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樂此不疲的學瓷之路(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學瓷秘籍)
【前言】做任何事情,方法問題都是大問題,因為不同的方法可以把你引向不同的道路。當我們對古瓷一竅不通的時候,以什麼樣的方法學瓷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方法對,你的收藏道路也不會錯,而如果方法不對,那就是走得越遠,錯得越多,你的收藏極有可能讓您血本無歸。但就算方法對、路子對,學瓷的過程也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需要長期、不斷、反覆地練「童子功」,要想成為一個不失敗的收藏家和鑒賞家,千萬不要指望「一招制敵」,也別指望「一蹴而就」。
發這篇文章,目的就是想給那些學瓷時間不長的朋友一些借鑒和指引,希望大家能走在正確的收藏道路上,更多地收藏真品,更少地打眼吃藥……
我樂此不疲的學瓷之路
文/天林
90年代末,曾經閑來無事,無意中進入無錫南禪寺古玩街的一家景德鎮瓷器店,當時是為了打發時光,於是就有一句沒一句地問店主一些問題,起初店主還很熱情,說什麼青花、釉里紅、釉下彩、玲瓏瓷什麼的,後來老闆看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臉上寫滿了鄙夷和輕視,也不知為何,老闆的鄙夷和輕視深深地刺痛了我的自尊,心想這有什麼好牛的……
於是,學瓷的種子就這樣在心底埋下了。
經朋友介紹,我認識了第一個師傅,師傅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非常樸實,待人也非常真誠,80年代就開始收藏,開過古玩店,藏品進過拍賣行。在他的指引下,第一次花了150元買了個清末三星青花小碗,自此,我艱辛而又快樂的學瓷之路正式開啟了。
現在回顧起來,大致有六條:
一是拜老師。沒有老師的指引,絕不要輕易涉入某個領域,這是基本原則之首,否則再多的銀兩都會成為學費。但「術業有專攻」,也不是什麼老師都盲聽盲從。收藏的領域很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能真正搞明白一個領域的某個方面就很好了。隨著對收藏的深入,我也先後拜過幾個不錯的師傅,記得其中一個師傅說過,瓷器越往後走,學起來就越困難,越是高古的,學起來相對更容易一些。在師傅的指引下,開始了高古瓷的專項學習和研究之路。
提醒:如果您想學瓷,一定要找一個或多個好的師父,這個環節您絕對不能省!省了這個環節,你一定會走很多彎路。就象一個學武功的人,師父不怕多,因為師父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我們拜師,就是要師其長、避其短。另,拜老師盡量要拜有豐富收藏經歷的實戰派人士,沒有收藏經歷的體制內專家,名頭再響也沒有用,相反還會誤人子弟!
二是啃書本。書中既有專家的研究,也有藏友的心得,也是學習收藏的必經之路。幾年來讀過的文物方面的雜誌以及專著到底有多少也記不得了,只能用書山書海來形容,連單位宿舍睡覺的床上里側都堆滿了書。但讀書也不能面面俱到,必須博中求專,不能也不可能把什麼都搞得明明白白,但如果遇到與自己研學方向一致的一定要專攻精練。還有書本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唯書甚至會誤入歧途。但光啃文物收藏方面的書還遠遠不夠,必須學史、研究古代哲學和美學,這樣更容易與文物對話交流。
提醒:目前關於古瓷方面的書,只能讓你學到一些常識性的知識,讓你解決掃盲的問題,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讀了不少書就是無所不知的行家裡手了,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書可以作為我們學瓷的教科書,原因是著書人參考到的實物資料非常有限,以致於書中很多的知識點都很局限,甚至都是錯誤的。特別是宋瓷,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知識點都是錯誤的,而如果我們在實踐中照搬照抄,唯書是從,同樣也是誤入歧途。當前,很多藏友之所以對宋瓷的認識水平非常低,最大原因就是中了書毒。
三是爬玻璃。識假必須先鑒真,鑒真必須建立在無數的感官刺激和理論積累之上。而大量的好藏品都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玻璃櫥窗里,只能把臉緊貼在櫥窗玻璃上。上博藏瓷雖然不是很豐富,但比較完整地展現了中國陶瓷從遠古走到今天的發展歷程。幾年來,去博物館幾乎成了我的一種習慣,多時一周要去三四次,而上博的陶瓷館是每次必到,連那裡的保安都彼此熟識了。但是博物館的藏品大多為傳世品或者早年的出土文物,釉面老化特徵與市場還有一些區別。除了去上博,只要去外地,博物館是必去的。
