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第一詩山」靈谷峰
來源: 中國撫州網 |
|
在武夷山余脈,江西省金溪縣、臨川區、東鄉縣三縣交界處的撫州市臨川區湖南鄉坪山村境內,坐落著一座著名的「詩山」,同時又是我國道教名山----靈谷峰。該山海拔320.6米,範圍約6平方公里。《環宇紀》載:「山中有石靈像,因以為名。」 靈谷峰主峰東連書鄉金溪,南傍浩淼西去之汝水,北接重巒疊嶂之東鄉,峙平川而奇駿,倚碧水而凝秀。諸峰連抱如嶂,山間多寒泉奇石,以其山峻景秀而名揚天下,許應瑛稱:「靈谷之秀,甲於東南」。王安石在為其三舅吳藩《靈谷詩集》所作序文中說:「吾州之東南有靈谷者,江南之名山也。龍蛇之神,虎豹翬翟之文章,梗楠、豫章、竹簡之材,皆自山出。而神林、鬼冢、魑魅之穴,與夫仙人、釋子、恢譎之觀,咸附托焉。至其淑靈和清之氣,盤礴委積於天地之間,萬物之所不能得者,乃屬之於人……」。從此,靈谷名聞天下。 據《道教大辭典》記載:靈谷山,道教名山。在江西臨川去郡邑三十里,山顛東有牛牯石,南有灑酒泉,西有石門關、退心石、瀑布泉,北連文印峰,山之半有南北二井,水清洌不竭,井旁立駐雲亭、棋枰石,有靈鶴常集;其下西南第二峰為謝靈運洗墨池遺迹。盱江之水縈迴於前,西有龍虎之塵湖、琵琶、雲林諸峰,與巴陵、華蓋、芙蓉、軍山、麻姑、羊角諸山,環峙互拱,巍巍壯觀。歷代常有隱士棲居其間,勝跡頗多,並有隱真觀於其間(見《峴泉集》卷三《靈谷山隱真觀記》)。 山水釀詩成佳話 牛牯石 北井 據《太平環宇記》載:靈谷峰山中有石靈像,以此為名。又據,公元431年,因「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等千古絕句,而被尊為山水詩宗的謝靈運,出任臨川內史,他履屐柱杖,常登靈谷峰,松間賞明月,石上聽清泉,山水釀詩,成千古佳話。清正廉潔的謝公後遭奸臣誣告,辭官隱居此山,拜佛修行,辟下洗墨池、駐雲亭、石門關、南北井、文印峰、瀑布泉、灑酒泉、棋枰石、退心石、牛牯石等十大勝跡。後人為紀念這位賢人,把此山取名為「靈谷峰」。並在山下建了個靈運祠,祠址在今湖南鄉樂家村西。 山水詩宗謝靈運(385-433),東晉和南朝宋時代的詩人,漢族。是南北朝時代與陸機齊名的詩人。作為我國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詩的詩人,他雖出身名門且才華橫溢,但仕途坎坷。入宋後,遭貶任臨川內史(今撫州市臨川區)。臨川任內,他卻在靈谷峰上留下一首首千古絕唱和許多動人傳說。 王安石少時攻讀處 王安石讀書處 而宋仁宗明道二年(1003),13歲的王安石在此讀書三年,更是讓此山名聲大振。 當年,王安石因祖父王用之病故葬於靈谷峰,隨父王益守墓,在隱真觀讀書三年。據說,那時他很頑皮,常邀伴遊山玩水,而不用功讀書。有一天竟偷了先生的戒尺逃學,先生一直追到附近的蛤蟆山才將其逮住,於是十分生氣,順手摺下一根荊條狠狠打了他三下,此後王安石發憤攻讀。後來中了進士,做了宰相,他十分懷念這位先生。回家鄉時曾特去拜謝他,但這位先生早已不知去向,王安石只好步行到當初先生打他的那座山上,含淚向荊條拜了四下,隨行的文武官員也紛紛下轎下馬參拜。當地百姓為紀念王安石,曾在此修了一座八角亭,亭中立一石碑,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住轎下馬」,從此,蛤蟆山便改名為下馬山。 