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廝殺:印巴戰爭中的海上決戰!

作者:ralph

1947年6月,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方案即按照「宗教特點」實行印巴分治,即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國家和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國家。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獨立(1972年1月10日東巴獨立成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次日印度也宣布獨立。由於印巴分治不可避免的導致原先的皇家印度海軍也要進行實力分割,分割時大體按照滿足印度對海洋和沿海防禦的要求以及滿足巴基斯坦對河流要求。總體來說,分割還算順利,當然雙方都不滿意最終的分配結果。最終,原先的皇家印度海軍海軍分配結果如下印度:1艘巡洋艦、2艘護衛艦、1艘小型護衛艦、4艘護衛艇、16艘掃雷艦艇、5艘快艇、4艘拖船和1艘調查船巴基斯坦:2艘護衛艦、2艘護衛艇、6艘掃雷艦艇、4艘快艇和2艘拖船當時,穆斯林主要在艦艇甲板工作,而軍官階層則以非穆斯林為主;這意味著新組建的巴基斯坦海軍缺少軍官,而印度海軍則缺少訓練有素且有特長的甲板人員。同樣,由於主要訓練設施在卡拉奇(3個設施完備學校:巴哈杜爾見習水兵訓練學校、喜馬拉雅槍炮學校、扎馬克雷達學校),而主要維修與造船設施集中在印度,對於兩個初創的海軍來說都必須投入大量資金加以克服,不過很有趣的是這兩個國家海軍在不到10年內都解決了這一問題。鏈接-皇家印度海軍最初起源於1612年成立的東印度公司艦隊,1686年主要基地轉移到孟買,1830年改稱印度海軍。1857年事變後,英國剝奪了東印度公司的統治權,而所屬海軍則在1863年被撤銷,防務移交給了英國皇家海軍。不過,為了完成非戰鬥任務,孟買分艦隊和孟加拉分艦隊相繼於1863年和1876年恢復,之後在1877年被重新命名為女王陛下的印度艦隊,設有東部和西部分艦隊,基地分別在加爾各答和孟買。1889年,艦隊裝備7艘魚雷艇,3年後又增加了2艘炮艇。1892年,她又改名為皇家印度艦隊。在一戰以及戰後的歲月中,艦隊基本沒有什麼發展。1934年10月2日,則是一個具有歷史性的日子,皇家印度海軍在孟買正式成立,此時海軍共擁有4艘護衛艇、2艘巡邏艇、4艘拖船、2艘調查船和1艘補給船。隨著二戰的臨近,海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39年9月,海軍擁有1908人,裝備5艘護衛艇、1艘調查船等;而到了1945年戰爭結束時,海軍達到了30478人,擁有了4艘護衛艦、4艘小型護衛艦、7艘護衛艇、14艘掃雷艦艇、150艘登陸艇、16艘拖船、輔助船隻32艘、各類小艇與汽艇245艘。

X

第一章初創成軍第一節印度海軍初建先來說說分到大頭的印度海軍。獨立之後的印度海軍擁有1.1萬人,主要艦艇有1艘巡洋艦(原「阿基里斯」號,到印度後改名「德里」號)與3艘護衛艦,最初的海軍司令也是英國海軍少將霍爾(John Talbot Savignac Hall),1年之後1948年8月15日被愛德華-帕裏海軍中將(William Edward Parry,擔任到1951年10月13日)取代。他與當時印度海軍最大的軍艦「阿基里斯」號巡洋艦很有淵源,1939年就在河床戰鬥中指揮過該艦。他的到來對於印度海軍有不小的作用,因為他不是孤身而來而是還帶來了一批資深軍官與技術人員。這些人大多數是退役軍官,他們重新受雇於印度海軍。之後這個職位先後由馬克-皮澤伊海軍中將、斯蒂芬-卡利爾海軍中將接任。由於印度在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因而海軍最高司令的名稱也換成了海軍參謀長。1958年4月,卡塔里(Ram Dass Katari)海軍中將成為了第一位印度海軍參謀長,結束了之前一直由英國人擔任的歷史。