提醒:博物館的藏品不是標準,因為那裡的藏品無論品種還是數量都非常有限,去博物館能增長一些見識,但這種見識相對浩瀚的古瓷,可能不到1%,同時,博物館的藏品,幾乎都是解放初期民間收藏家捐贈的,大多是傳世品和早年出土的古瓷,那些藏品傳世時間至少都在百年上下,釉面氧化比較明顯,整體感覺與近三十年來出土的古瓷有明顯的區別,尤其是近年來出土的古瓷,由於剛出土不久,釉面幾乎沒有氧化,而如果拿博物館的作為老舊的參照系,這些出土古瓷統統都會因太「新」而被槍斃,所以,到博物館去爬玻璃也只能讓你解決掃盲問題,為什麼博物館的專家,放在整個古瓷收藏圈裡看,其鑒定水平充其量不過是小學生?原因就在這裡!因為他們看不出古瓷釉面氧化時間長短的區別,而真正的鑒定高手,不但能看出真假,還能比較準確地識別其出土和傳世的大致時間。
四是跑市場。老師教了、書本啃了,博物館的東西也老看,總要實踐積累才行。剛拜師的時候,常常是後半夜就起床,跟著老師逛「鬼市」,逛完「鬼市」逛早市,逛完早市送走師傅和朋友,然後一個人又直奔上博,有時幾個朋友一同去參加文物鑒賞活動。如果滬上有知名拍賣預展,那也是逢展必去,看預展的最大好處就是不必爬玻璃了,因為大多的拍品可以上手。跑市場盡量要師傅帶,如果沒有師傅,切莫自以為是;再則要少帶錢或者不帶錢,腰包里一旦有銀子,衝動常常難免。通常我跑市場時只帶200元,不是為買東西而備,而是朋友們早餐時輪流作東之用;再有地攤上的東西切不可和拍賣圖錄、鑒寶節目相聯繫,拍賣是高端市場,地攤是初級市場,鑒寶節目是專家估價,臆想價絕不可信。如果你把地攤上的東西與拍賣和鑒寶節目聯繫在一起,你就會認為這東西價值幾百幾千萬,以為撿了大漏,從而失去理智、失去對東西最基本的判斷,交學費就是必然。所以買東西要為喜歡而買,要有自己就是藏品最後買家的思想準備,切莫想著撿漏掙大錢,動機不純就會摔大跟頭。
提醒:市場有好幾級,地攤價最低,但風險也最大,到地攤淘貨,切莫貪圖便宜,因為如果是假貨,再便宜也貴;古玩店要看老闆的人品和眼力,裡面不但價位高,道道也很深,搞得不好會花大錢吃重葯;正規的拍賣行,真品率相對高一些,但價位也不是一般收藏者能接受的,同時,很多景德鎮的高仿也都是直接進拍賣行的,所以,到拍賣行,花了大錢同樣也可能買到假貨。文物商店也是練眼力的好地方,現在的文物商店基本都不景氣,差不多全都快關門了,但我學瓷的時候,文物商店還算景氣,到那裡能學到傳世古瓷的一些鑒賞知識,而文物商店不可能有出土古瓷賣,所以,切莫把文物商店的標準到處搬。
五是逛窯址。師傅收藏了很多瓷片,在師傅的指導下也買過不少的破瓷爛片,逛市場時也常常上手開門好瓷片,也到建築工地撿過不少瓷片,但這都不能代替逛窯址的作用。在朋友的安排下,曾專門到龍泉大窯古窯址挖瓷片,到上林湖美麗的湖心小島上撿瓷片……。去窯址至少有四大好處,一則可以撿到很多好瓷片;二則可以深入研究古代的制瓷工藝和發展演變過程;三是可以尋訪當代制瓷大師,親密接觸現代制瓷業;四是如果運氣好還可以走進隱秘的仿古之地,了解仿品製作的全過程。
提醒:很多古窯址都已保護起來了,我們逛窯址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規,不能盜挖私掘。逛窯址主要是收集可靠的學習標本,如果您能準確鑒別瓷片的真假之後,可以在市場上大量上手。
六是泡論壇。這一點很多人都不會想到,論壇怎麼也是學瓷的好途徑?但這是事實,而且可以說是最好的學瓷途徑。十幾年來,高古瓷論壇幾乎是我每天都要報道的地方,除非晚上應酬被喝得爛醉。何以如此,一則因為論壇是最大的「博物館」,世界各國各地的博物館裡的藏品,論壇上都有高清圖片,可以說足不出戶盡知天下風雲。幾年來幾乎每天晚上都是那些賞心悅目的高清圖片伴我進入夢鄉,如浴春風一般;二則因為論壇是最大的「博覽會」,藏友們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東西都貼在論壇上,供大家隨意評鑒,起初是潛水,後來也發表一些個人見解;三則因為論壇是個收藏「大江湖」,論壇上看到的是帖子和評貼,實際上是「江湖」上的幫幫派派,什麼國寶幫、無寶幫、片片簇、垃圾幫……,幫幫派派就象文革搞武鬥,熱鬧非凡,從這些幫派爭鬥中看到收藏領域的種種「尊容」,文物收藏界的教條固執盡現無遺,到處都是「盲人摸象」(就是以自己狹隘的鑒定標準去鑒別萬物)、「三人成虎」(明明真精新的東西甚至被版主列為低劣仿品,被一些不懂裝懂的網路專家砸得體無完膚)、「皇帝的新衣」(明明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東西,在版主帶頭吆喝下,贏得一幫跟屁蟲的陣陣喝彩),江湖好不險惡!
提醒:一些論壇其實也是被利益化的,有的是團團伙伙,相互吹捧,為的是出貨,泡論壇建議大家先潛水,把裡面的狀況搞清楚再說。再者,論壇的一些版主是玩傳世品和粗普品出身的,他們對近年來的出土古瓷鑒別能力也非常有限,某論壇曾經有一個「高古版團隊」的版主,他的任務是專門槍斃古瓷精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