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湖北爭相開發南水北調中線漢江致污染加劇
08-02
2010年07月12日 12:13《新世紀》周刊【大 中 小】 【列印】 共有評論3條 割據漢江 密集的調水和梯級開發工程肢解漢江,滾滾一江清水或將消失 □ 本刊記者 宮靖 | 文 打開中國地圖,東西走向的黃河、長江雄踞中國南北;而南北走向、綿延1500多公里的漢江,幾乎勾連了兩大流域。 六七千年前,黃河流域文明和長江流域文明,正是在這一流域相融交匯,中華文明由此成型。此水與中華民族,皆名為漢。 是故,言及河流,中國自古有「江淮河漢」之說。漢江年徑流量達550億立方米以上,僅遜黃河100餘億立方米。其流域面積超過15萬平方公里,僅湖北省漢江中下游地區人口就有近2000萬人,GDP亦佔據該省的半壁江山。 更為難得的是,位於中西部地區的漢江,在近30年來與高速經濟增長相伴的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下,至今仍保有一江清水。正是特殊地理位置和難得的處子之清,才使得漢江擔負起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重任。 然而,也正是因為南水北調工程,漢江如今正面臨嚴峻考驗。 時值7月炎夏,位於湖北省省會武漢西北大約500公里外的丹江口,叢林盡綠。二次加高後的丹江口大壩橫斷漢江。壩的上游湖面,清翠平靜,沙洲點點;壩下水流亦清澈甘冽。按照規劃,四年之後,每年將有95億立方米的水從此處一路向北,經1000多公里,直抵京津二市——這項宏偉的工程,就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原本水資源就相對貧乏的中國華北地區,陷入前所未見的持續水危機中。調南方長江流域之水維持北方經濟,被認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出路。在南水北調工程所規劃的東、中、西三線中,西線由於反對聲音眾多,上馬與否仍未最終確定;東線則面臨沿線水質污染的嚴重威脅;惟有從漢江引來一江清水的中線工程,為京津冀豫各地翹首以待。 然而,作為水源地的陝鄂兩省,卻有著別樣的感觸。 實際上,作為漢江發源地的陝西省,本身亦為北方缺水大省,但不在南水北調工程受水省份之列。為解本省缺水之患,在南水北調工程推進的同時,陝西省也在力推引漢(漢江)濟渭(渭河)工程,即從漢江源頭調水入黃河最大支流渭河,以解陝西全省缺水燃眉之急;與此同時,陝西省還在漢江上游的幹流,進行七級梯壩開發。 陝西的這些工程,對於位於漢水下游的湖北省漢江平原來說,可謂雪上加霜。江漢平原是湖北經濟命脈所在,南水北調加上引漢濟渭,使得漢江水量大減,可能造成灌溉、飲水和污染等諸多難題。 同樣地,為了尋求補償,湖北省也在啟動引江(長江)濟漢(漢江)工程;同時也將在漢江中下游幹流,興建七級梯壩,逐次建壩蓄水,以期最大限度地利用漢江水,彌補水源的短缺。 如今,在整個漢江流域,數百座大壩已經屹立,為數眾多的水電站仍在建造。 每一項工程都會有自己的利益和考慮,但漢江只有一條。漢江之水,並非無窮無盡。漢江未來走向何方,存在無數變數;各種挑戰,卻已近在眼前,如日漸逼近的水污染,以及愈演愈烈的地方政府「水割據」。 如果這一切失控,億萬斯年的滾滾漢江,會不會被肢解、瓜分,最終成為失去生命力的一江死水? 陝西「引漢濟渭」 如果從2015年起,「南水北調」和「引漢濟渭」工程先後調水,漢江中下游將因此減少至少105億立方米的水量,相當於漢江年徑流量的五分之一 在距離丹江口大壩數十公里外的河南淅川縣陶岔村,施工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漢江之水,就將從這裡的南水北調乾渠渠首樞紐調出,通過數十米寬的明渠,一路逶迤北上。 歷經五年施工,丹江口大壩已從162米「長高」到176.6米。水庫的「體重」(即蓄水庫容),則由最初的174.5億立方米,增加到290.5億立方米。按照計劃,2014年汛期過後,丹江口水庫正式向南水北調中線供水,首期年供水量將為95億立方米。