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見損傷護理常規,值得收藏!
一般護理常規
1
一般護理常規
1.觀察生命體征及評估全身情況。
2.卧硬板床加軟墊。
3.脊柱骨折,骨盆骨折,下肢骨折,骨與關節感染者絕對卧床休息。
4.骨折患者搬運
(1)骨折部位固定於功能位。
(2)石膏固定者避免石膏變形,折斷。
(3)牽引患者保持患肢於牽引狀態。
(4)脊柱骨折者防止脊柱扭曲。
5.合併出血,休克者,先止血,抗休克,再處理骨折。
6.四肢損傷或疾病者,根據病情抬高患肢,觀察末梢血運。
7.協助完成各項診療,檢查手術前的準備工作,如DSA栓塞術,穿刺活檢術或切開活檢術,牽引術等,做好術後護理工作。
8.加強皮膚護理,卧床者每2小時翻身或抬臀1次,鼓勵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多飲水,多食水果蔬菜,預防壓瘡,墜積性肺炎和便秘等併發症。
9.評估並記錄疼痛的部位,程度,長海痛尺評分≥4分,給予藥物鎮痛。
10.滿足卧床患者日常需要,完成保留導尿及便秘者的護理,指導並訓練患者功能鍛煉。
2
骨科手術術前護理常規
1.觀察生命體征及評估全身情況。
2.講解有關疾病知識及手術前後注意事項,緩解患者緊張及焦慮情緒。
3.指導並訓練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床上大小便及肢體的活動。
4.術前一日沐浴或備皮,修剪指甲,取下飾品。
5.飲食 術前8小時禁食,4小時禁水。
6.術前一日晚保證睡眠,必要時給予鎮靜劑。
7.術日晨協助患者更換手術衣,取下義齒,隱形眼鏡等,貴重物品交家屬保管,測體溫,血壓,脈搏。
8.備好麻醉床及所需物品。
3
骨科手術後護理常規
1.根據麻醉方式選擇相應麻醉護理常規。
2.根據手術交接單交接患者,了解術中情況及注意事項。
3.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情況,每30分鐘測血壓,脈搏,呼吸1次,直至平穩,平穩後,每日測體溫,脈搏3次,連測3天正常後改為每日1次。
4.巡視病房,觀察有無傷口滲血及陰道流血情況。保持各種引流管通暢,觀察引流液性質,顏色及量。
5.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在位通暢,觀察尿液的顏色和量,按時更換尿袋,保持會陰清潔,會陰擦洗每日2次。
6.飲食護理,術後禁食6小時,6小時後遵醫囑進食,肛門未排氣前避免進含糖,奶,蛋白等易引起腸脹氣的飲食,增加營養攝入,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高鈣,易消化食物。
7.術後切口疼痛者,使用止痛劑,如術後鎮痛者,觀察鎮痛效果,鎮痛泵有無脫落,局部有無出血,感染跡象,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麻醉師處理。
檢查或治療護理常規
1
牽引術
一、保持患者舒適。頭部稍抬高,腰部可適當墊軟枕,冬季注意保暖。
二、注意傾聽患者主訴,觀察患肢血液循環、肢端皮膚顏色、溫度、動脈搏動及患肢肢體活動情況
三、經常檢查牽引帶是否鬆散或脫落,防止牽引錘接觸地面、牽引繩斷裂或滑脫,保持患肢處於正常的牽引體位;牽引重量適度。
四、行皮膚牽引時,注意牽引部位皮膚有無炎症或水皰;檢查膠布是否脫落。
五、骨牽引時應保持釘或針眼處的清潔乾燥,保持皮膚及床鋪的清潔,不要觸摸或移動牽引針,每日在牽引針孔處滴75%酒精兩次。
六、防止關節強直及肌肉萎縮。教會患者有規律的功能鍛煉,如手指、足趾、踝關節及股四頭肌運動。
七、防止足下垂。可用托腳板托起。
八、加強基礎護理,防止併發症。經常按摩受壓部位;鼓勵患者深呼吸及用力咳嗽;多飲水,多吃水果和粗纖維食物並指導按摩腹部,增加腸蠕動,必要時遵醫囑給予緩瀉劑;定時活動肢體,促進靜脈血迴流,防止血栓性靜脈炎。
2
石膏固定術
一、抬高患肢,以利靜脈血液和淋巴迴流,減輕肢體腫脹。
二、認真聽取患者主訴,檢查肢端溫度、顏色、腫脹、感覺及運動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經常檢查石膏邊緣及骨突處,防止受壓。
三、石膏未乾時勿搬動、勿按壓,石膏完全乾固後應按其凸凹的形狀墊好枕頭。
四、手術後及有創口的患者,如發現石膏被血或膿液浸透,應及時處理。
五、保持石膏清潔,防止石膏被水、尿、糞便等分泌物浸漬和污染。
六、注意功能鍛煉,提醒或指導患者作石膏內固定肢體的等長肌肉收縮運動,情況許可時,鼓勵下床活動。
常見疾病護理常規
1
脊柱骨摺合並脊髓損傷
一、平卧硬板床,墊軟褥或氣墊床。搬動時固定頸部、腰部,保持脊柱生理曲度,呈軸線翻身。
二、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肢體感覺及四肢肌力、截癱平面情況。
三、保持呼吸道通暢
1、指導患者進行呼吸鍛煉,增加胸壁運動。
2、及時清除氣道內分泌物,鼓勵患者每日主動咳嗽、深呼吸,指導有效咳嗽,防止肺部感染。因呼吸肌麻痹所致呼吸困難時,可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
四、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避免在下肢靜脈輸液;適當抬高床腳,協助患者每日行下肢被動運動。
