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傑先生董氏奇穴及傳統針灸研討題(第四回)
08-02
一、問:『體應針法』與一般之『刺五體法』有何異同?五體,指的是靈樞官針中的:凡刺有五,以應五臟?是嗎?答: 刺五體法一般系指《靈樞?官針篇》之五刺,體應針法包含《靈樞?官針篇》之五刺,但內容更豐富,以皮治皮治肺除半刺外上有毛刺;以脈治脈治心除豹紋刺外上有絡刺、贊刺;以筋治筋治肝,除關刺外尚有恢刺;以肉治肉治脾,除合谷刺外尚有浮刺、分刺;以骨治谷除輸刺外尚有短刺。也就是說不只包括五刺,還包括九刺及十二刺。 除《靈樞?官針篇》外,還包括《素問?刺齊論》及《素問?調經論》的內容。體應針法(或稱體應全息)主要內容有:一、以體治體(體體對應);二、以體治臟(體臟對應);三、以體治象(體象對應)。簡單說就是:一、以體治體(體體對應):包含有「刺五體法」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脈治脈;以肉治肉;以皮治皮。許多古人的經驗也與此相合,目前雖也能看到些零星的應用經驗,但整體性全面性的論述並不得見。二、以體治臟(體臟對應):可以五體治五臟,即《靈樞官針篇》中的:『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但亦很少見人提出具體全面之應用。三、以體治象(體象對應):這是本人擴大其對應治療範圍,以五體對應五行之象的擴大應用,例如以筋治風;以骨治寒;以肉治濕等…。則範圍更大。因而將此一大法稱之為體應針法。一般人之應用『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脈治脈;以肉治肉;以皮治皮』。多僅限於局部,如刺皮法刺患處的皮內,治療皮膚麻木疼痛等症;刺筋法在肌腱上針刺;刺骨法治療足跟骨刺,針照海水泉申脈等穴;網球肘刺肘髎穴,頸椎病刺天窗穴等;董氏竒穴許多用法雖與此相合,但董氏竒穴治療五體之病多在遠處取穴,效果更大,治療範圍更廣,不過老師並未對此加以敘述,一般人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個人加以綜合整里發揮,對於十四經穴及竒穴皆以此廣泛應用,進而使之成為一完整實用之系統理論。並將此一大法稱之為體應針法。 二、問:什麼情況,下三皇同用,什麼情況只用天皇副及人皇?聽說如果偏於補腎則以腎關為主向下三寸取地皇,偏補脾則以人皇為主向上三寸取地皇。答:一般用針以精簡為要,若病重則下三皇同用。有時為加強效果也可下三皇同用。若還有其他用穴,用穴不宜太多,則針天皇副及人皇兩針即可,甚至僅用天皇副一穴或人皇一穴即可,這就必須把天皇副及人皇的作用、位置、穴性及與周邊十四經穴的關係認識清楚。腎,脾,肝之陰陽皆虛,有很多人以為應下三皇倒馬同用,但有時也可用兩針或一針,不過人皇不可少,因為人皇在三陰交穴(脾肝腎之交)之稍上,脾肝腎皆治。至於偏哪裡治哪些病,我在一些學校的竒穴治療課程里講過一些,偏於補腎則從腎關向下三寸取地皇,偏補脾則從人皇向上三寸取地皇。這種講法只對了一部分,董氏竒穴範圍很大,內容很多。地皇浮動取穴有更深意義,浮動之間所夾穴位亦有特別意義。複習思考題先前已提出,請看看題目,留點空間自己思考,作更多發揮。三、三個三叉穴何以三叉三穴效果最大,怎樣取法?答:三叉三穴在手背第四與第五指縫接合處,略貼第四指,在筋下骨旁,握拳取穴(見 照片))。當液門穴前,刺入後穿過十四經穴液門、後溪、中渚及竒穴中白、下白、腕順一穴,並可透達腕順二穴,透過穴位之多,無出其右者。