楊金海說。(根據中國網文字直播整理)
推薦閱讀:
※1個問題看你情商在不在線
※影響我們功夫成片比較突出的幾個問題
※不該問的問題
※關於人類的最大問題:我從哪裡來,宇宙跟我有什麼關係
※居港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