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長跑之殤何解?

2012年11月20日 09:12:19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廣州11月19日電(記者王浩明)18日舉行的首屆廣州馬拉松,兩萬人齊跑的大狂歡讓整個城市興奮。但一個青年的悲劇卻讓人揪心:當天,在10公里終點倒下的21歲男選手19日被確認搶救無效不幸去世。

  而近日以來,相繼有多所高校在運動會上取消了長跑項目,引發了社會的激烈討論,馬拉松選手猝死的悲劇也帶來了「生命之問」。

  21歲選手倒在終點

  18日早晨,在廣州馬拉松10公里的終點處,不少人都看到了讓人揪心的一幕。一位二十來歲的小夥子在完成比賽後,倒在了終點線上昏迷不醒。20個小時的搶救沒有能夠讓他再次蘇醒過來。19日上午,搶救醫院確認這位年僅21歲的小夥子在醫院宣告不治。

  據了解,這名選手在衝過終點線後暈倒,在醫務人員進行現場急救後立即被送往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搶救。據醫院介紹,醫護人員進行長期不間斷的心肺復甦後,該選手一度恢復心跳。但至18日晚這名選手心臟再度衰竭,雖經醫護人員全力搶救,但今日上午患者發生多臟器衰竭,無法逆轉,不幸去世。

  該選手的微博隨後被轉發,他生前的最後一條是「勝利完成5公里」,還配了現場的照片,讓人唏噓不已。

  專家提醒量力而行

  馬拉松在世界範圍內擁有眾多愛好者,而這樣一項挑戰生理和心理極限的運動,也屢屢遭到死神的威脅。柏林的半程馬拉松也在2007年和2010年先後發生兩次運動員猝死的悲劇。

  在廣州馬拉松的《報名須知》中,有這樣的提示:「馬拉松是一項高負荷大強度長距離的競技運動,也是一項高風險的競技項目,對參賽者身體狀況有較高的要求,參賽者應身體健康,有長期參加跑步鍛煉或訓練的基礎。廣州馬拉松組委會要求每一位參賽者在賽前去相應醫療機構進行體檢。」記者同樣在上海馬拉松和北京馬拉松的《報名須知》上發現了相似的文字。

  本屆廣州馬拉松,組委會共安排了20台救護車、250多名醫護人員、380名醫療志願者,建立了17個醫療點。「在賽道上每隔150米我們就安排了一名醫療志願者,」廣州馬拉松組委會醫療保障部部長、廣州市衛生局副局長唐小平介紹。

  專家提醒,馬拉松的參與者一定要量力而行,一方面必須平時堅持鍛煉,另一方面則要充分了解相關的知識,特別是一定要把握住風險的底線。而組織者也要在賽前加強安全的宣傳,甚至強制性地要求選手提供體檢報告。

  「長跑之殤」帶來「生命之問」

  近日以來,在武漢、西安等地相繼有多所高校在運動會上以「安全原因」取消了長跑項目,而接踵而至的是中小學生體育課或體育考試中長跑項目的取消——不少人驚呼,長跑這項運動在中國也要消亡了。

  在馬拉松運動員猝死的悲劇籠罩下,「長跑之殤」給社會出了一個難題——跑還是不跑?

  其實,不少專家都憂心忡忡,如果對生命的敬畏轉化為對體育的畏懼,那麼帶來的結果很可能是本末倒置。而體育教育走到這個「學生怕、家長怕、學校怕」尷尬節骨眼上,面臨的問題似乎是一連串的。有專家表示,體育教育陷入如此窘境,第一個就是因為常識教育的缺乏。

  「為什麼我們屢髮長跑猝死的狀況?為什麼學生和家長越來越怕孩子從事較為激烈活動?一方面當然很多人的基礎鍛煉不夠,更讓人惋惜的是很多人連常識都不懂。」中山大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授說。他建議,學校的體育教育應該把身體健康的常識作為必修課。

  「長期以來,我們的體育課只教怎麼跑,從來不說什麼時候應該不跑。最起碼,知道自己在什麼情況下要放棄,也就不會有這麼多遺憾發生了,但現在我們的學校,沒有這些常識的普及,」他說。

  據媒體報道,東京馬拉松2007年舉辦以來,保持著選手零死亡的紀錄。專家認為,健全的公共衛生體系顯然功不可沒,這其中一個小小的細節或許可以讓人們窺見一斑。

  「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機場、地鐵站等公共場所都配備自動除顫器(AED),這個如筆記本大小的小盒子能夠對突發心臟病人進行第一時間自動除顫;AED在一些高風險體育比賽也會應用。這些強制性的配置甚至都寫進了他們的某些法規,」長期從事賽事運營的上海某體育公司李蔚介紹。

  或許,「生命之問」的解答需要整個社會從一點一滴開始,而體育、教育、公共衛生等方方面面都應為之。


推薦閱讀: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馬拉松猝死
村上春樹 諾貝爾文學獎的長跑者
【筆記】以呼吸控制運動強度的一些個人總結
箱根驛傳 | 向長跑致敬
長跑冠軍「刃心泉溢」專訪:巧用5分鐘低點實現61個正收益

TAG:長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