五、大便每周少於2次時給予緩瀉劑,促進腸蠕動及訓練排便反射。腹脹所致肺膨脹不全時,遵醫囑行胃腸減壓。
六、預防泌尿系感染。留置導尿者保持尿管通暢,鼓勵患者多飲水,受傷兩周後間斷放尿,每4小時放尿1次,及時更換尿管和引流袋。觀察並記錄尿量及性質,尿道口消毒每日2次,3周後拔除尿管。
七、建立翻身卡,每2小時翻身1次,幫助關節被動活動,保持重要關節的活動範圍及肢體功能位,預防肌肉萎縮、壓瘡及失用性骨質疏鬆的發生。翻身時病床兩側安放護欄防止墜床。
八、傷後2周內吃易消化的食物,2周後多吃高營養食物、水果。
九、加強與患者溝通,給予正確的康復指導,給予鼓勵及心理疏導。
康復訓練及功能管理。
肢癱瘓時1、早期急性不穩定期(脊髓損傷後2-4周):此期患者生命體征不穩定,應絕對卧床,保持尿管持續開放,2周後改為間歇性開放,3~4小時排尿1次。行四肢被動運動,避免發生肌肉萎縮及肌力下降。癱瘓肢體置於功能位,下肢癱瘓時可用垂足板,使踝關節保持中立位,防止足下垂。
2、早期急性穩定期(急性不穩定期後4-8周):此期病情相對穩定,康復內容主要是增加床上支撐訓練,由於患者年齡、體質、脊髓損傷水平不同,因此訓練內容、強度也不同。訓練過程中應注意患者心肺功能,防止發生體位性低血壓,並確保脊柱穩定性。
3、中後期康復:此期是對有恢復行走能力可能的患者進行站立和步行訓練。一是卧位練習,包括床上翻身、挪動身體及在床上或沿床邊坐起的練習。二是坐位練習,包括在椅子上坐穩坐直及保持平衡的練習。用啞鈴或拉力器鍛煉上肢背部肌群,每日幫助患者做向心性肌肉按摩4~6次,為扶雙拐做準備。三是站立練習,包括從坐位站起,從蹲位站起及站立平衡的練習。四是原地踏步及步行練習。
2
頸椎骨折並截癱
一、平卧硬板床,床頭抬高15~30厘米。保持床鋪平整、舒適。使用氣墊床。
二、頭後仰,恢復頸椎生理曲度。
三、保持牽引方向與脊柱在一條直線上,翻身時勿使頸部扭曲。
四、保持骨折部位穩定,搬動時保持頸椎生理曲度。
五、根據患者的耐受力和一般狀況調節牽引重量,隨時觀察牽引是否有效。
六、針眼處每日點滴75%酒精l~2次。
七、每2小時翻身1次,翻身時勿扭轉軀幹。
八、觀察患者觸覺、溫度覺及各種反射的恢復程度,檢查肢體活動範圍,做好記錄。
九、截癱患者按癱瘓護理常規(見第一章第十節)。
十、康復訓練指導 向患者及家屬講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癱瘓肢體置於功能位,下可用垂足板,使踝關節保持中立位,防止足下垂;膝關節做伸屈被動活動;上肢能活動的病人,可指導利用啞鈴或拉力器鍛煉上肢背部肌群,為扶雙拐做準備,每日幫助病人做向心性肌肉按摩,每日4~6次,按摩時要掌心用力,手法正確。
3
頸椎骨折
一、 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針對患者出現的心理反應進行護理,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2、遵醫囑做好術前準備,術日晨禁食水。
二、 術前訓練
1、床上肢體功能鍛煉 主要有上、下肢的伸屈,持重上舉及手足活動。
2、床上大小便 在床上進行適應性訓練,以減少術後因不能卧床排便而發生尿瀦留及便秘。
3、氣管食管推移訓練 患者仰卧位,將枕頭墊於肩下,頭稍後仰。訓練者站在患者右側,用左手拇指外的其餘四指指端沿患者氣管右側,將氣管、食管持續向左側推移,開始時用力盡量緩和,推移5~8分鐘後,用力稍加強,盡量把氣管和食管推移超過中線。
4、呼吸功能訓練 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
5、俯卧位卧床訓練 頸後路手術患者俯卧位的時間較長,易引起呼吸道受阻,術前必須認真訓練以便其能夠適應,要循序漸進,開始每次10~30分鐘,每日2~3次,以後逐漸增至每次2~4小時,每日2~3次。
三、 術後護理
1、必備物品 吸引器、吸痰盤、氣管切開包、沙袋
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每半小時測量呼吸、血壓、脈搏,連測四小時後改每小時1次,平穩後改2~4小時1次。
3、因術中失血量多可致血容量不足,應根據病情調節輸液、輸血速度。
4、保持呼吸道通暢 術後嚴密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節律及面色變化,必要時吸痰。痰液粘稠、喉頭水腫者予以霧化吸入。若患者出現乏力、嗜睡、噁心等癥狀時,要警惕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發生(即在睡眠時出現呼吸暫停或低通氣現象),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師,做好氣管切開和氣管插管的準備。
5、觀察傷口敷料及引流液的變化 正常情況下,術後24小時內切口引流液量應少於100ml,若引流液過多、色鮮紅,切口敷料滲血多,周圍局部隆起,頸部增粗,患者自覺呼吸費力,提示有活動性出血,應及時報告醫師並配合搶救。
6、術後飲食護理 術後以冷流質飲食為主,3天後改冷半流質並逐步到普食。冷流質的目的主要避免加重食管因術中牽拉後水腫反應,溫熱飲食可導致食管損傷,加重食管的水腫反應,並可加重頸部切口的出血。
7、頸托固定 佩戴前後兩片式普通頸托可以限制頸部過度活動,幫助頸部傷口癒合以及促進植骨的融合。
8、體位 搬動患者時應維持頭部脊柱中立位,切忌過屈、過伸、扭轉,24小時內應儘可能減少頸部的活動次數及幅度,局部制動可減少出血,還可防止植骨塊的滑脫。