可以說透過滎俞原,又在筋下骨旁,上鄰小血脈,針之與筋骨脈皆有關,透達俞原穴之肉多處,與脾亦有關,又能健脾益氣。進針時緊貼皮下近針,與肺亦相應,為治療感冒之特效針。這種得天獨厚的有力地位,是其他三叉二、三叉一甚至別的穴位都無法比擬的。所以能治療許多疾病,諸如:感冒、頭痛、肩痛、五官科疾患、喉痛、耳鳴、心悸目赤腫痛、蕁麻疹、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疲勞、提神、重症肌無力等都很有效。本穴在三焦經上,透過腎與三焦通,也能補腎。本穴脾肝腎皆治,又能增加免疫機能,治療上述諸症確實有效。主治之病既多而有效,為個人常用十大要穴之一。 四、問:聽說穴位有空間性,也能進一步說明嗎?答:穴位的空間應用範圍較廣內容較多。這裡仍以五輸穴為例簡單說明: 1、「病在臟者取之井」,井穴能治神志病變及頭部病症。從﹝部位對應﹞之手軀逆對及足軀逆對兩法來看,手指尖及足趾尖可對應於頭頂,因此等同於百會、神庭等穴,是以井穴能治神志病變及頭部病症。神志病急救時最常用,其他神志病也常用,例如脾井隱白,配胃井厲兌能安神治夢靨不寧。 又井穴能開竅袪寒善治「竅病」,如肝井大敦能治陽痿;隱白(脾統血)配肝井大敦(肝藏血)能治崩漏急症。「井主心下滿」,井穴能治「心下滿」,即中脘痞滿。又,急症常見心下滿悶不通,邪實壅閉心竅,井穴能疏泄邪熱,開通心竅,故能治急症。2、「病變於色者取之滎」,「滎主身熱」『「滎」俞治外經』。這裡的外經與經絡有關,與外邪也有關,從全息對應來看滎穴對應於面目鼻喉,對原發性神經痛也有一定療效。3、「俞主體重節痛」,『滎「俞」治外經』。風濕及筋肉疼痛之病多取俞穴,所謂「滎俞治外經」, 一系指滎俞部位較淺,所以用治體表外感病,一是說滎穴、俞穴適於治療各經所過的體表和所屬經脈病變。歸納來說:俞穴對應於一、五官(詳見余之著作《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談太極全息與對應一章)。二、身體關節。三、半表半里(少陽陽明合病或兼病),也就是說能治療這些部位的病變。4、「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主喘咳寒熱」,經穴之五行屬性在臟屬金,金與發音有關,金與肺相應,與風寒有關。整體來看,經穴主治皆系與發音有關之器官及部位,主要是肺及喉舌口齒。5、「合主逆氣而泄」「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每一臟腑皆有其逆氣之病,皆可取該經之合穴治療。臨床常用尺澤治氣喘(靈光賦);足三里(胃經合穴)治療腹脹、嘔吐(大成、雜病穴法歌、百症賦)、定喘(席弘賦、玉龍歌、雜病穴法歌、行針指要歌);陰陵泉(脾經合穴)治心腹胸脅之滿(席弘賦、金鑒)。「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也是合穴臨床常見之用法,例如腸胃有關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陰陵泉等合穴。瘀血病也多再合穴刺血,如尺澤、委中、足三里等都是刺血要穴。至於「合治內府。」是說合穴適於治療體內各自所屬六腑的疾病。其實也包括了臟病。(二)、同氣相求五輸穴通過五行與臟腑有著相應的治療關係,這就是所謂的「同氣相求」。應用更豐富更靈活,內容甚多,以後再說明。 五、請問你對於台灣針灸四大派之看法?