這一調水量,幾乎相當於黃河年徑流量(661億立方米)的六分之一。 根據國務院南水北調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下稱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布的數字,丹江口大壩以上(即漢江上游)地表水資源總量為388億立方米,扣除每年23億立方米左右的耗水量,水庫年入庫水總量為365億立方米。 這意味著,中線首期調水量已達丹江口入庫水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南水北調中線環評報告承認,首期調水後,漢江中下游流量將減少26%。水位顯著下降,不僅會導致大量取水灌溉設施報廢、水體自凈能力降低、航運條件變差,更有三分之一的魚類可能面臨滅絕危險。 湖北省多位專家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警告說,情況可能更糟。因為官方公布的上游地表水資源總量,是根據1956年至1990年間的相關水文數據得出。而1990年至今,由於上游生態破壞和氣候變化,上游地表水資源總量一直呈下降趨勢。雖然至今仍未有準確的官方統計,但有專家甚至認為降幅很可能已經達到一成以上。 此外,湖北還有另一層擔憂。按輸水總乾渠設計流量為350立方米/秒計算,其多年平均調水量,最高可達110億立方米。這意味著,如果北方缺水嚴重,中線工程必須做好每年可能多調10多億立方米的準備。 如果說,上述兩點負面因素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陝西省即將在漢江上游實施的引漢濟渭工程,則實實在在讓漢江中下游有如坐針氈之感。 所謂引漢濟渭,即在陝西省內引漢江源頭幹流之水,過秦嶺隧洞進關中地區的黃河支流渭河,以解渭河沿線西安市等4個設區市、13個縣城、8個工業園區的城市生活、工業和生態環境用水需求。 據本刊記者了解,該工程現已通過水利部審查,正在國家發改委立項進程之中。 陝西省主要領導在多次講話中聲稱,將「舉全省之力」推進引漢濟渭。陝西省計劃在年內啟動該工程,並在2015年,即南水北調中線調水的次年,正式開始調水。 引漢濟渭首期工程年調水量,亦是大手筆,高達10億立方米。而整個工程按15.5億立方米的調水量建設,其二期調水量將上升為15億立方米。 這意味著,從2015年起,漢江中下游將因兩大工程先後調水,減少至少105億立方米的水量。 在湖北採訪時,本刊記者注意到,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多以「雪上加霜」來形容引漢濟渭工程。 一位知情人士更是對本刊記者抱怨說,此前數年的引漢濟渭工程醞釀過程,無論是水利部還是陝西省,從未正式徵求過湖北省意見。直到數月前,在水利部的主持下,湖北省代表與陝西省代表才就引漢濟渭工程展開對話。對話中,湖北省代表表達了激烈的反對意見。 但對於陝西而言,上馬這一工程理由亦足夠充分。 漢江和其重要支流丹江,均發源於陝西省漢中和安康地區。總長1567公里的漢江,接近一半都在陝西省境內。丹江口水庫上游388億立方米年入水徑流量中,約有260餘億立方米也是「陝西貢獻」。 與水量充沛的陝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嶺(秦嶺)之隔的關中平原和陝北地區,缺水情形和整個華北地區別無二致。滋養省會西安的渭河近年不僅屢屢斷流,而且污染嚴重,地下水也呈嚴重超采狀態。 早在十多年前,陝西省就開始籌劃省內的「南水北調」工程。只需開挖數十公里秦嶺隧洞,陝南漢江水就可解未來數十年全省缺水之虞,無疑誘惑巨大。有人預測,未來該工程有望每年為陝西省帶來千億元量級的GDP,而工程造價不過170餘億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重溫南水北調
※(圖解)切斷台灣海峽,促進南水北調的思考
※中央第十五巡視組向南水北調辦反饋專項巡視情況
※南水北調:風水界驚天動地之事
※毛澤東與南水北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