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識語文教育大家 我們不再孤獨

詩意語文王崧舟的朝聖之路

教 育 簡歷

王崧舟, 1966年生,浙江上虞人。中學高級教師。系國家級學科帶頭人,浙江省「小語會」副會長。1984年參加工作,1998年被評為浙江省特級教師。2001年作為杭州市拱墅區教育局首位引進人才,任拱宸橋小學教育集團理事長兼拱宸橋小學校長。他先後應邀赴全國23個省份100多個城市開設觀摩課500多節次、講座120多場次,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精緻、和諧、大氣、開放」的語文教學風格。他的語文課先後多次在中國教育電視台《名師講壇》欄目播出。

教 育 理念

「讓語文教育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這是王崧舟的語文教育之夢。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和尊崇,王崧舟以熱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尋著語文教育的本真:培養真正的人,培養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養具有和諧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這就是詩意語文所要追尋的最高境界。

教 育 名言

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堅固支撐。豐厚的文化底蘊支撐起他的詩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撐起他的靈性,宏闊的課程視野支撐起他的活性,遠大的職業境界支撐起他的神性。

教育思考與實踐

王崧舟自1984年參加教育工作以來,長期醉心於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實踐。他積極倡導「詩意語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張以發展學生的言語生命為核心,從生命成長的高度觀照和深化語文教育改革,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在醉心於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實踐的同時,他還一直潛心於小學語文教育科學的研究。自1992年以來,他先後主持了《電化教學和語感培養》、《「自讀感悟——開放引導」教學模式》、《課堂語感教學策略》等省部級立項課題的研究,其課題成果多次榮獲省部級一、二等獎。他先後出版《小學作文教學改革與流派》、《王崧舟語感教學法》、《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的構建》、《詩意語文》等4部教育教學論著,在省部級以上公開刊物發表《劍氣合一,在語文家園安身立命》、《天地一課堂》、《語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詩意語文揮灑詩意人生》、《詩意語文,追尋生命化教育的境界》等論文100餘篇。

(據《現代教育報》摘編)

頭版人物點評

追尋語文教育的本真

語文教育的本質是對人的社會化、人文化和表達能力的提升,培養語言與文學素養是語文教育的直接目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世界;語文教育必須重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必須遵循漢語言文學的特點和規律;語文教育是學生的一種生存狀態、生活方式、生命體驗,必須引進生活與時代的源頭活水。王崧舟以熱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尋語文教育的本真:培養真正的人,培養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養具有和諧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蘊,高超的講課藝術,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展示出詩意語文的無窮魅力。

  詩意語文以價值引領為靈魂,以文化傳承為血脈,以精神訴求為旋律,以生命喚醒為光華,以個性張揚為風采,以智慧關照為神韻,以心靈對話為境域。「將生命融於語文教育,將語文教育融於生活,讓語文教育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王崧舟的課堂教學猶如讀一首美倫美奐、精彩紛呈的詩,而詩意就是一種浪漫主義的情懷,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是一種悠然見南山的境界,是一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學生在他的課堂中,忘卻了自我,醉心於愜意地交流,歡快地思索,同作者一起驚喜,一起感動,一起悲歡。

詩意語文能滋潤心田,學語文是活的,是整體的,是生命的對話。教師應該讓孩子的童年富有意義、光澤,顯示生命的價值,使孩子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

高萬祥的教育詩

教育 簡 歷

高萬祥, 1954年8月生,1982年大學中文系畢業。先後在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中學、張家港市第一中學、張家港高級中學、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學校、蘇州工業園區蘇大附中任教任職。現為蘇大附中校長。全國優秀教師、語文特級教師、蘇州市首屆名校長、江蘇省中語會副會長、張家港市中語會會長。

教 育 理念

把人看成目的,是對「文化關懷」最好的解讀。讓師生能越來越多地發現自己的本質,找到值得自己奮鬥一生的目標,是「文化關懷」的根本追求。我們建設自己的管理制度,這是一種自我剋制的學問。世上有了束縛,自由才無比珍貴。我們創造自己的管理文化,這是人們心中活動著的潛在規則。我們追求校園的幸福與和諧,我們憧憬管理能成為一種開闢現實的力量。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永遠把人看成目的。

