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周思源評新紅樓:止步於3座大山 留深深遺憾

周思源評新紅樓:止步於3座大山 留深深遺憾

止步於三座大山

——評新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

電視劇畢竟主要看故事情節推進與細節營造,看錶演和塑造人物形象,一切都要服從於此。由於製作方對重拍《紅樓夢》的艱巨性缺乏足夠認識,主創人員對《紅樓夢》的內容、精神與藝術風格缺乏深入理解,尤其是沒認識到劇本對重拍這部經典中的經典的基礎性作用,先下幾年功夫磨出一個優秀劇本來再開拍,卻在各種非直接製作事件上消耗了大量精力與時間,終於使2010版之前。

新版《紅樓夢》劇照。新劇在場景、服飾、道具、燈光等方面有可取之處。

遺憾是這樣煉成的

千爆萬炒始出來的2010年新版五十集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以下簡稱10版),終於在全國觀眾面前落下了帷幕。平心而論把《紅樓夢》拍到這個水平已經相當不易。場景、服飾、道具、燈光等方面都有許多進步,數十集各種短片在普及《紅樓夢》及相關傳統文化知識方面是一個重要創意和成功。

此片從籌備、開拍到上映歷時十年之久。製作方實力雄厚,拍過不少備受觀眾歡迎的片子。導演李少紅在《大明宮詞》等片中對傳統與創新結合進行過有益探索,廣受好評。主要青年演員超過萬里挑一,美術、作曲、服裝、道具、燈光、化裝、製片等均堪稱一時之選,還有一個各路專家組成的顧問班子,製作隊伍陣容強大。投資一再追加,豪華之極。但電視劇畢竟主要看故事情節推進與細節營造,看錶演和塑造人物形象,一切都要服從於此。自2010年6月一些省市電視台陸續播出以來觀眾批評聲不絕於耳,有的地方還沒正式放映,主創人員與媒體見面會的氣氛就「有點緊張,與記者的交流不算愉快」。(浙江日報2010年7月 16日)放映後「引來的罵聲超乎想像……幾乎被批得體無完膚」。(中華讀書報7月28日)各地都「大批特批,幾乎無人喝彩」。(北京青年報2010年8月 26日)9月2日北京衛視面向全國播出後,北京地區僅僅6天收視率就幾乎下降了一半。其實這是一個許多人早就預料到的結果。

主要是由於製作方對重拍《紅樓夢》的艱巨性缺乏足夠認識,主創人員對《紅樓夢》的內容、精神與藝術風格缺乏深入理解,尤其是沒認識到劇本對重拍這部經典中的經典的基礎性作用,先下幾年功夫磨出一個優秀劇本來再開拍,卻在各種非直接製作事件上消耗了大量精力與時間,終於使10版止步於三座大山之前。

他們為自己再增加了一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是《紅樓夢》本身極難改編。

沒有任何作品能像《紅樓夢》這樣禁得起反覆的品味式精讀和反覆的解剖式研究,讓中國人如醉如痴。《紅樓夢》故事雖曲折但並不緊張,情節雖跌宕起伏但幅度不大,情景眾多但範圍十分有限,動作變化少卻細膩微妙。《紅樓夢》的文化含量極高,許多景物、名字、題款都有深邃雋永的含義,大量詩詞曲賦對聯匾額對於推進情節、刻畫人物、留下伏筆起了重要作用,適宜慢慢地閱讀品味,很難以影視藝術手段在瞬間表現。《紅樓夢》中性格鮮明獨特的人物至少有四五十個,有的人物不過出場一兩次千把字,卻令人難忘,甚至成為一個文化符號。細節的藝術魅力在《紅樓夢》里發揮到了極致。改編《紅樓夢》最主要的困難在於國人對《紅樓夢》非常熟悉,而且這些重要情節、細節與人物形象在人們心目中已經定型,潛意識裡具有某種頑強的不可改變性。因此《紅樓夢》的可塑性大大小於而受限 (制)性則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優秀作品。重拍《紅樓夢》要求主創人員把握住這部偉大經典的基本精神和藝術特點,在這個框架內充分調動影視藝術手段進行再創作,否則就會走樣,就不可能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乃至認可。

