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科學、哲學與歷史學的統一

  回顧歷史歷史,每當在歷史性革命來臨之前,總是呈現出一派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複雜景象。而在此時,我們往往需要一套系統的方法來整體我們的認識世界,包括歷史學、哲學和科學。我們目前所處的歷史時刻正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轉折之一。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個時代的歷史科學、哲學和科學進行全面的認識和清理。  1.科學的基本問題:如何從主觀到達客觀  馬克思、恩格斯曾經多次指出自己的理論在本質上是一種方法,即,是一種研究人類歷史運動的方法。黑格爾也認為「自然界在我們面前是一個迷和問題,一方面我們感到自己需要解決這個迷和問題,另一方面我們又為它所排斥。」[1]這意味著無論是自然科學、人類歷史科學或哲學等等都是一種研究方法。  科學的發展就是人們認識自然與社會的研究方法的發展。所謂的科學革命就是對過去的研究方法進行系統的整理,並用新的系統方法對傳統的科學體系進行超越。在自然科學領域,我們已經經歷了兩次偉大的革命。一次是牛頓力學的誕生,另一次則是愛因斯坦用一整套全新的科學體系對牛頓力學進行整理和超越。  在人類歷史科學領域,我們過去就根本沒有形成過這樣的體系。不過,對人類歷史的研究,我們已經建立了一整套與自然科學完全不同的研究體系,這就是思辨的哲學體系。在這一系列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老子、亞里士多德、黑格爾和馬克思都是偉大思想家中的傑出代表。哲學與科學相比,前者更加恢弘、厚重,更能反映自然、人與社會的本質。因而,它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猶如一盞明燈,照亮著人類歷史行進的方向。然而,後者的精確性、系統性卻是前者無法比擬的。那麼,我們能否用精確的、系統的科學語言來表述整體的、有機的自然、人與社會的本質呢?這無疑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既然哲學和科學都是研究自然與社會的方法,那麼它們究竟要研究什麼問題呢? 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哲學它們要解決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即,如何從主觀到達客觀的問題。正如黑格爾所說:「通過這一姿態,我們立即就確立了兩個東西,即主體與客體,確立了兩者的分離,即一個此岸和一個彼岸。但我們的意圖卻勿寧是掌握自然,理解自然,使之成為我們的東西,對我們不成為異己的和彼岸的東西。於是,這裡就出現了困難:我們作為主體如何過度到客體?如果我們允許自己想到跳過這一鴻溝,並使自己受到這一誘惑,我們就會去思考這個自然界。」[2]也即是說整個自然科學、歷史科學、哲學,甚至宗教考慮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如何跳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鴻溝,從主觀到達客觀的問題。  2.黑格爾思辨體系的基本構架  如何從主觀到達客觀?就基本的方法而言,不外乎有科學方法、哲學方法、經驗方法和宗教的方法。對於這些方法,在黑格爾看來就只有兩種:一種是科學的方法,另一種就是宗教的方法。在他看來,科學就包括物理學、經驗、實踐、實證和思辨的方法。對於黑格爾的劃分,就當時的歷史條件而言是很有積極意義的。這個意義就在於,由於當時的自然科學(物理學)還非常幼稚,遠遠不能達到認識整個自然與社會的程度。因而,建立以思辨為中心的科學體系無疑是最能接近自然與社會真實情況的認識體系。正是在這裡,我們應當對黑格爾一個應有的歷史地位。  黑格爾首先認識到整個人類的認識就是完成從主觀到客觀的過渡。然而,客觀世界的複雜性、主觀認識的表面性、膚淺以及以個人為中心的隨機性都給這一飛躍帶來了無法逾越的障礙。在他看來,解決這一矛盾只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宗教,而另一種就是科學。不過,在他看來,真正能夠越過這一鴻溝的只有宗教,而科學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永遠也只能處於客觀世界的彼岸。