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瀉心湯與五個心下痞的辨證論治(期刊論文)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06-8106(2003)08-1226-02瀉心湯見於《傷寒論》,五個瀉心湯都是針對五個心下痞而設的。即半夏瀉心湯治療「痰氣痞」(嘔痞),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火熱痞」(熱痰);生薑瀉心湯治療「飲氣痞」(水痞);附子瀉心湯治療「寒熱痞」(寒痞)。我們從《傷寒論》看,這五個瀉心湯並不排在一起,而是錯落於結胸、懸飲、水氣等證之間,以資對此鑒別,賓主假借。從而加強了辨證論治的效果。1 概述「瀉心湯」和「心下痞」都見於《傷寒論》而「心下痞」又可見於雜病 [1] 。為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它的成因,可來自於傷寒的誤下,又可發生於飲食不節和脾胃不和,故它應屬於脾胃病的範疇之內。但是「心下痞」的病位,卻賦予了一定的辨證意義。因為「心下」處於胸之下,腹之上的夾隙。而為陰陽之交,所以脾氣之升,胃氣之降無不從「心下」的交界為必由之路。為此,「心下痞」的出現,多反映人的陰陽上下不和,升降不利,以及脾胃失調的問題。「心下痞」和「脅下痞」,在病機上有些相似,都屬於陰陽各半的部位,只不過一在身側,一在身中罷了。痞者塞也。「心下痞」指心下(相當於胃之上脘)發生痞塞,這是氣機不利的病變,並無實邪凝結,故有「但氣痞耳」之說 [2] 。所以,用手按之漂軟無物而為辨。也有個別患者,亦可見到心下突起一包,形如雞卵大小。用手按之則消,抬手則隨之而起,這種病情也同屬於「氣痞」的範圍,而不必為之驚慌。另外《傷寒論》記載的「心下痞」是沒有疼痛的,但臨床觀察,不痛與痛兩種情況皆有,為此不要一刀切,庶免於片面。2 瀉心湯與痞證2.1 痰氣痞 癥狀:心下痞塞不適,嘔吐、噁心,大便作瀉,每日兩三行,不成形。脈來弦滑,按之無力,苔白膩。治法:和胃滌痰,調中消痞。方葯:半夏瀉心湯(半夏、乾薑、黃連、黃芩、人蔘、炙甘草、大棗)。2.2 飲氣痞 癥狀:心下痞硬,時時噯氣、帶有「食臭」味,而大便作瀉(比半夏瀉心證利下為重),腹中不時發現腸鳴音。可見脅下疼痛,或小便不利,下肢浮腫,脈沉弦無力,苔多呈現水滑。治法:補脾和胃、溫散水飲。方葯:生薑瀉心湯(生薑、乾薑、半夏、黃連、黃芩、人蔘、炙甘草、大棗)。2.3 客氣上逆痞 癥狀:心下有痞、脹滿、乾嘔、心煩不得安 [3] 。腹瀉日數十行,腹中腸鳴、水谷不化,脈來濡緩無力、舌質淡,苔薄白。治法:溫補中虛、平擬客氣。方葯:甘草瀉心湯(炙甘草、大棗、乾薑、半夏、黃連、黃芩)。2.4 火熱痞 癥狀:心下痞,按之濡軟不硬,心煩、尿黃、或兼鼻衄,脈關上浮、或見數滑、舌質紅絳、苔薄黃。治法:清熱消痞。方葯: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2.5 寒熱痞 癥狀:心下熱痞、兼見惡寒汗出,脈寸關浮而尺反沉 [4] 。治法:濕寒固本,清熱治標,標本兼顧。方葯:附子瀉心湯(附子、黃連、黃芩、大黃)。3 瀉心湯的區別半夏瀉心湯,屬於「八法」中的和法,半夏瀉心湯又是治心下痞的代表方,因為半夏有治「傷寒寒熱心下堅」的特長,而成為治心下痞不可缺少的藥物。半夏瀉心湯為開結瀉痞劑,痞偏於嘔者。是嘔而發熱之少陽證誤下而成痞—嘔痞(嘔而腸鳴)。生薑瀉心湯,為和胃散痞之劑,適用胃虛而有水氣之痞(也可用於外感風寒後胃不和及急慢性腸胃炎)—水痞(干噫食臭)。甘草瀉心湯,為補胃除痞劑,乃太少兩證誤下,胃氣重虛,客氣上逆之虛痞———虛痞(腹中雷鳴)。大黃瀉心湯,適於「火熱痞」為心火不下交於腎,反氣痞於心下。乃是火上水下,水火不交的一種病變,是胃家局部實熱、心下痞熱、胃熱迫血妄行,以致嘔血、衄血—熱痞(胃家實熱、迫血妄行) [5] 。附子瀉心湯,是扶陽瀉痞之劑,除心下痞兼有汗出,惡寒表陽不固者———寒痞(心下痞寒,汗出惡寒)。4 討論五個瀉心湯與五個心下痞,應分為兩大類:半夏、生薑、甘草瀉心湯證,屬於脾胃不和,升降失調的一類;大黃、附子瀉心湯屬於火上水下,陰陽不交,水火不濟的一類。兩類心下痞,病變雖有脾胃、心腎之分,但都以上下升降,陰陽失調為成因,故可以綜合在一起臨床上去體驗。參考文獻1 清·尤在涇.傷寒貫珠集.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54.2 中國中醫研究院.傷寒論語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4,99.3 中國中醫研究院.金匱要略語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4,39.4 陳怡恆.傷寒論.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4,98.5 南京中醫學院.中醫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8,63.作者單位:671600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醫院中醫科(編輯 元紅)(周敏 張洪輝)
推薦閱讀:

質疑「核心期刊」
湘韻驛站詩友風采第八期刊(詞部)
《詩家天地期刊》168期:平生不慕奢華世,幾度爭吟古樸風。
京城名校飯堂那些事—《看天下》—2012年第7期—龍源期刊網
一篇雙核心期刊編輯搶著要的文章,到底長啥樣?

TAG:論文 | 期刊 | 期刊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