第二座大山是已經有了一個成為藝術經典的87版電視連續劇。87版儘管由於時代局限在解讀原著上還存在一些結構性缺陷,但它那精湛的表演令無數觀眾折服,二十多年來被各地電視台反覆播映,重播率無劇匹敵。許多人都是通過87版才進入《紅樓夢》的藝術世界,開始閱讀原著,關注紅學,文字詮釋的多樣性已經由特定形象相對固定下來,彷彿寶、黛、釵、鳳、晴雯……的氣質與喜怒哀樂就是這個樣子,也只能是這樣。尤其是那情深意切令人蕩氣迴腸的音樂與《紅樓夢》詩詞堪稱珠聯璧合,成為87版高貴靈魂的一個重要基因。我本人就是在受到87版的強烈藝術感染後才開始寫紅學文章而誤墮紅海至今不得上岸的。從電視藝術改編的角度研究87版《紅樓夢》,只在放映之初有人涉及了一些,之後直到重拍前的十幾年間,幾乎再無人對87版從小說到電視藝術改編進行具有歷史與藝術深度的重新審視。而拍好新版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對87版的巨大成功經驗進行深入研究,從而實現新的攀登,而不是只看到它的不足。超越87版絕不是多花錢多炒作可以實現的。

有這兩座大山橫亘就足以讓拍新版者窮半生心力去翻越了,遺憾的是他們又千方百計地努力為自己增加了一座大山,就是多年來進行的過度炒作,從而大大提高了人們對新版的期望值。這種炒作至少從2003年初就已大規模開始,七八年來關於編劇、導演、選秀、拍攝、片花和幕後新聞的報道專訪車載斗量,時間之長、密度之大、轟動效應之廣,在中國文藝活動史上前所未有。尤其是2006年8月到2007年6月近一年的紅樓選秀,參加選手多達40萬,全國設10個賽區,眾多媒體連續大量報道,似乎重拍《紅樓夢》成功的關鍵就是選演員。本來就寄予厚望的人們胃口被吊得越來越高。其實87版總導演王扶林的團隊也曾在全國各地挑選演員,入選的基本上是各藝術院校、團體的人才,只有極少一些非重要角色例外。這次選出的「秀」大體上也沒出上述範圍,但浩大迷人的聲勢讓許多毫無表演基礎的少男少女美麗虛幻的明星夢片刻之間就被打得粉碎,白花了許多精力和金錢。可憐無數痴兒女,猶作紅樓夢裡人,最後入選的僅19人。

從2009年6月20日起又開始了新一輪炒作,幾個中國電視劇製作史上「最大的、最多的、最什麼的」等等,為面前那座高聳入雲的山峰不斷加石添土,進一步升高了本已高得幾乎不能再高的期望值。但幕後故事再多也不能代替作品本身的創造性再現,而許多人對這種過度炒作已經厭煩。製作方絲毫沒有察覺這種「物極必反」、「樂極生悲」的效果,而這正是《紅樓夢》的一個重要思想,繼續花樣翻新地爆炒。2010年又仿效奧運倒計時和世博倒計時來了個時間長達 100天的「新版《紅樓夢》電視連續劇上映倒計時」,不斷播出一個個新片花與各種拍攝花絮。結果轟動效應持續下降,炒作疲勞與炒俱增,為日後放映時批評聲迭起與媒體態度走向負面又埋下一批種子。

對劇本重要性忽視註定了

遺憾不可避免

導致10版《紅樓夢》不但沒能重鑄輝煌而且令人扼腕嘆息的結果,幾乎是在一開始確定編劇人選時就已經註定了的。正像一篇「推薦指數多達六星」的署名文章的大標題那樣,「就知道她們拍不好《紅樓夢》」。文章的「一句話點評」是:「……淺薄粗糙地對待一個偉大的經典,是要付出代價的,是會倍數級地透支你多年辛辛苦苦累積起來的信用的。」(北京青年報7月16日)

