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應 - 班級管理中的幾種心理效應
心理效應 - 班級管理中的幾種心理效應
心理效應
心理效應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級管理中充分利用其積極作用,避免消極作用,就能夠提高班級管理的質量,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拆屋效應。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雖然這一效應在成人生人活中多見,但也有不少學生學會了這些。如有的學生犯了錯誤後離家出走,班主任很著急,過幾天學生安全回來後。班主任反倒不再過多地去追究學生的錯誤了。實際上在這裡,離家出走相當於「拆屋」,犯了錯誤相當於「開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應。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育方法一定恰當,能被學生所接受,同時對學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為絕不能遷就。特別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在這些方面養成與班主任討價還價的習慣。 鏈狀效應。有一句俗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鏈狀效應,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影響作用。這種效應在年齡低的學生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就學生的鏈狀效應看不是單方面的,既表現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個性、情緒、興趣、能力等方面發生綜合影響。利用學生的鏈狀效應,讓不同性格的學生在一起可以取長補短。因此作為班主任,應有意識地優化學生周圍的環境,如讓嬌生慣養的學生與獨立性較強的朋友做伴,膽小畏法的學生應和勇敢堅強的學生交友。 半途效應。半途效應是指在激勵過程中到半途時,由於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累的交互作導致的對於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大量的事實表明,人的目標行為的中止期多發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標行為過程的中點附近是一個極其敏感和極其脆弱的活躍區域。導致半途效應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目標選擇的合理性,目標選擇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二是個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時教育學生時多注意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多注意進行意志磨練。行為學家提出了「大目標、小步子」的方法,對於防止半途效應的發生具有積極的意義。 空白效應。心理實驗表明,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地留一些空白,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這就是空白效應。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班主任要善於留白,如在表達方面留白,針對某些問題,班主任不妨先不說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去想、去說,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在實踐方面留日,給學生一個鍛煉和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班主任應給學生思考分析的機會。讓學生獨立地思考、判斷和面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在批評方面留日,批評之後,留有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責備的時間。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一種被「究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會銳減。 南風效應。有一則寓言,講北風南風打賭,看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勁,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緊;南風徐徐,輕柔溫柔,使人自覺地把大衣脫下。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他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使人的行為變為自覺。這種以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我們稱之為「南風效應」。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一是要了解學生的特點,採取符合學生實際和需要的管理方式。二是管理措施要人性化。班主任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學生都有一顆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人、關心人。在行為上激勵人、煥發人,容忍學生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