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別趕時髦了,你壓根兒就不是「社恐」啊!
今天,春雨君的同學群里有人發了這樣一條消息《當代社恐生活記實,最怕在路上遇見熟人》,一些網友表示自己看見熟人就像遇到了躲避球一樣。
不少同學紛紛附議:這就是我本人啊!
隨後,春雨君用簡單的問題採訪了下編輯部的編輯們:「你覺得你是社恐嗎?」
有2/3的人堅定地表示:「我是!」
Emmmmmmm… … 通過這兩個小事件,春雨君發現大家對社恐有很深的誤解。
社恐是一種精神障礙其實社恐(全稱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精神障礙,《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對社恐做出了明確定義:
對出現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或處於被他人審視的場合(如社交或表演情境中的一種或多種情形)有持續與過分的恐懼。患者害怕會在這種場合失態、受辱或尷尬(或讓人看出自己的焦慮)。
在成年人中延續12個月的社恐患病率大約為2.8%,持續終生的社恐患病率為5%。
所以,其實大多數人可能只是誤會自己有「社恐」,但並沒有患上醫學定義的「社恐」。
內向、社恐傻傻分不清楚
很多人聲稱自己社恐,可能只是性格內向而已。
內向和社恐經常被人們搞混,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內向者和社恐者有哪些不同?
為了進一步幫助大家區分兩者的不同,我們來看看內向者和社恐者對於同樣的場景會有哪些不同表現。
1. 內向者會被聚會榨乾能量,而社恐者懼怕聚會
內向是一種性格特徵,內向的人可能不喜歡,也不願意花時間在社交場合,在社交時或聚會時可能會產生一些可控的焦慮,參加聚會或社交會有種能量被榨乾的感覺。
而社恐者在社交或聚會時,甚至想到自己需要參與某個社交場合時,就會有嚴重、激烈的焦慮,這種焦慮不可控制,很可能會導致功能限制,包括對社交或其他團體活動的恐懼或迴避。
根據自殺預防組織Jed基金會的首席醫療官Victor Schwartz的說法,社會交往的想法可能會讓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陷入癱瘓。
2. 內向是天生特質,社恐往往是後天形成的
內向是一種從出生就根植於人的特質,這意味著它是你與生俱來的一部分。
而社交恐懼症一般是環境對某個人的作用。
臨床心理學家Ellen Hendriksen說:
「它可以是兒時被霸凌之後發展出來的,或者被一些團體或個人的排斥和拒絕後發展出來的。
有了這種經歷,一個人的歸屬需求和關係需求會受到阻礙。」
3. 內向者在社交前後是不焦慮的,社恐者想到社交可能就焦慮了
內向的人會在社交活動之前或之後利用獨處的時間來充電,他們會通過獨處獲得或補充能量。
而對於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來說,知道自己要參加一次聚會或社交可能會引起極度恐懼、恐慌或壓力。
社恐的癥狀和焦慮症的癥狀是一樣的,不同是發生的背景和環境。
癥狀包括異常緊張、神經質、坐立不安、難以集中注意力,還有一些身體上的不舒服,如感到胸口緊繃、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和胃疼。
4. 內向者有可能享受演講,社恐則害怕受到批評
內向的人可能不討厭演講,甚至可能喜歡演講,只是討厭事後無意義的談話和答疑。
對於那些與社交恐懼症為伍的人而言,站在一群人面前才是問題的根本,他們害怕會被其他人群嘲。
他們通常會擔心:「人們會不贊成或者可能會取笑我。「、「我可能會說或做一些讓自己尷尬或羞愧的事兒「、「我的聲音聽起來很搞笑」或者「我的口齒不清」之類的。
參考資料:
1. 程蘇,劉璐,鄭涌. 社會排斥的研究範式與理論模型. 心理科學進展2011年06期
2. 杜建政, 夏冰麗. (2008). 心理學視野中的社會排斥. 心理科學進展, 16, 981–986
3. 苗國棟. 社交恐懼症的診斷與治療.
4. Lindsay Holmes and Eva Hi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ocial Anxiety And Introversion, In 4 Comics
文:大王
推薦閱讀:
※過於自卑,內向,有社恐,怎樣才能改變自己的這種狀態?
※于飛心理:社恐和社交恐懼症
※我徹底擺脫20年嚴重社交恐懼症的經歷與感悟!
※上台時,與人交流時,眼睛一對視上別人就感覺自己身體緊張難以思考,有沒有什麼好的決竅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