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學講堂(920):元代名醫王好古

元代名醫王好古

王好古(約生於公元1200-1264年)字進之,號海藏,元代趙州(今河北省趙縣)人,曾經與李杲一起學醫於張元素,但其年齡較李杲小二十歲左右,後又從師於李杲,盡傳李氏之學。張元素強調臟腑辨證,重視分辨病變所在臟腑的寒熱虛實,李杲闡發脾胃學說,尤重脾胃內傷虛證的探討。在張、李二家的影響下,王好古又著重於《傷寒論》方面,而獨重由於人體本氣不足導致陽氣不足的三陰陽虛病證,另成一家之說。

自張仲景《傷寒論》問世以後,歷代醫傢俱奉為經典,進行深入研究。但是一般研究 《傷寒論》者多詳於三陽證而略於三陰證,《傷寒論》有關陰證的闡述並沒有受到醫家的重視。而且 承平之時「貴人挾 朔方鞍馬勁悍之氣,加以膏粱肥濃之養,故糝以剛劑,往往而中」)。致使醫者臨證「皆不言三陰」、「黜陰候不論」。王好古在臨床實踐中深感「傷寒,人之大疾,其候最急,而陰證毒尤慘。陽證則易辨而易治,陰證則難辨而難治」,更況臨證時單純之陰證、陽證並不多見。「病者虛實互見,寒熱交分,氣運加臨,脈候不應,苟或圭黍之差,已有 雲淵之失」。

因此,為使醫者臨證,「陰陽寒熱如辨黑白」,使人民「免橫夭以無辜,皆康寧而得壽 」,他耽嗜數年,搜前賢之嘉言,又驗之臨床,十年三易其稿,著成《 陰證略例》一書,以仲景溫里扶陽諸方證,及後世諸家有關陰證、陰脈的論述為其立論的依據,對陰證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做了詳細的分析和闡述,可謂 用心良苦。 王氏傷寒內感陰證說的提出,是基於他對「內傷三陰」的認識。其師張元素治 飲食內傷,曾根據氣口脈象分別三陰經受病而用消、吐、下之法。王氏受此啟發,悟得「潔古既有三陰可下之法也,必有三陰可補之法」。

王好古論內感陰證的病因,有內、外兩方面。外因方面,他以《素問·生氣通天論》 「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 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為據,指出陰證的形成與不知預防、 外感寒濕露霧之邪有關。指出:「陽氣出則出,陽氣藏則藏,晚陽氣衰,內行陰分,故宜收斂以拒虛邪。動筋骨則逆陽耗精,見霧露則寒濕交侵」。

王好古在張元素臟腑辨證及李杲脾胃學說的影響下,結合個人臨證經驗,繁引諸家之言,獨闡陰證之辨證治療,從而把散見於歷代著作中零亂而無條理的有關陰證的論述,整理髮揮成為具有辨證施治體系的一門獨特學說,這是中醫學理論在 金元時期的一大發展,對後世研究陰證有莫大的啟發。王好古論陰證,重視內因,不囿於傷寒外感之說,提出了內感陰證理論,並闡發了以太陰內傷虛寒為主的陰證學說,使陰證的辨證論治從傷寒外感陰證,發展到內傷雜病陰證,大大擴充了陰證的範圍,從而把傷寒學說與脾胃內傷學說有機結合起來。陰證學說既是對仲景學說的發展,又補充了東垣脾胃內傷詳論「熱中證」之未備。其主張溫補脾腎,對明清溫補學派醫家深有影響。

推薦閱讀:

改變觀念,改變人生
中國學論壇|西方模式遭遇危機,中國治理吸引力提升
射鵰英雄傳中的「數學」
中華醫學是自然國學的一大構成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