教育 名 言

事業觀:做中國最好的教師;學生觀:大匠無棄材;人生觀:愛出者愛返;校長觀:教育是一種做的哲學,是一種細節文化。

教育思考與實踐

多年來,高萬祥致力於大語文教育改革,注重「人文」特色辦學,成績顯著,在當地乃至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他先後出版《議論文寫作技巧》、《高中生學習指導》、《語文的詩意》、《相約星期一》、《在日記中成長》、《高萬祥與人文教育》、《我的教育苦旅》等教育教學專著,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文章200餘篇。論文《和學生一起成長》入選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報告集》一書,論文《做一個學習型校長》入選《中國著名校長辦學思想錄》卷首。近年來,他先後應邀在北京、上海、廣東、廣西、山東、江西、浙江、湖南、福建、四川及江蘇各地作教育演講120多場。

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育

教 育 簡歷

李吉林,全國著名特級教師。1938年出生,江蘇省南通市人。中共黨員。1956年於江蘇省南通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教於南通師範第二附屬小學至今。現任江蘇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實驗研究會副理事長、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央教科所兼職研究員、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等職。由於對基礎教育作出了突出貢獻,她榮獲首批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優秀教師稱號;三次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先後當選為七屆、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主席團成員),還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8月作為江蘇省惟一的優秀教師代表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教 育 理 念

一切為了兒童。為兒童發展拓寬思維空間、想像空間和活動空間,豐富兒童的情感世界。

教 育 名 言

情境教育就是給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動想像的翅膀,讓孩子的思維飛起來,讓孩子的心兒飛起來,快樂地飛向美的、智慧的、無限光明的和童話般的王國。

教育思考與實踐

李吉林從1978年開始進行情境教學的探索與研究,近30年來,在許多領域做出了富有開拓性和獨創性的貢獻,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當代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改革實踐,創立了「情境教學」、「情境教育」和「情境課程」,構建了情境教育理論框架和操作模式,成為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被列為原國家教委向全國推廣的八個科研項目之一。相關研究先後被列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八五」、「九五」和「十五」重點課題。研究成果分別獲得全國首屆、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全國教育圖書獎一等獎,首屆教育科學一等獎。著作大多收入八卷本《李吉林文集》。

(據《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學法》摘編)

頭版人物點評

情境教育的時代特徵與意義

李吉林是新時期教師的一名傑出代表,她懷著對孩子真摯熱愛、對教育的一腔赤誠和崇高的使命感,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她全身心地體驗和感悟教育的真諦,歷經半個世紀艱辛的實踐跋涉和理論探索,取得了教育實踐成效和教育研究成果的雙重豐收,創造性地構建出一個充滿本土氣息和時代精神的情境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為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做出了突出貢獻。

  情境教育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它的出現,猶如一股清風,使我們見到了教育的本真。從總體上看,這一理論體系蘊含的時代特色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情境教育注重情感因素,通過「育人以情」,實現育人目標的有機整合;情境教育強調主動發展,通過情境創設,開闢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現實途徑;情境教育立足本土,注重實踐,豐富了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與實踐。

  情境教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不僅其成果本身有效地豐富了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與實踐,而且其形成發展的歷程,也給教育科研工作者以良多啟示:如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科研路子,如何使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真正發揮作用,情境教育的探索過程給我們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答案。我們衷心祝願情境教育在新征程中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的百花園中開出更加絢麗多彩的花朵!

抒寫網路教育的詩行

教 育 簡 歷

陳曉華,1960年生於湖南。1984年大學畢業後任教於湖南省重點中學邵陽市二中,1990年來到深圳,因為教育教學業績突出,連續破格聘任為中學一級和高級教師。1998年評為深圳市優秀教師,1999年評為深圳市首批名師和廣東省中青年骨幹教師。由於他在網路教育方面的有益探索,倍受國家與省市多家媒體的關注。

教 育 理 念

教育當摒棄浮躁,回歸恬淡。理想的教育不僅把理想珍藏於自己的心中,更要把理想根植於學生的心靈深處,把詩意和希望播撒在學生心中,讓學生帶著教育的引領和啟迪,帶著對生活的誠信和諾言,帶著對學校的眷顧、對幸福的期待和嚮往,走向他們未來美好的生活。