關於海軍的發展方向,幾任海軍最高領導人都有各自的規劃。例如1948年帕里中將提出了10年海軍現代化計劃,設想引入2艘航空母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4艘潛艇以及必要的保障艦艇,之後在1950年航空母艦數量修改為1艘。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印度海軍得到了許多英國海軍的退役艦艇(比如3艘R級驅逐艦、1艘坦克登陸艦等)。而在海軍航空兵方面也組建了新的航空兵部隊,擁有了12架飛機。這一時期,印度海軍總體發展緩慢,且受到經費等方面的制約,在1955年之前,海軍預算只佔防務預算的5.5%以內,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0.09%。這個與此時的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在位期間1947年8月15日-1964年5月27日)有關,他是一個典型的大陸政策領導人。當然,他希望印度可以扮演更大的角色,並設想印度海軍能夠作為一支獨立的海上力量單獨對抗附近的亞洲鄰國。此時的印度與巴基斯坦關係還不算緊張,尼赫魯本人在1953年還訪問了巴基斯坦 。

20世紀50年代中期,印度海軍制定了新的擴張計劃,計劃從英國購買12艘護衛艦(2艘21型、4艘41型與6艘14型)和8艘掃雷艦等。第一批訂購合同1955年簽訂,計劃是3艘41型與3艘14型護衛艦,很快英國就轉讓了6艘掃雷艦。第二批合同計劃交付2艘21型、1艘41型與3艘14型護衛艦,然而由於財政困難以及印方對於巴方海軍大型水面艦隻的擔憂,認為目前引進的英國護衛艦重點過分在反潛方面,最終只訂購了2艘21型護衛艦。與此同時,1956年7月28日當時的印度國防大臣卡特賈向下院宣布將採購一艘航母(即1945年下水的英國尊嚴級「大力士」號,該艦於1961年3月交付印度海軍)。這一時期, 印尼海軍的迅速擴張引起了印方的高度重視(註:當時印尼總統蘇加諾與蘇聯關係甚好且迎合對方南亞發展戰略,在1959-1964年間,先後採購並轉讓得到了1艘「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18艘驅逐艦與護衛艦、12艘潛艇、12艘導彈艇、67艘魚雷艇與炮艇、21艘掃雷艦、17艘登陸艦艇、8艘輔助艦船)。當然,最初兩國關係還很正常,彼此海軍司令都進行了互訪還舉行了海軍聯合演習。不過從1963年開始,隨著印度尼西亞對尼克巴群島等一些島嶼提出主權要求,兩國關係開始惡化。同時,當時的印度尼西亞還與巴基斯坦和我國比較友好。對此,按照當時某些印度政客提法,「由於蘇加諾、周恩來和布托的剛愎自用和詭計多端,三國達成了拉瓦爾品地(註:原巴基斯坦首都)-雅加達-北京軸線,對印度東翼產生嚴重威脅」。不過話雖如此,印度海軍當時主要發展方向依然是阿拉伯海,特別是西巴基斯坦,而且巴方也與其一樣,兩國都把孟加拉灣放到了次要發展方向。

這樣,印度海軍實力急劇加強,到1965年戰爭前夕實力如下航空母艦1艘:「維克蘭特」號,艦載機為「海鷹」、「貿易風」和「雲雀」III巡洋艦2艘:「德里」號(原英國「阿基里斯」號),「邁索爾」號(原二戰艦艇)驅逐艦3艘:原二戰R級,新有3艘在採購中護衛艦13艘:50年代建造的有2艘21型(一流反潛艦艇)、3艘41型(二流反潛艦艇)、3艘14型(防空艦艇);其他為原二戰艦艇巡邏艇13艘:掃雷艦艇6艘:英國轉讓,4艘「圖恩」級,2艘「哈姆」級登陸艦艇2艘:輔助艦船3艘:當然印度海軍唯一沒有達成心愿的就是擁有潛艇,儘管先後與蘇聯、英國和美國交流,但相對爽快的蘇聯交付時間也在1965年戰爭之後。這個階段,印度海軍預算平均達到防禦預算的10%,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0.18%。

