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雄志 | 醫聖張仲景之用心,走出巫術的中醫
吳雄志
1975年出生,四川眉山人。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治療科副主任,中國抗癌協會康復部副部。1996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1998年考入成都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碩士研究生。對中藥抗腫瘤複發與轉移、中藥逆轉腫瘤耐葯與原發性肝癌的綜合治療有一定研究。發表論文多篇,先後著有《中醫脾胃病學》和《腫瘤中醫治療及醫案精選》。視頻
一從「理法」到「方葯」的開拓張仲景在我們醫家叫醫聖,而在道家已經把他神化了,他屬於是神仙的範疇,你可以看到很多東方都在供著他。我對張仲景的看法是:中醫到了張仲景的年代,才能夠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像中醫最早的典籍《黃帝內經》不能夠稱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因為它有理法,沒有方葯,它處於道的層面,而沒有術的層面,沒有術的層面我們就沒有辦法進行操作。如果一個學科只有部分具備可操作性,那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學科。這個時候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也就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把《黃帝內經》道的層面通過術的層面貫通後,中醫才真正既有了理論體系,又有實際操作的體系,它具體講怎麼去治療,講方葯,所以說它的是方葯之祖。
那麼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一個很重要的和後世醫書不一樣的地方,因為《傷寒雜病論》中的方並不多,兩百多個方里常用的也就一百多個,但是它為什麼有這麼重要的意義?它跟唐宋的方書相比,有一個很重要的貢獻,提出的六經辨證的模型,這是中醫很特殊的一點,也是大家比較忽視的一點,從疾病模型的角度上來看,張仲景的工作是開拓性的,這是第一。二《傷寒雜病論》中的明線與暗線——第二,我們可以看到張仲景是尚方術的。在他《傷寒雜病論》那篇序裡面講的很多的話,當然有的人認為這篇序可能不是他寫的,或者這篇序言有一部分不是他寫的。序里他主要說了——中醫的理論非常複雜,一般的人很難理解,那麼我就直接開始給你講進方和葯,讓你們能夠理解。最後又說一句「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序裡面有很多矛盾的地方。
那張仲景另一個偉大的貢獻是什麼呢?他其實對方術很精通,但是張仲景的貢獻恰恰是把方術和醫學給了很明確的劃分。《黃帝內經》是被收錄進道藏的,我們道教信奉的黃老之學,在建教之初供奉的就是黃帝和老子,後來道教慢慢淡化了黃帝,到了魏晉時期是以老子為主,或者老子一氣化三清,就是原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自此就很少涉及黃帝的問題了。
但是《傷寒雜病論》沒有被收錄道藏,為什麼呢?因為它是一本真正的完全的醫書,即便它涉及到方術的問題,它都用暗喻,很隱諱地欲言又止。如果你不懂方術,你完全看不到書裡面另外一個層面的東西。所以我們在《傷寒雜病論》里可以看到兩條主線,一條明線,一條暗線。明線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家讀的《傷寒論》的世間法的範疇,而在它的暗線裡面還有世外法,有方術的東西,,也就是張仲景的《陰陽決》,當然這個已經失傳了,大家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傷寒雜病論》這本書,即便不懂方術,也基本不影響理解,除了個別地方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一點,整體上講,大家都能夠讀懂它。三走出巫術範疇的中醫張仲景最大的貢獻,第一,我覺得他構建了我們中醫學,六經辨證的生理模型;第二,他作為一個對方術非常精通的人,把方術和醫學做了很明確的劃分。因為醫學始終要從巫術的範疇中走出來,雖然說我們中醫把醫學和山、醫、命、相、卜的其他四術歸在一起,「山」出家的人,道士;「命」看八字的;「相」,看相的,比如《麻衣神相》;「卜」,打卦的,這些都是神職人員,他把醫生歸在神職人員的範疇。
但是西醫的醫生是不是神職人員呢?我們現代醫生穿的白大褂,其實是從基督教的長袍演化來的,最早西醫的廣泛傳播也是得力於基督教,它也是神職人員裡面分離出來的。
但是醫學畢竟不是宗教,它必須和宗教或者巫術有一個劃分,有一定的切割。所以我們經常講我們是「醫病不醫命」。命,那是宗教的範疇,我們作為醫生就看你的病,就說你的病,就治你的病,而張仲景作為一個對法術非常精通的人,他認識到這一點來撰寫《傷寒雜病論》我覺得他是非常高明的!
推薦閱讀:
※張仲景名方
※張仲景講「忌生冷」那水果該不該吃?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
※張仲景傷寒六經病與治法總則
※[轉載]試析張仲景活血化瘀治法與方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