《紅樓夢》對劇本的要求比任何名著都高,被87版出色演繹之後改編難度進一步大大增加。編劇必須在儘可能吃透《紅樓夢》的基礎上根據電視連續劇的需要,結合影視藝術特點為情節、細節設計出一些具有啟發性乃至指導意義的文字來,為導演和演員施展才幹搭建一個結實的平台。導演與演員才有可能在發揮時既不違反原著精神,又不和87版的表演簡單地重複,從而給廣大觀眾帶來新的審美感受和愉悅。這確實十分艱巨,可是必須做到,經過努力也完全可以做到。

2002年夏初某日上午,我與幾位紅學家應邀出席重拍策劃會。早已過了開會時間,編劇——一位寫過多部成功的古裝劇、熟悉清代文化的高手——卻還未到。公司老總給他打電話,說路上堵車。於是我們先開會。十一點老總再打電話,說半途犯病了正在醫院。一些日子後聽說編劇換人了。

2003年2月一些報刊大幅報道編劇已寫出20集。我對這位總共只看過兩遍《紅樓夢》的作家如此高速深感吃驚。2月18日我收到劇本前6集徵求意見稿和後34集詳細提綱,審閱時間僅一天零一夜。劇本硬傷之多大大超出我的預料。

改編者根本沒有讀懂《紅樓夢》,連主要人物關係都沒弄清楚,輩分混亂,男女不分,姑表、姨表亂表一氣,稱呼、對話錯得一塌糊塗。林黛玉的母親是賈敏,劇本寫成賈珠。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寶玉叫寶釵「寶妹妹」,寶釵叫寶玉「寶哥哥」,他倆誰大誰小竟然連薛姨媽都弄錯了!賈政是黛玉舅舅,王夫人是黛玉舅母,黛玉是他們的外甥女,但王夫人竟稱她為「侄女兒」。從稱呼還可以發現改編者對於古人面稱、背稱的區別,自稱、謙稱以及不能隨便用名諱等都十分陌生。黛玉拜見外祖母時竟然自稱「林黛玉」,王夫人對黛玉說「你舅舅賈政」,她絕不會把名諱帶出來。薛姨媽在薛蟠、寶釵面前也不會用「我姐夫賈政之力」的說法,而是「你二姨夫之力」。也不會說「你表姐賈元春」如何如何,一是貴妃名諱不能隨便用,二是不會提「賈」。寶玉也不可能叫「薛蟠哥哥」,只會叫他的表字「文起哥哥」。黛玉的母親賈敏是寶玉的姑母,林如海為姑夫。但寶玉卻說「姨夫沒了」。改編者顯然不了解清代官制和《紅樓夢》中賈府的爵位,說「榮國公賈赦之弟賈政」如何如何。寧國府榮國府第一代是公,從第二代起依制就要遞降,通常一降就是好幾等。小說寫得很清楚,寧國府第二代賈代化雖然是京營節度使,已經降為一等神威將軍而不是侯,第三代因賈敬一心練丹由賈珍襲「三品爵威烈將軍」。因此榮國府第三代的賈赦也只能是三品將軍。劇本說「你的大舅賈赦是世襲了榮國公的銜兒的」,探花出身的林如海不可能犯這種低級錯誤。《紅樓夢》中明確說趙姨娘是「半個主子」,但劇本卻稱她為「下人」。類似錯誤在6集劇本中有幾十處。在總共40集中出自曹雪芹之手的前80回只佔23集,後40回的卻多達17集,說明改編者對《紅樓夢》認識上存在嚴重缺陷。

