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第二十七課(一)顯密之差異
作為修學密宗的弟子,要時時銘記我等歷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在《七寶藏》中所講解的顯密差異。如是理解顯密差異的真正目的並不是讓我們輕視顯宗,而是要真正體現出密宗的殊勝。
很多人認為自己依止的導師為密宗導師,所修之法為成熟口訣法或上師瑜伽,平常念誦的咒語是密宗咒語,或者居住在傳講密宗的聖地,所以自己的見解是密宗見解。但這是不成立的。往昔阿底峽尊者初次進藏的時候,有一天早上在光明境界中觀察到一位在印度修無上瑜伽部的弟子,修法已經落入小乘教法。他的侍者洛欽仁青榮波很不理解,因為這位弟子依止的導師是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之一的阿底峽尊者,修行的法是密法最高的無上瑜伽,怎麼變成小乘教法了呢?阿底峽尊者說:「一切都在於修行者本人的修法方式。若不知道調伏煩惱等一系列方便,別說形成小乘教法,甚至可能形成三惡趣之因。」因此歷代高僧大德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為墮入三惡趣之因。」因此僅僅依靠導師和法還不能認定我們的見解一定是密宗。那該怎麼辦呢?必須知道顯密之差異。
幾年前我們講過這部教言。從時間的角度來說,因法相乘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而密法可以一生成辦解脫,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可不僅僅在於導師和手上拿著的書呀!顯密差異,在支分的角度講解密宗十五個特點,從方便的角度,我們一般站在四個立場上講解密宗的特點——見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為無辛勞,根機為上等。
首先見解不迷惑。真實教授乃果法,見解當然很殊勝。但方便教授的見解沒有達到最了義的境界,修行過程中甚至也是從世間禪定開始入手,與南傳佛教從小資糧道開始入手、大乘顯宗從四念住開始,都是講解世間禪定,為何下乘派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而密宗可以一生成辦解脫?雖然暫時見解的角度有所相同,但是對見解的認識和修持方法有著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說,密宗修行中世間禪定可以迅速轉變為出世間禪定的原因,是配同著另外三個特點——修行方便多,行為無辛勞和根機為上等之根機。
從總的角度來說,修學密宗的弟子都稱之為上等根機,也就是說宿世善緣成熟,現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積資凈障之基礎,否則對密法生不起信心。在這樣的狀態中修學密宗,即便當時的禪定與因法相乘相同,也可以迅速轉變成更高的境界。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修行方便多。無上竅訣大圓滿的主要方便是成熟灌頂和解脫竅訣法。相信我們在座的弟子們,無論在我等大恩上師阿松活佛還是其他導師面前,已經得到很多灌頂。這是密法修行的一種殊勝方便。另一種殊勝方便就是解脫竅訣法,也就是我們現前所傳講的成熟口訣法。在修學竅訣法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講解的就是方便道。如華智仁波切所言:「輪迴雖為所棄法,然初不依輪迴法,不能趨入涅槃道,初識輪迴性尤要。」強調次第根機必須依靠方便趨向圓滿之境界。所以我們在修行時,講解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誦儀軌,配同著正行,最後做迴向。這一系列過程必須時時銘記心中,一點都不能輕視。
行為無辛勞是指一切修行都在無戲論狀態以及很自然的狀態中。這是密法的特點。無論做什麼事情,它不像下乘派那麼辛勞,是一種非常輕鬆的法,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修行,沒有絲毫之差異,因為它不需要靠身體,也不需要靠語言。
我們應時時反觀自己的修行,是否體現出這四個特點,如果具備,說明我們可以迅速成辦解脫。在修上師瑜伽導修的時候,我們通常把這四個要點樹立在四個精要當中——傳承法脈清凈而具普遍之信心,通達方便,認識智慧和善巧運用。作為密宗弟子,如果這一系列都能做得很圓滿,相信我們也能如歷代傳承祖師所講解般,在六個月、一年或者幾年的時間內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沒有達到,就應該從見解、修行、行為等多方面觀待自己做得不圓滿之處,不要天天想著會不會是金剛持打妄語啊?我已經修了一年的時間,為什麼還沒有達到很高的地步?如果不反思自己的過失而把一切推在導師身上,充分說明你的信心還有待加強,你的根機還需要進一步成熟——上等根機的表現可不是把錯誤推在導師身上啊!當然有個別弟子可能還認為見解不增上的原因是法不殊勝。要記住,薩加班智達曾經說過,從法的角度而言,密法是最殊勝的,因為它是果法。如果在大圓滿法之外還想尋找一個更殊勝的即生成就的法,我也不知道還能不能找到。這些道理我相信對我們以後的修法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時時都要銘記心中。
推薦閱讀:
※男女性期待的差異
※面子:中西文化差異探討
※短篇小說·生活圖譜·代際差異
※中西方文化差異圖示
※券商類貸款價格差異大 高低差4倍
TAG: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