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告訴我們土豆將如何拯救世界
。。馬鈴薯的故事要從大約8000年前說起,那是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海拔3800米處的的喀喀湖附近,也是玻利維亞和秘魯交界處。研究表明,至少在7000年前首批進入南美大陸的狩獵者和食物採集者開始馴化湖邊生長繁茂的野生馬鈴薯。而相傳在中國人口史上,清代康雍乾時期曾出現過人口激增的現象,於是土豆、甘薯等便在此情況下被引入。土豆在我國北方被看做糧食作物,但在南方一直被當做蔬菜,總體而言一直以來作為糧、菜、飼兼用。
。。在這數百年里,土豆因其顏比較草根,而脾氣又綿(能燉、能烤、能炒、能燜、能炸)所以積攢了諸多人氣。在其成功上位後,便有粉絲曆數她多年來的政績,如酸辣土豆絲、熗炒土豆片、美味土豆泥、香辣干鍋土豆、地三鮮、土豆粉蒸肉……
。。土豆不僅在中國名氣頗甚,事實上在牆裡牆外,她都很受追捧。在法國,人們人對土豆情有獨鍾,像法式燴土豆、拉特萊克乳酪土豆、 乳酪焗土豆、 土豆泥乳酪等等菜色不勝其數。
。。而在美國,土豆通常被下油鍋,成為薯條、薯片等。在英格蘭,土豆也成主糧,像土豆餅、土豆、炸土豆等都是日常所食。
。。在西班牙、德國、俄國等國家,土豆都扮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舌尖菌深覺,她在不知不覺中建構起了自己的土豆共和國。
土豆拯救 世界
。。土
其貌不揚的土豆從南美殖民地鄉野流入歐美各國,再到中國。陪伴人類度過戰亂與饑荒,從「窮人的麵包」變成城市人健康食譜上的新寵。甚至有專家認為,「在未來世界出現糧食危機時,只有馬鈴薯可以拯救人類」——時間最終讓人類認可它的價值。
土豆在中國幾乎是是擁有名稱最多的食物:土豆、洋芋、山藥蛋、地蛋、土豆等,各地叫法不一。然而它的起源卻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
。。
土豆從南美洲走向世界,得益於西班牙殖民者,他們首先將土豆作為「戰利品」帶回歐洲。一開始這個外來的物種並不受待見:被當做奇花異草種在花園裡;因長相醜陋,加上食用方法不正確等原因,它還被人們誤認為有毒、致病。圖為法國人帕蒙蒂埃(Antoine Augustin Parmentier)向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展示一株土豆苗。帕蒙蒂埃發現了土豆的美味及各種長處,並加以推廣,可以說是土豆在歐洲的「伯樂」。
。。
土豆作為食物的巨大潛力還是被慢慢挖掘出來。1574年,西班牙侵略軍包圍荷蘭海濱城市萊頓,被圍困城中的人們飢腸轆轆。戰爭勝利之後,他們找到了西班牙艦隊留下的食物:土豆,胡蘿蔔和洋蔥,只好把這三種食物一起煮熟充饑,結果發現美味無比。獨立之後,這道菜便成為了荷蘭「國菜」Hutspot ,如今仍是荷蘭人餐桌上的常見菜品。
。。
凡事都有個過程,被少部分人認可後,土豆仍沒有被廣泛接納,在歐洲不少地方,土豆只被用來當做動物飼料和饑民的食物。1885年,荷蘭畫家文森特·梵高創作的油畫《吃土豆的人》就描繪了貧困農家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吃土豆的景象。
。。
只有愛爾蘭人是例外。愛爾蘭是最早廣泛接受土豆的,連年的戰爭、貧窮、人口過多及土地的貧瘠,使得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擁抱了這種植物。但成也土豆,敗也土豆。由於物種單一化,1845年,「土豆晚疫病」大爆發,引發愛爾蘭大饑荒,近百萬人餓死,150萬人逃亡美洲。至今,愛爾蘭裔美國人仍佔到美國總人口的10%以上。圖為愛爾蘭都柏林反映大饑荒的街頭雕塑。
。。
事實上,土豆最早開始在美國種植,也是由愛爾蘭移民帶去的。圖為美國1908年推出的一套明信片當中的一張,在這張合成的照片中,土豆變得巨大無比。同一系列的還有玉米、洋蔥、捲心菜、魚等。可見土豆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了。
。。
土豆在營養上並不亞於其它穀物糧食,還含有膳食纖維、多種氨基酸、豐富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8倍左右。而在種植上,也比其它穀物產量更高,適應性廣,易於種植和管理。這使得它得以迅速實現自己真正的價值。圖為1930年,英國一對牧師父子在檢驗他們所種出來的土豆的大小。
。。
土豆曾被稱為「窮人的麵包」,的確如此。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土豆不止一次成為物資貧乏時人們賴以生存的救命糧。圖為1945年8月6日,戰後的柏林,民眾排隊領取土豆配給。
。。
在滿足了人們基本的充饑需求之後,土豆的美味也逐漸被發掘,做法也多樣起來。圖為1949年3月26日,英格蘭足總杯半決賽賽場之外,賣烤土豆的小攤旁圍滿了人。
。。
真正將土豆推向全世界的恐怕非美國莫屬了。1951年,瑪麗蓮夢露穿上愛達荷土豆麻袋製成的超短裙,堪稱最性感的土豆代言人。美國愛達荷州盛產土豆,產量為全美之冠,有「土豆州」之稱。這幅照片後來被收藏在美國愛達荷土豆博物館。
。。
作為支柱產業,土豆在愛達荷人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2014年12月20日,美國愛達荷州舉辦的大學生橄欖球比賽,獎盃中裝滿了土豆。
。。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通過遍布世界的美國快餐連鎖店,薯條開始流行起來。在大眾眼裡,「薯片(條)」與矽谷的「晶元」、好萊塢的「大片」一起,成為美國文化軟實力的標誌,一度被貼上「文化帝國主義」的標籤。圖為1996年,在美國電視節目《傑·雷諾今夜秀》中,主持人將薯條餵給小女孩嘉賓。