9、加強基礎護理,預防術後併發症。
10、功能鍛煉 術後功能的恢復和重建與其功能鍛煉有直接關係,應指導患者按照以下方法進行鍛煉。術後第一天做手指、腕關節、足趾及踝關節活動,術後第2天協助患者做肢體抬高和關節被動活動,3天後指導幫助患者做四肢被動活動和主動活動鍛煉。對有不完全癱瘓的患者,在做被動鍛煉的同時進行四肢肌肉按摩。3周後在頸部固定良好的情況下協助患者下床活動(鋼板內固定者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床)。術後1個月開始在頸圍保護下練習頸背肌,防治失用性萎縮,有利於改善頸部勞損等癥狀。
4
胸腰椎骨折
一、 術前護理
1、做好心理護理,穩定其情緒。
2、晚間注意觀察患者的睡眠情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並注意監測血壓及體溫。
3、術前禁食8小時,禁水4~6小時,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病患者術晨繼續服用藥物,以避免手術刺激導致血糖及血壓升高,服用時用5ml的水將藥物吞下即可,最好在術前2~3小時服用。
4、遵醫囑做好術前準備。
二、 術後護理
1、術後去枕平卧6小時,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高流量氧氣吸入。
2、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
3、引流管的護理 注意負壓引流的觀察,由於胸腰椎手術創傷較大,術中出血多,術後切口處放置引流負壓吸引24~48小時,保持引流管通暢、固定。觀察記錄引流量及性質,若2小時引流量達到200ml或24小時達到400ml,說明手術部位有活動性出血,應及時處理;若引流液淡紅或清亮可能是腦脊髓漏,應改負壓吸引為正壓,並採取頭低腳高位,密切觀察患者雙下肢感覺及運動情況。
4、加強基礎護理,預防併發症。
5、術後康復鍛煉
術後當天即可自主屈伸四肢運動及翻身,術後3天可開始鍛煉四頭肌及小腿三頭肌肌力,手術後1周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鍛煉,術後4周後可在床上坐起,適當活動(如擴胸運動)。預防卧床併發症,鼓勵咳嗽,定時軸線翻身,多飲水。
6、健康教育
出院後繼續卧床休息,避免彎腰活動,傷後3個月來醫院複查拍片,如骨痂生長良好穩固可佩戴腰圍下地活動,半年內禁止重體力勞動,一年後根據情況取出內固定鋼板。
5
股骨骨折
一、 術前護理
1、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及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師。
2、選擇和準備合適的托馬斯氏架,以便於牽引。
3、硬板床位,保持患肢外展30度中立位,可穿丁字鞋以防外旋致骨折斷端移位。
4、調整好體位及牽引方向,按牽引術護理常規。。
5、注意全身皮膚情況,特別是髖部周圍的皮膚情況,勤擦洗,勤翻身。
6、觀察足趾主動活動與趾端感覺情況。
7、指導患者正確使用便盆;囑患者多飲水,預防泌尿系感染。
8、做好心理護理。
9、按醫囑做好術前準備。
二、 術後護理
1、全麻術後去枕平卧6小時,頭偏向一側,直至清醒,6小時內禁食禁水。
2、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
3、抬高患肢,注意肢體感覺情況,適度活動患肢,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肢體僵硬。
4、觀察傷口滲血情況,如滲血較多,應立即通知醫師給予處理。
5、檢查各管道是否有壓迫、扭曲或反折,保持引流的持續通暢。
6、預防褥瘡。牽引期間,每2小時更換體位一次,夜間亦每3~4小時更換體位一次。按摩骶尾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以預防褥瘡發生。
7、預防便秘,注意飲食調節,多吃新鮮蔬菜及含纖維素多的食物,保持每1~2天排便一次。
8、預防關節攣縮,卧床期間保持適當的床上運動鍛煉,預防肢體廢用性萎縮及關節攣縮。注意保持各關節功能位置,患肢應始終處在功能狀態。
9、預防墜積性肺炎。在幫助患者翻身時,還要幫助拍背,並鼓勵患者作深呼吸,增加肺活量,便於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肺炎發生。
10、預防泌尿系感染。鼓勵患者多喝水,每日攝入2000毫升以上,增加排尿量,清潔尿道,預防感染。
11、室內應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講究個人衛生,防止感冒。指導患者站立時進行肌肉和關節訓練及負重,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和強度。 術後根據情況,指導患者行走時由雙拐逐漸過渡至單拐助行,最後改為棄拐杖,使用拐杖時盡量不要單獨活動,應有家人在旁邊保護安全。盡量避免進行劇烈的運動,避免屈髖下蹲,盡量減輕患髖的負重度及各側方應力。側卧時兩腿間應放厚12CM以上的墊枕以防髖內翻。術後6個月內雙腿不交叉,不盤腿,避免內收和內旋動作。利用雙上肢及健肢的支撐直行上、下床。正確更衣、穿襪、穿鞋。注意合理調節飲食,保證營養,避免體重過度增加,戒煙戒酒。繼續加強功能鍛煉,指導患者正確使用雙拐,教會患者膝關節功能療法。 功能鍛煉用力應適度,活動範圍應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且不可操之過急,每次應以不感到疲勞為度,以免給骨折癒合帶來不良影響。2~3個月後拍片複查。若骨折已骨性癒合,可酌情使用單拐而後棄拐行走。