當然,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方法可以無限接近於客觀。這一基本認識就是黑格爾的整個理論體系的基礎。  黑格爾說道:「關於主觀東西與客觀東西的矛盾的解決,必須提到一種獨特的形態。這種形態也是熟知的,一部分是由於科學,一部分是由於宗教,不過在宗教中它是一種過去的東西並直接消除了全部困難。這兩種規定的結合就是人們所謂的原始素樸狀態。那時精神和自然是同一的,精神的眼睛是直接長在自然中心,而意識所持的分離的觀點卻是脫離永恆神聖統一的原罪。」[3]  很顯然,從表面上看來,這是黑格爾唯心主義思想的精髓,認為精神決定物質。而實際上這是表達的人的認識的一種無奈。在這裡,「精神與自然的同一」也僅僅是人的認識運動的歸宿,上帝或絕對精神僅僅是一種符號而已。這就正如老子假設自然與萬物都起源於「道」一樣。但「道」究竟是什麼呢?它不僅不可「道」,也不可「名」,沒法說清楚。當然,也沒有必要說清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道、絕對精神或上帝是自然和人的認識的辨證運動的終極狀態。黑格爾說道:「上帝作為一種抽象物,並不是真正的上帝,相反地,只有作為設定自己的地方,設定世界的活生生的過程,他才是真正的上帝。」[4]正因為如此,黑格爾的思想並不是一種宗教思想,而他的全部注意力是放在人的認識是如何向著絕對精神——主觀與客觀的同一的運動上面的。所以,黑格爾不承認他的思想是唯心主義思想,而是科學思想。他說道:「哲學上的真正唯心論不在於別的,而恰恰在於確定這樣一點:事物的真理在於它們之為事物直接是個別的,即感性的,只是現象,是外觀。」[5]也即是說,真正的唯心論是把事物的現象看作是事物的本質,而當作真理來對待。當然,黑格爾這裡所指的「現象」是指當時通常的認識客體的方法——物理學、經驗、實證、實踐等等。  黑格爾把科學分為了物理學、自然哲學和經驗三個層次。他同時又認為,物理學也屬於經驗科學,而自然哲學是研究「概念」的科學。也正是在這裡,人們把黑格爾看成了徹底的唯心主義思想家。但我以為,黑格爾的思想與純粹的唯心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黑格爾的概念並不是完全憑空捏造的,而是以物理學,或經驗為基礎的。他說道:「自然哲學的產生和發展是以經驗物理學為前提和條件的。」[6] 「因此物理學必須幫助哲學工作,以便哲學能夠把提供給它的知性認識的普遍東西譯成概念,因為哲學將指明這種普遍東西何以會作為一個內在必然的整體,從概念中產生出來。哲學的闡述不是隨意任性的,……恰恰相反,就是因為物理學的方式不能使概念滿足,所以才要繼續前進。」[7]  其次,也是最根本的問題,物理學,包括經驗都不能真實反映客觀世界。在黑格爾看來,經驗僅僅反映的是表面的東西,而物理學所反映的是普遍的東西,但它是抽象的、形式上的。而只有精神,概念或哲學才是更真實的、深刻的、本質的東西。在這裡,黑格爾一方面認識到了當時的物理學的局限性,而另一方面他又沒有認識到物理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按照現代的觀念,物理學並不是研究的普遍的東西,而恰恰是特殊的東西。也即,任何科學都是反映客觀世界在一定條件下的運動規律。也正是在這裡,黑格爾的認識邏輯發生了混亂。但黑格爾有一點是正確的,當時的物理學,甚至在現代仍然起著主導作用的物理學都不能全面地、深刻地反映客觀世界。正如他舉例所說,如果把花搗碎了,即使你把花的顏色、形狀、化學成分都完全弄清楚了,並把這些碎片和元素全部重新組合起來也不是花了。上世紀60年代,普里高津弄清楚了這個問題:以牛頓的力學理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自然科學研究的是「可逆」運動。而歷史運動,包括人類歷史和自然歷史恰恰就不屬於可逆運動。因而,當時的自然科學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在黑格爾看來僅僅反映的是現象不僅不是唯心主義,而正是對科學本身的深刻認識。因此,在他看來,對事物真實本質的了解只能是哲學,或概念,或精神才能夠完成。不過,從嚴格的意義上講,經典的自然科學所反映的也並不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是現象,而是歷史的「近似運動」。  黑格爾正是依據這種認識,從而對牛頓的機械世界觀做了深刻的批判。當然,他不是對牛頓力學本身的批判,而是對機械的世界觀的批判。