教 育 名 言

將教育原則和美好的期待鮮活地體現在多樣的方法和教育智慧中,熔鑄心靈的鑰匙,開啟學生內心深處的靈光;把教育的詩意和希望播撒在學生心中

教育思考與實踐

陳曉華是較早嘗試以網路為平台實施自己的教育理念的人,在網路教育和基於網路的教育方面做出了諸多有益的探索。他的網路化班級管理在全國影響很大,他先後進入K12及教育在線擔任班主任論壇的版主,對全國的年輕的班主任進行培訓和指導,在網路教育上享有盛名。他創立的「網路主題班會」成為班級管理的重要媒介,師生共寫的《班級日記》在網上連載,不僅見證了班級的成長,也成為聯繫師生及家長情感的紐帶和橋樑。他勤于思考,筆耕不輟,先後在《中學語文教學》《師道》《教師之友》《中國教師報》等國家、省市專業刊物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百餘篇。現已出版教育專著《追尋教育的詩意》《守望高三的日子》和《懷揣著希望上路》。

精彩回放

從走上講台開始,陳曉華老師就開始了他的「口述」與「筆耕」並重的生涯。他二十年來堅持不懈,終於迎來了美好的收穫季節。最近他接連出版了三本著作,一本是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追尋教育的詩意》,另一本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守望高三的日子》,今年他的《懷揣著希望上路》又由教育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我的感覺是彷彿邂逅了秋天裡的一棵樹上結出無數的果實,意料之中而又充滿驚喜。 這三部著作源自作者置身於教育教學第一線的實踐,是「真正的教育敘事研究,真正的教師成長檔案」(李鎮西語)。這些文字敘寫著作者進行教育探索和追尋的感悟與體驗,記錄著感性的教育現場與理性的思考,充滿鮮活的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它能夠讓讀者看到教育現場,看到心靈互動,看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態、情緒和形象。這是一個真正的教育敘事文本。 這些教育著作呈現出陳老師的教育特色和優勢,他的實踐可以作為構建班級網路教育體系的一個範本。這些著作是呈現「過程」的文本,其豐富性、生動性和深刻性,已經遠遠大於它的文字本身。 身為教育期刊的編輯和記者,我對中小學教育現狀作過一些考察,常常無奈地感慨於中國教育陷入了急功近利的泥淖而缺失清新自由的空氣。以考試成敗論英雄的評價機制,使教育背離了「人的教育」,迷失了教育本質,使學生喪失了從容的成長環境和自由的生長空間。陳曉華老師以他「追尋教育的詩意」的美好實踐,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具有教育理想的教師所做出的可喜努力。 在高科技信息媒體的背景下,青少年正以成年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在成長。他們從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化媒體獲得豐富的信息,卻還未能形成足夠成熟的理解能力與判斷能力。他們承受著功利主義教育的競爭壓力,而又壓抑不住生命自由生長的衝動與力量。這就需要教育者以更大的熱情去了解和研究他們,以更高超的教育智慧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戰,不少教師因學生迷戀上網和玩電腦遊戲而措手無策。陳曉華老師卻把現代信息手段作為教育的重要方式,努力溝通與學生交流的新渠道。《班級互動教育的構想及實踐》《網路互動主題班會的構想及舉隅》,這些篇章展示了網路化教育方式的可行性和迷人魅力,學生暢所欲言,老師坦誠相待,真情的暖流在網路世界涌動,教育的花朵在網路空間綻放。 陳曉華老師把研究的意識帶入到教育教學之中,一方面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廣泛吸取教育智慧,融入教育教學實踐,另一方面懷著滿腔愛心去親近學生了解學生,做他們心靈的朋友,引導他們避開成長中的暗礁,開拓遼闊的未來。 曉華老師的學生家長、學生、網友朋友把他定位為好老師。他努力朝著家長以及學生期待的 目標慢慢地前行。他在乎學生的感受,體悟學生的喜怒哀樂,敬畏學生片言隻語,讓自己理解家長的需求,體諒家長的心情,虛心接受家長善意的建議…… 他著力於「用真情激活學生的真情」,探索「讓學生做一個幸福的人」,審視「沒有教育的教育」,堅信「懲罰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探討「被動學習是學習的硬傷」……這些課題的展開與實施,表現了他貼近學生的心靈、貼近學生成長的需要所進行的理性思考和不懈探索。這些實踐讓他的學生特別是家長感慨不已,他們說:「我從不把他當作老師,他是我們的朋友。」「您從來沒有批評過我們,只用那熱情的話語鼓勵我們,讓我們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戰。您的目光很溫和,時刻盯著教室里的每一個人,讓每一個都感受到那份溫暖。」在校園網《春韻》的班級在線和教育在線的班主任論壇里,他以真誠和智慧贏得了廣泛的尊重和親近,以前的學生叫他「曉華哥」,後來的學生叫「曉華叔」,如今的學生叫他「老大」。他學生的家長說:在我感到山窮水盡的時候,您伸出有力的手,幫我找尋到我曾經希望的孩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堅持在第一線進行研究,用大量反覆生動的事例向全世界闡釋著他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中的理想追求。讀陳曉華的《懷揣著希望上路》,書中展示出來的,是發生在教育現場的一串串生動真實的故事,一則則典型的教育案例,一個個懷揣希望上路的學生。陳老師靠自己的人格與良知去感召與守望學生,更是用智慧與理性去觀察研究著學生,不斷思考調整選擇著教育策略。一個又一個學生的變化,一批又一批學生的成長,這些生動的教育敘事里的厚重內核,遠不是三言兩語所能涵蓋的。教育理論工作者可以從中概括和抽取出豐富生動的理論框架,教育實踐者可以從中獲得具體可感的教育操作。 陳曉華老師的著作,展示了強烈的探索精神和實幹精神。這正是支撐中國教育和中國基礎基層教育的脊樑精神。靠著這樣眾多的教育脊樑,中國的理想主義教育精神得以延續,中國的教育傳統得以傳遞。 追求精神質量的人類生活是需要詩意的滋潤的,培養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教育事業是需要詩意的澆灌的。陳曉華老師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出發,獨樹一幟地高揚起「追尋教育詩意」的旗幟,實際上是對回歸教育本質的建設性努力,是實現「人的教育」的美好實踐。 我相信詩意是交流的產物。人與大自然的交流,心靈與心靈的交流,使得人類精神的天空飄蕩詩意的雲彩,醞釀滋養生命的甘霖。陳曉華老師的實踐和著作,為我們帶來了教育教學領域的清新之氣,帶來了人性化的美好詩意,帶來了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的美好啟示。他的追尋與表達,充分展示了教育智慧和教育詩意總是在實踐中生長,在心靈交流中升華。