6
骨盆骨折
一、絕對卧床休息。
二、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監測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等,注意休克徵象,觀察有無其他臟器損傷的癥狀。
三、迅速建立輸液通道,搶救休克。
四、病情平穩後堅持上身鍛煉和下肢按摩。
五、加強基礎護理,積極預防併發症。
鼓勵咳嗽及深呼吸,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肺部併發症。
鼓勵多飲水,預防泌尿系感染。
注意營養,多食新鮮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保持床單位整潔,按摩局部受壓部位,預防褥瘡。
六、功能鍛練
術後麻醉消褪後,即應指導患者行股四頭肌、腓腸肌等長收縮及踝關節、足趾的屈伸運動。術後第二周開始指導患者床上進行髖、膝關節的運動,可有護士協助患者行屈膝屈髖練習,每組十次,每天三到四組。兩周拆線後可逐漸增加關節活動範圍和強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勞為宜。術後三到四周進行屈髖和外展肌群的鍛煉,並可行不負重關節主動活動。8~12周逐漸開始扶拐暫不負重行走。12周後完全負重行走。交代患者每隔1~2月複查一次X線片。
7
髖關節置換
一、做好心理護理,消除緊張情緒。
二、加強營養,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粗纖維食物。
三、術前練習床上大小便,並保持大小便通暢。
四、按醫囑做好術前準備。
五、術後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六、保持傷口引流管通暢,防止扭曲、脫落,觀察引流物顏色、性質及量,做好記錄。
七、加強基礎護理,預防各種併發症。
八、功能鍛煉
第一階段功能鍛煉(術後1~3天),主要以肌肉的靜力收縮運動和遠端關節的運動為主。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仰卧位,下肢伸直不離床,股四頭肌主動收縮向近端牽拉髕骨,緩慢運動,每次持續5—10秒,然後休息5分鐘,每天90次左右。踝關節運動:仰卧位,主動地進行足趾伸屈運動,踝關節跖屈、背伸,每個動作保持10秒,再放鬆,每天90次左右。臀肌收縮運動:患者仰卧位伸直腿,上肢舒適地放在身體的兩側,收縮臀部肌肉,保持10秒,放鬆,每天60次左右。髕骨推移運動:仰卧位,陪護人員輕輕推動髕骨上、下、左、右活動,每天30次左右。
第二階段功能鍛煉(術後4-10天),主要是加強肌肉的等張收縮和關節運動。直腿抬高運動:仰卧位,下肢伸直抬高,要求足跟離床20厘米,在空中停頓2~3秒,以後停頓時間逐步增加,每天90次左右。屈髖屈膝運動:仰卧位,陪護人員一手托在患者膝下,一手托住足跟,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行屈髖、屈膝運動,但屈髖角度不宜大,應小於45°,每天30次左右。
第三階段功能鍛煉(術後11天至1個月),以離床訓練為主。卧位外展:仰卧位,下肢伸直外展,每天120次左右。卧位到坐位訓練:雙手撐起,患肢外展,利用雙手和健腿支撐力將患肢移至床邊,每天30次左右。坐位到站立、扶拐訓練:患者移至床邊,健腿先著地,患肢後觸地,拄雙拐,利用健腿和雙拐支撐力站立,開始訓練站立2分鐘即可,以防止體位性低血壓,以後逐漸增加。站立到扶拐行走的訓練:患肢不負重,扶拐行走時必須有陪護人員保護,以免發生意外,時間根據患者體力而定,一般每次不超過15分鐘,每天3次。
第四階段功能鍛煉(術後1個月),屈髖練習:站立位,雙手拄雙拐或助行器,健側單腿站立,身體保持與地面垂直。患側屈髖屈膝,屈髖以90度為限,加強髂腰肌肌力。伸膝練習:站立位,雙手拄雙拐或助行器,健側單腿站立,身體保持與地面垂直。患側下肢直腿抬高,加強股四頭肌肌力。髖外展練習:體位與上面相同,患側髖關節外展,以40度為限,加強臀外展肌肌力。
第五階段功能鍛煉(術後2個月),可使用靜止自行車鍛煉。開始踏腳踏板時,先向後踏,當覺得向後踏動作已很輕鬆、舒服時,再向前踏。當動作連貫後,再加大踏腳次數及頻率,每日2次,每次15分鐘,逐步增加到每日3次,每次20~30分鐘。
第六階段功能鍛煉(術後3個月), 此期患肢可逐漸負重,逐步由雙拐一單拐一棄拐杖。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應該做到3個月內不側卧,卧床時只取平卧,避免重體力勞動及劇烈的體育活動。一定要做到「四不」即:不用力屈患髖下蹲、不盤腿、不坐矮板凳、不蹺「二郎腿」。上樓時健肢先上,患肢後上,下樓時患肢先下,健肢後下。6個月後可選擇散步進行日常鍛煉,不宜登山、高抬腿跑、快跑及長途跋涉。
