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教你看穿世界
轉載《用 馬 克 思 理 論 探 索 問 題》自《中國當代社會發展報告*文論卷》 紀榮起 主編 《中國文化傳媒出版社》出版 ISBN978-988-17571-5-9 第772頁
用 馬 克 思 理 論 探 索 問 題
韓天祥 郭夢露 提 要本文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理論科學 預見了
人類社會和大自然演變的必然規律和對宇宙大爆炸理論
的質疑,以及愛因斯坦的高速運動的物體的質量和速度
相互關係的反證。
有些人認為哲學是哲學家的工作,哲學遠離現實,這實在是天大的誤解。實際上,哲學與社會、哲學與科學、哲學與歷史、哲學與文化、哲學與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寸步不離、分秒不離的。離開哲學,世界將會消失。那麼,為什麼人們感覺不到哲學的存在呢?因為哲學太平常了,就像空氣一樣,時時刻刻使用它,人們卻總是忘記它的存在。但哲學不是空氣,哲學是靈魂,沒有哲學,人類將消失,人將不存在,就像中醫的穴道一樣,看不見,但它時時刻刻都存在,時時刻刻都在控制著宇宙及其每一分子。科學的哲學能夠揭示世界,發現誤區,告訴未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科學的哲學,它給我們揭示世界,修正錯誤理論思想,告訴世界的未來。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但客觀存在的思想、意識也是物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量變到質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也包含了矛盾平衡規律,平衡、和諧是常態;運動、變化是例外;「物質」的根本對立面是「反物質」而不是「意識」,客觀存在的「意識」也是一種「物質」和「物質形態」。下面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探索幾個值得思考、可能預示著世界未來的喜或悲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大自然的天怒人怨,人類在血與火中探索文明
地球上經歷從無生命到有生命演變程序。地球從有生命開始就展開了生命的大搏鬥,生命經歷了幾次毀滅性災難,而每一次災難都是起因於生命平衡性的破壞,在血與火中尋找新的平衡。地球上整個生命體系是一個完整的鏈條,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變動都會引起劇烈的震蕩,恐龍的膨脹發展導致食物鏈的斷裂,恐龍世界崩塌,適者生存,恐龍滅亡。
地球進入人類時代,適者生存的規律從依靠體力轉向依靠智力生存,人類主宰了地球。「人定勝天」,向外界全面開戰,向飛禽走獸開戰,創造了珍惜動物;向植物開戰,創造了珍惜植物;人類種群的無限膨脹,成了斷炊的恐龍,於是開荒種地,創造了不毛之地;開辦工廠,污染了生命之源(河流、湖泊),終於迎來了《寂靜的春天》。
人類不同於其它生命,人類能夠自我修正,於是多種計劃生育措施相繼產生,人類開始實施自救。但這遠遠不夠。
人類製造房屋,改善居住環境;人類建造高樓大廈、工廠,創造人類文明;修水庫,人造陸地,改變自然,也改變了人類自己。虎毒不食子,膨脹的人類開始用自相殘殺的超生命規則獲取個人利益。人類出現了在毀壞種群有限利益條件下獲取個人最大利益行為,但血與火的代價,終於使人類明白,這種獲取利益的方法是痛苦的。這種痛苦之一,就是需要付出血與火的代價;痛苦之二,人類終於明白,用群體的整體努力去獲得更多的群體利益,然後都分得更多的絕對利益。但這這種明白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要使人人都理解進而明白如此的道理是萬里長征的第二步;要使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自覺踐行如此道理是萬里長征的第三步。第一步到第二步需要十萬年;第二步到第三步需要百萬年。這,就是艱難而偉大共產主義歷程。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一步一步堅實地前進。
第二個問題:地球在改變軌跡,宇宙的平衡力被打破,這是人類的創造,悲喜不得知
人類創造的高樓大廈越來越高;人類創造的工廠、企業越來越多;人類創造的水庫越來越多、越來越高;人類創造的人工陸地越來越多;溫室效應使冰雪融化,水往低處流。人類在自我陶醉自己的智慧時,殊不知,天崩地裂的變化悄悄降臨。
我們對地球有幾個基本的常識性認識:1.北高南低,2.地球上的冰雪在融化,水往低處流,3.地球北半球的陸地多、人口多、人工建築多,4.南半球的水多、陸地少、人口少、人工建築少,5.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不是圓,6.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軸線與地球的自轉軸線有一個夾角,7.地殼有一個承受極限,8.地殼有一個現有的平衡狀態,地殼每一部分的承受力都有限度。
我們對自然科學有幾個基本的常識性認識:1.物體的平衡運動由重心決定,重心變化,運動狀態就會變化,2.移動重心的方法有好多種,其中,改變形狀、改變密度分布、不均勻地改變半徑,不均勻地改變半徑就是移動重心的方法,5.重量不變,半徑不同,也會對運動產生影響。
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幾個基本的常識性認識:1.矛盾具有平衡性,2.量變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每時每刻都在改變著地球:1.融化的冰雪流向低處,移動了地球的重心,2.人類的建築改變了地球的密度分布、重新調整了半徑、移動了重心,3.人類的巨大建築改變了地殼的原有平衡力和承載量。這一切的一切,地球都在寬容、宇宙都在寬容,我們總是在說,人類的活動對地球、對宇宙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但古人都知道「勿以惡小而為之」,無數個「微不足道」就是「大可足道」,寬容是有極限的,慢慢的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巨大的建築和巨量的建築群的增加必然打破地殼的平衡、必然有一天會超過地殼的承受力,人為引起的地震就不可避免;人為引起的其它變化也必然會逐步顯現。一個飛速運轉的輪子,當其重心偏離轉軸時,必然引起大震動;地球在繞太陽飛速轉動,地球重心的微小移動都會引起地球運動狀態的巨大變化,這不僅僅會對地震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對地球的運動軌跡也會產生影響。如果前面的常識沒有錯誤,地球的未來變化,就在預言之中。這,就是科學哲學的歷史地位。
第三個問題: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嗎?
