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才能源自超乎常人的專註
譯者:丁煜
世人常說,任何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才能。雖然一句話統稱為「才能」,但不同才能所包含的內容卻是多種多樣。頭腦好的人或許擁有學者的才能,有著新穎構思的人或許擁有藝術家的才能,運動能力強的人或許被賦予了作為運動員的才能。
但是,如果僅僅把這樣的東西稱為「才能」的話,那麼只能說才能只存在於一部分受到上天眷顧的人身上。因為作為現實問題,能夠讓那些「才能」開花結果、收穫巨大成功的只是極少一部分人。又或者,年輕的時候被評價為「有才能」,但很可惜,在這個世上經過二三十年仍舊能保持較高評價的人寥寥無幾。
才能是沒有清晰評價標準的東西
但是,在此現實基礎上筆者還是想說「無論是誰,都擁有屬於其獨特的才能」。那是因為筆者認為「才能」的本質就是「他人尚未給出既定評價的能力」。
當然,筆者並不否認將計算速度快、唱歌好聽、擅長跳舞、文筆優美等稱為「才能」。不過,筆者認為此後能夠震驚世界的才能,大多數情況下,是在其剛剛嶄露頭角的初期階段無法用「清晰的評價標準」來評價的東西。
試想一下,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正因為這樣的才能沒人擁有評價其價值的標準,才可以在真正意義上「震驚世界」、「改變世界」。
無論是愛迪生、萊特兄弟,還是史蒂芬·喬布斯,他們都是如此。像他們那樣的天才在取得社會性的成功之前多被人稱為「怪人」、「毫無用處」。然而,那被評價為「毫無用處」的部分正是他們「才能」之所在。也就是說,那是無人與之相似,是此人探究其獨特感觀世界的才能。這是周圍的大部分人很難正確給予評價般的感性。
我們能夠理解愛迪生髮明的燈泡、萊特兄弟創造的飛機以及喬布斯打造的iPhone所擁有的精彩之處。但是,對於創造這些的根源——他們的「感性」和「感觀世界」,幾乎可以說,我們大部分人既不能理解也無法產生共鳴。
這種不需要周圍理解和共鳴的感性和感觀世界不就是「才能」的本質嗎?。
周圍的每個人都能馬上理解、讚賞的才能,只不過是「老掉牙的才能」。它極有可能是過去曾有的某種東西的翻版。真正新鮮,能夠開闢新世界的才能是難以被周圍人認可為「才能」的東西。
為了不摘除「才能之芽」
真正的才能是一種只有等到開花後才可以評價其擁有怎樣價值的東西。但是,若真如此,我們該如何發現並發揮它呢?
尚不知道是否有價值的某種東西,我們該怎樣辨別那就是「才能」呢?這是個難題。不是用普通方法就能解決的問題。但是筆者認為至少心理學上有能夠視為「關鍵」的東西。那就是「專註」。一個人全身心專註於某事物的那個瞬間。那裡棲息有隻屬於那個人的「才能」。筆者覺得至少存在著成為才能的可能性。
即使沒有獲得周圍的評價,帶著高度專註力進行的工作也存在著可能性。這讓筆者想起了一部名為《洛克的世界》的動畫片。剛發售的時候,負責的編輯送給筆者一本附帶DVD的書,並說「就當被騙了,請務必看看」。那盤DVD中收錄了約二十幾分鐘的動畫。
看了一下,故事以荒野為舞台,講述一個少女和一個少年圍繞著一個名為「洛克」的謎樣族群展開冒險的故事。老實說最初給筆者的印象很普通。當然,從看慣了皮克斯和吉卜力或是日本高質量電視動畫的眼光看來,感覺「普通」已經是很高的水準了,但即便如此也並未留下特別的印象。
然而,這二十幾分鐘的影像體驗,經過一年半以上的時間,不知為何如今還會瞬間被想起。
筆者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所以前幾天問了那個負責編輯「那究竟是什麼?」。於是,他解釋道,《洛克的世界》是長年在動畫界工作的動畫人高尾圭獨立發展後,為樹立與皮克斯和吉卜力以及現有動畫不同的邏輯和手法,幾乎依靠其一人之力,耗費了驚人的時間和精力創作出的作品。(參考:關於STUDIO UGOKI,STUDIO UGOKI的角色表現)。
根據參考(關於STUDIO UGOKI,STUDIO UGOKI的角色表現)所述,那好像是被稱為Multi Perspective(多視角)的手法。關於專業問題,與其由筆者說明還是瀏覽上述參考頁面比較便捷。
筆者想說的是,即便如此專業,甚至講究得令外行人無法找出破綻般,但其內在的水平卻真實地傳遞給了筆者這個動畫的門外漢。一段二十幾分鐘只看過一次的動畫,經過一年半卻依然能記得,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或許我們還不能說《洛克的世界》這個項目已經得到了經濟上的回報,它在動畫界獲得的評價也不是很充分。但是,筆者認為正是在這沒有獲得評價的階段,憑藉高度專註力完成一件作品的過程中,才會存在「真正的才能萌芽」,開闢新世界的「可能性」就棲息在那裡。
需要誰都沒有發現的「助跑期」
著迷製造飛機的萊特兄弟擁有的專註力,在周圍人看來或許只是一種瘋狂。但是,在那充滿瘋狂的專註中,他們創造了改變人類歷史的東西。
如果說現代的年輕人有不幸的話,就是常常會被剝奪「廢寢忘食」的專註體驗。可以說,這是現代課程主導型教育最大的缺點。的確,如果只是掌握知識和技能的話,不斷完成課程比較好。但是,無論掌握了多麼高端的知識和技能,缺少了廢寢忘食的專註體驗,人類就無法發揮真正的才能。
當然,不能說知識和技能沒有價值。但是,如果僅從「才能」的觀點來說,執著於那樣的東西非常危險,因為它可能會輕易地摘除「才能之芽」。
能在未來產生價值的只有「現在價值尚未確定的東西」。換言之,真正的才能需要誰都沒有發現的助跑期。
如果不理會來自周圍的評價,只埋頭於自己的世界,那麼也會給人留下修行僧或求道者般的印象吧。
但是,並非一定如此。
比如筆者小時候,依然處於「讀書是好事,但看漫畫不行」這種價值觀念相當強盛的時代。那個時候廢寢忘食地埋頭看漫畫,會被很多人認為沒有價值,沒有意義。但是,如今作為一流漫畫家活躍在漫畫行業舞台上的人,小時候都有不顧父母說教埋頭看漫畫的經驗吧。
如果自己的孩子一天打好幾個小時的遊戲,別說以前,即使是現在,皺起眉頭表示不滿的父母也為數不少吧。但是,創作者和程序員中應該有不少人曾把人生的某段時間花在打遊戲中吧。
在網路時代「有意義的才能」是什麼?