在劇本研討會上我鄭重建議:「寧慢毋濫,把本子磨得好一些。使它成為電視劇歷史上的一部精品,也為紅學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就像87版那樣,久映不衰。」如果第二稿仍然很糟,我就會向製作方建議立即更換編劇,因為只能蓋茅草屋的地基上不可能建成高樓大廈。編劇換人投資方雖然經濟上會有些損失,但這在全部製作費中所佔比重微不足道。不過後來我再沒有參與任何有關重拍事宜。製作方用非所人,當機不斷,決策失當,沒有認識到省了這幾個錢失去的卻是至少整整四年時間,貽誤的是一個十幾二十年才可能出現一次的重鑄經典的寶貴機會!據報載後來導演胡玫在遠離塵囂的黃山腳下改寫劇本。但原本子基礎太差而時間極其有限,即使胡玫全部精力都用上,也不可能將它改成好劇本。2007年下半年選秀完後一段時間胡玫退齣劇組。胡玫對古裝片大場面和細節的處理都十分到位,是一位難得的高手。她最終決定放棄鍾情多年且已耗費大量心血的導演大位,令人深感惋惜,不過對她來說不失為明智的抉擇。

劇本重任落在了九位年青寫手身上,還有一位拍攝本文學顧問和三位文學統籌,與劇本有關者多達十三人,惟獨沒有一向與導演、主演並列的「編劇」,看不出究竟誰對劇本創作負總責。這種大兵團作戰大躍進式的集體創作,早就被歷史反覆證明不可能創作出優秀作品來,何況時間這麼短,改編的是《紅樓夢》!

急於開拍,倉促上陣,

致使輝煌不再

李少紅就是在對《紅樓夢》及相關傳統文化缺乏比較充足準備又沒有一個出色劇本的情況下,於2007年過去了大半之後臨危受命接任導演的。雖然李少紅請紅學家給她上了一些課,自己又精心研讀《紅樓夢》數十天,但這點「惡補」對擔當導演長達五十集《紅樓夢》重任來說略強於杯水車薪,她只能邊設計,邊施工。10版不少問題就與對《紅樓夢》解讀失准有關。拍攝進行了6個月。對於一般電視劇來說,用這麼長時間不算少了,但這是《紅樓夢》!李少紅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消化原著,嚼透人物,選准演員,將最合適的人安排到最合適的位置上,小演員也根本來不及真正進入角色。

長近一年聲勢浩大的「紅樓選秀」給李少紅帶來了巨大困難,入「選」的「秀」們個個漂亮,卻未必人人合適。用吧,有些人明顯不符合其角色氣質;不用吧,自有難處。2008年1月起演員進行了5個月從形體禮儀到琴棋書畫的封閉式訓練。劇本發下來後李少紅開始讓大家研讀,但究竟誰演誰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她。蔣夢婕不知究竟會讓自己演誰,就把每個人物的台詞都背了一遍。直到培訓最後一天,才被告知演黛玉!(《中國婦女》2010年8期)李少紅的為難與倉促,演員揣摩人物的局促與艱難由此可見一斑。黛玉前身是西方靈河岸上絳珠小草修成的仙子,所以黛玉充滿靈氣,機敏過人。長得「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淚目。態生兩靨,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施勝三分」。(三回)外形基本特點是病、弱,最大的特點眉毛總是微微蹙(皺)著,胖臉型與黛玉的前世今生都不合,黛玉「蹙」的形似和機敏的神似都沒能較好地體現出來。寶玉的前世今生決定了他身上的「靈」與「痴」這兩個截然相反的個性融合在了一起,可惜體現得也不理想。賈母從眼神到說話口氣都太厲害,缺乏小說中的慈祥。晴雯後面演得不錯,但面對寶玉生氣要攆她出去,她竟然不斷大嚷大吼!其實這時她覺得自己對寶玉的一片痴情全然不被理解,非常傷心委屈,又極其擔心真被趕走,將永遠不能和心愛的人在一起,但「心比天高」的她不願求饒,就是在這種複雜心情下晴雯才又哭又叫。這是晴雯所有戲中難度最大的一場,導演和演員沒能正確把握住規定情景,令人惋惜。被許多觀眾批評而李少紅認為「很震撼、很現代」(廣州日報7月9日)的黛玉「裸死」鏡頭,反映了主創人員對原著的誤讀。李紈見黛玉快要咽氣,連忙叫紫鵑趕緊替她換上乾淨衣衾送她上路。因為舊時民間認為,人死後再換衣服等於是讓走在陰間路上的亡魂有一段時間裸體,大不敬且十分忌諱。