8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一、 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 加強術前宣教,講解手術的意義及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的顧慮;告之微創手術的特點、臨床經驗,以增強其對手術的信心。
2、術前準備 入院後進行全面的術前檢查(血常規、血型、凝血功能、肝功能、腎功能、肝炎、梅毒、心電圖及相應的X線、MR等影像學檢查);術區備皮;禁食12小時,禁水8小時;指導患者練習在床上排便;術前應向患者說明膝部肌肉萎縮對療效的影響,並以健肢做示範指導患者熟悉和掌握各項康復訓練,內容包括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髕骨活動、踝部運動、直腿抬高訓練、壓膝運動、漸進抗阻訓練等練習。
二、 術後護理
1、按麻醉術後護理常規,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去枕平卧及禁食水6小時,頭偏一側防止嘔吐引起窒息;檢查麻醉穿刺處有無滲出。
2、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給予心電監護。
3、患肢抬高3O°,觀察敷料滲血情況及患肢末梢血運及足趾活動,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師處理。
4、疼痛的護理 若是切口痛指導患者做深呼吸運動,聽音樂、看電視分散注意力,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鎮痛劑;若是繃帶包紮過緊引起,止痛劑療效不佳,應通知醫師檢查術區,若張力過高,須松解繃帶,觀察患肢血液循環,疼痛可迅速緩解。
5、功能鍛煉
膝關節損傷在組織學的纖維化出現較早,如不及早活動,4天左右就會出現關節活動受限,損傷的關節固定2周就會導致結締組織纖維融合,使關節喪失功能。因此,早期功能鍛煉非常重要。術後麻醉藥消退後即指導患者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踝部運動。
股四頭肌運動訓練 將大腿平放於床上,大腿肌肉繃緊,堅持l0~15秒後放鬆,l0次/組,3~4組/天,以促進患肢靜脈血迴流,減輕下肢腫脹,降低靜脈栓塞發生率。訓練勿過量,避免引起患者疼痛。
踝部運動 踝關節背伸,膝關節伸直,收縮股四頭肌。有效的指標是髕骨有向上運動的動作,持續3~5秒後放鬆1次,10次/組,3~4組/天,以增強患肢肌力,促進血液循環。
直腿抬高運動 術後第1天開始,患者平卧位,健側膝關節屈曲,患側膝關節伸直,踝關節保持功能位,慢慢抬高使腿與床面成30~4O°、空中停頓3~5秒,20~30次/組,3~4組/天。三項運動交替進行,反覆練習,逐漸增加運動量至5~6組/天,並持續進行至康復。
術後第3天去掉加壓包紮繃帶,開始進行膝關節屈曲運動,即患者坐在床邊,雙腿自然下垂,將健側腿置患側小腿前方,輕輕用力向後壓,逐漸增加屈曲角度,以能忍受為度,一般屈曲>100°即可,維持l分鐘或更長時間,以避免關節僵直。
術後第4天下地行走練習 先邁健肢,再邁患肢,用股四頭肌的力量帶動大腿行走,屈膝時則盡量屈膝。在疼痛可耐受時拄雙拐站立並下床近距離行走,但行走時間開始應≤5m分鐘,以後逐漸增加至10分鐘,循序漸進,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但術後1周內24小時總行走時間不宜>20分鐘,以免關節腔內創面出血。
6、健康教育
術後第8天至2個月繼續鞏固住院期間進行的各項功能練習並逐漸增加患肢的活動量及負重能力。
大部分患者術後2周可基本恢復膝關節的活動,4~6周可完全恢復。此期間鼓勵患者儘可能地進行原地行腳踏車、散步、游泳等鍛煉,但在膝關節功能完全恢復前,不能進行跑、跳活動。6~8周後可以進行各項適量體育活動,運動員術後3個月可以開始訓練 。
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引起關節腔內積液。
多食高蛋白(如奶製品、豆製品、肉類等)、高鈣(海產品)食品。
9
髕骨骨折
一、 術前護理
1、做好心理護理。
2、遵醫囑做好術前準備。
3、患肢護理 應盡量減少患肢的活動,使患肢高於心髒水平面15~20cm,以利靜脈血液和淋巴血液的迴流,需要移動時可用直夾板固定後再予以移動。術前教會患者練習股四頭肌力量的方法和在床上使用便器的方法,並告之患者術後有可能出現的一些不適及對策。
二、 術後護理
1、按麻醉術後護理常規。腰麻或硬麻去枕平卧及禁食水6小時,頭偏一側,防止嘔吐引起窒息。
2、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密切觀察患肢血運,皮膚溫度、神經感覺、踝及足趾活動、末梢循環的充盈度、傷口滲血、患肢足背動脈博動情況。
3、疼痛的護理 區分是切口疼痛還是敷料包紮過緊引起的疼痛,若是切口痛指導患者做深呼吸運動,聽音樂、看電視分散注意力,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鎮痛劑並觀察不良反應,如頭暈、噁心、尿瀦留等。若是繃帶包紮過緊引起,止痛劑療效不佳,應通知醫師檢查術區,若張力過高,須松解繃帶,觀察患肢血液循環。
4、引流管的護理
患者術畢回科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脫位或移出。
