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永清醫案醫話:葛根湯加蒼朮治癒項背強几几
08-02
郝某某,男,32歲,北京市工商銀行任職。1998年5月11日出診。 自訴患後脖子痛、肩痛、後背痛,伴有背惡寒,已2年之久。曾在醫院按風濕性肌痛症、筋膜炎、多發性肌痛症、風濕病等治療,服用過多種抗風濕、止痛藥等均無明顯改善,遂就診中醫藥治療。 余查詢患者,得知該患常年在家堅持冷水浴,每到冬季還去北京什剎海冬遊。近兩年因肩背痛已直接影響生活和工作,連上下班騎自行車都疼,而改乘公交車上下班,並停止冬遊,但仍堅持天天冷水浴。 其後項、雙肩、後背疼痛都是在轉動脖子、或轉動身體、或彎腰、或咳嗽、或打噴嚏、或餐後打嗝時發生,靜坐或身體不動時不發生疼痛。 余查其舌苔白滑,脈弦。 【病名診斷】項背強几几(中醫病名) 【中醫辨證】外寒挾濕,侵襲足太陽經脈。 【中醫治則】辛溫散寒,兼以祛濕。 【中醫處方用藥】葛根湯加蒼朮。 桂枝12克,赤芍12克,生薑9克,紅大棗3枚(掰),炙甘草6克,生麻黃6克,葛根9克,(加)蒼朮12克。 【煎藥方法及注意事項】 三劑,水煎服。日服一劑,早晚分溫服之,服藥後加薄被溫覆兩個小時,以使汗出。囑其忌生冷黏膩,停止冷水浴沖身。 【治療經過和療效】 患者服三劑葯後,於5月15日複診告之,服藥後病症無任何改善,葯後沒有汗出,也無其他不適感。 余查其舌脈同前,沉思許久,認為葯與病相符,仍投原方三劑治之,生麻黃用量增至12克,葛根用量增至12克,煎服同前法。 5月20日,該患再次複診時告之,其後項及肩痛已消失,僅感覺後背尚有微痛和微惡寒,但程度已輕,可以騎自行車上下班了,患者很高興,並告知其每於服藥後30分鐘左右全身汗出,無其他不適感覺。 余認定此寒濕之邪已有所消減,遂於方中將麻、葛之用量恢復至初診6克和9克,再投三劑,煎服同前法。 5月25日患者就診時告之,其二年之病痛之苦已完全消失,就是出現了一動就出汗的現象,余以玉屏風散三劑以善其後。【醫話】 中醫臨床所謂「項強」之證,俗話應為後脖子僵硬不適,伴有疼痛感。此證可見於風寒暑濕之邪所致之外感太陽表病,也可見於雜病內傷的痰濁郁阻於上焦胸膈之瓜蒂散證,或熱與水互結而成的熱實結胸的大陷胸湯(丸)證。而「項背強几几」之證,與「項強」一證迥然有別。 「項背強几几」中的「几几」兩字,無論在讀音上,還是在字形、字義上,歷代醫家和學者都存著爭議:在讀音上有讀ji(音機)、jin(音筋)、shu(音書)之不同,我個人贊同目前一般習慣的讀法,讀shu音。 在字形上有「几几」和「几几」之爭。余個人認為,無論如何考訓,有鉤無鉤,不會影響其醫理。 在字義上,學者們各抒己見,余個人認為,無論怎樣訓釋,其包涵項背拘緊不適並伴有束縛樣疼痛感之意是無疑的。 余臨證多年,治此類「項背強几几」病症多人,無汗者則以葛根湯加減治之,有汗者則以桂枝加葛根湯加減治之,均收到滿意效果。 此二方同是桂枝湯加味而成,兩方之差別就在於前者為桂枝湯加葛根、麻黃,而後者為桂枝湯只加葛根。此二方只是有無麻黃之異,所主之症也僅僅是有汗無汗之別。這一點,是治療「項背強几几」病人時必須牢記的。 「項背強几几」一症,有人在講《傷寒論》時解釋說,此症與「頭項強痛」相比,僅僅是疼痛部位偏下一點,涉及到肩和後背。余對此不敢苟同,原因就在於,從臨床實踐我們認識到了「項背強几几」不僅僅是疼痛部位的偏下偏廣,更重要的是其疼痛的特點與「頭項強痛」迥然有別:「項背強几几」之疼痛都在病人身體發生活動時引發,如咳嗽、打噴嚏、轉頭轉身、彎腰或活動時發生,病人如果在安卧或安靜狀態時毫無疼痛拘緊之感;而「頭項強痛」則其疼痛局限於頭和項部為主,其疼痛呈持續性,無論病人在安靜狀態還是動態下均有疼痛感(外感病的表病階段均表現為這種「頭項強痛」)。 余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傷寒教研室任教期間,曾與同室姜元安教授(現已去香港浸會大學任教)論及此症,姜教授也有同樣感悟。 無論麻黃湯,還是葛根湯,舉凡含有麻黃一葯相伍的解表劑,一定要注意不可過用,「見好即收」,即《內經》所云「毒藥攻邪,十愈其七」,麻黃湯不可久服,否則會使病人表氣不固而出現表氣虛,動則汗出的弊端。 本例病人倘若在末診時只投一劑治之,恐怕就不會出現動則汗出的表虛自汗之情,余就犯了這樣的錯誤,而以玉屏風散彌補以收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四君子湯加減變換歌
※酸棗仁湯加減治療更年期失眠症療效觀察
※燉羊湯加入它去腥而不膩,湯汁好喝而又營養,冬天喝了真是大補
※補陽還五湯加味治面癱
※腎著湯加減辨治腰痛_醫案心得_中華中醫網·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