答:我在台灣執業針灸多年,從不知台灣有四大派,也不認為應該分派,台灣四大派之說似乎出於網站,網站上有人提出一個觀念或一句話,只要有個東呼西應,很快就成為一種時尚及流行。所謂網站之台灣四大派,其中所提的當然都是不錯的醫生。孫培榮在新生南路的診所我曾去過。他只在書中列出幾個用流注治病的病例,是否就可歸於流注派?修養齋之飛經走氣也就是感傳,七零年代我曾看過他表演,受體質環境等影響,未必每次皆能感傳。事實上台灣幾十年來有過不少針灸名醫,比前述好的醫生也不少,例如郭家梁就有不少學生,曹成章、林天樹等醫師皆有特色,還有易卦派之陳照亦極突出。這樣分派對他們及其門生並不公平。也不能說我寫了幾本董氏奇穴的書或因為是董氏門生就是奇穴派,我寫的十四經穴書籍比奇穴更早、更暢銷、更多,尤其臨床以五輸穴應用最多,這方面也寫過專書,又因為我用穴多采各種古詞賦歌訣之取穴為主。稱我五輸派或歌訣派的也有人在,這又怎麼說呢。在我個人看來以靈樞經之刺法如官針篇之九刺五刺十二刺等針法為主,取穴以五輸穴為主的的就可算是正統古法針灸。由於用穴精簡效宏,也可以稱為針灸的經方派。至於以針灸大成之經典歌賦穴為主的或可以稱之中古派;其他則均為後世派。但我還是覺得沒有必要分派,也不知怎樣詳細界限分派。 六、問:能簡單談談你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經驗嗎?答:好的,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機會很多,療效也好。我曾經在台北中國時報寫過一篇談三叉神經痛的文章,一周內就來了六七十位此症病人,可見 罹患此病的真是不少。三叉神經痛其部位在面頰及額顴部 , 主要為三陽經。特別是與足陽明胃經關係最大。陽明胃經與少陽膽經均循繞側頭面部 ,另外小腸經「…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之者,別頰上拙,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此一部分與三叉神經痛亦有密切關係。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特效穴很多,我個人習慣遠處針刺,基本上以1、後溪、大白為主,可取健側的大白穴(作治療針)及患側的後溪穴(作牽引針),或取健側的後溪穴配患側大白穴雙穴共治,效果都不錯。2、間而用側三里、腎關為主,效果也不錯。這幾組穴對治療三叉神經痛都是非常好的。三叉神經痛有時候非常嚴重,可是針刺起來可以馬上止住疼痛。一般兩穴即可達到鎮痛效果。取側三里之之機理及經驗:側三里穴介於陽明經(土經)與少陽經(木經)之間,善治木土不和之病,對於陽明經及少陽經之病變皆有療效,尤善治 陽明少陽兩經合病之疼痛,因此對於牽涉少陽陽明經之間的偏頭痛及三叉神經痛皆有顯效。若因情緒所致(木土不和即肝脾不和)或加重者,療效尤佳。若久病偏正頭痛及三叉神經痛,配腎關穴療效尤佳,一則久病入腎,針腎關可補腎,一則腎關在脾經上,透過脾與小腸通治三叉神經痛亦有效,如此雙穴相輔,療效尤佳。取後溪之之機理及經驗:後溪為小腸經穴位,小腸經「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之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這段經文指出頰顴鼻目內外眥皆小腸經所過,與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大致相合,經脈所過,主治所在,後溪為手太陽小腸經之俞(木)穴,俞主體重節痛,尤其是陣發性疼痛更為有效(俞主時間時甚之病),本穴五行屬木,與風相應,風之性常突如其來,三叉神經痛常突發而至,有風之突發性。