第二節 果阿作戰這一時期,印度海軍最大的作戰行動就是在1961年的果阿解放作戰中。這次作戰中,印度海軍幾乎悉數出動,參戰艦艇分為「水面行動戰鬥群」(1艘巡洋艦和4艘護衛艦)、「航母特遣部隊」(1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和4艘護衛艦)、「掃雷戰鬥群」(4艘掃雷艦)和「保障戰鬥群」(後勤艦艇)。海軍受領的任務是:封鎖莫爾穆岡和潘吉港口,壓制海岸炮兵,擊沉或拖住部署在這些地區的葡萄牙海軍部隊。根據印方的資料,海軍實際參戰有3個行動:奪取並攻佔安扎迪普島、擊沉葡方炮艦「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號以及在奪取第烏中的火力支援。不過對手的實力實在可憐,守軍一共只有5000人,海上力量只有1艘殖民地炮艦與3艘巡邏艇,空軍更是可憐,只有1架運輸機,雖說印度曾經認為對方有1個中隊的F-86戰鬥機。安扎迪普島的作戰基本類似演習,印方的登陸部隊一開始遭到了對方的抵抗,在護衛艦「特里蘇爾」號114毫米主炮開火後,葡方就升起了白旗。但當印軍登陸時立刻遭到對方的還擊,陣亡7人受傷19人。在附近的2艘軍艦立刻重新開火進行火力支援,而葡守軍堅持到第二天下午彈盡糧絕才投降。彼此之間唯一的交戰就是雙方水面艦隻的交火。葡萄牙的這艘炮艦是一艘老艦,建造於1934年,不過火力還是比較強大,裝備了4門120毫米主炮以及2門76毫米與8門20毫米火炮。葡艦的指揮官安東尼奧-達庫尼亞-阿拉加德決定戰鬥到底,拒絕投降。雙方在擁擠的港口展開了炮戰,印軍的「貝特瓦」號護衛艦114毫米主炮首先開火,由於擁有先進的火控系統,葡萄牙軍艦被直接命中。隨後,印軍的「比阿斯」號和「卡韋利」號也加入了戰鬥。最終葡萄牙這艘軍艦擱淺在道拉-帕烏拉碼頭附近海域,而葡方也在幾小時激戰後升起白旗。整個海戰,葡方陣亡5人受傷13人,之後葡方的這艘軍艦在1965年6月以77.1萬盧比賣給了拆船廠。而在奪取第烏的行動中,「德里」號巡洋艦起了一定的作用。當印度陸軍遭到葡方要塞火炮打擊前進受阻時,巡洋艦立刻用她的152毫米主炮壓制了對方火力,發射了66發炮彈。此外,她還擊沉了1艘對方的巡邏艇。當然,印方投入如此之強的海軍實力,有一個原因是錯誤的情報信息。當時印軍得到的錯誤情報顯示葡萄牙方面在果阿有4艘護衛艦,有強大的海岸炮兵與攻擊飛機存在,據說可能還有1艘潛艇,同時通往港口的航線還布滿了水雷。此外,印軍方面此時對於海軍的地位並不看重。儘管果阿是被海包圍的地區,但決策者屬於絕對的大陸觀。當陸海軍的指揮官都在新德里國防部辦公室外等待時,陸軍指揮官早就準備好了他的詳盡的作戰計劃,而海軍指揮官卻只是在行動的最後一分鐘前得到了作戰通知。