專 家 點 評 詩意教育的追求者

去年,我和萬瑋主編了《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30位優秀教師的案例》一書,陳曉華是主要作者之一。今年暑假期間,我集中精力閱讀了陳曉華出版的三部專著,閱讀了他幾十萬字的網路系列帖子,我彷彿看見陳曉華像匍匐的縴夫,艱難而堅毅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我覺得他像飽滿的谷穗,低著沉甸甸的頭顱,勤苦地思考,他給我們奉獻出教育的精彩,展示出他在「追尋教育的詩意」的路上龍騰虎躍的雄姿。我忽然悟到,陳曉華不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生動具體活靈活現的範例嗎? 教師專業化,教師專業成長近來已經成為使用頻率極高的詞語,已經納入學校建設的日程表,已經融入教師的教育生命之中。而陳曉華從一個普普通通的教師成長為專家型的教師,我們完全可以從中探索教師專業成長的軌跡,取得提速專業成長的動力。 從陳曉華那裡,我們起碼可以學習到以下寶貴的品質:一、濃烈的情感——情感架起了他與外界的通衢大道。二、誠摯的感恩之心——感恩之心平添了他的人格魅力。三、熾熱的追求——追求促他大踏步前進。四、深厚的積澱——積澱保證他厚積薄發。五、頑強的毅力——毅力促他攀登上事業的峰巔。六、認真地思考——認真思考使他的工作精益求精異彩紛呈。 起點不高,是陳曉華自己承認的事實。可是,他卻加大了生命的寬度,提升了生命的高度。無論是在《守望高三的日子》的艱難日子裡,還是在《懷揣著希望上路》的崎嶇山道上,陳曉華始終高舉著獵獵飄揚的大旗,大旗上鮮明地書寫著「追求」兩個大字。陳曉華的成功啟示我們,起點低不可怕,水平低不可怕,重重困難不可怕,屢屢挫折不可怕,只要追求的大旗高揚,我們就一定會攀登上教師專業成長的峰顛,我們就一定會開創出教育生命的輝煌。


推薦閱讀:

情感教育,語文教育中不能承受之輕
SAT能攪動中國語文教育嗎
2004年語文教育研究動態綜述(ZT)

TAG:孤獨 | 教育 | 語文 | 大家 | 語文教育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