在黑格爾看來,世界是一個有機整體,宇宙是一個演化過程,萬事萬物都是有理性的。它們的運動方向都是向著理性的目的地無限運動的。他指出:「自然必須看作是一種由各個階段組成的體系,其中一個階段是從另一個階段必然產生的,是得出它的另一階段的最切近的真理,但並非這一階段好象會從另一階段自然地產生出來,相反地,它是內在的、構成自然根據的理念產生出來的。」[8]很顯然,這是科學的進化論最初表述。而這種進化論的思想對當時的科學理論而言,是達不到這樣的高度的。  黑格爾把現實世界整理成一個有結構的、無限運動和演化的有機整體無疑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個很大進步。僅在這一點上他就超越了以前的所有哲學家。黑格爾在發現事物運動是一個過程以後,還對這個過程的運動形態也進行了深入研究。這種形態就是量變與質變的辨證運動形態。不僅如此,他還進一步地找出了造成這種運動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來自於事物內部的矛盾衝突。當然,黑格爾根據他自己建造的理念構架還有許多偉大的發現。從現在來看,黑格爾對機械時空觀的批判,以及對相對時間概念的提出;對機械的宇宙觀的批判,以及對自組織宇宙概念的提出;對機械運動的批判,以及對辨證和進化運動的提出等等,這一切都是黑格爾對認識世界的偉大貢獻。很顯然,這一切認識和結論都不是當時的科學所能到達的深度,而只有用精神構築的概念,即自然哲學思想才能觸摸到自然的本質。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與其說唯心主義是一種先驗的哲學思想,還不如說是科學對認識世界的一種無奈。因此,如果我們簡單地把黑格爾的思想歸結為一種唯心主義思想,而粗暴地用所謂的實踐觀加以批判,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也是一種粗淺的方法。既然黑格爾認為自然哲學是一種科學,因此他所遇到的問題也只能由科學來解決。而在當時的條件下,科學本身是無法解決這樣的問題的。因而,黑格爾的思想體系也就存在著先天性的缺陷。這些缺陷主要來自於以下兩個方面:  1. 儘管他認識到認識自然的方法有經驗、科學(物理學)和自然哲學(概念,或精神),並用了很大的力氣來闡述這幾者的區別和聯繫,但他最終還是沒有把它們的性質、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闡述清楚。  2. 儘管他構造了一個似乎非常完備的從主觀到達客觀的思想(科學)體系,也從這個體系出發發現了很多閃耀著科學光芒的「貝殼」,比如,相對的時空觀、自組織概念、進化概念,特別是辯證法思想等等。但他仍然沒有解決一個根本問題:由於人的認識的差異性,如何來統一概念的問題。黑格爾本人也看到了這一點,但他卻無力來彌補這一缺陷,也只能表示出一種無奈,並認為這樣的問題只有由上帝來解決。他說道:「自然哲學中的那些離開正道的行徑,其部分根源就在於這樣一種觀念:儘管現在各個人已不再處於這個天堂,終究還是有些幸運兒,上帝在他們睡覺時把真理的認識和科學告知了他們;或者說,即使人不是幸運兒,至少也可以因為相信自己是幸運兒而碰上這類時機,那時自然的內在本質會自動地啟示給他,為了預言般地宣示真理,他似乎只需要自己靈機一動,得到一些奇想,即放任他的想像自由馳騁。」[9]很顯然,黑格爾本來是雄心勃勃地要尋找一種觸摸真理,從主觀到達客觀的科學方法,從而不承認自己是真正的唯心主義者。但當他的這套方法最終也沒有到達科學程度的時候,他還是必須依賴於主觀意想和上帝的啟示來完成。這意味著無論他承認與否,他最終還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唯心主義思想家。他的思想,正如他自己看到的那樣,除了上帝在高興的時候告訴了他一點真理以外,或者偶爾遇到了好事而拾得了幾個真理的「海貝」一樣,他並沒有為人類社會提出有價值的、可操作的思想體系。因此,黑格爾除了獲得偶爾的閃光和個人英雄主義以外,他的思想在絕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在昏暗、潮濕、窒息的地下室里遊盪。  儘管如此,黑格爾對人的認識世界做出了兩個偉大的貢獻。第一,徹底批判了那種機械的世界觀,把那種初淺的科學(物理學)直接用於認識世界的方法升華為一種複雜的、更接近於真實世界的、無限運動著的思辨方法;第二,他批判了那種簡單的經驗世界觀,同樣地把經驗,或者實踐升華為思辨方法。特別是對於實踐的態度,我以為黑格爾是看到了它的本質缺陷的。