保持引流通暢避免引流管受壓和扭曲;定時擠壓引流管,防止。流堵塞。
注意保持引流管和傷口接觸部位的清潔,以防感染。
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狀及量,做好記錄並及時報告醫師。
2天後拔除引流管,傷口換藥。
5、皮膚護理 術後6小時協助患者翻身按摩,預防壓瘡,保持床單位清潔乾燥。
6、肢體護理
給予患肢抬高,高於患者的心臟水平,利於血液循環,防止患肢腫脹。
囑患者麻醉過後即開始進行踝部練習,防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7、預防傷口感染,注意患者的全身情況。對術後體溫持續過高者,考慮傷口有感染的可能,立及時報告醫師予以處理。注意觀察傷口疼痛的性質、有無紅腫等情況。
8、飲食護理 指導患者進食,多給其富含維生素和鈣質的食物和高蛋白、高熱量、高纖維素易消化飲食,加強營養,防止便秘的發生。
9、術後功能鍛煉
麻醉消退後即可行患肢踝趾關節的趾屈、背伸鍛煉,每小時1次,每次五分鐘。還需即刻指導其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先健肢訓練,再患肢練習,每2小時一組,每組6~8次。術後2~3天,若傷口無併發症,可漸行膝關節主動及被動屈曲活動,逐漸增加活動量,注意避免患肢疲乏、疼痛。
骨折後期功能鍛煉 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膝關節的主動伸屈鍛煉,保證腳在床上滑動,盡量屈伸膝關節,可以從15~20度開始,連續30~40次屈伸活動,每天5~6組,逐漸增加活動範圍;指導患者進行患肢「直抬腿訓練」及「髕骨鬆動訓練」每日3組,每次50~100次。2周後離床活動,扶拐下地負重行走。6周後可逐漸做下蹲動作,每組10~20次,每天2組。4~6周後外固定拆除,加強患肢的主動屈伸鍛煉。
10、健康教育
定期門診複查。
出院後堅持功能鍛煉,如股四頭肌舒縮鍛煉,練習膝關節屈伸活動,有石膏外固定者行髕骨上下左右推移活動。術後6周內不宜行下蹲動作。
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術後視骨痂生長情況決定內固定物取出時間。
每日戶外曬太陽1小時,不能到戶外者可補充魚肝油滴劑或維生素D等。
10
脛腓骨骨折
一、加強心理護理。
二、按醫囑做好術前準備。
三、及時固定患肢,防止造成再骨折或脫位。
四、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觀察傷口敷料滲血情況。
觸摸足背動脈和脛後動脈,觀察皮膚的顏色,測量患肢皮膚的溫度及毛細血管反應。
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如患肢持續劇痛並且呈進行性加重、嚴重腫脹及麻木、皮膚穩定降低、足趾被動牽拉時劇痛、皮膚色澤蒼白及足背動脈摸不清等,出現上訴癥狀應考慮骨筋膜室綜合征。
五、抬高患肢,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腫脹。
六、加強基礎護理,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七、功能鍛煉
早期即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足趾的主動屈伸和髕骨的被動活動。
內固定術後3天可作膝關節的屈曲活動,外固定術後5~7天可扶拐,患肢不負重下床活動,外固定取出後,充分練習各關節活動,逐漸負重活動。
禁止做患肢旋轉活動,以免影響骨折端的穩定導致骨不連接。
八、健康教育
定期複查,發現患肢血液循環、感覺、運動異常,及時就醫。
繼續按時服用接骨續筋藥物,直至骨折癒合牢固。
扶拐下床活動患側肢體全腳著地,防止摔倒,加強患肢膝踝關節伸屈鍛煉,如有踝關節功能障礙可做踝部旋轉,斜坡練步等功能鍛煉,踝關節強硬者,可做踝關節的下蹲背伸和站立屈膝背伸等。
加強營養,促進骨折癒合。
11
腰椎間盤脫出
一、 術前護理
1、平卧硬板床,絕對卧床休息。
2、控制用力咳嗽、打噴嚏。
3、預防便秘。
4、遵醫囑應用止痛劑。
5、術前3天訓練床上大小便。
6、遵醫囑做好術前準備。
二、 術後護理
1、按麻醉術後護理常規。
2、麻醉消失後觀察雙下肢的運動、感覺及大小便情況,如出現雙下肢運動障礙、感覺消失則懷疑脊髓受損,立即報告主管醫師。
3、保持引流通暢,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壓及脫出。負壓應適當,切忌過大而加重傷口出血。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觀察是否有腦脊液流出。
4、術後早期翻身時需由2人合作,保持脊柱在同一軸線上,避免扭曲。
5、觀察敷料滲液情況,保證其固定牢固,及時換藥。
6、誘導排尿,如聽流水聲、下腹部熱敷、按摩等。誘導排尿無效時,在嚴格無菌操作下行導尿術,留置尿管12~24時。
7、術後7~10天開始採用」三點式」或「五點式」逐漸鍛煉腰背肌。
8、補充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多食含纖維素豐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以促進腸蠕動。有規律地排便。
