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國勝利」和「聯合行動」
20世紀中的兩次世界大戰的客觀結果之一,就是導致世界各國、特別是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各國對於國際戰略的重視,從而使資產階級的國際聯繫加強。其表現形式如:歐洲共同體的建立、跨國公司及國際刑警組織的建立。
這種客觀形勢對於馬列主義基本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共產主義革命的勝利,依賴於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的聯合或共同行動。
列寧則根據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帝國主義鏈條的薄弱環節上的一個國家範圍內首先獲得勝利。
由於社會主義陣營的產生,傳統馬克思列寧主義通常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結論作為「過時」了的理論。
然而,列寧所經歷的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其認識同樣受到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局限:其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基本上就是歐洲大戰;其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僅僅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是:產生了社會主義的蘇聯。從而證實了列寧主義的正確性。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自蘇聯參戰時起,戰爭的性質就發生了質變:它由帝國主義黑吃黑的戰爭轉變為世界民主力量的反法西斯戰爭。由此產生了社會主義陣營。它進一步證明了列寧主義的正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兩個方面促進了國際資本聯繫的增強:一方面是:戰爭的規模使世界認識到: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逃避世界的格局;另一方面是:社會主義力量的崛起加強了資本主義各國對於共產主義的威脅的感受和認識。兩大陣營的產生,恰恰也是這種感受和認識的一個結果:在戰後的東西方之間降下一道 「鐵幕」。
在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聯繫加強的同時,無產階級的國際聯繫還遠遠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甚至這種聯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還未被無產階級普遍地認識到。而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所肯定的共產主義革命成功的決定性條件。
由於上述情況,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第一,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聯合行動」的思想和列寧關於「一國勝利」的思想同樣都是正確的。前者適合於共產主義革命最終獲得勝利的條件;後者適合於社會主義革命起始的進程。
對於列寧主義的蘇聯和毛澤東思想的中國、以及二戰後的社會主義陣營,馬克思已經論及。馬克思稱它們是「地域性共產主義」。並指出:交往的擴大,每日每時都在消滅「地域性共產主義」。可以說,這也是帝國主義「和平演變」之所以可以獲得成功的基本原因。
第二,共產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是一個科學問題,它不是依無產階級的願望可以短期到來的。它主要受到以下幾個客觀條件的限制:
1、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和國際聯繫、國際團結的加強。
這主要是由當代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發展狀況決定的。同時,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狀況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資本主義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
資本主義將消滅一切閉關鎖國,消滅世界經濟、政治的民族性,從而造成在全世界只有兩大階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生存條件。這就是無產階級國際聯繫或國際聯合的客觀條件。
第一,無產階級的生存條件尚未國際化,還存在著巨大的民族差異。所以,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中還大量存在著嚮往資本主義的人們,他們需要資本主義來殘酷教育。這個教育沒有完成,共產主義的勝利是不會到來的。
第二,投之亡地而後存,置之死地而後生。無產階級是一個絕處求生的階級,其革命性亦源於此。革命是無產階級自己的事情。它不革命,別人叫喊是沒有用的。
2、從「一國勝利」到「聯合行動」這一過程的時間是以「1」為條件的。因此,這一過程也必然呈現為極其複雜的局面。
社會主義國家並非是一勞永逸地完成並確保了社會主義的勝利,它還面臨著帝國主義扼殺或和平演變,以及修正主義從內部腐蝕瓦解的問題。
由於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較為落後的國家獲得勝利,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和政治方面的發展不夠充分,在該國土壤中及領導集團中都留有舊社會的痕迹,階級鬥爭與國際震蕩都將威脅著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
馬克思恩格斯是偉大的科學家、戰略家。他們創立的共產主義學說是完整的科學體系。它涵蓋了人類社會形態演變的宏觀歷史運動。列寧和毛主席的出現,不僅沒有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反,恰恰證實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正確。
對於那些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和毛主席堅持「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他們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所以,「一國勝利」乃是通往「聯合行動」的進程中所必然要經歷的現象,它加速了無產階級革命最終勝利的到來。
3、資本主義強大的宣傳輿論工具的威力,利用物質利益對無產階級進行分裂、瓦解,無產階級低下的文化與政治素質——這些都嚴重地阻礙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形成和加強,破壞著無產階級的團結。因此,無產階級還必須接受來自於官方的文化教育和來自於社會現實的政治教育,即還必須接受資產階級的教育。雖然這將是一個長期的、痛苦的過程,卻也是一個必然要經過的過程。
1989年3月3日
推薦閱讀:
※[原創]關於權力
※關於艾滋病你需要知道的這些常識!
※玄吉居士:關於陽宅坐向的確定及判斷的技巧方法
※關於「開悟」作者:一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