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什麼書?裡面究竟有無養生秘方

當「亞健康」成為上班族的生活常態,也催生出了「養生文化熱」。於是,湧現了馬悅凌、曲黎敏、張悟本等數不勝數的「專家、名家」;派生出了《從頭到腳說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特效穴位使用手冊》、《黃帝內經使用手冊》、《黃帝內經家用說明書》等養生指南書籍。 翻閱市場上的這些養生書,再聽聽養生專家們講的話,不難發現,他們都是靠著一本《黃帝內經》來打遍天下的,他們的「學術觀點」幾乎都來源於此。這對《黃帝內經》而言,是幸?是悲?對廣大讀者而言,是福?是禍? 《黃帝內經》是本什麼書 《黃帝內經》並不是黃帝所作 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黃帝內經》可謂是如雷貫耳,但真正看過這本書的人,那就寥寥無幾了。《黃帝內經》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所長、博導王旭東告訴記者,首先應該指出,《黃帝內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理論著作。直到現在,還在起著指導臨床實踐的作用,因為它蘊藏著豐富的科學成分,包含了祖國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黃帝內經》肯定不是黃帝所作,純屬後人偽托。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我國醫藥文化發祥甚早。《黃帝內經》這部書名,最早見載錄在《漢書·藝文志》裡面。今天所說的《黃帝內經》,它的組成包括了《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內容非常廣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以及預防醫學思想等各個方面。 《黃帝內經》中只有13個藥方 現在人們一生病,對藥物的「親切感」就油然而生。而且,往往越是名貴、藥力強的葯,越招人寵。於是,導致抗生素等泛濫,人的抗藥性也被訓練得越來越強。 葯真的是咱們生病的救命稻草嗎?《黃帝內經》對葯還真不感冒,越是猛葯越不招它待見。《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中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科普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陳四清解釋說,《黃帝內經》把葯劃分為三六九等,「毒」越大,表明葯越猛,而治病效果卻越不濟。只有「無毒」治病,也就是不用藥,治療效果才能達到最佳。 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黃帝內經》整本書裡面只有13個藥方,藥方很少。這說明什麼問題?至少說明這本書不是主要教人怎麼用藥的,《黃帝內經》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迄今在診治學上仍具有指導意義。 《黃帝內經》中到底講了怎樣的養生方法 《黃帝內經》儘管只有13個藥方,但這本「老黃曆」在現代醫學先進浪潮中卻始終不褪色。陳四清告訴記者,因為它有著一套舉世無雙的養生方法。 《黃帝內經》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表明再溫和的葯,也不如平常吃飯,五穀雜糧、瓜果蔬菜的均衡飲食是治病的最佳良方。而這就是現代醫療追求的又一原則:醫食同源。將這一原則落實到現代人養生當中,也就是人們最熟悉的方法--葯膳。 王旭東認為,《黃帝內經》里說:「正氣內存而邪不幹。」《黃帝內經》根本就不是治病,而是治人。因為它講究「天人理論」,把人放在地球乃至宇宙一起觀察,將人體陰陽調和得與自然一致,也就是達到了現代所說的「健康」。而此時,外來細菌、病毒就沒有了生存的環境。 誰都是生病了去看病,這也是現代醫療人們求醫的慣用套路。而《黃帝內經》的原則之一:未病先防。也就是現代我國準備推行的以預防為主的醫療戰略,主張「防病」大於「治病」,並在病變趨勢中掌握主動權。 很多人都以為心理醫生是現代社會才有的,是為壓力過大的都市人治療精神、心理上的疾病應運而生的。但是,可知數千年之前的《黃帝內經》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心理治療法,並開始為古人們治療心病。 《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之論》總結出一套「以情勝情法」。與「以毒攻毒」異曲同工,用正常的精神活動來調節不正常的精神活動。 這套方法按照五行原理,將人的常見情緒與五行對應:「恐類水、喜類火、憂類金、怒類木、思類土。」而根據五行相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找到「以情勝情」的方法:「恐勝喜、喜勝憂、憂勝怒、怒勝思、思勝恐。」 按照這套方法,古代行醫者見到因各種情緒導致心病的人,無需用藥,藉助家人、朋友對其施加相剋的情緒,就能使其病癒,成了早期的「心理療法」。 被「百搭」的《黃帝內經》 「名醫名家們」怎樣借《黃帝內經》上位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很多養生保健類書籍幾乎無一列外地引用了《黃帝內經》的觀點或者原文。這是為什麼呢?南京中醫葯大學養生康復教研室主任郭海英教授指出,最重要的原因是「追本溯源」,因為《黃帝內經》的確稱得上是我國乃至世界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我們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黃帝內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還沒有發生,但是你可以去預防,這是很高明的保健措施。但是如果利用「治未病」的理論大肆宣傳所謂的一勞永逸的保健養生法那就非常遺憾了! 《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裡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所以,和什麼醫學保健理論都能搭得上邊,而且言簡意賅,但又寓意深刻,似乎怎麼解釋都能自圓其說,中醫無所指,也無所不指,正因為如此,也很容易被一些偽學者們利用,把簡單的問題說複雜,把複雜的問題說簡單,總之是把讀者、觀眾繞暈了,順著大家養生、保健特別是祛病的速成心理加以灌輸,很多缺乏中醫和中國哲學常識的人就很容易深信不疑。 