9、健康指導。
12
膝關節置換
一、按醫囑做好術前準備,做好心理護理,消除緊張情緒。
二、術前練習床上大小便,並保持大小便通暢。
三、加強營養,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粗纖維食物。
四、術後採取去枕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暢。
五、保持引流管通暢,觀察引流物顏色、性質及量,做好記錄。
六、加強基礎護理,預防各種併發症。
七、功能鍛煉
術後前3 d,手術當日麻醉消失後即可指導患者做足趾、踝關節的屈伸運動。指導患者做足用力向上勾和下踩動作,下肢伸直,雙足用力盡量向上勾,保持5~10 s,然後用力做往下踩的動作,每次保持5~10 s。直腿抬高:在床上伸直並繃緊單膝關節,用力將足抬離床面20 cm,並保持10 s,然後慢慢放下,每2 h做1組,每組3~5次或自我感覺大腿的肌肉疲勞為止,對患側肢體做由足到大腿的按摩,每2 h按摩10 min,按摩時注意傷口的保護,以免加重傷口疼痛。
術後4~7 d,繼續前3 d的鍛煉內容,並增加以下練習:患者坐在病床上,雙手抱住大腿下1/3段,緩慢用力將大腿向上提,使膝關節呈屈曲狀態,每隔2 h練習5~10次。患者坐於床邊,雙側小腿自然懸垂於床沿下,在訓練過程中,如感覺劇烈疼痛,可在床邊放一凳子,足置於凳子上,可以通過放置凳子的高度來調節膝關節屈曲的角度。當患者自然下垂小腿習慣以後,可以在坐位下練習屈曲關節。練習一:患者坐於床邊,兩腿自然下垂,健側小腿放於手術側足踝上(雙側手術患者由護士協助完成),做向下悠壓的動作。慢慢地盡量屈曲膝關節,在最大屈曲位時,保持5~10 s。練習二:患者坐於床邊,兩小腿自然下垂,健側足放於患側足跟部,協助患側小腿做向上抬的動作,對於雙側手術的患者由護士協助其完成,或者使用繃帶,一頭綁於足底部,一頭牽於自己手中,自行牽引使小腿抬起膝關節伸直。適應性站起練習:在醫護人員的保護下,下床做適應性站立練習,重心放在健側肢體上,患肢不負重。雙側手術的患者下床時由兩人攙扶,重心放在雙上肢上,站立的時間隨練習的增多逐漸延長。
術後8~14 d卧床直腿抬高練習:仰卧於床上,伸直並繃緊膝關節,然後用力將患肢抬高床面30°,保持5~10 s後慢慢放下,每天練習3組,每組練習20~30次。下蹲練習:在陪護人員的保護下,扶住欄杆,盡量往下蹲,同時腳跟不要離開地面,保持10~15 S後緩慢站起,每日做3組,每組20~30次,下蹲的程度逐漸增加。漸進式腳踝屈伸練習。練習一,坐在凳子上,兩小腿自然放在地板上,緩慢地同時抬起雙足跟,直到腳尖著地,保持5 s,然後放回直到腳跟著地。練習二,坐在凳子上,兩小腿自然放在地板上,一足腳尖著地,另一足腳跟著地,保持3~5 s,兩足交替進行。練習三,坐在凳子上,兩腳稍分開,自然放在地板上,將一隻腳拉向臀部方向,另一隻腳用力向前伸,交替拉伸兩腿,注意在整個過程中雙腳掌不能抬離地面,並用力壓地板,一定要有肌肉繃緊的感覺。練習四,在練習三的基礎上,將1條腿向前伸,勾起足尖,整條腿伸直,抬離地面一段距離,保持5~10 s,然後慢慢放下,先足跟著地,後腳掌著地,慢慢拉回腿。行走練習:在陪護人員的保護下扶助行器練習平地行走。第一步:保持正確的站立姿勢(抬頭挺胸收腹,伸膝屈髖),將整體重量置於助行器上;第二步:將助行器移向前方,並確保放置平穩;第三步:邁出手術一側肢體,將足放在助行器中間區域,使腳跟先著地,然後讓整個腳掌著地;第四步:站穩後身體向前傾,再邁出健側腿。行走練習時一定不要著急,並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行走的時間和速度,這個階段行走時最好在平地上練習,練習時注意安全,避免摔跤等意外發生。
13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
一、心理護理
術前做好耐心細緻的解釋工作,使患者對所要進行的手術有充分的認識。以消除顧慮和緩解緊張情緒。術後患者因疼痛不敢活動,護士因及時給予安慰、解釋。在進行功能鍛煉時,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反應,用鼓勵性語言,對患者的每一個動作都給予耐心的指導和肯定,使患者樹立自信心,自覺的進行鍛煉。
二、術前準備
入院後進行全面的術前檢查(血常規、血型、凝血功能、肝功能、腎功能、肝炎、梅毒、心電圖及相應的X線、MR等影像學檢查);術區備皮;禁食12h,禁水8h;指導患者練習在床上排便;術前應向患者說明膝部肌肉萎縮對療效的影響,並以健肢做示範指導患者熟悉和掌握各項康復訓練,內容包括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髕骨活動、踝泵運動、直腿抬高訓練、壓膝運動、漸進抗阻訓練等練習。
三、術前宣傳
根據腰麻或連硬外麻醉的要求做好常規宣教,更主要的是必須詳細做宣教、功能鍛煉的知識。目的是患者了解鍛煉的內容和方法。為術後能進行良好的功能鍛煉打好基礎。和患者和家屬進行溝通並共同制定功能鍛煉的計劃,進行患者被動或主動的功能鍛煉,耐心向患者解釋計劃內容,給予必要的演示。
四、按麻醉術後常規護理,腰麻或硬麻去枕平卧及禁食水6小時頭偏一側防止嘔吐物引起窒息。
五、嚴密觀察病情,預防併發症。
六、患肢用軟枕抬高15度~30度,外展10~20中立位。關節適當屈曲,方便膝關節處於鬆弛狀態,利於血液迴流,減輕術後切口疼痛及患肢腫脹。
