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這座城之五:水灌晉陽與豫讓橋
太原這座城之五:水灌晉陽與豫讓橋
晉祠北一里有赤橋村,村以橋得名。赤橋還有一個流傳更廣的名字:豫讓橋。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豫讓義,不為二心,作《刺客列傳》。」
《刺客列傳》記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五位刺客,他們的故事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被太史公和後世所頌揚的剛烈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實質,正是豫讓所說的「士為知已者死」。
豫讓的祖父畢陽,是晉國有名的俠客,或許家族的遺風正是豫讓俠義與忠貞精神的來源。豫讓最初先後事奉過晉國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始終默默無聞,後來,他成為智伯的家臣,得到智伯的尊重和信任。
當時的晉國,四卿之間鬥爭激烈。趙簡子去世後,智伯迅速填補了權力真空,執晉國政,凌駕於其它三卿之上,驅逐晉出公,扶立了晉懿公。
智伯在貪慾的操縱之下,開始了兼并其它三卿的步驟。公元前453年,他以恢復晉國霸業為名向其它三家索要土地,韓、魏兩家迫於智氏的強盛,都交給了他一個萬戶之邑,只有趙襄子斷然拒絕,於是,智伯以此為借口統帥韓、魏兩家攻打趙氏。
國畫《水灌晉陽》
連環畫《東周列國志之水灌晉陽》封面
此時,趙襄子想起了父親的訓誡:晉國有難,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於是,他率軍避敵鋒芒,退保晉陽。
經過董安於、尹鐸的竭心經營,實行寬恤的仁政,晉陽不僅城堅壁厚,而且民無二心,,三家聯軍圍攻晉陽一年而未能破城。久攻不下,智伯借山洪暴發之機決開晉水沖灌晉陽,孤城晉陽陷入一片汪洋之中,洪水淹到離城頭三版也就是大約兩米的地方,城內一片澤國,灶膛內蛙蟲滋生,百姓只得懸釜而炊,沒有糧食吃的百姓甚至易子而食,儘管如此,卻民無叛意。晉陽危在旦夕之時,趙襄子家臣張孟談自告奮勇,深夜縋城而下,乘一葉扁舟潛入韓、魏兩家軍營,陳述唇亡齒寒的道理,趙氏滅亡之後,接著就會輪到韓、魏兩家。陣前倒戈與利益集團的重新組合竟然是如此迅速而又簡單地在一夜之間完成。
當智伯沉浸在吞併三家、獨霸晉國的美夢之中時,韓、魏兩家已經殺死守堤軍士,掘開另一側的堤壩,使晉水倒灌智伯軍營。在趙、韓、魏三軍的夾擊之下,智伯一敗塗地,傾刻之間從成功的巔峰跌入為千古訕笑的谷底,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另一個版本的《水灌晉陽》封面,封面主題是趙襄子怒斬智伯
智伯兵敗晉陽,身死族滅,死後還受到頭顱被漆成酒具的侮辱,豫讓發誓要為他復仇:「女為悅已者容,士為知已者死,智伯是我的知已,我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為智伯復仇以作報答,這樣才能在黃泉之下無愧於智伯。」
看過豫讓的話,我們應該明白,豫讓如此堅決地要為智伯復仇,不僅是盡臣子之忠,更是全知已之義,抱知遇之恩,就如同劉備與關羽、張飛之間,維繫他們情義的首先是兄弟之情,其次才是君臣之道。與其說豫讓是為主公復仇,倒不說他是為知已、為朋友復仇。智伯給了豫讓尊嚴,所以,豫讓要用生命捍衛智伯的尊嚴。
豫讓畫像
與《刺客列傳》中的其它四位相比,豫讓是唯一一位不存在政治目的的刺客,也就是說,他不象曹沫與專諸那樣能夠獲得絕好的機會,也不象聶政與荊軻那樣,有強大的政治勢力支持,為了斷這段個人恩怨,他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挑戰一個諸候國最初的開創者。
豫讓從此踏上了一條不歸之路,他化妝成奴僕潛入趙宮行刺,卻被衛士擒獲,趙襄子敬佩豫讓的忠義而將其釋放。行跡暴露之後,行刺更加困難,豫讓剃光了自己的鬍鬚和眉毛,向身上塗漆使自己長滿癩瘡,吞炭將聲音變啞。當他毀容之後,回到晉陽行乞,連自己的妻子都認不出來。在一本連環畫中,豫讓在街道上迎面碰到了自己的妻子,本想笑笑一走了之,但身後卻傳來了妻子的哭聲,豫讓忍不住返回來詢問,妻子說:「我看到你的牙齒,想起了我的丈夫。」於是,豫讓當夜用石塊敲掉了自己所有的牙齒。
但是,豫讓最終還是被他的一個朋友認了出來。在台灣的一部連續劇中,這位已經投靠趙襄子的昔日同僚是通過豫讓的背影認出的他。他的朋友流著淚說:「憑藉你的才能,如果去事奉趙襄子的話,他必定會重用你,等你取得信任之後,再尋找機會行刺,那樣不是很容易嗎,何苦採用這種辦法來摧殘自己呢。」豫讓笑了笑說:「委身去事奉別人卻時刻準備刺殺他,這是不忠呀。我當然知道這樣去行刺趙襄子很困難,但我卻不會有做一個二心臣子的羞愧。」
人藝排演的話劇《刺客》劇照,何冰飾演豫讓
人藝排演的話劇《刺客》劇照,濮存昕飾演趙襄子
智伯在晉陽之戰中,曾挖渠引晉水沖灌晉陽,這條水渠被保留下來灌溉農田,後人稱之為智伯渠,至今仍是晉祠的景點之一。為方便智伯渠兩岸的通行,趙襄子在渠上修建了一座石橋,因為水灌晉陽之故,反用五行相剋,以火克水,取名赤橋。
赤橋,這座原本極為普通的石橋,卻因為豫讓而揚名青史,引得無數後人來此憑弔懷古。
智伯渠
當年,豫讓就是在這座石橋下等待著趙襄子,等待著自己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輝的迸放。期待中的巡視車隊終於來到了赤橋,但是,趙襄子的馬卻突然受驚,趙襄子的第一反應竟然就是:一定又是豫讓!
