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十大教育新聞
人教版語文教材減少收錄魯迅作品引爭議耳旁2008北京奧運會的歡呼聲猶未散盡,時間已經步入了2009年9月份,我們即將迎來祖國母親的60周年華誕。在這不平凡的一年裡,中國教育經歷了眾多的風波與事件,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教育的種種弊端,更使我們深深體會到,教育變革勢在必行。2009,中國教育改革元年。網易教育點評2009年度中國教育大事件,與您一起關注中國教育。2009年度教育大事記之「語文教材減少收錄魯迅作品」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明顯減少,《葯》、《為了忘卻的紀念》等作品不見了,保留下來的只有《拿來主義》、《祝福》和《紀念劉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魯迅的作品真的過時了?北京師大附中一位老師坦言,「魯迅作品幾乎快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塊雞肋。」一時間,有人叫好有人唱衰,陪伴幾代人成長的魯迅作品,竟然在校園裡面臨尷尬的境地,是去是留,爭議不斷。[詳細]現象分析原因一:教育方式僵化魯迅若地下有知,對於自己的文章「連標點符號都要背下來」,會不會覺得「太痛苦」?魯迅的文章,代表著舊中國背景下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一種對黑暗勢力的勇敢揭露,一種對人性醜陋的批判,一種從民族劣根性引發的「恨鐵不成鋼」的怒火。就算被政治化為「戰鬥的投槍」,魯迅文章的核心仍然是觀點,而不是標點符號。也許,魯迅的文章被烙印上了太重的意識形態色彩,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僵化,魯迅的文章成了死記硬背的替罪羊。[詳細]原因二:語文教師水平尚待提高許多語文教師身邊除了「教學參考書」,最多也就是《讀者》這樣的「心靈雞湯」。為什麼學生害怕魯迅文章,要我看,還是因為很多語文教師講不清楚。沒有知識與思想的厚度,在講授魯迅文章時,自然只會搬來與五四有關的「啟蒙」、「民主」、「科學」、「革命」之類的「關鍵詞」。事實上,很多教師連對特定歷史真相與細節進行真實還原的能力都沒有,又怎能指望他們將魯迅文章融入到現代公民社會的政治與文化秩序中,來向學生傳遞與移植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精神給養呢?[詳細]原因三:順應時代形勢不同的時代,有自己特定的教材:教材的變化,往往折射出時代的變遷。這本無可厚非。時代在進步,每個時期作家的作品都代表著特定時代的文明烙印,魯迅作品不是萬能的,適當撤一些篇章,並不影響魯迅作品的精神分量,更不是將魯迅作品全都沉入故紙堆。順應時代的文化特點,適當撤下一小部分魯迅作品,並無傷大雅,這樣可以爭取選錄更多優秀的作家或作品,豐富中學生的閱讀範圍。 [詳細]
推薦閱讀:
※曝光十大女星令人匪夷所思的天價分手費(組圖)
※世界十大火山勝地
※維也納十大藝術類博物館
※古埃及十大奇異事件揭秘(圖)
※中國十大奇特村莊:生男生女可隨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