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白話譯文 第21~28章
道德經白話譯文第21~28章
一九合十,20121022,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779146080
(21)第二十一章
就像是打一個洞去窺探一樣,從這個洞看過去的時候,所看見的德是什麼樣子呢?
它是跟著道的變化而變化的。
道作用於萬物的那個東西,似乎看得清楚,又似乎看不清楚。
在這種似乎看得清楚與似乎看不清楚之中,在它裡面是有圖像的,
在這種似乎看不清楚與似乎看得清楚之中,在它裡面是有實體的,
它是那樣的深遠、那樣的幽邃,在它裡面有強大的能量,
它的這種強大的能量是絕對真實的存在著,這種能量裡面還有思想和理念。
現在的此時此刻,以及遙遠的過去,它一直都沒有離開過萬物,就像是看著所有萬物不斷的產生出來一樣。
我是通過什麼了解萬物的產生的呢?
就是通過上面說的這些去了解的。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22)第二十二章
給灶門裡面添加柴禾的時候,就不能夠站立。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就看不見全部。
自己對自己的了解,並不是真正透徹的。
自己懲罰自己,那個是不能算功勞的。
自己覺得自己了不起的人,就不會有進步。
這些道理都是來自於道的法則。
人們常說:帶著多餘的糧食出遠門的時候,這些多餘的部分就是行走的累贅。
多餘的累贅是天下萬物都厭惡的,
所以,內心的慾望太多的人就無法安定下來。
炊者不立,
自視者不章,
自見者不明,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
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
故有欲者弗居。
(23)第二十三章
有彎曲,才能夠形成首尾相顧的圓環;
有規整,才能夠端直;
有低洼,才能夠裝水;
有陳舊才有新鮮;
有不足才有得到;
有多餘才有猶豫。
所以,聖人始終是站在全面分析的角度去把握天下的航向,
並不是單純的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所以能夠全面的看問題。
並不是單純的以自己的見解去理解問題,所以能夠全面的理解問題。
並不是單純的讓自己來懲罰自己,所以能夠成就事業。
不會自己覺得自己了不起,所以能夠不斷的進步。
只有抱著不為自己爭利益的態度,才能夠使別人沒有辦法與他爭利益。
過去的人們說:「曲則全」。
這句話真的不是隨口胡說的,使用這種方法確實能夠統御天下萬物。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
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式,
不自視,故章;
不自現,故明;
不自伐,故有功;
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歸之。
(24)第二十四章
少去發號施令,要利用事物本身的規律去處理問題。
冬天的狂風不可能整個白天都一直的吹,暴雨也不可能持續下一整天。
讓強大的力量一直持續不斷的釋放,怎麼可能做得到呢?
持久的釋放強大的力量,天與地都不能夠做到,何況人呢。
能量是需要凝聚才能夠強大,萬物都有凝聚在一起的本能。
所以,
從事於道的,他們就會因為道而凝聚起來,
從事於德的,他們就會因為德而凝聚起來,
丟失了道的,他們就會因為這種丟失而凝聚起來。
因為德的原因而凝聚起來的,他們的道的核心就是那個德,
因為丟失道而凝聚起來的,他們的道的核心就是那個丟失。
希言、自然。
飄風不冬朝,暴雨不終日。
孰為此?
天地而弗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25)第二十五章
那種充滿著能量的東西是渾然天成的,它在天地出現之前就已經產生了,
它是那樣的寂靜、那樣的遼闊,它不受任何的影響,沒有任何的改變,它可以孕育和產生天地。
我不知道它叫什麼,於是給它起一個名字叫做「道」,勉強來形容它的話,就是「大」。
大是這樣的:
它向外擴散出去,這種擴散無限的遠,這種無限的遠又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感覺。
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管理的權力也是大的。
在任何的國家之中,都存在著這四種大,國家的管理權力的這個大就是其中的一種。
人的生存法則來自於他們賴以生存的那片土地,
那片土地的生存法則來自於那裡的天空,
那片天空的生存法則來自於道,
道的法則來自於本來就是的那個東西。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第二十六章
以穩重為根本,以輕鬆為輔助;
以寧靜為主,以熱烈為輔。
就像是行軍打仗的時候,輕裝備和重裝備都要帶上一樣,
有修養的人每天都能夠恰當的運用穩重與輕鬆、安靜與熱烈。
穩重與輕鬆、安靜與熱烈它們就像圓環那樣來回的循環,
做官的人,運用這種循環變化,才能夠所到之處都受歡迎。就像燕子可以安然的飛進別人的家裡,而不招人厭惡。
為什麼那些手握重兵、掌管國家大權的人要輕率的對待天下的百姓呢?
過於輕率就失去了穩重的根本,
過於熱烈就失去了寧靜的主調。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
唯有環官,燕處則昭若。
若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27)第二十七章
最恰當的行駛,不會留下車輪印。
最恰當的言辭,沒有瑕疵可以挑剔。
最恰當的計算,不需要計算工具。
最恰當的鎖閉,沒有鑰匙就無法開啟。
最恰當的繩套,不了解打結的方法就無法解開。
所以,聖人始終用最恰當的方式去救助別人,而不會因為不恰當的救助把人家給毀了;任何的東西都能夠得到恰當的利用,而不會白白的浪費財力。
這才叫做徹底的智慧明達。
所以說,
最恰當的幫助,是幫助別人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恰當的幫助,是用金錢去資助別人。
對於那種即不願意去學習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又不貪愛資助他的金錢的人,這種人雖然幾乎就是大糊塗蛋,但是他的這種精神卻是值得肯定的。
善行者無轍跡,
善言者無瑕謫,
善數者不以籌策,
善閉者無關楗而不可啟也,
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襲明。
故,
善人,善人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是謂眇要。
(28)第二十八章
掌握那些稱雄的技巧,但是卻堅持柔和的方式,像溪流那樣潤澤大地而不爭,甘願去做天下人的溪流。
抱著做天下人的溪流的這種態度去應對事物,就長期的處在德的境界之中,一旦長期的處在德的境界之中,這種不斷的累積,就能夠像初生德嬰兒那樣達到專註和柔和的氣魄狀態。
掌握那些達成榮華的技巧,但是卻堅守忍辱,像山谷那樣包容和謙虛,甘願做天下人的山谷。
抱著這種甘願做天下人的山谷的態度去應對事物,能夠長期的保持著德的充足,一旦長期處在這種充足的德的境界之中,這種不斷的累積,就能夠回歸到自然質樸的境界。
掌握那些讓自己顯達的技巧,但是卻堅守著平凡,這是在給天下人樹立正確的榜樣。
給天下人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就能夠使德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不會出現偏離。保障德的持續傳承和不偏離,才能夠永遠的延續下去。
當自然質樸的精神在人類社會中擴散開來,這種精神就會造就出值得培養的可造之才。
聖人把這些人才提拔起來,讓他們去做官,去管理國家的事務。
對於製造的大師來說,所有的材料都有它的用處,沒有割捨而不用的東西。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恆德不忒,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朴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夫大制無割。
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看待教師職業的離婚率?
※中國的女性權利到底處於什麼境況中?
※《道德真經正義》第十章(全文)
※如何評價立黨老師把揭露其傳謠行為的問題,改為「調查類問題」?
※房屋失火,裡面有一幅名畫和一隻名貓,只能救一個,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