因此本穴治療三叉神經痛甚為有效。取三間(大白)之之機理及經驗:三間為手陽明大腸經之俞穴,俞穴主體重節痛,為治痛最常用之穴位,頭面陽明部位與三叉神經區域有關。經脈所過,主治所在。本穴五行亦屬木,與風相應,風之性常突如其來,三叉神經痛常突發而至,有風之突發性。因此本穴治療三叉神經痛甚為有效。如系多年疼痛,中醫認為久病多兼腎虛,本穴再向前貼骨,即大白穴,大白穴接近第二掌骨側,屬全息點之頭點,因此亦為治療頭面痛特效點,刺之效果尤佳。取腎關之機理及經驗:腎關為脾經之穴位,治療本經脾經之病療效甚佳。透過脾與小腸通能治小腸病,小腸經循行經過三叉神經痛之部位,透過脾與小腸通,兼之本穴兼有土水二性,善治先後天能健脾益氣,補腎袪寒,治療三叉神經痛有效,久病尤宜用之。七、能談談你治療落枕的特效經驗嗎?答:落枕是極為常見的病,針灸治療落枕療效極佳。我們在臨床上常會遇到很多的患者,早上起來後就覺得脖子疼痛轉動不靈,牽扯著肩背都痛。多為酣睡時姿勢不正 ,枕頭過高或感受風寒外邪襲入經絡 ,致使氣血凝滯、筋脈拘急而成此病。臨床表現以頸項強直、疼痛為主(多表現為一側項部肌肉強直) 。患者自覺頸項強硬不舒 , 局部肌肉痙攣痛重, 觸之有明顯壓痛。頸部活動受限 , 活動時疼痛加劇 , 頭項可向一側歪斜 ,(頭斜向患側 , 下頷歪向健側) 轉頸時疼痛加劇並向肩部及上臂放射。這裡談談我個人治療落枕最常用的穴位。治療此病首先選用重子或重仙中的一個穴就可以,然後再加承漿穴,效果會非常好。疼痛偏脖子為主時,用重仙穴比較好,疼痛偏於肩部時,用重子穴比較好,脖子和肩部都痛時就用重子、重仙穴一起針最好,這時如再加承漿後,讓他活動活動脖子,效果會更好,馬上就會看到患者感覺疼痛減輕許多。早上起來肩頸背部疼痛的患者,馬上到中醫診所治療後,疼痛立刻消失的人很多。兩、三天才來的患者,通常針刺後也會好個八成。治療落枕還有很多穴可用,其他常用的特效穴有:內關外關束骨絕骨(懸鐘)支溝落枕正筋養老聽宮 風池陽陵泉 大椎後溪天井中渚 液門等,都是治療落枕有效的一針療法穴位(詳見即將出版之《楊維傑一針療法》)>為甚麼選用重子穴、重仙穴及承漿穴呢?當頸背肩有疼痛時,重子穴及重仙穴常有青筋浮現,既能反應病變,因此也能以之治療該病。此兩穴在肺經範圍,故治肺經呼吸系病及胸痛,透過肺與膀胱通,故治肩背痛。為治肩背痛之特效針。治療肩痛亦極有效,治療頸痛亦有效。可以說治頸肩背痛均特效,治療落枕更是速效。配承漿穴效果更佳。選用承漿穴之理由,是因為在古歌訣中,十四經治療項強最常用的穴位就是承漿穴,如《通玄指要賦》《玉龍歌》《勝玉歌》《卧岩凌效應歌》都以承漿穴為治療項強之首選針。承漿穴為任督手足陽明經之會穴,督脈入腦,任脈滋陰,陽明經多氣多血能調理氣血,具有較強的鎮痛及鎮靜作用,為治療神經疾患的常用要穴之一。而且這種針法是前後對應的關係,有以陰治陽(以任脈穴治督脈病,以口部對應頸部))的意味。餘三十 多年來以此治療落枕患者不下數百例,均有立竿見影之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孔子墓前的沉思:當傳統文化遭遇階級鬥爭理論
※傳統相法秘技:耳朵看相之《麻衣相法》
※傳統玉雕題材的寓意:五靈類題材篇
※被傳統經驗「綁架」的中國媽媽!
※德里達對海德格爾及傳統存在論的存在本原觀的解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