宇宙的形成用大爆炸理論解釋應該是一個有疑問的理論。其至少有以下疑點和事實:
一.爆炸前的粒子有多大?其密度有多大?其爆炸的當量有多大?爆炸前的粒子周圍是純粹虛無的空間嗎?這個虛無的空間有多大?這個虛無的空間是怎樣形成的?這個「虛無的空間」不存在,而是由粒子爆炸產生的空間?
1.如果粒子無直徑,那麼,宇宙就是從虛無中走來(虛無可能就是反物質)。宇宙從無形走向有形。
2.如果粒子有直徑,那麼這個有形的原始粒子是如何來的呢?
3.一個粒子的密度能夠支撐現在如此大的空間嗎?能夠膨脹出如此多的物質嗎?
4.一個粒子能夠保存如此大的能量嗎?
5.如果粒子爆炸前的周圍是虛無的空間,那麼這個虛無空間又是任何產生的呢?虛無的空間又有多大呢?
6.如果虛無空間在粒子爆炸前不存在,而是由粒子爆炸脹出的空間,那麼,地球的運轉速度應該逐漸變慢(能夠用慣性定律解釋嗎?),至少地球繞太陽運轉的半徑應該變化(或走向太陽,或遠離太陽,或可以在走向的過程中受力的作用的調整而變化)。
二.人類現在所說的「宇宙」概念是指人類生存的這個完整的自然空間世界,並不包括「反物質世界。就像看一幅畫,正面是圖畫,背面什麼也沒有(「無」)。
三.「反物質」存在;「反物質」世界也是一個「世界」或「宇宙」;而這個「宇宙」不包括在人類所說的宇宙之內;我們的生存的這個「物質宇宙」和「反物質宇宙」構成一個完整的「宇宙世界」。
推論:由以上疑問、條件和事實得出,宇宙大爆炸理論難以解釋。下面的解釋似乎更合理:人類生存的「宇宙」世界是由「反物質」世界「轉化而來」,並且,可以「相互轉化」;「物質」和「反物質」同時存在(共生,或者說,相互以對方為生存條件),相互轉化。
我們人類生存的宇宙世界不是「大爆炸」產生。由一個高密度高能量的粒子大爆炸產生出來宇宙解釋,很難信服。這個粒子大爆炸前的虛無空間怎麼來?或者假設是由大爆炸「產生的空間」,那麼當大爆炸的能量耗盡時,這個空間歸於何處呢?按照能量守恆定律,大爆炸的能量耗盡時,整個世界應該歸於「無」或一個「粒子」,在「無」或「粒子」中再「核爆炸」,重新產生新的「宇宙」,開始「新一代」的「宇宙生活」。不過,宇宙的能量耗盡時,變成一個「粒子」(普通物質),很難解釋;宇宙能量耗盡時,變成「無」,再由「無」出現「核爆炸」,產生「新一代」的「宇宙」,更容易解釋。但是,由大爆炸產生宇宙的理論,沒有「反物質」產生宇宙的設想更容易更合理,因為「物質」和「反物質」是客觀的世界之間的相互轉化,即一個「硬幣」的兩個「面」,只要翻過來即可;而「大爆炸理論」是由「零點」轉化為「無限的宇宙」,再由「無限宇宙」轉化為「零點」(宇宙的能量耗盡時,必然歸結於「零點」),或再「大爆炸」,或「宇宙」永遠消失(但這不符合能量守恆定律)。如果大爆炸理論把宇宙起源於「無」歸宿於「無」,這個「無」可能就是「反物質」。
需要指出的是:這個由「正物質」和「反物質」共同組成的「宇宙世界」是怎麼產生的呢?不知道。
第四個問題:物質的質量在極速條件下無限增加嗎?
愛因斯坦的速度和質量的關係公式適用範圍受到極大的約束,光粒子具有光速,光粒子的質量是無限增加嗎?光粒子的能量達到多大呢?二者好像不符合本公式。光粒子、電場、磁場、引力場、黑洞等等東西似乎在「物質」和「反物質」的轉換的界面上;這在數學上的表示的就是數軸的正負方向在無窮遠處的連接處。
以上幾個問題都是在現有哲學認識的基礎上對未來知識的進一步思考,對與錯,待評說。但有一條鐵的規律:肯定與否定,都要有理有據;簡單的肯定或否定,都不是科學。時間也會最終給出答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