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想戴一頂什麼樣的博士帽?

在我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學位時,系主任曾對我講,當你拿到你的博士學位時,你應該成為你所從事的研究領域裡世界第一的專家。這句話對於初出茅廬的我來說簡直高不可攀,但也讓我躊躇滿志、躍躍欲試。就這樣,在經過五年寒窗、夜以繼日的努力工作後,他所期待的結果就那麼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一個打算攻讀博士學位的 人,就應該給自己樹立一個很高的目標。如果沒有雄心壯志,就千萬不要自欺欺人,也許經商或從事其它工作,會有更大的成績。在目標確立之後,我建議你為自己設計一個三年的學習和科研計劃。首先,你需要徹底地了解在相關領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績。然後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做腳踏實地 的工作。另外,還要不斷跟蹤這個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只有這樣,才可以把握好方向,避免重複性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最有價值的研究方向上。在學術界,人們普遍認為"名師出高徒"。可見導師在你的成長道路中作用是多麼的大。所以,你應該主動去尋找自己所研究的領域裡最好的老師。除了你的老師之外,你還應該去求教於周圍所有的專家。更不要忘了常去求教"最博學的老師"- Internet!現在,幾乎所有的論文、研究結果、先進想法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我還鼓勵你直接發電子郵件去諮詢一些世界公認的專家和教授。以我的經驗,對於這樣的郵件,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會很快給你回復。我在攻讀博士學位時,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個小時,大量的統計結果和分析報告幾乎讓我崩潰。那時,同領域其他研究人員採用的是與我不同的傳統方法。我的老師雖然支持我,但並不認可我的研究方向。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懷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真的能夠成功。但終於有一天,在半夜三點時做出的一個結果讓我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後來,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導師也開始採用我的研究方法。我的博士論文使我的研究成為自然語言研究方面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工作之一。讀博士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緒,而要一步一個腳印,扎紮實實地工作。也不可受一些稍縱即逝的名利的誘惑,而要200%的投入。也許你會疲勞,會懊悔,會迷失方向,但是要記住,你所期待的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那種一切都很順利,誰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結果,我相信研究價值一定不高。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人如果打算一輩子從事研究工作,那麼從他在讀博士學位期間所形成的做事習慣、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他未來工作的輪廓。所以,你一定要做一個"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的時間,為自己的將來打好基礎。以上是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一封寫給中國學生的信,看完我深感慚愧,自己簡直就是不學無術啊,而且身邊還有好多人甚至不如我,就目前這個現狀,我不僅要想:我們的民族復興,到底還要多少年?1 前言今天收拾東西開始準備開題的時候,突然想起來這麼一件事:平時總是抗議政府還是業主還有大眾,目光短視,搞建設不知道要事先規劃,甚至建築也不設計就開始挖地蓋房子,結果總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事情幹得千瘡百孔。可是想起我們的博士生們(碩士生就不說了,因為我覺得眼下的方向,碩士本科化逐步實現,碩士已經沒有學術性可言了)的學術研究,很有一批是根本沒有什麼事先規劃的。按著清華博士教育蒼白的學制、課程,跌跌爬爬,不能按時畢業的、論文不怎麼樣的大有人在(我就是不能按時畢業的那一類)。至於能否具有真正的學術素質,天知道。說來慚愧,在清華讀建築第九年了,也是在第八年上才發現自己這麼多年都糊塗著,跟著中國慘白畸形的教育制度一步步快熬到國人眼中的學位頂峰,才發現自己還在瞎蒙。今天寫這篇文章,為的是整理自己,順便提醒一下學弟們。