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排擠西歐

  §6.5 排擠西歐   就石油而言,不僅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國是美國的強勁對手,歐洲大國同樣也是令美國非常頭疼的競爭者。海灣戰爭後,歐洲大國一直盯著海灣的石油不放,老想從美國的碗里分到一杯羮。當美國的勢力進入非洲幾內亞灣時,歐洲各國普遍認為是美國在搶它們的飯碗。這一切已經日益激起歐洲人的仇美情緒。  阿富汗素來跟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國交好,誰攻打阿富汗,誰就會得罪中國、俄羅斯、印度等世界大國。美國不想成為眾矢之的,所以在策劃阿富汗戰爭時,強調參戰國越多越好。戰前,美國一再誇大裏海地區的石油天然氣儲量,拚命鼓吹「裏海是世界第二大儲油地,是冷戰時期封存下來的世界唯一一片石油處女地,是當今開發成本最低、開發潛力最大的21世紀世界能源基地」。  經過美國媒體的大肆炒作,再加上其他國家的媒體盲目地跟著推波助瀾,世界上的大小商人們被撩撥得野心勃發,個個萌生出要到裏海地區去搶掏「黑金」的強烈願望。他們都夢想成為洛克菲勒第二,也希望通過開採石油而一夜暴富。整個世界因此颳起了一股裏海地區石油開發風暴。歐洲列強更顯得急不可待地想要闖入這片神秘的裏海地區。當美國提出北約出兵攻打阿富汗的計劃時,各成員國立刻予以響應,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大國表現得尤為積極。阿富汗戰爭結束後,這些歐洲國家主動承擔起阿富汗的維和任務。當時,駐阿外國軍隊共分為兩支:一支是北約領導的有36國軍隊組成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主要負責相對平靜的阿西部、北部和喀布爾地區的防務;另一支是美軍主導的26國部隊組成的駐阿聯軍,主要負責清剿阿南部和東部的塔利班殘餘勢力。隨著塔利班殘餘勢力逐漸被剿滅,阿南部和東部也相繼移交給前一支由歐洲大國主導的安全援助部隊,美英兩軍則偷偷抽身到了中東的海灣地區和非洲的幾內亞灣地區,只留下少數官兵參加北約的維和行動。  可見,美國是何等的狡猾和陰險。它在中亞巧設一局,就將世界各國的目光都集中到裏海地區,並把歐洲大國全都牢牢地套在阿富汗,免得它們去插手伊拉克戰爭。駐紮在阿富汗的北約部隊,等於是美國打入歐亞大陸接合部的一枚「楔子」,可以北堵俄羅斯、東防中國、西制伊朗、南遏印度。中俄等國因受北約牽制,對海灣的緊張局勢顯得力不從心,對伊拉克也是愛莫能助。這樣一來,美國在能源領域的競爭對手全都被吸引到神秘的裏海地區。它們為搶奪裏海地區的石油天然氣斗得天昏地暗,哪有心思去管世界其他地方的事情,只好任憑美國胡作非為。美國充分利用這一間隙,趁機在非洲和中東大力發展軍事力量,讓美國政府要員有直接利益的「官有」石油公司竭盡所能地掠取幾內亞灣及海灣地區的石油天然氣資源。  其實,有關裏海地區石油天然氣的大儲量、低成本、欠開發之說,本來就是一場騙局。  裏海地區遠離外海,那裡縱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可生產和運輸極為不便。就石油開發而言,裏海地區怎麼比得上非洲幾內亞灣地區和中東海灣地區的條件優越呢?俄羅斯在裏海地區的優勢地位是蘇聯時期奠定的。從蘇聯成立到獨聯體解散的八十餘年間,裏海地區的出口物質幾乎都經過俄羅斯的黑海港口,再海運出去。裏海地區的石油天然氣早已習慣了通過俄羅斯的油氣管道或陸運出口。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國家,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石油天然氣的消費量日益增多,石油天然氣進口量因此年年攀升。但中國缺乏美國那樣強大的海上護衛能力,中國的海上石油運輸很大程度要受美國等鉗制,陸地上尋求突破就成了唯一的選擇。中國深入裏海地區去開發石油實屬無奈之舉。中俄等國何曾不想從幾內亞灣地區和海灣地區獲取石油資源,只苦於這些風水寶地早成了美歐等國的勢力範圍,很難進入。一心想獨霸世界能源的美國,連西方盟國都無法容忍,正在竭力對其排擠,又怎能容許中國、俄羅斯、印度這樣的敵對國家染指幾內亞灣及海灣地區的石油資源呢?  美國石油商通過「聯合歐洲」達到「拼搶中俄」的目的之後,進一步勾結美國政府,繼而採取「排擠西歐」的策略,對歐洲石油商反戈一擊。  