第三節 巴方海軍成軍反觀巴基斯坦海軍,根據其官方歷史,1947年7月12日海軍宣布成立,僅有92名軍官,需要增加到200名軍官和3000名士兵,海軍實力只有2艘護衛艦、2艘護衛艇、6艘掃雷艦、4艘快艇和2艘拖船等。與印度海軍相比,巴基斯坦得到了完整的岸上設施,即在卡拉齊附近的巴哈杜爾見習水兵訓練學校、喜馬拉雅槍炮學校和扎馬克雷達學校。同樣,最初的巴基斯坦海軍也留有深深地英國海軍烙印,27名英國軍官留在了皇家巴基斯坦海軍。此外,英國海軍在斯里蘭卡亭可馬里的海軍基地還為其艦艇進行改裝。這種依靠不僅僅是資深軍官和維護設施,包括在艦艇方面。最初,海軍參謀長傑福德少將(James Wilfred Jefford,原先的英國時代皇家印度海軍司令,他在這個職務擔任了5年半時間;1901年3月22日出生,1980年1月1日去世)在1949年2月1日規劃海軍五年計劃應擁有驅逐艦7艘、護衛艦4艘、掃雷艦艇10艘、潛艇1艘、快艇6艘、拖船1艘等,不過這個計劃在花了將近兩年才得到批准,不過此時首任海軍參謀長即將任期期滿並離開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海軍此時只採購了2艘老的驅逐艦(英國O級,1948年採購,原「昂斯洛」HMS Onslow號與「奧法」HMS Offa號,之後重新命名為「提普-蘇爾坦」Tippu-Sultan號和「塔里格」Tarik號)。冷戰的爆發使得巴基斯坦與美國的關係日益密切。1953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訪問了巴基斯坦,此後,巴方成為了美國的戰略夥伴。1954年5月19日,雙方簽署了雙邊防務協議,之後同年9月8日巴方加入了東南亞協商組織,並於1955年10月成為巴格達條約組織的成員。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先後從英美等國獲得巡洋艦1艘(「巴伯爾」號,原英國「蒂托」Dido級「王冠」號HMS Diadem)、驅逐艦8艘(3艘英國二戰O級,2艘英國「戰鬥」級-「海巴爾」號與「圓月」號,2艘英國Cr級-「征服者」號與「勝利者」號,1艘英國Ch級-「世界之王」號)、潛艇1艘(美國「淡水鯉」級「卡齊」號,租借)、掃雷艦艇8艘(美國轉讓)、輔助艦船4艘等(美國與義大利轉讓)。可以看得出,此時巴基斯坦海軍的艦艇相當一部分來源於英國,而昔日的「主子」對於向印巴雙方軍艦的轉讓協調的非常巧妙,巴方採購的巡洋艦「巴伯爾」號直到印方採購的巡洋艦「邁索爾」號一個月前才服役,而巴方的驅逐艦正好在印方第一艘新護衛艦到來後才正式交付。但總體而言,從50年代末期開始,巴基斯坦海軍建設受到了當時總統阿亞布-汗的阻礙。時任海軍司令的喬杜里得知總統決定將現役的「巴伯爾」號巡洋艦退役的決定後憤然提出辭職。

第二章 首度交鋒第一節戰前實力比較1965年9月的戰爭是雙方的第二次交鋒(注),也是兩個地區力量之間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對抗。衝突最初發生在3-4月間的卡奇邊界(卡奇沼澤地位於印度西部和巴基斯坦東南部一片廣大的鹹水沼澤地,在卡奇灣和印度河三角洲之間)對抗,儘管海軍尚未參戰,然而印度海軍的「維克蘭特」號航母已開始進行了部署,以便將人員和物資運送到新建成的坎德拉港口;當時,由於沒有有效的陸地鐵路與公路交通穿過古吉拉特-卡提阿瓦地區,它已成為印度在該地區作戰的主要保障基地。因此,在戰爭時期,卡提阿瓦半島成為巴基斯坦海空軍行動的共同目標也就不足為奇。註:雙方第一次交鋒是在彼此獨立不久的1947年10月爆發的克什米爾衝突。由於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尚待確定。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和防禦的需要,印巴兩國都很重視克什米爾。印度領導人尼赫魯認為:「沒有克什米爾,印度就不會在中亞的政治舞台上佔據一個重要的位置。」同樣,巴基斯坦總理阿里-汗認為:「克什米爾就像是巴基斯坦頭上的帽子。如果我們允許印度取走我們頭上的這頂帽子,那就會永遠受印度的擺布。」雙方針尖對麥芒的言語為日後長期衝突埋下了根源。這場衝突歷時1年3個月,巴方出動5萬人(多為部落武裝),印方參戰兵力2個師及若干土邦部隊,約4萬多人。衝突結果,印方控制了3/5土地和4/5人口,巴方獲得2/5土地和1/5人口,兩國至此結下了世代積怨。此時巴方海軍領導人是Afzal Rahman Khan哈桑(1959年3月1日接任,1966年10月20日離任),巴方公開資料對1965年戰爭中己方海軍準備工作大加讚賞,認為預先提前近1個月已開始作戰準備,「……8月,艦隊中的所有休假都停止,並準備可能的對抗。不久,所有可用船隻都已經準備就緒,且在幾天內向海上進發,以參加卡奇沼澤地作戰,該作戰是9月戰爭的序幕。……」