清華的教育號稱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我覺得大概是這麼個意思。但是追究起來,其實應該說整個清華的教育制度和方法都是二流,只不過本科要求低,博士要求高,在教師和學生依靠自己的個人拼搏程度一定的情況下,顯得本科比較牛,博士比較差,如此而已。清華有能培養個別大師的個別教授,但是沒有培養一群大師的可靠辦法。按俗話說,這叫「望天收」。簡而言之,對於一個願意投身學術的人來說(我以為做博士的意義主要在此),學術絕非幾年的工作,而是一生的工作。要搞學術,必須以一生長度來規劃你的學術歷程,越早越好。規劃未必能實現,但是不規劃就只好看rp了.呵呵,靠rp當大師,你覺得難度比手工製造原子彈如何?2 健全知識早年清華還是綜合大學的時候,就有學者疾呼不能培養半個人的學生。這裡說的是人文素養。有人說學術的境界,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這四個階段。要我說第四個階段不可能,正常應該在2、3階段間循環。而多數人,顯然在第一階段。中圖分類法把所有的知識書籍分成「哲學、宗教、社會科學總論、***、法律、軍事、經濟、文化、科學、教育、體育、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歷史、地理、自然科學總論、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測繪學、地球物理、氣象學、地質學、海洋學、自然地理學、生物科學、醫藥衛生、農業科學、林業、水產漁業、工業技術、交通運輸、航空航天、環境科學、綜合圖書」37個大類無數小類,問問自己都了解過哪幾門?人文知識的意思,是說這是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所應該有的知識。這時還談不上學術。清華變成工科院校以後,確實嚴重的缺乏人文素質教育。我曾經羨慕國外大學生首先就要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概論,就可以有健全的知識根底。現在想來可笑,全面的素質教育,顯然是要通過一個健全的教育制度來實現的,而不是一兩門課。很多學生進大學發現不喜歡專業,這是正常的。因為他們的父母和中學老師一般也都弄不清楚那麼多專業都是什麼個東東,到社會上又從事什麼行業。這樣盲目亂撞能選對專業么!所以說,人生的大多數困難來自於缺乏知識(天賦的問題我們暫時不說)有人能掙錢當老闆,讓技術人員給他打工,是因為他擅長賺錢的知識;有人能當官(貪官暫不計),是因為他有當官的知識。有人說那是靠經驗啊!其實經驗,正是科學要把它變成知識的。現代科學是經驗科學,這是我不小心學了一門關於科學哲學的課才知道的。人類總是把一切歸納為知識存起來,你需要了解的是這些知識的全體。人生的經驗大多數都被歸納了,很多東西你以為是經驗,其實都有專門的學科已經研究過了。雖然有些知識是秘密的,比如統治人的知識,坑害人的知識。有些經驗也很難被歸納,但是已經歸納了的至少要知道吧。新生常常迷惘,其實不必迷惘什麼。大多數人還沒有資格迷惘,他們只是無知而已。等你把相關已有知識都了解了,你才有資格對那些真正困擾人類的至今無法解決的問題產生迷惘,比如生與死,物質與精神什麼的。規劃是一門專門的知識。很多人不會學習,是因為他們連做人可以學什麼、應該學什麼、適合學什麼都不知道。管理規劃自己就是一項基本的知識。啥都不知道就直接撲進某一項具體的知識技術里撲騰,那就死定了。中國的教育問題在這方面的缺陷是致命的。我是幸運的,建築學不但有趣而且好掙錢還對社會很重要,不過可能各位也沒幾個知道建築學專業是幹什麼的吧?不奇怪,中國有現代建築教育也就是1928年以來的事情,城市規劃更晚。不知道這個學科的內容很正常。水木里有人對各種遊戲了如指掌,有人對各種電腦配件行情如數家珍,有人對化妝品品牌深入研究,可是有幾個人對於人類知識體系有所了解呢?買東西大家都知道貨比三家,可是學知識有幾個人知道要貨比三門呢?大家常常抱怨政府領導不懂行還亂來,可是設身處地想想,自己又知道多少別的專業的知識?要了解社會全面的知識相當難,何況管理本身還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要知道了解整個人類社會的知識體系,以及社會各行業的運作概況,是一件很有趣也很值得去做的事情。不過對於一名博士來說,即便有了比較全面的知識,也別得意。這還不叫淵博,只能叫健全而已。就像人還談不上健康健壯,先別缺胳臂少腿,別殘廢。甚至別身子只有一半(真噁心,半邊的人體...)不過現下殘廢可是真多....我的導師是個人文功底很厚的老同志,但是突然有一天跟我們感慨從一次講演里知道楊振寧的人文素養特別深厚,令我很是怕怕...搞物理都需要這樣的人文素養,何況我們偏人文的...簡而言之,人文素質不是給你搞學術用的,是給你成為一個健全的人用的。先為人,再為學,搞學術需要的更多。好了,這就是為什麼要用一生去做學術的原因。知識太多了,不得不把一生都規划進去,還不見得能有成效。有人說大學只是學一個學習方法,我說博士讀完也就是學一個搞學術的方法而已。有的同學可能看過李敖的書,會比較共鳴。李敖是真正做學問的人。他從小開始博覽群書(他們家讀書條件好,父親是北大畢業家裡書很多)高一就展開了對全部中國古書的掃蕩,規划了自己的學術生涯。後來編成《中國名著精華全集》,自己號稱中國讀書最多的人,因為他一生自從懂事以後到現在,只有2周沒有在讀書(!!!不是人啊!)從他居然在《要把金針度與人》一書中居然介紹《營造法式》這麼專門的建築古書,就可見一斑了。各位同學包括我自己,從大學才開始廣泛讀書,博士才知道規劃自己的學術生涯,比李敖已經至少晚了10年。