前面說過,世界三大能源基地,唯有非洲屬於西歐的傳統勢力範圍。二戰前,法國在非洲有殖民地21個,占非洲總面積的37%,約1039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法國本土的19倍。雖然這些地區先後獨立,但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很大程度上仍受法國的影響。長期以來,法國是西方在非洲駐軍最多、對非洲國家直接軍事干預最多的國家。時至今日,法國在非洲6個國家尚有常設軍事基地,駐軍達8000多人,並與非洲國家簽署了8個防務協定和23個軍事合作或技術援助議定書。法國曾多次對獨立後的非洲國家進行直接軍事干預,號稱「非洲憲兵」。法國等西歐國家當然不願意美國染指非洲。美國也深知這一點,所以才施計將西歐大國套在阿富汗,「請」它們去幫助美國到裏海地區去拼搶中俄,從而挑起裏海地區的石油混戰,自己則從中漁利。  阿富汗戰爭結束後不久,美軍即抽身到幾內亞灣地區,把黑手伸向了非洲。美國掠奪非洲石油資源的手段跟對付海灣地區產油國如出一轍,採取軟硬兼施。所謂軟,即通過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這種變相搶劫的手段,將美國的武器裝備、石油生產設備以奇高的價格賣給非洲產油國,這些國家則以極其低廉的石油產品回報美國的「援助」。所謂硬,即在美國的政治訛詐和軍事威脅下,一方面,美國石油商通過侵佔土地、霸佔油田,在非洲國家強行自主開採石油;另一方面,美國石油商極力打壓價格、強買強賣,將非洲國家自產的石油以絕低的價格收購到手。  2002年,美國同聖多美和普林西比達成協議,在島內建立美國海軍基地,從此開始了在非洲的軍事擴張。2002~2004年,美國對安哥拉和奈及利亞的軍事援助高達3億美元,向兩國軍隊輸送武器,幫助訓練軍官和招募軍人。2003年底,美國先後向吉布地美軍基地派遣約1800人的特種部隊,與塞內加爾和甘比亞兩國軍隊進行聯合軍事演習。2004年,美國對馬里、尼日、查德和茅利塔尼亞等4國的軍事合作投入了6500萬美元,並在衣索比亞新設了前線作戰基地。2005年,美國先在西非幾內亞灣進行海上軍事演習,後與西北非8個國家聯合舉行軍事演習。  巨大的軍事威脅使整個非洲國家的獨立主權受到嚴重衝擊,許多國家被迫放棄固有的原則立場,紛紛向美國示好,就連卡扎菲這樣的反美鬥士也不得不向美國低頭。  卡扎菲自1969年發動政變推翻親美的伊德里斯國王后,領導利比亞人民跟美國對著干,美國與利比亞關係一直非常緊張。1988年12月21日,美國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機從德國法蘭克福經倫敦飛往紐約途中,在蘇格蘭小鎮洛克比上空發生爆炸,機上259人無一生還,其中乘客大部分為美國人。墜落的飛機殘骸還造成地面上11人喪生。空難發生後,美即指責是利比亞人所為。然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利比亞一直予以否認。在目睹薩達姆的悲慘遭遇並經受美國一連串的威脅之後,為免遭美國毒手,2003年8月,利比亞方面決定對洛克比空難事件負責,並同意向270名受害者的家屬支付27億美元的賠償。2004年6月28日,美國同利比亞正式恢復外交關係。至此,又一個反美的OPEC成員被美國降服了。  有了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後盾,美國石油公司大舉進軍非洲。2002年,埃克森美孚公司投資37億美元鋪設總長1080公里的輸油管道,竣工後把查德的石油通過喀麥隆港口輸往美國。2004年,埃克森美孚公司公布了一項計劃,聲言在未來10年將投資500億美元開發非洲的油氣資源。雪佛龍公司也計劃投資200億美元擴大在非洲的石油生產能力。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安哥拉的3個深海石油開採項目,總投資約100億美元。雪佛龍與奈及利亞國家石油公司簽訂3個深海油田開發的產量分成協議。到2005年,美國在非洲幾內亞灣地區的石油勘探開採活動已經覆蓋20萬平方公里,涉及近10個國家。除了奈及利亞、安哥拉和加彭等重點國家,美國的投資還不斷湧入赤道幾內亞、喀麥隆、剛果、貝南、幾內亞比索、查德、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等西非國家,逐步向整個幾內亞灣地區擴張。  