而恰恰在這裡,許多人用簡單的實踐態度來批判黑格爾,這並沒有真正解決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3.經驗、實踐、實證的性質和功能  黑格爾把人的認識分為了科學和宗教兩個大類。在他看來,實踐、經驗、實證,甚至包括哲學都屬於「科學」的範疇。只不過只有思辨哲學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而實踐、經驗、實證和物理學都只能給思辨哲學充當「填料」。由此可見,哲學、實踐、實證和科學就是人類認識過程的基本工具。  認識的發展一是對過去進行總結,二是建立更加系統的體系對過去進行超越。這裡,我們首先看看經驗、實踐、實證的性質與含義。從表面上,這三個名詞的含義有所差別,但在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所以,本文以下不對這三個名詞進行區別使用。當然,從細部特徵上看,它們是有區別的,由於篇幅有限這裡不予以說明。  那麼,經驗、實證和實踐到底是什麼呢?在近代,完全無視實踐,或者說徹底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幾乎絕跡了。因而,無論是康德、黑格爾,還是馬克思都認為自己的理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並都在反覆運用這些名詞。但他們都沒有對這些內容進行準確定義。我以為,愛因斯坦的意見可以對經驗下一個清晰的定義。據此,我們暫且把經驗定義為「根據已知事實用構造性的努力去發現真實定律」的方法。  如果籠統地講,這個定義與哲學家們,甚至與政治家們的定義似乎並無區別。但它卻比以往的哲學家們對經驗的定義要清晰得多。在這個定義中,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已知事實」究竟是什麼呢?這是我們理解經驗、科學與哲學的關鍵所在。在絕大多數哲學家眼裡,已知事實就是我們所有的人看到的、參與其中的事實。由此,經驗主義者認為可以採取歸納法、演繹法等等對「已知事實」進行總結而得到真理。唯理主義者,如象康德、黑格爾等人都認為這樣的「總結」僅僅是現象的知識、感官的知識而已。正因為如此,黑格爾認為根據經驗並不能找到真理,也無法到達客觀世界的彼岸。  甚至包括用「已知事實」構建起來的科學都無法最終認識真理。因而黑格爾對物理學嘲笑道:「假使物理學僅僅基於知覺,知覺又不外乎是感官的證明,那麼物理學的行動就似乎僅僅在於視、聽、嗅等等,而這樣一來,動物也會是物理學家了。」[10]因此,他認為,在他之前的「自然哲學觀念在許多方面,甚至絕大部分,已經變成一種淺薄的形式主義,被顛倒成一種供膚淺思想和虛幻想像力使用的沒有概念的工具。」[11]我以為,黑格爾的這個評價是準確的。許多偉大的物理學家,比如牛頓、笛卡兒等人,用他們超級的自然科學智慧綉出的則是一朵朵粗淺的、簡陋的思想花朵。因此,在黑格爾看來科學也只能作為思辨哲學的「填料」。  很多人都提到了實踐的概念,包括黑格爾都把它放在了很高的地位,他說道:「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一方面是理論的,另一方面是實踐的……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我們必須附加實踐關係所特有的東西,這樣,實踐關係就會同理論關係統一起來,聚合為總體。」[12]很顯然,黑格爾也很重視實踐,但實踐與科學一樣,是無法觸摸到真實世界的本質的。近年來,我國的許多學者也把實踐看作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髓和「新唯物主義哲學的邏輯起點」,並且認為實踐概念在「經過1845年的哲學革命之後,這個概念在馬克思哲學中不再具有倫理意義,而是指稱作為社會生活之本質規定的人類的感性物質實踐。」[13]  我以為,人的認識都來源於實踐這是毫無疑問的。即使是黑格爾的純理性構架,思辨哲學的概念也需要用實踐來修正。也即,從運動而言黑格爾的理性構架,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甚至包括今天我們要建立的認識理論,都是實踐運動的產物。即,科學真理是人類歷史運動的產物,這是無可爭議的。人的實踐活動可以說是人類的一切活動,是整個人類的實體內容。因此,如果我們撒下這樣一個天羅地網,就說人的認識真理就在這張網裡,而讓人們像大海撈針一樣在實踐中去提取科學精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去獲得有價值的思想。