現代人為什麼喜歡《黃帝內經》?王旭東說,原因在於幾千年來中醫醫學在基礎理論方面並沒有突破,古代中醫和現代科學不一樣,《黃帝內經》在細節上不重視,用哲學的觀點來詮釋醫學,比如說「陰陽調和」,這句話如果直接用到臨床醫學上就會顯得玄而又玄,不得其所。 中醫講究的是辯證思維,這其中可發揮的空間很大,恰恰需要多年的臨床經驗來填補。中醫生存的重要因素來源於臨床效果,也正因為中醫的「玄虛」,讓一般老百姓覺得深奧、晦澀。這正好讓人鑽空子,一些沒有臨床經驗的「名醫名家」靠著自己的影響力和對中醫的一知半解來忽悠人,形成如今養生書籍都靠《黃帝內經》來撐場面。比如曲黎敏的著作中,她的觀點認為孩子在1歲之前不能走路,什麼原因呢?原來《黃帝內經》中說,一年有24個節氣,人的腿上有24根骨頭,對應著24個節氣,一年過去了,骨頭才能長好,方可走路。這不是非常荒唐的觀點嗎? 靠某一種食物單打獨鬥背離中醫宗旨 從泥鰍到綠豆,從白蘿蔔到固元膏,如今流行的養生食物在中醫專家的眼裡都只是一笑而過。 陳四清說,這些說法猛一聽很有道理,但是根本經不起推敲。中醫的最大特點是整體思維,不是只看一點,如果有人說就吃某一個東西就把什麼病吃好,這肯定是騙子,這不符合中醫原理。中醫看病要辨體,每個人的體質和健康狀況是不同的。有了病不是靠飲食就能治好的,甚至靠葯完全能治好的也不對。這都不符合中醫的整體思維。《黃帝內經》里講得很清楚,要想養生至少要從四個方面,飲食、起居、運動、精神。養生光靠食物怎麼可能呢?這麼說肯定不符合中醫原理。 陳四清說,比如說當歸,大家都知道它有養血補血的作用,但不是只吃了當歸就能達到不貧血的目的。臨床上不可能是哪一味中藥可以治病,中醫講究的方劑,是「組合拳」。 現代中醫院校學生難以學到中醫精髓 《黃帝內經》固然經典,但畢竟存在於2000多年前,文字出入多,語言晦澀難懂,這其中的糟粕也多。因此在全國高等中醫院校中,《黃帝內經》由原先的必修課變為如今的選修課。 陳四清告訴記者,上個世紀90年代,他念大學的時候,《黃帝內經》作為必修課,要上一個學期,120個課時。這門功課也是學生們最為頭疼的一門課,古文本身就十分難懂,醫學的古漢語就更加難懂,和現代人的生活相差太遠,這其中的意境很難把握。因此在學這門功課之前,老師們都會先要求學生背熟,到了臨床看病才能領悟,逐漸加深對《黃帝內經》這本中醫經典的理解。 王旭東表示,如今的學生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現代科學的思維,而中醫講究的辯證和西方的「分子原子」學說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思維,現代大學生到了大學再重新學習中醫,再研讀《黃帝內經》這些書的時候根本無法轉換思維方式,學不到其精髓。 古人養生是個「系統工程」 古人真正的養生術是什麼?陳四清說,古人養生是一個系統的方法,而並非現代書上東講一點西扯一點,毫無體系。歸納起來要做到四點。 1.情志調攝養生法 中醫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志變化,亦稱「七情」。其中怒、喜、思、憂、恐為五志,五志與五臟有著密切的聯繫。此觀點被歷代醫家應用於養生學中,對於情志調攝、防病祛疾、益壽延年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2.起居有常養生法 人是自然的組成成分之一,要順應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因此必須使自己的生活起居適應天時、地理變化的客觀規律而變化,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中醫將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妥善處理生活細節,保持良好習慣,建立符合自身生物節律的活動規律,以保證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方法,謂之生活起居養生法,又稱起居調攝法。 3.運動養生法 中醫認為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可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寧神,從而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 千百年來,人們在養生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形成了融導引、氣功、武術、醫理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養生方法。源於導引的有五禽戲、八段錦等,源於武術的有太極拳、太級劍等。然而,無論哪種方法用來養生,都講究調息、意守、動形,都以通暢氣血經絡、活動筋骨達到調和臟腑的目的。 4.飲食養生法 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禮》中,就有食醫的記載,並「以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黃帝內經》在飲食治療和養生方面有明確的治則,《神農本草經》記載有50種左右的藥用食物,《傷寒雜病論》中的食療內容也很豐富,其中的當歸生薑羊肉湯、豬膚湯等,至今仍是臨床常用的食療處方。 中醫認為,飲食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保證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漢書·酈食其傳》所說:「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意思。飲食養生的目的在於通過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並通過飲食調配,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頗,從而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由於飲食為人所必需,而飲食不當,又最易影響健康,故飲食養生法是中醫養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推薦閱讀:

中華秘方----老年性痴呆
民間中醫秘方大全
糖尿病秘方
冬瓜籽等藥用秘方
治療噁心驗方-偏方驗方-中藥秘方園:噁心的治療

TAG:養生 | 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 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