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應接納現代醫學檢測指標

中西醫以人類健康為目標,面對同一對象-疾病,各自獨立發展又互相影響。因此中醫有必要解放思想,兼收並蓄,把西醫檢測指標融入中醫辨證論治,通過長期努力,創造新中醫。

1中醫辨證應接納現代醫學檢測指標

當我們考察機體生命現象的異常情況時,不難發現,疾病狀態所反映的信息,不外乎自覺癥狀、他覺異常及理化指標與影像異常。中西醫醫學工作者長期致力於將這些異常恢復正常,治癒疾病。可事實上,中西醫都無法單獨解決疾病的所有問題。檢測指標是西醫與現代科學交叉滲透的科學研究成果,西醫已為此建立了相應的理論體系,並應用於臨床。而中醫理論卻很少或不能將其納入自己的範疇加以運用,即使運用,也往往回到西醫理論體系,缺乏兩者有機結合的創新。這就迫使現代的中醫教育和臨床必須系統完整地學習西醫理論,並面對病人的病情做出雙重診斷(中醫和西醫),即辨證又辨病,甚至於先辨病、後辨證[1]。這是中西醫結合或中醫現代化特有的醫學現象,雖然可以解決當下臨床診療的部分問題,但在實踐和理論上仍然機械、牽強,尚未找到內在的有機契合,如果中醫辨證接納了現代現醫學檢測指標,那麼中西醫結合或許會迎來新的突破,兩種醫學或許會得到較好的融合。所以,錢學森說:人體科學的方向是中醫而不是西醫,西醫也要走到中醫道路上來;周競昌也認為,中醫藥科技是世界生命科學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領域,中醫理論方法符合醫學發展方向[2]。現代中醫應該接納包括西醫檢測指標在內的現代科技,豐富和發展自己的辨證方法,這應該是中西醫結合的必由之路與發展方向。

2檢測指標背後同樣隱藏著病機

張仲景反對「各承家技,始終順舊」,強調真實客觀地「觀其脈證,知犯何逆」和「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疾病狀態的所有信息包括西醫的檢測指標背後均隱藏著疾病本質(病機)。所有的西醫檢測均是藉助有關儀器、試劑及其相應技術、方法,來延長和補充感官無法感知和捕獲人體疾病狀態的深層次變化的,如細胞、神經遞質、激素免疫乃至基因調節等,通過了解整體狀態下的局部變化,藉以判斷整體變化。這與中醫四診所收集的資料沒有本質區別,只會使中醫望得更遠、聞得更清、問得更細、切得更准。這些通過提高技術、改進方法取得的資料仍然須結合病人實際病情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準確結論。指標永遠只能代表局部,選准選對才可較大範圍地代表整體,進而揭示本質,如同預測地震要選取的觀測點一樣。如果對疾病所表現的異常指標不去接納重視,研究分析,僅僅依靠邏輯推理予以審證求因,就使得辨證施治缺少了現代科學元素的支撐,阻礙了辨證施治的創新發展,這不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

3宏觀辨證指導下的微觀辨證

縱觀現代中醫對待西醫檢測的態度,可分為3種模式:1種是以「鐵杆中醫」為主的經典學派。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事」,依靠「司外揣內」、「見微知著」的辨證基本功,能解決不少臨床問題。但他們很少或沒有精力刻意關注西醫檢測指標,解決疾病的辦法就是審證求因、辨證論治。隨著中醫病、證、症的改善或消失,指標異常的情況會隨之改善或消失。在他們看來,中醫的辨證已經完美,無須納入現代檢測指標。2種是現實條件下的中西醫結合工作者。他們主張中西醫共診共治,即對疾病的診斷,採用中西醫各自確立的病名證型、治則、方葯,兩套理論並列獨行,從中選擇最佳的有機組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明確要求中醫診斷後要有西醫診斷及檢測結果,西醫檢測指標應作為中醫療效判定標準之一。這就為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作了行政與學術上的規範。3種是中醫現代派。主張對西醫檢測要「拿來主義」,為我所用,納入中醫範式,賦予圖像、數據、指標的中醫學含義,尋找病機根源,總結規律。即所謂「微觀辨證」、或「辨證微觀化[3]」。3種模式並存於臨床,有明確的合理性,卻都存在缺陷。模式1由於沒有象西醫那樣關注局部或結構內部變化,仍然用古文化型態表述疾病概念,註定了對於疾病的病理狀態的預後較為模糊或至少沒有找到用現代元素和語言表達的路徑。模式2的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看似天衣無縫,相互取長補短,實則牽強附會。中西醫各自關於癥狀、體征、指標與病機之間及中西醫流派之間並不存在一一對應關係,加之理論體系及思維方式不完全相同,這種結合實際上是雙重診斷下的中醫加西醫。唯有將檢測指標納入自己理論體系,實現中醫理論與現代檢測指標對接,在宏觀辨證指導下賦予檢測指標中醫特性,經過臨床方葯反覆驗證,建立辨證的客觀標準,反過來指導臨床,才不失中醫思維的科學性,最有可能破解醫學發展的現實和長遠難題。