改編《紅樓夢》可塑性最小受限性最大並不意味著不能越原著雷池一步。恰恰相反,高濃度的藝術經典《紅樓夢》為各種層次的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欣賞、想像與再創作空間。改編者要善於發現與利用這種藝術空間為藝術移植和再創作開闢新的天地。其中之一是細節的活用、填補與延伸,87版的一大成功就在於此。

曹雪芹壓根就沒有具體寫寶玉、黛玉怎麼見寶釵。第四回寫道:「忽家人傳報:『姨太太帶了哥兒姐兒,合家進京,正在門外下車。』喜的王夫人忙帶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廳,將薛姨媽等接了進去。」然後老姐妹見面,拜見賈母,「合傢俱廝見過」。87版在「接出大廳」和「合傢俱廝見過」這十個字上進行了巧妙的具體化:喜不自勝的寶玉牽著黛玉的手從大廳快步迎出,見到款款進院的寶釵,三人站住互相對視。寶玉凝視寶釵,寶釵也微笑地看他。黛玉彷彿不經意地一眼看到寶玉神情專註喜從中來的樣子,心情十分複雜。寶玉注意到黛玉的表情,馬上抓住了她的手。寶釵看出了兩人的親密關係和細膩情緒,微微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不知道這是編劇設計還是王扶林導演的創造,這個沒一句台詞的場面極其生動地表現了三個主人公的微妙關係、情感與個性,全劇最重要的愛情線已悄悄起頭並開始伸展。這個畫面「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堪稱經典。人們之所以願意反覆看87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許多這樣禁得起咀嚼的畫面,它使《紅樓夢》內容更加豐滿生動,這正是10版特別欠缺的。要是認真摳起來,87版這裡可沒有「忠於原著」,但無人責怪編導,真正的「忠於原著」絕不是亦步亦趨。改編者就是要充分發揮自身藝術形式的優勢,將《紅樓夢》的高濃度藝術魅力表現出來,找回那些「失落」了的細節,放大粗看似乎沒什麼的幾個字中埋伏著的細節。總之,編導在將文學語言變成影視語言的過程中面臨著重要的藝術再創作重任。而這些都需要編導非常熟悉《紅樓夢》,正確把握它的精髓,儘可能多地了解它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將它成功地轉化為影視藝術。

場景的過度豪華不但浪費資金,而且有時會損害作品。《紅樓夢》中的瀟湘館很小,主要景物都寓意深刻。十七、十八回寫道:「……上面小小兩三間房舍,一明兩暗,裡面都是合著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從裡間房內又得一小門,出去則是後院,有大株梨花兼著芭蕉。又有兩間小小退步。後院牆下忽開一隙,得泉一派,開溝僅尺許,灌入牆內,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曹雪芹在這段短短的文字中用了五個「小」字,還有表示小的「一隙、一派(支流)、僅尺許」等詞語。核心是突出小。瀟湘館是大觀園八個住人的院子里唯一有水的,因為在《紅樓夢》里水象徵「女兒」,曹雪芹是將林黛玉作為女兒的傑出代表來刻畫的。林黛玉的前身是由絳珠小草修成的絳珠仙子,生命力十分脆弱,所以她住的瀟湘館很小,總共只有五間小房,連水也只是一條小水溝,而不是10版電視劇中有瀑布、小溪,院子很大。這樣的場景看起來很美,卻完全不符合曹雪芹的設計,不利於對人物命運的暗示。