。。
2005年,英國土豆協會的農民為抗議「Couch Potato」(沙發土豆,指整天蜷在沙發上吃零食看電視的人,意為極其懶惰的人)一詞而遊行,要求將這個詞從牛津字典里剔除出去,因為這嚴重損害了土豆的形象。將土豆和懶惰聯繫在一起,這是不公平的。
。。
視線轉向中國,在長期以大米和小麥作為主食的中國內地,土豆一直以來作為配菜出現在餐桌上。只有在戰爭年代和偏遠山區,土豆才能體現出它的優勢。因此,儘管土豆在中國有著400多年的種植史,主產區卻只在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圖為1941年春-1944年底,陝西延安,進駐南泥灣的八路軍120師359旅戰士在收土豆。
。。
在建國初的50年代,為節約糧食,不少單位就在主食中摻入土豆。而很多經歷過缺糧年代的人,都說自己是「吃洋芋長大的」。圖為1957年,天津市食品工業公司第二食品廠職工用土豆代替一部分麵粉,100斤麵粉中摻進40斤土豆,做出的麵包質量和原來一樣,而且個大、味甜。當年1-7月份,節約麵粉56000多斤。
我國糧食自給率目前僅有87%。六年前糧食安全就已經成為危機了,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當時,國際糧價上漲了42%,而庫存將下降到25年來的最低水平,聯合國把這場糧荒比作一場無聲的海嘯,如何面對這次全球性糧食危機?全球性糧食危機掀起國內馬鈴薯商業熱潮。
聯合國在羅馬召開世界糧食高級別會議,經過三天的艱難磋商和爭論後,最終通過了《世界糧食安全宣言》一場「無聲的饑荒」正在全球蔓延,怎麼辦?各個國家都在想不同的辦法。孟加拉也深受高糧價的困擾,米價一年上漲一倍,政府目前開始倡導民眾要多吃馬鈴薯,用馬鈴薯來代替主食,這一倡議引起世界上不少國家的興趣,似乎解決糧食問題多了一條道路,在本次世界糧食峰會上,記者也採訪到了孟加拉國農業與水利部顧問Karim,是他在國內首先提出用馬鈴薯代替主食的倡議的。對於「用世界上十分之一的土地養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而言,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生產出更多糧食,顯得尤為急迫。而受耕地、水資源、氣候等因素變化影響,玉米、小麥、水稻等傳統糧食作物繼續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如何挖掘增產潛力、確保糧食增產目標,不容樂觀,急待破題。馬鈴薯在西方早已被作為主糧、但在我國還未得到足夠重視。
馬鈴薯的增產潛力遠優於小麥、玉米和水稻等傳統作物,且更耐儲存。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世界第一,但單產水平僅列93位,僅有1噸每畝,遠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噸。只要國家象對待玉米、小麥和水稻等糧食作物一樣重視馬鈴薯、給予政策上的支持,中國的馬鈴薯在種植面積不增加的前提下可望實現產能翻番,為糧食增產、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富民強國做出巨大貢獻。馬鈴薯單產潛力很大,是玉米水稻的3倍以上,是小麥的8倍左右,所以國家領導人一直非常重視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小土豆,大產業。」「我國土豆種植面積佔世界的五分之一,產量佔世界的四分之一。我們完全應該而且能夠把土豆辦成大產業,這就需要加快引進和培育優良品種。努力提高土豆的加工轉化程度,不斷開拓土豆消費市場」。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副總理回良玉等多位領導人對馬鈴薯產業發展做過重要批示。
習大大和克強總理也非常重視土豆產業發展,土豆主食化作為國家戰略將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土豆有今天的發展,我們要感謝屈冬玉、金黎平、陳伊里以及無數土豆老前輩和奮鬥在產業道路上的土豆人多年的努力,最好的感謝方式就是並肩而戰,用我們寶貴的生命推動產業發展,選育更優良的土豆品種,種出更營養更好吃的土豆,做出更有價值的產品,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讓人民生活更幸福。
2015年1月6日,國家召開「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研討會」正式把馬鈴薯主糧化作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著手實施,未來土豆將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秘密武器」更好的發揮重要作用。
至於在今天的生活中,土豆是如何拯救我們的呢?玩過植物大戰殭屍的筒子都知道土豆炸彈是非常好用的裝備,萌萌噠默默噠,就把殭屍炸飛~ 如此說來,土豆還真是好強大的~(部分內容轉自訂閱號「青島出版集團」,部分內容轉自中國農科院劉傑QQ空間929963102)
推薦閱讀:
※鏡頭裡的人民解放軍
※真實鏡頭記錄下的鬥地主 家裡沒有餘糧的地主原來長這樣 | 愛歷史
※鏡頭放到水裡拍的不是照片而是油畫
※佳能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