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塵學堂」簡述建盞的紋飾特點

建盞,是漢族傳統名瓷,曾經是宋朝皇室御用的茶具,也是宋朝八大瓷器之一。建盞也叫「天目瓷」,是黑瓷器系列的代表,因產地為宋建寧府甌寧縣,又因甌寧縣為建安附屬縣,且其窯故此稱為建盞。

建盞的紋飾

建盞使用的是結晶釉,它身上斑紋是在還原氣氛中,通過1300度以上的高溫燒制而自然形成的。由於這類結晶釉在窯爐高溫中易於出現變化,難以控制,加上氧化鐵含量高的坯體難以承受高溫變化,窯燒制一件外觀沒有缺陷又具有兔毫或油滴等斑紋的建盞是很困難的,即使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其成品幾率也非常低。它的紋飾,主要有曜變、鷓鴣斑、油滴,兔毫等。

曜變斑紋

1、曜變斑紋

建盞的曜變斑紋,其實是圓環周圍的薄膜,以圓環為中心向外散射,構成斑紋的物質最分散,最自由,能衝破形的束縛,形狀特別像光暈。曜變斑紋的主要特徵其實是"影像",而不是"形狀"。這些"影像"是結晶物質在釉面劇烈動蕩留下的蹤跡,實質是"形狀"劇變的結果,所以它沒有具體的形狀。可以說是無形之形,無狀之狀。這些"影像"隱隱綽綽,清晰不一,飄忽不定,玄之又玄。與老子所描述的深層靈物的行蹤相似。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曜變斑在釉面上的分布也最無規律,最不均勻。曜變是國際公認的瓷釉藝術的"神品",現代陶藝家經過數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至今還無人能燒制。可見人們獲取真正能"傳神"的物的能力極其有限。

由以上分析可知,從鐵紅晶花到曜變斑,斑紋的邊界和形狀從有確定到不確定,從平面到立體,從單一到多樣。構成斑紋的物質由集中到分散,不自由到自由。淺層的斑紋由於形狀較單一,一件作品中雖然斑點很多,但到處一個樣,其實只要少數斑點就可代表。即使器型很大,實質不大。所以多未必多,大未必大,這是有中無。深層的斑紋則反之,是無中有。

鷓鴣斑紋

2、鷓鴣斑紋

鷓鴣斑紋是建窯產品中較為名貴的產品。鷓鴣斑紋的羽毛顏色在北部呈紫赤相間的條紋,胸羽則有白點正圓如珠,這種胸羽的正圓白點為其他鳥類所沒有。建盞的"鷓鴣斑紋"即指釉面呈獻出類似於鷓鴣鳥胸部散綴正圓白點的形狀。但鷓鴣斑紋究竟是什麼樣的建盞釉面,學界仍有爭議。

鷓鴣斑紋形成是浮萍機理,釉面斑點是由許多小斑點拼合而成。小斑點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隨機而遇靠在一起,組合成許多形狀不一的大斑點,斑點內的結晶物質沒有連成一體,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見的溝紋。銀色斑很容易變灰或消失,甚至在一個斑點中很小的範圍內就可以觀察到這種變化,斑點的邊界在平面和縱向上的變化都很大。高溫時,結晶物質在釉面漂游,分分合合,在縱向突起又沉入,突起變灰色,沉入就消失。所以鷓鴣斑紋形狀變化劇烈無常,有明顯的立體感、層次感。它的燒成受坯、釉、窯溫和還原氣氛的嚴重製約,燒成範圍極窄。鷓鴣斑紋建盞不同部位的斑點優劣差別大,很不均勻。

金油滴斑紋

3、油滴斑紋

油滴盞的釉面密布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實是鐵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卻後析出晶體所致。呈赭黃色晶斑的稱"金油滴",在黑色釉面上呈銀晶斑者稱"銀油滴"。

華北油滴受氣泡機理控制,斑點形狀與氣泡破裂後釉面狀況有關,一個斑點中結晶物質分布從中心到邊界沒有明顯的規律變化。華北油滴斑點形狀受到窯溫制約,如果溫差較大,不同部位的斑點差異也變大。斑點的邊界雖然都在同一平面上,但不定呈圓形,所以形狀變化比鐵紅晶花大。華北油滴的燒成難度比鐵紅釉大。如果燒銀色的華北油滴,其斑點很容易變灰色或消失,變灰的斑點突出釉面,消失的沉入釉中,其斑點的邊界變化幅度較大,所以形狀變化較大,它受到窯溫和還原氣氛的制約,燒成範圍就更窄。

兔毫斑紋

4、兔毫斑紋

建窯兔毫斑紋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紋邊界在平而上的變化比油滴大,尤其還存在縱向變化,有隱有顯。兔毫形狀清晰不一,各種各樣,不同部位的斑紋差異較大,即碗上部的斑紋較密,下部較稀,分布不均勻。褐色兔毫的結晶物質是填充在一串類似魚草的鈣長石晶間,這串魚草征釉淺處易浮出釉面,在釉深處就沉入釉中。而且這串魚草既把結晶物質套住,又使結晶物質相互隔開。結晶物質是分散的,既不像華北油滴堆積在一起,也不像鐵紅晶花有序排布,只有浮出釉面的結晶物質才能靠攏。優秀褐色兔毫盞的燒成受坯、釉、窯溫的制約,燒成範圍很窄,難度很大。


推薦閱讀:

青銅器紋飾大全(下)
細品如意紋飾(組圖)
青銅器上紋飾之美!
漆器紋飾對青銅器的摹仿,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TAG:紋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