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有多美好就有多殘忍
?
只做有深度的公眾號
深夜講個故事給你聽
第一次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大約是在十幾年前,忘了是精讀課還是影視欣賞課,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放的這部電影。
那時還很年輕,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維梅爾(畫家)和葛麗葉(女僕)的愛情上,深深震撼著,感嘆著這美好的愛情。當時想,如果他們能永遠在一起該多好!可以做到對維梅尓的妻兒完全忽視,即便是那麼烏泱泱的一大家子。
這次重看這部影片,我已不再年輕,懷裡還抱著咿呀學語的小老二,坐在遊戲墊上,四周玩具凌亂,滿屋子的人間煙火。
維梅尓和葛麗葉之間的愛,依然覺得很美,彼此強烈吸引但又拚命隱忍,因為得不到宣洩,更是讓人沉迷。
只是撥開這美好的面紗,赫然呈現的卻是一片千瘡百孔。人性這東西,真的沒有絕對的美與丑,有時兩者就是孿生兄弟,寄居在同一個人的體內,無法剝離。
所以這份愛,有多美好就有多殘忍。對維梅爾妻兒的殘忍。
維梅尓的妻子卡薩琳娜,是一位富家女,年輕時愛彈鋼琴,也曾詩情畫意。相信畫家與她有過真摯的愛情。
可誰又能敵得過生活粗糲,芳華易逝呢?
畫家的落魄與冷漠,母親的精明與算計,一大群孩子的嗷嗷待哺,使得她逐漸變得竭斯底里、面目猙獰。
看著自己的丈夫跟女僕眉來眼去,卻又無能為力。這種無力感,原版小說比影片刻畫得更加淋漓盡致。
原版小說是以女僕的視角來進行講述的。言語中,還是不經意地流露出輕微的得意。她畢竟是被愛的那位,又青春貌美,這就是她的底氣。而且,她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她才是畫家靈感的源泉。
瑪莉亞.辛為了讓自己的女婿順利作畫,不僅默認了畫家與女僕的曖昧,還不惜為他們提供條件,為女僕打掩護。
生活就是這麼殘酷,連自己的母親在權衡利益之後,也默默成了背叛自己的幫凶。
當妻子最終看到這幅畫時,她傷心欲絕地說:「太淫穢了!」
這麼驚艷的作品背後,是她的傷心與絕望。
影片的高明之處在於,盡量淡化對畫家妻子形象的刻畫。它不會告訴觀看者,以前畫家也熱衷畫過她……畫家不再畫她的真實原因,不是她不能理解他,而是她年老色衰。
小說給出的結局是,女僕最終與彼特結婚了,在市場上賣肉為生。期間,在街道上也有遇見過畫家,但是畫家從來都是對她視而不見。導致女僕都產生懷疑,畫家當初是真的愛她,還是自始至終他在乎的只是她的畫像本身?
十年後,畫家因病去世,在遺囑中,將這對珍珠耳環留給女僕。女僕從畫家太太手中取來耳環後,轉手賣給黑市,獲得二十個銀幣。
故事的結局就是這麼慘淡收場,令人唏噓不已,但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可見任何時候,打破舊事物再來建立新事物都實屬不易,更何況玄之又玄的愛情。
莞爾說:愛對於有的人來說是美好的,就如同葛麗葉耳畔那顆閃爍的珍珠,在愛的滋養下顯得如此美麗動人,但失去了愛的滋潤,它只是二十銀幣的飾品而已。
你以為唯美的愛情故事,殊不知背後有多少的不堪,徐志摩愛上林徽因,那首再別康橋據說就是徐志摩的寄情之作,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被津津樂道,但有誰會去注意徐志摩背後的女人張幼儀呢?
16歲嫁給徐志摩,為他生了兩個兒子,在次子出生時,徐志摩提出離婚,張幼儀一個人拉扯兩個孩子,在徐志摩風花雪月的故事裡沒有髮妻。
在我們看到種種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的時候,沒人會去看那背後的不堪,愛從來只是那床前明月光,看著雪亮,卻也會被烏雲遮蓋。
藝術欣賞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17世紀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的代表作品。被稱為北方的蒙娜麗莎。與同時代的男神倫勃朗畫風不同,維米爾放棄宗教、歷史題材,更願意貼近生活,更專註於市井百姓的日常,以家庭婦女的肖像畫為主,特別是忙碌的女僕。
更多文章目錄
她愛到塵埃里卻感動了小三
莞爾和她的朋友們
陪你喝茶聊天
聊得盡興請轉發
聊得不盡興請留言
你的參與對我們很重要
?
文章:莞爾 愛寫作,愛播音,文筆時而犀利時而婉約。
推薦閱讀:
※妝奩記 | 珍珠項鏈獨家指南
※精美的珍珠貝殼【極品美圖】
※珍珠豆腐小丸子做法
※珍珠
※她的兩床被褥秀了一萬多顆珍珠,還有幾件東西更值錢,但沒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