謝公辟下神奇勝跡 洗墨池 退心石 沿路聽完靈谷峰的介紹,隨著蜿蜒曲折的山道,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了一處古迹——洗墨池。在高坡上一個小小的水池內,兩隻巨型毛筆架在其上。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有:宋臨川內史《謝靈運集》十九卷,其中很大一部分詩都是在這裡作的。但令人遺憾的是,大多在宋代就散失了。到了明代萬曆年間,李獻吉、黃勉之、沈道初等人先後將散見於《文選》、《樂府詩集》、《宋書》以及其他各類書中的謝靈運詩文輯出,編排成書,刊刻行世。 謝靈運既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書法名家。當時還常為民間婚、喪、喜、慶書寫對聯。有一天,他在「隱真觀」內書寫良久,伸腰兩手一攤說:「此筆硯久久未洗,臟也!臟也!」說罷,右手所握的筆和桌上的硯台突然飛出門外,謝公兩眼盯著,並起身跟隨,發覺筆硯落在這個小水渦里,並洗得乾乾淨淨。謝公非常激動,便將此小水渦命名為「洗墨池」。 據清光緒《臨川縣誌》載,謝靈運「為臨川內史……郡游放,不異永嘉銅陵古蹬,靈谷墨池,皆其遺迹。」謝靈運曾在靈谷峰開闢十大勝景:洗墨池、瀑布泉、棋枰石、灑酒泉、南北井、文印峰、退心石、駐雲亭、石門關和牛牯石。瀑布泉出自靈谷主峰間,穿過山澗,流至半山,突然下瀉,形成瀑布,拍石擊岸,聲震山谷,映日望之如掣練。瀑布下是一深潭,潭邊為一陡峭石坡,坡上有古人鑿出的一級級石階,可拾級而上至山澗,至山頂,其間一石名「退心石」。 「三教同源」香火旺盛 靈谷峰寺 半山亭「鄧太夫人廟」 在靈谷峰最高峰,有一座「隱真觀」,現為靈谷峰寺。始建於東晉末年,北宋東歷年間,有前、中、後三殿和斗姥宮,觀隨山勢分層建有前殿,後殿和觀音閣,氣勢雄壯。殿東有一建築別緻的樓閣名斗姥官。隱真觀幾經興廢,1942年6月,日寇侵佔撫州,中國軍隊一個排踞上抵抗,因寡不敵眾,終於失守。日寇攻隱靈谷峰後便縱火將隱真觀燒毀。賢人當年遺迹無一留存。解放後至今,在眾多仁人志士的鼎力支持下,峰頂寺廟現已初具規模。 靈谷峰寺的圍牆上,用紅漆寫有四個大字:「三教同源」。這引起了我的好奇,中國的寺廟看過不知其數,但如此醒目地寫下這四個字,實屬罕見,我納悶不知何意。帶著這種疑惑我跨進了這座重建的寺廟門檻。 不大的寺廟前後分三個廳堂。前廳是道觀格局,正面雕塑著「道德天尊」等三仙,周圍列坐著黃、炎大帝,關公、岳武等神像;中廳是「儒教堂」,供奉著「先聖」、「亞聖」等靈位;後廳的陳列又是佛教中的「大雄寶殿」模樣,「釋迦牟尼」等三尊大佛居坐方靠壁,十八羅漢左右排列。主建築左邊有一觀音堂,內有觀音金身,堂內可供簽之用,預知禍福,有求必應,許願還願,據稱很靈。主殿之左後方置「天后宮」供奉「媽媽」,宮側塑「三面觀音佛」置於塔頂。右邊是「夫人娘娘」之閣。東邊是廂房,為觀內大師及香客棲息之所。後殿是「人造神仙岩」,上麵塑滿了不同佛像,各種動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地下天空,應有盡有,所以後殿又稱為「天涯海角」。 隱真觀四周,名勝古迹甚多。東北山中葬有王安石祖父及岳父母;山南有金溪千年古剎疏山寺和現代名人何應欽祖籍的金溪車坊;南側的黃遠山有明末兵部尚書、抗清名將、湖南鄉大塘揭家村人揭重熙率兵所掘的長約六、七華里、連通數山的世所罕見的「抗清洞」和已拆建水庫的白馬寺。西坡的戴湖雖已淤塞,卻是唐代詩人戴淑倫任官撫州時興修的水利工程;北面崇山竣嶺中,有可與靈谷峰石門關瀑布相嫓美的瀑布和古書院遺址,顛連遠許,是有口皆碑的天造岩洞「神仙崖」等。 