對於這樣的說法的確沒有錯,但對科學方法論而言,它等於什麼也沒有說。即是說,科學方法不允許「摸到石頭過河」。  在社會實踐中,我們廣泛流傳著這樣一種操作程序:就是做「試驗」的方法。這種方法的要點是,根據過去的經驗,把個人的主觀設想付諸實踐;成功的就採納,不成功的就丟掉。然而,這種方法僅僅是個人的、單一的、孤立的「想法」的「實證」,而不是整體世界的本原。因此,絕大部分自然科學家是不會承認經驗,或實踐能夠產生科學真理的。但對於歷史科學而言,儘管這種方法的 「成本」異常高昂,但它卻是迄今為止採用最廣的方法。  關於實證的概念,馬克思認為他的理論體系是從實證開始的。我以為,在這裡馬克思對他自己的理論進行了低估。也即是說,馬克思與其他偉大的哲學家一樣,並沒有對經驗、實踐或實證發現新的性質,也不可能依靠它們來建立一個超越黑格爾的思想體系。事實上,馬克思對黑格爾的超越並不是用實證理論,或人類歷史的實踐理論來對黑格爾進行超越,而恰恰是他用人類歷史科學理論對黑格爾實現了超越。因此,如果離開了科學的內涵,就大大降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之所以馬克思在他的理論中把「科學」等價於「實證」,是因為在那個時代對科學本身的含義是模糊的。  4.科學的方法論體系  自從牛頓以來,科學在人類認識和歷史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學是什麼,它究竟在人類認識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這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也只有對這一問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們才能夠對實踐、經驗、實證、思辨等概念的作用和功能有更加清楚的認識,同時,也才能夠構建一個真正的、科學的、全新的認識體系,從而使人類的認識更加精確地、完整地、系統地從主觀世界到達客觀世界。  科學究竟是什麼呢?黑格爾認為,科學仍然屬於經驗的範疇。他說道:「物理學和自然史,首先被叫做經驗科學,自命完全從屬於知覺和經驗。」[14]我相信,絕大部分自然科學家都不會認為科學屬於經驗範疇。然而,就黑格爾時代,甚至就現在的主流科學而言,把科學歸結為經驗並不完全錯誤,或者說是更本質的表達。對此,愛因斯坦也把科學定義為「根據已知事實用構造性的努力去發現真實定律」。很明顯,愛因斯坦仍然把科學歸結為了經驗的範疇。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要回答清楚這個問題,正如前面所說,我們必須對所謂的「已知事實」進行認真考察。對經驗主義者而言,總是認為我們通過一般的「事實」進行歸納、演繹或總結能夠得到真理。而實踐主義者則認為可以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模式而獲得真理。正如黑格爾所看到的那樣,對於這樣的「一般」實踐、普通經驗或「已知事實」我們是不可能從中獲得真理的。這就正如我們不可能在一堆浮土上找到堅實的根基來建造科學大廈一樣。而愛因斯坦所說的「已知事實」並不是那些花花綠綠的、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一般」事實,而是指那些有著相當普遍性的「事實」。比如,牛頓發現的力學定律F=ma在自然領域就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就能夠在更大的範圍內具有普遍性。  因此,以這樣的「已知事實」作為科學的基礎,所建造的大廈就非常堅固,它所反映的客觀真理也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正是由於有這樣的「普遍性」存在,它既在人們的觀念中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又與客觀世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就使得科學有效地將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統一了起來,從而實現了人們的認識從主觀到客觀的逾越。因而,我們把這樣的「已知事實」稱為「公理」。很顯然,公理與一般的「普通事實」是有本質區別的。因而,以公理為作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才得以與一般的經驗科學有本質區別,從而在人類認識中具有很高的普遍性和認識上的同一性。  