在大人看來完全沒意思的DVD,小孩卻會反覆多次地觀看。如果某個場景正好戳中笑點,即便只是反覆觀看這一部分,也會每次哈哈大笑。即使從大人的感觀世界來看只不過是「沒有意義」的場景,對於孩子本人而言卻有著巨大的價值。
筆者認為真正的「才能之芽」就在這些地方。即使周圍人看來非常沒有意義、沒有價值,但是我們不能妨礙此人專註的東西。因為專註於某一件事的經驗會讓才能開花結果。如果出於「關係到將來收入的提升」、「上司說讓做」這樣的理由,筆者覺得很難在真正意義上專註於事與物。不理會這種社會性或邏輯性的道理,埋頭於「事物本身」,就是筆者所說的「專註」。
例如,「吃飯糰」這樣一個行為,如果用舌頭和口腔感受每一粒米的味道和口感,或者是溫度,享受慢慢吞咽的過程,就會成為與單純「攝取營養」而吃飯糰完全不同的專註體驗。
這次的話題或許「懂的人會懂」、「不懂的人無法理解」。但是,總覺得生活在今後這一時代的年輕人,如果能把今天的話題記在內心的某個角落就好了。
在這個世界中,很多商品由機器生產,所有數據可以通過谷歌進行檢索,在社交網路上傳播,真正「有意義的才能」是什麼?筆者希望在今後的時代生存下去的每一個人必須將其作為重要問題來思考。
在機械化、信息化不斷發展的現代,有價值的才能的條件之一是「細節」。比如,一件類似的西服,優秀的設計師和時尚製片人能在一瞬間判斷出「這裡有些俗氣,這裡不錯」。然後很多消費者會對此判斷表示支持。
也就是說,機器和數據無法進行判斷,在最後的感性層面決定「俗」與「不俗」的細節成了設計師所要求的重要工作。
當然,即便是這樣感性層面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或許也可以用電腦進行分析,實現程序化。但是,無論如何發展都無法超越人類。因為這些都是基於每個人的專註體驗,如果不是在那種情況下產生的「新價值觀」,基本是沒有意義的。
能否察覺「微妙」之處
這並不僅限於時尚或小物件這樣的領域。作為日本出口產業頂樑柱的汽車產業也同樣如此。確實,「汽車生產作業」的大部分或許已不再是人類的工作。但是,乘坐最終完成的汽車,感受轉向的重量,體會駕駛者駕駛汽車的「快感」,進行最終的調整,這些機器和數據是做不到的。
據說史蒂夫·喬布斯在為自己公司發明的產品申請各項專利時,特別嚴格保護iPhone等為人熟知的觸屏輸入。那一定是因為觸屏輸入是屬於「質感」的專利吧。
培養感受細節的感性。這恐怕是今後時代中通用「才能」的必要條件。順便一提,筆者目前投入最多精力的真言密教中有這樣一個詞,叫做「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是佛陀的悟道境界,意思是幾乎沒有比這更深奧、更微妙的方法。
無法將「微妙」這個詞直接理解為與現代日語相同的意思,但是也許可以這樣解釋。比如,大家一起朝著某個方向行走時,僅在角度上向東偏離了1度。往前10米遠的話,幾乎還是走在相同的地方吧。但是往前走1公里、10公里、100公里,走得越遠你應該越會與之前在一起的夥伴們走在完全不同的地方。
面對微妙的差異,你能察覺到「不同」,還是作為「相同」而無視?是什麼造就這種感性差異?筆者的假設:這就是全身心集中於事物的專註體驗。
(編者按:本文為翰文網譯者的翻譯習作。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翰文網及譯者立場)
推薦閱讀:
※其實,你不是拖延症,只是不夠專註。
※把心專註在一種正知正見上
※專註,是年青人最好的修行
※20年專註品質,聰信就在你身邊
※神秘博士,專註穿越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