豫讓又一次被衛士們擒獲,他坦然對趙襄子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埋沒臣子的忠義,而臣子為了忠義的美名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上一次你曾寬恕了我,普天之下沒有不稱頌你賢明的。今天我自當領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夠得到你的衣服並刺上幾劍,以實現我復仇的心愿,這樣我就死而無憾了。」
趙襄子被豫讓的俠義所震撼,當即脫下外衣以成全豫讓的志節。豫讓拔出配劍,跳起來大喊著連刺數下,「我可以報答智伯於九泉之下了!」說完之後,便自刎於赤橋之畔。
豫讓,與荊軻一樣,是一個失敗的刺客,但是,這一失敗的過程卻成就了豫讓的人格,實現了士為知已者死的人生信條,使他雖敗尤榮。
早就聽說過豫讓橋,也看到過相關的文字記載:歷史上的豫讓橋由砂石徹築,橋上勾欄圍護,橋西有觀音廟,供奉著豫讓塑像,門外南側牆上,嵌有清同治六年由劉午陽所書「古豫讓橋」石刻,旁刻清康熙年間知縣殷嶧所作《豫讓橋》:「卧波虹影欲驚鷗,此地曾聞手戡仇。山雨往來時漲涸,岸花開落自春秋。智家鼎已三分裂,志士恩憑一劍酬。返照石欄如有字,二盡臣子莫經由。」唐代的胡曾也寫過一首同名詩作:「豫讓酬恩歲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橋上行人過,誰解當年國士心。」
赤橋遺址,左側為古豫讓橋碑和赤橋石欄
唐代胡曾的《豫讓橋》
如今的赤橋村,已是一座歷史文化名村,悟圓寺、蘭若寺鐘聲依舊,一批歷史民居散落在官道兩側的巷陌之間,清末舉人、《晉祠志》作者劉大鵬的故居外,「父子登科」的牌匾光耀門楣。
赤橋村口,一位村民告訴我,進村之後,看見大槐樹,也就找到了豫讓橋。沿路前行不久,便見到一株參天古槐,樹下閑坐著十幾位村民,向一位村民詢問豫讓橋的位置,他指著自己的腳下說:「這裡就是豫讓橋。」
雖然早就知道豫讓橋毀於1958年,但不曾想到竟然沒有留下任何遺迹。因為水利改造,晉水北河,也就是晉祠外的智伯渠改走暗渠,渠道便被鋪平,殘存的豫讓橋也就被埋入了地下。
大槐樹後有一個小院,院牆上釘著一塊鐵牌:豫讓橋遺址,落款是晉源區政府。小院就是書中所說的觀音廟,推開虛掩的大門,昏暗而雜亂大殿里,豫讓的塑像寄居於一角,有如他當年潛伏於橋下等待生命中的最後一擊。
一位村民告訴我,豫讓橋的一段石欄杆現在仍保存在一農家小院內,我沒有去看,因為能不能看到這些並不重要,來到這裡,彷彿是故地重遊,感受依舊,只不過已不再是兩千五百年前的舊模樣。END
《太原這座城》系列
回復「01」,閱讀:太原這座城——是否也是你眼底心底的母親城
回復「02」,閱讀:太原這座城之二——晉祠流水憶先賢
回復「03」,閱讀:太原這座城之三——穿越城市的河流
回復「04」,閱讀:太原這座城之四——晉陽始肇與絕代奢華
《決戰太原》系列
回復:「決戰太原1」,閱讀《決戰太原之一:徐向前與閻錫山的恩與怨》
回復:「決戰太原2」,閱讀《決戰太原之二:薄一波與梁化之的合與分》
回復:「決戰太原3」,閱讀《決戰太原之三:當年鏖戰血未乾——炮火中倖存的戰爭遺迹》
回復:「決戰太原0」,閱讀《1948年美國記者鏡頭下被圍困的孤城太原》
赤橋村古槐,此處即為豫讓橋遺址
赤橋古槐後的觀音廟
觀音廟內的豫讓塑像
保存在觀音廟內的古豫讓橋碑
赤橋村街景
赤橋村的劉大鵬故居,門外懸掛著《父子登科》匾
《晉祠志》作者劉大鵬故居
赤橋村蘭若寺
赤橋村修繕中的悟圓寺
推薦閱讀:
※「它」真的老了嗎?錯,太原老軍營不「老」
※誰說中國歷史上就一位女皇帝了,明明還有她們......
TAG:太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