X

戰爭中,巴基斯坦海軍任務如下:卡拉奇港口的海上防禦;保持海上交通線暢通;為商船護航;保護海岸,對抗兩棲作戰;封鎖海運;在東巴基斯坦的江河作戰中支援陸軍。而印度海軍相比顯得估計不足,並未預料到巴方海軍早有準備。開戰時,雙方海軍實力對比為印度:1艘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13艘護衛艦、6艘掃雷艦艇、1艘坦克登陸艦、13艘大型巡邏艇、海軍航空兵2個中隊巴基斯坦:1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潛艇、7艘掃雷艦艇、2艘大型巡邏艇、沒有海軍航空兵這個兵種儘管印度海軍從理論上具有絕對優勢,然而實際情況是,印度海軍艦艇由於服役時間較長,許多正在維修或者改裝。開戰時,航母「維克蘭特」號與巡洋艦「德里」號在干船塢改裝,預計11月份完工。唯一可參戰的重要艦艇巡洋艦「邁索爾」號在孟加拉灣(因為8月與英國潛艇「機敏」號進行演習),與其在一起的還有1艘原英國R級驅逐艦「蘭吉特」號和3艘小型反潛護衛艦「庫克里」號、「吉爾班」號與「庫塔爾」號;2艘防空護衛艦「比阿斯」號與「布拉馬普特拉河」號在加爾各答;在孟買有1艘原R級驅逐艦「拉吉普特」號,在船廠改裝有1艘老驅逐艦「拉納」號與2艘新護衛艦「貝特瓦」號與「特里蘇爾」號;2艘老式護衛艦「戈達瓦里」號與「戈馬蒂」號在柯欽;在果阿只有2艘掃雷艦「坎納諾爾」號與「卡基納達」號;最不幸的是護衛艦「塔爾瓦爾」號在8月份完成了例行維護,迅速開往海上邊界科里港灣進行巡邏,然而發動機出了故障,不得不到奧哈緊急修理。鑒於形勢嚴峻,許多艦艇匆忙結束改裝,加入戰爭,同時一部分艦艇剛剛在孟加拉灣進行了2個多月的演習,造成問題不斷:巡洋艦「邁索爾」號只有一半鍋爐可以工作,最大航速從31節降到18節;護衛艦「比阿斯」號、「布拉馬普特拉河」號與「貝特瓦」號只能以15節航行,而不是額定的25節;已在改裝的驅逐艦「拉吉普特」號和「拉納」號只能取消原計劃,倉卒出海,只有1個鍋爐可用;護衛艦「貝特瓦」號在進行長時間全面改裝後,未經試驗匆忙出海,而護衛艦「庫克里」號與「庫塔爾」號不能出動。客觀評價雙方海軍實力,印方在防空與反艦火力上有優勢,一部分艦艇有較新反潛武器系統;巴方艦艇魚雷火力較強且保養較好。第二節 炮轟杜瓦爾卡Dwarka杜瓦爾卡位於印度卡奇灣,離開巴方海軍主要基地約有160海里。根據巴方判斷,港口內有早期空中預警雷達與雷達制導燈塔用於引導去卡拉奇的飛機,還有高頻引導探測器站用來引導印度的「堪培拉」轟炸機攻擊卡拉奇,另外鑒於該地離開孟買甚遠,足以引誘印度海軍進入公海,為己方「卡齊」號潛艇提供目標(當時,該潛艇已在孟買附近海域就位)。9月7日下午,巴方海軍總部向7艘艦艇發出命令,在距離杜瓦爾卡約100海裏海域集結,夜間執行炮轟任務,目標是城市設施與顯眼煙囪等目標。7艘艦艇依次是巡洋艦「巴伯爾」號(8門133毫米主炮)與驅逐艦(每艘4門114毫米主炮)「哈巴爾」號、「巴德爾」號(這2艘為原英國Cr級)、「勝利者」號(原英國「戰鬥」級)、「阿拉吉爾」號、「世界之王」號(原英國Ch級)、「提普-蘇爾坦」號(原英國O級「昂斯洛」號)。當晚,各艦艇都到達目的地,並在離開海岸4.7-5.2海里處通過炮瞄雷達制導在4分鐘內發射了50發炮彈;岸防炮兵的反擊被迅速壓制。完成任務的艦艇隨即向卡拉奇撤離,返航途中據稱擊落了幾架尾追的印軍飛機。根據巴軍說法,攻擊後,城內的軍事設施與鐵路建築都遭受嚴重破壞,同時擊中了彈藥庫,引起了沿古吉拉特海灣的恐慌,導致大批難民逃離這座沿海城市。當然印方的說法與似乎言過其實的巴方說法截然相反。「9月17日17時30分一些巴方艦艇化裝成商船在杜瓦爾卡燈塔以南拋錨,離海岸線很近,當時在此地沒有海軍基地或海軍艦艇。大約在23時35分,這些艦艇突然向杜瓦爾卡主要教堂開火,炮轟持續20多分鐘,發射了大約50發炮彈,但大多數炮彈落在了教堂和火車站之間,所有建築物都未受到破壞除了在火車站附近的候車室」。需要指出的是,印度海軍此時有1艘護衛艦「塔爾瓦爾」號(反潛護衛艦,裝備2門114毫米主炮,航速30節,屬於印軍當時較新型的艦艇)在卡提阿瓦海岸附近巡邏,由於發動機故障,不得不緊急修理。待修理後重新巡邏的時候,巴方艦艇早已過去並且已經開始炮轟杜瓦爾卡。當然事後印度某些海軍戰略家認為如果該艦不出故障,可以單獨消滅巴方杜瓦爾卡的艦隊,但這明顯低估了巴方實力。