有了科學基礎,還不等於就有了科學大廈。科學大廈的建立還必須有一整套的邏輯體系。科學的邏輯體系是保證依據科學基礎所進行的演繹而不失去其精確程度的方法。比如,據說牛頓發現F=ma是從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所獲得的靈感。很顯然,蘋果是一個單一運動的個體,要把這樣的個體規律演繹到宇宙中的星球、大氣中的氣體和海洋中的液體,以及演繹各種運動條件下的物體時,這種單一個體的表達式就無法滿足科學的要求。因而,要達到這一點就還需要一整套科學的演繹方法。我們就把這樣的演繹法稱為科學邏輯方法。  很顯然,科學邏輯方法與一般的哲學演繹是具有本質差別的。數學方法的引進是人類認識工具的一次偉大革命。雖然早在柏拉圖時代,就在他的學院大門上就掛上了「不懂數學者不得入內」的牌子,這就足以說明數學在科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但真正把數理邏輯廣泛應用於科學領域還要歸功於坐標系和微積分的建立。正是這些基礎工具的建立才使得數理邏輯從靜態應用過度到了對運動狀態的描述和處理,從而真正建立了科學的運動邏輯方法。正是這一整套運動邏輯體系的建立才保證了科學方法在其演繹過程中不失去「基礎事實」,即「公理」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正是由於科學方法中的基礎事實堅實可靠,不會因為個人的視覺不同而造成差異,同時其演繹方法又保證了人們在推演過程中不降低其真實性和準確性。所以,科學方法就不像思辨方法那樣因為人的個體差異而造成對認識結論的差異。對於這樣的結論的認知程度也不需要再像黑格爾那樣需要上帝對個別的「天才」進行「口諭」,或賦予「靈感」,而是可以直接從基礎事實演繹而來。  然而,從現實的科學手段來看,如果僅僅根據基礎事實和數理邏輯演繹出來的結論,絕大部分都是用自然運動的表達形式——微分方程來描述的。一方面對這些方程的求解還需要給出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而更重要的是,由於這些方程太複雜而不能完全求解。因而,在現實科學中就普遍採用了假設概念。即,通過分析而捨棄一些次要影響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從而使得微分方程得以建立和求解。科學方法中的這一過程就叫做「假設」。事實上,「假設」並不只限於對求解過程的簡化,而是在基礎事實的確立上就用到了假設。比如,牛頓絕對時空觀的假設、愛因斯坦相對坐標的假設等等。因而,假設也是科學方法中不可缺失的內容和手段。  儘管科學公理有非常堅實的基礎,邏輯方法採取了一系列嚴密的、與客觀世界高度統一的手段,但在科學方法的整個演繹中還是與真實的客觀世界有差別。存在這些差別的主要原因在於:①基礎事實,即,所選定的公理偏離客觀實際。比如,牛頓力學的基礎事實,包括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基礎都不是絕對的公理,而是近似假設,或「准公理」;②數理邏輯演繹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比如,數理方法採用不當,求解過程出現錯誤等等;③求解過程的簡化也將使科學演繹偏離真理軌道;④事物本身的特殊性,如光的「波-粒」二相屬性,混沌態等就使得研究對象沒有統一的數理描述;⑤其它偶然因素,如隨機擾動、人為錯誤等等。正是由於這些複雜因素的存在,幾乎所有的科學方法,都將導致科學演繹偏離真理的軌道。為了克服這一局限性,我們普遍採用了實踐檢驗的環節,即,最終用實踐來檢驗科學理論的正確性。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實踐的第一個科學用途——用它來檢驗真理。  但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這裡的實踐與一般的社會實踐概念是有本質區別的:第一,這裡的實踐是有條件的實踐,也即,科學的實踐活動必須按照科學的假設來進行。因為科學結論是有嚴格條件限制的,如果我們的實踐檢驗不顧這些條件而像哲學概念那樣普遍實踐,那麼這種實踐對科學而言就毫無用處。第二,科學實踐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而不是像經驗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從實踐出發,通過反覆實踐來總結出科學理論。