10版頗有爭議的問題之一是劇中人物的年齡似乎太小了點,據說這樣做是為了忠於原著。古人壽命短,結婚時間普遍很早,男女十五六歲結婚十分普通。《紅樓夢》開始時寶玉是虛歲「十二三歲」,黛玉比他小,探春、湘雲更小,這四位相當於現在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寶釵來賈府第二年及笄,虛歲十五,現在也就上初一、初二。真要是「忠於原著」,那就只好請一幫小孩子來演。10版的寶黛釵等看起來都比小說中的年齡要大,並不「忠於原著」,所以兩面不討好。觀眾的審美尺度受到時代、社會的強烈影響。除了對《紅樓夢》有研究者外,很少有人會認真關注作品中人物的具體年齡。在現代觀眾眼裡,大家更能接受87版這樣年齡印象的演員,因為暗合了觀眾心目中的戀愛年齡。

適當地通過旁白做點必要交代,畫龍點睛,有助於讀者更好地了解原著,但不能以繁瑣的旁白來代替畫面語言。閱讀和看電視劇是兩種大不一樣的審美方式,彼此不能替代。電視劇無論改編得多麼成功都不可能取代名著文字給人帶來的反覆品味和深入思考。試圖通過大量旁白使沒有讀過原著者了解《紅樓夢》,既違背電視藝術規律,也不具備可能性。大量旁白不但顯得重複、累贅、拖沓,而且使一些重要而精彩的情節、細節——如王熙鳳弄權鐵檻寺,司棋之死——失去了時間。有的旁白原文連我這個研紅者都一時聽不過來,廣大觀眾聽何以堪!

好音樂可以豐富電視劇的審美內容,提升品位。作為大眾文藝形式的影視,音樂除了應當與片子的整體藝術風格相一致外,還要好聽易學。王立平說他領命後整整一年多始終沒寫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曲子來。忽然有一天他迸出了「天盡頭,何處有香丘」那句的旋律,一下子整個作曲的難題就突破了。沒有對《紅樓夢》的深刻領悟和這種水磨工夫怎麼譜得出令人陶醉的音樂!10版作曲者說:「『氛圍電子』最能營造出導演所需要的『夢』的迷幻、神秘感覺。」(北京日報 2010年9月9日)李少紅也說要在片中營造一種夢境與夢幻感覺。這恐怕是對《紅樓夢》的誤讀。曹雪芹雖然寫了不少夢,第一回就強調「此回中凡用『夢』用 『幻』等字,是提醒閱者眼目,亦是此書立意本旨」。但這裡有範圍「此回」限制,目的是為了突出內容和主題,而非「夢境與夢幻感覺」。《紅樓夢》絕大多數情境都現實得像生活本身,「迷幻、神秘感覺」的音樂和整個作品的風格很不協調。《紅樓夢》詩詞沒能通過音樂再次唱遍中華大地,令人嘆息。

就經濟角度而言10版《紅樓夢》取得了相當成功,據說在北京放映前投資已收回並有巨大盈利。但是在藝術上卻留下了深深的遺憾。能夠拍出藝術巨制來的投資者應該是有卓越藝術眼光具有較高藝術修養充分尊重藝術規律的企業家,在物色編劇、要求劇本、禮請導演、組建主創班底、遴選主要演員等方面,做出正確決策。在金錢與人才,投資與拍攝,戰略規劃與具體戰役戰術等發生矛盾時,找到藝術與回報的平衡點。這些年來出現了一些投資少,群眾愛看,評論家讚譽,回報率很高的影視片,一個重要關鍵就在於劇本非常出色,從而為導演、演員大顯身手提供了一個足以施展才幹的堅實平台。

有人問我:

《紅樓夢》還會重拍么?

當然。

什麼時候正式開拍?

十五年之後。

為什麼要隔這麼久?

需要冷卻。

什麼時候開始籌備?

現在。

為什麼?!

因為它是《紅樓夢》。

從哪裡入手?

劇本。

從現在就開始寫么?

當然不是。

(周思源)


推薦閱讀:

柴榮:中國歷史上的明君,正值壯年卻溘然崩逝,至今令人遺憾!
遺產與遺憾——漫議諾貝爾文學獎
臨終謬誤:人死前說出的遺憾最真嗎?
莫留遺憾渡今生
沒能兒女雙全,你會遺憾嗎?其實,這樣反而好處多多!

TAG: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