第三節 潛艇「卡奇」Ghazi號做為雙方唯一的1艘潛艇,它的行動始終惹人關注與爭議。這艘潛艇原為美國古比級「蝙蝠魚」號,1963年美國政府批准租借給巴基斯坦4年。潛艇裝有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續航力達到11000海里。1964年9月該艇抵達卡拉奇。巴方資料顯示該艇在9月5日前已經停泊在孟買附近,以攔截「邁索爾」號巡洋艦及其護航艦艇。這些艦艇從孟加拉灣出發,到達柯欽,預期將要到達孟買,以加強印方海軍實力,因為航母與另一艘巡洋艦「德里」號都在孟買進行改裝。不過,同一資料提到,攻擊杜瓦爾卡結束不久,該艇已經在卡奇海岸附近海域巡邏,跟蹤了4-5艘護航艦艇,這些艦艇從孟買向卡奇海岸前進,但沒有攻擊它們,因為得到的指令是攻擊大型艦隻。令人奇怪的是,1艘在孟買南部停泊的潛艇,任務是攔截從柯欽向北運動的「邁索爾」號巡洋艦和其他護航艦艇,並沒有發起對敵方艦艇的攻擊,可能情況是該艇在該地區巡邏但由於對方反潛措施而不能採取更多行動。9月22日,巴方聲稱其發射了1條魚雷命中印軍護衛艦「布拉馬普特拉河」號(潛艇的服役記錄顯示對印度這艘護衛艦發射了4枚魚雷並監聽到3次撞擊聲),然而印度海軍少將薩蒂因德拉-辛格提及:當時印方早就有情報指出巴方的這艘潛艇在海上,並有可能部署在孟買海域附近準備進行作戰,9月9日,正從加爾各答向孟買行使的護衛艦「比阿斯」號在12時30分於孟買以南約40海里處捕捉到潛艇信號,在30分鐘內進行了2次攻擊,但目標丟失。13日,反潛護衛艦「庫塔爾」號與其姊妹艦「庫克里」號也捕捉到聲納信號並用深水炸彈進行攻擊,同樣未獲成功。17日,3艘反潛護衛艦在2艘驅逐艦支援下,對孟買附近4000多平方海裏海域進行了搜索且在21與22日都搜索到信號,不過攻擊再次未有效果,印方認為可能有一些深彈炸壞了潛艇的發動機。隨後這些艦艇一直守在戰位上,直到24日戰爭結束。為了駁斥巴方的說法,戰後印度海軍專門邀請在新德里的外國海軍武官參觀了停泊在孟買的「布拉馬普特拉河」號。事實表明,巴方潛艇在該地區的活動,不但已經成功約束了對方驅逐艦與護衛艦的大多數反潛活動,而且還設法躲避了獵殺,安全到達卡拉奇,這足以證明水下武器的戰略與戰術優勢,所以巴方更願意投入有限資金來加強這類武器也就不足為奇了。果然1965年戰爭後,巴基斯坦海軍採購了3艘法國的「桂樹神」級潛艇。