正因為如此,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很重視實踐,但絕對不會認為通過單純的實踐活動能夠產生出科學真理。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科學方法就是指「公理(基礎事實)」+「假設」+「邏輯」+「檢驗」的一系列完整的方法論。這一方法論體系與經驗、實踐或實證體系是完全不同的科學方法論。  5.牛頓力學和相對論的基礎和性質  在本書的§10.4.6中詳細討論了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理論構架和性質。其基本要點是,牛頓力學是基於以下公理而建立的科學體系:  1. 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靜止的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運動著的物體也將永遠保持運動。對於運動速度的改變,即加速度與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與其質量成反比。  2. 絕對時空觀假設。  在那裡,我們證明了牛頓的力學體系是一個關於時間可逆的理論體系。而宇宙、生命、生物和社會的進化是不可逆運動。因而,牛頓建立的科學體系正如黑格爾看到的那樣,不可能觸摸到自然的真實本質。愛因斯坦基於以下兩條公設建立了狹義相對論:  「1.物理體系的狀態據以變化的定律,同描述這些狀態變化時所參照的坐標系究竟是兩個在互相勻速移動著的坐標系中的那一個並無關係,(相對性原理)。」  「2. 任何光線在靜止的坐標系中都是以確定的速度v運動著,不管這道光線是由靜止的還是運動物體發出來的,(光速不變原理)。」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是對牛頓的力學體系的系統總結,並用相對時空觀對其絕對時空觀的超越。在狹義相對論的基礎之上,愛因斯坦又通過另外兩條公設:  1.「引力場同參照系的相當的加速度在物理上完全等價」;  2.「相對性運動原理對於相互作加速運動的參照系也成立。」  將狹義相對論擴展到廣義相對論,進而把牛頓力學拓展到更大的時空領域。但從本質上說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仍然屬於牛頓力學體系的範疇,即使把這一體系擴展到量子力學領域,愛因斯坦也未能改變時間對稱這一基本特徵,因而他也無法真正逾越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的鴻溝。正因為如此,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仍然不能擔當起整個自然世界和人類世界相彌合的重任,依靠思辨方法而建立起來的哲學體系仍然是人類思維世界的中堅力量。  6. 科學進化論的誕生  黑格爾認為,經驗、實踐、實證以及科學都無法觸摸到自然與社會的真理,而只有思辨的靈感才能看到世界的本原,並且世界的真實秘密也只有上帝在高興的時候才能悄悄告訴某些人類精英。難道上帝真的沒有把自己的本原展示在我們面前嗎?正如愛因斯坦的預言,能夠真正發現真理的重任將落在熱力學身上。經典熱力學是基於以下兩條公理構建起來的科學體系:  1. 能量和物質既不能消滅,也不能創生[15]——熱力學第一定律,物質與能量守恆原理;  2. 熱只能自發地從高溫傳向低溫,而不能其反——熱力學第二定律,時間不可逆原理。  熱力學的這兩條公設一方面純粹是來自於自然中普遍的、本質的「真實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感受到的、被檢測到的、沒有任何人為雕琢痕迹存在的普遍規律。很顯然,它比牛頓、愛因斯坦的公設要普遍得多、堅實得多、自然得多。這正是愛因斯坦對經典物理學和熱力學的反思所在。因而愛因斯坦說「只有發現一個普遍形式的原理才能使我們得到可靠的結論」,就是指的這兩條原理。從上面的第二條公設可以看到,熱力學第一次在科學領域引入了不可逆概念。即,把科學納入了「進化」的範疇。經典熱力學的意義在於:  ① 黑格爾看到,主觀與客觀總是處於分離狀態,而熱力學第一次把科學定律直接置於自然的本質現象之上,很顯然它與牛頓力學和相對論有本質區別。這意味著科學已經越過了主觀與客觀這道鴻溝,彌合了它們之間的分離。  ② 科學本身的精確性、系統性和數理邏輯演繹代替了經驗演繹,實現了認識上的高度統一,從而實現了對經驗、普通實踐和實證方法的升華。  ③ 經典熱力學沒有看到自然進化是系統本身與環境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因而,它得到的結論是退化,而不是進化。依據這一結論我們所處的不是一個生機盎然的世界,而是一個走向死亡的世界。人與自然、科學與哲學、精神與存在仍然處於遙遠的彼岸。  在自然科學領域,打破這種孤立的、封閉的認識體系是在經典熱力學誕生之後110年,由比利時物理學家、熱力學家、化學家普里高津教授完成,從而奠定了科學進化論的基礎。這一理論告訴我們:一切進化系統的先決條件必須是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性系統。這意味著系統的進化不僅與系統本身的性質和狀態有關,而且與系統的環境條件有關。從根本上說來,正如達爾文在生物領域看到的那樣,系統進化就是系統與環境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普里高津的這一偉大發現立刻轟動了科學界、哲學界和社會學界,並於1977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耗散結構理論把系統開放納入經典熱力學的範疇,真正建立起了科學的進化理論。從而彌合了科學與哲學、主觀與客觀的鴻溝,真正實現了自然與人,以及與社會的統一。當然,因為進化科學是研究複雜系統的科學,從深度和廣度方面來看它還還非常幼小。但它所展示的生命力卻是異常強大的、豐富的。在這一科學理論的旗幟下,無論是自然科學、生物科學,乃至於人類歷史科學都將發生革命性的變革。  7. 人類歷史科學體系的建立  馬克思認為,科學分為自然歷史科學和人類歷史科學。在自然科學方面,經過牛頓、愛因斯坦以及普里高津等一大批科學巨匠的貢獻,這個科學體系已經具有了初步輪廓。而對於人類歷史科學來說,我們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這門科學能否建立,取決於以下兩個要素:第一,能否找到人類歷史科學的基礎和結構;第二,能否找到人類歷史運動的運動形態。我們非常幸運,對於第一個問題,馬克思為我們提供了建設性意見,並遵循他的思路我們能夠整合出這個構架。對於第二點,現代的進化科學為我們提供了進化系統的一般運動形態,特別是它為進化系統提供了科學的機理分析,這就為我們掌握進化規律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  與自然科學一樣,人類歷史科學體系也是採取「公理」+「假設」+「邏輯」+「檢驗」的方式來構造的。馬克思的人類歷史靜力學體系採用了四條公理和兩條假設來建立,它們是:  公理一:自然的存在;  公理二:人具有基本的生活需要;  公理三:人具有相比於動物的獨特的意識存在;  公理四:人類社會是有結構的組織體系。  假設一:人類社會每個階段具有單一的社會結構;  假設二:人類社會的每個階段可以看作是平衡態結構來處理。  當然,對於馬克思的四條公理在他的文獻中是有詳細表達的。只是在他的代表性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有很小的混亂,但結合他的其它著作是可以徹底弄清楚的。而對於這兩個假設,可能許多專家不會贊同。但從他的整個理論構架和結論來看,我們是可以證明這兩個假設是存在的。根據這四條公理和兩個假設,我們可以認定馬克思的人類歷史科學體系是一個靜力學體系。在本書的整個上篇我們將詳細論述。  對於一個完整的人類歷史科學而言,我們還需要把社會開放的要素加入其中,這就正如把系統開放加入經典熱力學一樣,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無限變化的、有機的人類歷史進化科學體系。因此,整個人類歷史科學的基本構架就是由馬克思提到的四條公理加上系統開放的外部條件而構成的一個科學體系。當然,這個體系的邏輯演繹將藉助於科學進化理論的成果,從而闡述其運動形態和規律。最後的實踐檢驗環節將從歷史的和現實的社會實踐來予以證明。由此可以看到,人類歷史科學的規範與自然科學的規範是一致的,從而實現自然科學與人類歷史科學的融合。
推薦閱讀:

歷史學的意義
姓氏歷史學·鄭國簡史(之一)
俄歷史學家:二戰爆發時間始於日本侵略中國
被費正清稱為天才的歷史學家,如何看待這個時代?|尚書房
科學革命編史學(一)——「科學革命」與「諸科學革命」

TAG:歷史 | 科學 | 歷史學 | 哲學 | 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