作為OPEC成員國之一的奈及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也是世界第6大石油輸出國,日產原油250萬桶。由於技術力量薄弱,尼石油工業過去主要依靠西歐石油公司勘探開發,比如英荷殼牌、法國道達爾和義大利阿吉普等公司,這些公司的石油產量佔去了尼石油產量的95%以上。其中僅英荷殼牌一家就佔了尼石油總產量的一半左右。  可自從2002年以來,美國不斷加大對奈及利亞的軍事援助,並幫尼國訓練了大量的軍官和士兵,奈及利亞的局勢不但沒見好轉,反而越來越糟糕。特別是尼國的西歐石油公司,更是深受其害。一是尼國石油工人的罷工比過去頻率更高、規模更大,造成西歐石油公司生產斷斷續續,幾近癱瘓。二是針對西歐石油公司的襲擊和綁架事件頻繁發生,而且愈演愈烈。僅2005年,奈及利亞殼牌公司就有60多名僱員遭到綁架。單是盜竊輸油管道中的石油這一問題,每年就讓殼牌石油公司損失高達4萬桶石油。到2006年初,殼牌公司在尼南部產油區尼日三角洲的石油作業已基本停止,加上殼牌公司的多條輸油管和一個大型油輪裝卸平台遭到嚴重破壞,殼牌公司在尼南部費卡多斯港的石油出口也被迫中止。  盜竊石油和襲擊輸油管道的非法行為不僅給殼牌公司造成了巨大損失,同時因大量原油泄露也造成尼日三角洲地區嚴重的環境污染。2006年5月20日,奈及利亞地方高等法院不問青紅皂白即做出判決,責令殼牌公司支付15億美元的賠償金,理由是它污染了該國產油省巴耶爾薩的自然環境。2006年9月,奈及利亞一位官員出訪海牙時說,尼政府計劃收回殼牌公司在尼日三角洲奧格尼(Ogoni)地區的石油開採許可證。  尼國石油工人無理取鬧和頻繁罷工,尼國不法分子經常破壞石油管道、盜竊石油、襲擊和綁架公司管理人員,以及奈及利亞政府的故意刁難,已經使尼國的殼牌公司生產和經營難以為繼。殼牌公司正在考慮從奈及利亞全員撤出。  跟殼牌公司一樣,法國道達爾和義大利阿吉普等西歐公司在奈及利亞的境遇也非常糟糕,它們在尼國的石油生產日漸萎縮,經營日益艱難,亦有全員撤退之意。  可細心觀察的人們發現,2002年以來,美國石油公司在奈及利亞的數量不斷增多,投資和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從尼國輸往美國的石油有增無減。英荷殼牌公司在奈及利亞經營50多年,一直都非常順利,為什麼美國公司一來,尼國上上下下突然翻臉跟它們做對了呢?50年間,人們習慣把法國稱為「非洲憲兵」,這期間,奈及利亞的國內秩序井然。為什麼美國從2002年開始在非洲建立軍事基地以來,特別是美國與奈及利亞加強軍事合作後,奈及利亞的局勢立即陷入一片混亂,西歐石油公司就頻遭工人罷工、惡人破壞、賊人盜搶、官人勒索的厄運呢?這不是美國從中搗鬼,又會是什麼呢?有人甚至懷疑,2002年以來,美國幫助奈及利亞訓練官兵是假,而訓練專門跟西歐石油公司做對的匪徒是真。  2003年7月,奈及利亞國內石油工人大罷工如火如荼,尼國局勢顯得異常動蕩,小布希卻偏偏選擇這一時機出訪尼國,似乎這一切盡在他的掌握之中。此後,美尼之間建立起了更加廣泛而密切的經貿及軍事合作。到2006年,奈及利亞已經被美國有意打造成了「非洲的沙烏地阿拉伯」。美國從非洲每天進口約200萬桶的石油中,大多源自奈及利亞,美國公司基本上壟斷了尼國的石油生產和供應。奈及利亞這樣一個OPEC主要成員國一味排擠、為難西歐石油公司,可以說是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就是放在美國,西歐公司也不會遭遇此等毒手。可見,美國對OPEC國家的控制和利用到了何種程度!  再比如赤道幾內亞。該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發現油田以來,在一缺資金二無技術的情況下,赤道幾內亞政府與西歐石油公司達成協議,以原油償還外國公司的投資,外國石油公司則向赤國政府支付一定比例的石油收入,作為用地費和稅款。由於成本極低,赤道幾內亞曾被西歐石油公司得意的稱為其「設在非洲的油庫」,赤國的石油幾乎被西歐石油公司所壟斷。可是,自2002年美國公司大舉進駐赤國,西歐公司從此風光不再。有人做過統計,到2005年底,僅美國的埃克森美孚公司一家在赤道幾內亞的三個油田日產量已達26萬桶,佔去了赤道幾內亞石油總產量的約70%。
推薦閱讀:

【新提醒】西歐之旅法國巴黎印象之凱旋門和香榭麗舍大道
史志欽:西歐政黨競爭呈現新特徵
四 教皇與西歐世俗 君主的角逐
西歐誕生首個極右聯合政府,意味著什麼

TAG:西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