七、功能鍛煉
手術當天麻醉恢復後,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的鍛煉方法,方法為:患者仰卧位,膝關節靜止不動,足跟用力下蹬,足背屈,囑患者做股四頭肌收縮,以手掌感覺到髕骨上下滑動為效,反覆運動,每2小時一次,一次5~10分鐘。
術後第一天開始直腿抬高練習,以增強股四頭肌及腘繩肌的肌力,有利於增強患肢的穩定性。方法為:患者平卧,足尖朝上,伸膝關節並收縮股四頭肌後抬高患肢,足跟據床面20cm,持續5~6秒,放下肢體,放鬆肌肉。
術後第三天,膝關節疼痛緩解後,開始終末伸膝鍛煉,以增強股內側肌肌力,對維持髕骨對線具有主要的作用,方法為患膝墊一枕頭,保持屈膝約30°,然後使足跟抬離床面至患膝伸直,保持5~10秒,放下肢體,放鬆肌肉。
膝關節活動範圍的練習,以增加膝關節的活動範圍。方法為:患者平卧,足尖朝上,直腿抬高離開床面,使肢體與床面成45°角,屈曲膝關節,再逐漸伸直膝關節,放下肢體,放鬆肌肉。此訓練也可讓患者坐於床邊進行練習,膝關節位於床沿,兩腿自然下垂,伸直膝關節,持續5~10秒,然後放鬆,使小腿自然下垂。
膝關節的被動練習 主要通過CPM進行,以緩解損傷和術後引起的疼痛,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和代謝活動,消除關節粘連,改善關節活動角度,促進關節軟骨損傷的自身修養,最終促進關節內的恢復。方法;術後3~5天可在CPM機上鍛煉2次/天,30分鐘/次。CPM能使肌體肌肉處於無收縮狀態膝關節活動,加速關節骨液循環,消除腫脹,有可能獲得透明軟骨的再生修復。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將患肢伸直放在活動器的架上並給予固定,調節膝關節活動範圍至患者能夠忍受屈膝的最大限度為宜,多在30°~90°,每次30分鐘,2次/天。第2天對完全承受第1天的運動強度者,可以增加10°,對於不能承受者,則維持第一天的鍛煉方法。以後逐漸增加度數,每天增加10°,直至90°,速度也逐漸增加。以患者達到疼痛和疲勞為度。2周內避免負重,第3周後可部分負重,第4周可全負重並棄拐,第4周屈膝90°,第5~6周屈膝超過90°。活動行膝支具保護3個月。患者盡量在出院前就進性漸進性抗阻鍛煉以增強肌肉鍛煉力量。
14
髖關節脫位
一、做好心理護理,及時給予患者精神安慰。
二、生活起居的護理,創造一個良好發的修養環境,幫助患者儘快熟悉和適應環境。
三、密切觀察全身情況,對疼痛給予對症處理。
四、牽引時患肢需保暖,並觀察患肢血液循環情況及有無神經受壓癥狀。
五、卧床期間,做好翻身、拍背及按摩,鼓勵患者深呼吸及咳嗽,防止墜積性肺炎、壓瘡的發生,多飲水以防止尿路感染的發生。
六、複位後取仰卧位於硬板床,墊放便盆時要防拖拉並要減少移動患肢,防止疼痛加劇,指導患者在床上側身的方法。
七、督促並正確指導患者進行髖關節的功能訓練,複位後在皮牽引固定下行雙上肢及患肢踝關節的活動,3天後進行抬臀訓練。去除皮牽引後,指導患者用雙拐練習步行。
八、術後功能鍛煉
術後第一天開始進行患肢股四頭肌靜止性等長收縮,踝關節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
術後1周均能在床上進行伸屈膝和踝關節活動,均在術後2~3周出院,出院後一定要保證髖部的正確位置。
3個月內做到雙腿不交叉,不內收,側卧時兩腿之間放置枕頭,不屈身向前,髖關節屈曲不宜超過45°以上。
15
骨肉瘤
一、做好心理護理,穩定其情緒。
二、加強營養,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粗纖維食物。
三、緩解疼痛,促進肌肉、關節功能。
四、增強耐力,加強化療護理。
五、截肢術前的護理
做好心理護理,解除患者的焦慮情緒。
遵醫囑做好術前準備,術晨禁食水。
術前練習床上大小便,並保持大小便通。
遵醫囑應用止痛劑。
六、 術後護理
術後去枕平卧6小時,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高流量氧氣吸入。
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
引流管的護理 注意負壓引流的觀察,由於胸腰椎手術創傷較大,術中出血多,術後切口處放置引流負壓吸引24~48小時,保持引流管通暢、固定。觀察記錄引流量及性質,若2小時引流量達到200ml或24小時達到400ml,說明手術部位有活動性出血,應及時處理;若引流液淡紅或清亮可能是腦脊髓漏,應改負壓吸引為正壓,並採取頭低腳高位,密切觀察患者雙下肢感覺及運動情況。
術後24~48小時應抬高患肢,預防腫脹。患肢抬高,每3~4小時20~30分鐘並將殘肢以枕頭支托,壓迫向下。
患肢痛的護理 應用放鬆療法等心理治療逐漸消除患肢感,對疼痛持續時間長的患者,可輕叩殘端,或用理療、封閉、神經阻斷的方法消除患肢痛。
殘肢功能鍛煉 一般術後2周,傷口癒合後開始功能鍛煉。方法是用彈性繃帶飯飯包紮,均勻壓迫殘端,促進軟組織收縮,殘端按摩、拍打及蹬踩,增加殘端負重能力,鼓勵儘早使用臨時義肢,為安裝義肢做準備。
七、 加強基礎護理,預防併發症。
推薦閱讀:
※骨科鋼板取下來後是否會被再次利用?
※頸椎突出如何鍛煉才能使情況不加重?
※駝背,越老越矮?跟著骨科醫生做,身姿筆挺活到老
※如何早期發現股骨頭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