4中醫理論應與現代檢測指標對接

中醫和西醫同時起源於自然哲學醫學模式,可西醫在文藝復興後就引入了實驗和數學,用解剖麻雀的還原方法,認識整體和局部,使自然哲學醫學模式演化為生物實驗醫學模式,並與科技發展同步,容易與現代科學思維融合、滲透。但常暴露出對機體局部與局部之間、物質與功能之間、自然整體與合成整體之間屬性聯繫的特殊差異性和複雜多樣性認識不足的缺陷。中醫發展始終延續著自然哲學醫學模式,通過干預——觀察——再干預的人體實驗過程,提出假說,驗證假說,從而獲得對疾病本質的正確認識,構建出理論體系。但因理論仍屬古文化形態,概念表述表現出籠統模糊且有歧意等特點,與「現代科技掛不上鉤,語言和概念是兩套」[3],不易被現代科學接納。人體不但是開放的巨系統,而且是開放的複雜的巨系統,它比許多物理、化學的巨系統要複雜得多,複雜在於組成巨系統的子系統結構花式繁多且相互作用,功能既交叉又重疊。迄今為止的現代科學裡沒有一個理論框架能容下中醫[4]。顯然,現代科技或西醫不能解釋改造中醫,更不能用西醫理論研究中醫。只有中醫理論本身能夠理解運用包括西醫檢測指標在內的現代科技知識。中醫的「天人合一」觀、「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學說指導下的證候診斷是一個非線性的可以無限組合的複雜系統,組合的多樣性、系統性、複雜性由醫生根據病人病情的特殊性而使「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和「治病求本」成為必然,它是迄今為止唯一能揭示人體複雜巨系統生理病理本質的科學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醫理論是「源」,檢測指標是「水」。中醫理論是「根」,檢測指標是「木」。循此思路,應該努力尋找西醫檢測指標與中醫證、症、病之間的特異性與非特異性的有機聯繫,並進而找出指標背後隱藏的病機,發現和總結規律,豐富和發展中醫理論。中醫理論的「現代語言版」或檢測指標「中醫化」,能夠實現其與檢測指標的「無縫」對接,以豐富辨證論治。後者更符合醫學發展方向,並最有可能在中醫現代化方面取得突破。

5提高辨證論治的可靠性

辨證論治接納和運用現代檢測指標的工作可先從實踐或實驗觀察起步,而後上升為理論,走出一條中醫理論構建發展的新路子。當然,微觀指標是器官水平、細胞分子水平甚至基因水平的中醫「癥狀」,具有專一性、客觀性、微觀性等特點,與中醫證侯之間存在非線性和非線性對應關係,除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數據及臨床資料和研究方法外,應該充分運用中醫的「象」思維,並注意發掘中醫經典中辨證解決疑難雜症的經驗。對檢測指標的「象」作全面歸納概括,「象」以統數,以「象」盡意。「象」思維是以物象為基礎,從意象出發類推事物規律,解說、推衍、模擬宇宙萬物的存在形式、結構、形態運動變化規律,具有宏觀、動態、整合的特性。例如關於血液黏稠度指標與瘀血痰濁證的關係,既有「久病多瘀」、「怪病多痰」的泛義「象」的中醫理解,又有定性定量的「黏稠」物質「象」的西醫佐證。將其納入胸痹心痛證觀察,確定與正邪盛衰、虛實寒熱的關係,透過外在的痰瘀指標「象」,分析體內病理變化,辨證論治的可靠性增加了許多,療效評價會更加確切,檢測指標也發揮了中醫功用。事實上,至今尚未找到具有相對排他的某一或某些理化指標可以作為某一證候的判定標準[5],很可能是仍然使用了分析還原法試圖揭示「證」的物質本質的原因,而生命活動的動態性、複雜性是不可還原的。

運用中醫思維對檢測指標及相關癥狀、體征的「象」進行慎密觀察和精密徹悟,提出假說,爾後再驗證確認假說,揭示證與檢測指標之間的本質聯繫,構建微觀辨證理論,不僅是可行的,也是值得認真研究和探索的。實現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檢測指標「無縫」對接之時,也就是離中醫現代化不遠之日。

參考文獻

[1] 吳偉,卿立金.辨病為先,辨證為次[J].中醫雜誌,2010,51(12):1061

[2] 鮑艷舉.中醫的科學性[J].遼寧中醫大學學報,2008,10(6):77-125

[3] 沈自尹.微觀辨證與辨證的微觀化[J].中醫雜誌,1986,27(2):5557

[4] 錢學森.錢學森文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257

[5] 郭蕾,王永炎.論中醫證候中的複雜現象及相應的研究思路[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4,10(2):35

作者:王逢春

推薦閱讀:

如何管控各部門績效指標及目標值的合理性?
精品操盤線主圖指標【通達信】
糖尿病不應該有併發症,血糖等指標要控制多少?指標要多查一次?
各個月齡嬰兒生理指標
胖不胖可不是體重說了算,關鍵要測這 7 個指標

TAG:醫學 | 中醫 | 現代醫學 | 現代 | 指標 | 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