由於多種原因,雙方海軍基本未有遭遇,除了前文提及的潛艇,彼此戰果最大都在於扣留敵對方船隻與貨物。根據統計,印方扣留了3艘巴方船隻(載重噸位13980噸)以及在西孟加拉和卡恰爾的內地水道船艇與艇員,合計控制了30058噸載重噸位巴方船隻與4238噸巴方向其他國家出口貨物,另從23艘中立船隻上卸下了9789噸巴方貨物;巴方則扣留了3艘印方船隻(載重噸位2400噸)以及在江河水道的船隻3艘、汽船41艘與平底船126艘,合計控制了載重噸位13980噸及印方2407噸出口貨物,另在19艘中立船隻上卸下24187噸印方貨物。當然,印度海軍也並非無所事事。9月7日,「邁索爾」號巡洋艦與其他4艘護航艦艇在夜幕降臨前駛出孟買,進行防禦型巡邏,因為當時情報指出當夜孟買可能會遭到攻擊,但什麼也沒有發生。10日之後,西部艦隊實力得到了加強,擁有了1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7艘護衛艦以及1艘油船。11日夜間,艦隊起航進行巡邏,但「拉吉普特」號驅逐艦出現故障,不得不返回;12日,護衛艦「塔爾瓦爾」號又一次發生髮動機故障,不得不勉強回到孟買。實力下降的艦隊於9月18-9月23日在阿拉伯海進行了一次巡邏,意圖攔截可能會在卡提阿瓦海岸登陸的巴基斯坦部隊,當然沒有任何事情的發生。9月23日,雙方停火,相比海上的波瀾不驚,雙方在陸上和空中還是進行了激烈的交鋒,印方宣布巴方損失5259人,損失坦克471輛、飛機73架,自身損失飛機59架,失去了322平方千米的土地,獲得了1920平方千米土地;巴方宣布印方損失8200人,損失坦克500輛、飛機113架,自身損失飛機19架,獲得2602平方千米的土地。雙方海軍的首輪較量就這樣平平淡淡的過去了。由於雙方的最高決策者都缺乏對於海軍的重視,所以賦予海軍的任務都很少,自然海軍行動本身對於戰爭影響完全可以忽略。雙方海軍基本都是無所事事。印度方面,儘管航母和1艘巡洋艦停在干船塢處於維修狀態,但面對巴方基本沒有海上力量存在的孟加拉灣,印度海軍似乎也不知行動的目標與方向。同樣巴基斯坦海軍也是如此,除了炮擊杜瓦爾卡這一行動之外,從未有採取行動去破壞或者干擾印方的海上交通線。雙方的海軍都停留在其自己受保護的水域,不主動向另一方挑戰。只有巴方的潛艇使得印度海軍坐立不安,投入大量兵力用於反潛作戰中。

推薦閱讀:

印度洋洋流表明飛機殘骸可能來自MH370 | 科學人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科學家首次深入印度洋鑽探地殼:探尋生命信息
馬來西亞總理:MH370航班在南印度洋墜毀
張文木:印度洋是世界海權體系的中心

TAG:戰爭 | 印度 | 印度洋 | 印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