先人千古絕唱誕生於此 站在峰頂,別有一番情致,除了能聽到繞樑樂音和看到旺盛香火以外,遠眺峰下,更是風光無限好。如此美景,吸收許多名人競相至此,流連忘返,吟詩遺墨。謝靈運的許多著名山水詩均作於此。 唐宋以來,傾慕謝靈運者,遐邇來游,顏真卿、曾鞏、王安石、陸遊等人都在山中留下了墨跡。宋代「隱真觀」山門上的對聯是道教名人白玉蟾所題「雨過玉簫清夜月,一庭黃鶴舞;雲深丹灶冷春風,幾度碧桃開」楹聯。現在重修的寺廟大門兩側已換了當代文化人所撰「汝水壯靈山千秋日月,奔雷催穀雨萬古風雲」的聯句。民國臨川將軍兼遂川、吉安縣長楊耕經,留下「隱真開仙境高士修道觀善男信女求神拜佛祈美夢,靈谷浮雲間謝公覽勝地詩人墨客尋芳探幽詠華章」楹聯。 王安石之父王益,曾作《靈谷》以言志:「靈穀神仙宅,言歸肆目新。山光遠如畫,秋色老於人。世事棋爭劫,人心海變塵。功成思范蠡,湖上一閑身。」宋代吳南壽寫下《靈谷山》,有「吾州喜有靈谷山,懸崖秀出群峰間。興來騰身覽絕頂,十步九折勞躋攀。追尋凌雲撫遺迹,門對長江秋水碧。洪波浩蕩繞山流,鷺睨鷗窺雲樹黑」佳句。王安石作有《憶昨詩寄諸外弟》:「憶昨此地相逢時,春入靈谷多芳菲。短垣囷囷冠翠嶺,躑躅萬樹紅相圍。幽花媚草錯雜出,黃蜂白蝶參差飛。」讚美靈谷美景。據傳,斗母宮門額上的三大字也是王安石手書。王安石的祖父王用之死後就葬在靈谷峰上,王安石隨父親王益在此守墓,曾在隱真觀內讀書三年。他的三舅吳藩作《靈谷詩集》,王安石為之寫序,中多溢美之詞,誇獎靈谷「吾州之東南有靈谷者,江南之名山也。……」。宋朝詩人曾季狸遊覽靈谷峰時寫道:「高秋八月後,擇勝來徑行。黃寇兩三人,淡然亦忘形」。其迷戀靈谷山色,竟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元代東鄉籍詩人艾性夫作《送客至靈谷》:「仙林路細出山腰,靈谷峰高人紫霄。立石借為題字壁,倒松因作度溪橋。雨花濕地人歸晚,煙草迷川馬去遙。記得玄都種桃處,黯然分袂各魂銷。」一展詩人浪漫情懷。 專家:「江西第一詩山」 一山飛峙撫河邊,群峰環抱綠如嶂。文化積澱深厚的靈谷峰,雖海拔不高,但卻以其俊秀昭世。 南北朝後,許多名人競相至此,流連忘返,呤詩留墨。其中最著名的有江州刺史王羲之,臨川內史謝靈運,撫州刺史顏真卿、戴叔倫,臨川才子晏殊、晏幾道、王安石、湯顯祖、肖滌非等,他們或登臨該山,吟詩作賦,或仰慕靈谷,驚嘆絕倫美景,留下不少絕唱。千古騷客曾鞏、陸遊、游東升、白玉蟾等,元詩四大家中的虞集、吳澄、揭傒斯,清朝名臣、學者李紱都曾登臨靈谷,賞松間明月,聽石上清泉,亦有「吊靈運之勞規,撫半山之軼事」者,把酒臨風,別樣詩情。而國學大師游國恩就出生在靈谷峰下。其靈氣和神秘,更讓它成為無數人們仰慕朝拜的名山。《臨川縣誌》、《金溪縣誌》均記載了大量有關該山的歷史沿革和趣事。因此,很多專家學者稱靈谷峰是「江西第一詩山」。 春秋佳日,揭勝靈燦者,紛錯如織。至於金、臨、東三縣鄉民,結伴朝仙,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祈豐年,俚曲村歌祝 ;求平安香火頂禮拜山;元酒佳茗,社鼓旱龍,絲竹管弦者,鄉約俗成,從晉至民國,由於民俗文化之積澱,閭間黎民之精神寄託,使靈谷峰成為一方詩山熱土的象徵。 |
推薦閱讀:
※江西婺源:炊煙裊裊美石城
※下次去江西,別只顧著拍婺源的油菜花啦!
※李克強江西考察
※【可怕】江西12歲女孩昏迷20多天,只因被蚊子叮了一口!
TAG:江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