想在學術上達到他的成就,就比較難了。這樣看來,真要跟大師比搞學術,從小就要頭腦清楚目的明確的努力(世家子弟和發達國家青少年此方面嚴重佔優),一輩子干下來也就是保證個基礎功夫不吃虧而已。這個基礎上再拼天賦悟性什麼的,還未必有勝算。所以說,搞學術啊,真的不容易。順便也說點高興的。科學不同於宗教和藝術,它最大的好處是,科學的知識每個平凡的人都可以學會它(雖然未必能創造知識)。因為科學證明要求把推理的每一步還原到自明的公理。每個人只要是精神正常,都可以學會自己想學的科學知識,只不過有些知識需要太多時間去學而已。科學是平易近人和點滴積累的,很多駑鈍的人都可以很有成就的創新,何況只是簡單的學學用用。大師往往能教出學生大師來,也是因為科學是可以傳授的,而且方便傳授的。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是輪不到拼天賦的,所以基本上好好乾大家都能有所成就。相比之下,中國的「道可道非常道」講究悟對常人來說就很難學習了。3資料積累科學是靠點滴積累起來的,每個人的學術也是點滴搞起來的。如果還沒有良好的資料積累習慣,那就趕快改改吧。3.1 囤積書。所有的自己認真看的書都應該擁有一本。沒聽說那個大學者家裡沒有一大堆書的。有效率的研究必須有很好的書齋,有價值的書萬萬不能指望圖書館(能直接坐擁圖書館的大教授例外),網上圖書館也一樣,見到有用的就要下載,別指望在線,除非伺服器是你家的。把所有需要的書分類排好了上架,放在自己工作的台面前面,或者把對應的電子文檔目錄清楚的放在自己的硬碟上(數字化要說真是方便了全體知識分子啊!)買不起的或者買不到的就複印或者掃描或者翻拍。3.2 讀書不是藏書,不動筆不讀書。所有的書讀過都要划上線,貼上小條,做批註、筆記和小結。別可惜新書或者捨不得買即時貼,做學問是要成本的~。手寫很不方便,最好是直接敲進電腦。PDA是個好幫手,可以完全取代記錄本.平時吃飯睡覺隨時想到什麼都記得記下來,抽時間整理出來就是好東西。這也是很多大師的經驗之談。3.3 所有自己經手的項目或者某項工作或者某種活動,都要條理清楚的整理歸檔。比如某個項目的各階段成果,每次討論綱要(這時候用pda直接紀錄就很方便了)對方聯繫人名片統統納入文件夾;某次周末郊遊,把事前找得資料、中間的發票門票、拍的照片寫的遊記,都掃描了歸檔。有點像歸檔狂是不是?李敖連小時候同學的紙條什麼的都還保留呢!「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是搞學術必備的基本技能。保持隨時動手記錄的習慣非常重要。3.4 特別重視目錄線索。也就是絕世武功的目錄。很多時候你沒有時間去具體了解某些知識,但是記住他們的目錄很有用。檢索工具就是其中一種。但是有的學科本身知識積累就比較混亂,比如我們建築學科。這時候就要自己有個結構良好的資源總目錄,不斷的把有價值的目錄線索補充進去,需要或者有空的時候可以去查找研究。各種著作,論文,期刊,零散的小文章,聽到的報告講座,導師的提示言論,某個比較專門的網站,某個新知道的文獻資料庫....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是別人的著作和論文的參考書目,這個對自己的專業極重要;一個是期刊雜誌,應該通覽。除了自己的專業期刊,一些相對學術的休閑性新聞性的綜合期刊報紙比如《讀書》《南方周末》《南風窗》都值得多看看,可以了解社會各方面的情況。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是針對擁有良好知識框架(或者至少是學習計劃)的人而言的。東一榔頭西一棒、道聽途說或者熊瞎子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都不是搞學術的辦法。3.5 簡要的人文知識基礎我也是讀書剛起步,說一點心得跟大家探討探討。哲學 中國教育最殘缺的一面,但是要命的是人不能沒有哲學思想——不學哲學就意味著你有的是一團糟或者很原始的哲學思想:方法論,認識論,世界觀,倫理道德觀念...原始的博士...嘿嘿黑....所以讓每個博士都寫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論文這樣荒唐的事情....我們可是phd啊!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需要從學科的歷史學起。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你的第一必讀書目。但是羅素死得早,所以當代各哲學流派要看別的書,好在不厚,挺好看的。看完有興趣的還可以深入看看自己喜歡的流派。中國哲學博大精深,從中可以知道很多現在的社會現象其實古已有之,嘿嘿。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也不錯。看完哲學史,其他的哲學書目你自己就知道了。倫理學和美學都可以挑一兩本概論或者簡史看看。但是美學需要有一些藝術實踐做基礎,不然不好看。宗教:宗教是中國教育根本沒有的項目,確實西方文明的基礎,真是要命。基督教伊斯蘭教也是看看宗教史就能知道好多好多事情,方便了解世界。儒道釋這中國三架馬車不但是知識,還會對你的人生有很大的作用,值得慢慢消化。社會學是個不好對付的學科,我只看過《江村經濟.生育制度》(很好看)和若干小文章,但是覺得是個急迫的領域但是又過於龐雜。自己面對的那麼多煩人的社會問題,看看社會學會很有啟發,有利於好好做人。*** 中國很黑幕的一個學科,還好西方人寫的多。從柏拉圖就有《理想國》,同時可以和歷史一起看。***+歷史很有看頭,***課的那些教條要首先忘掉,從頭學起。尤其中國人普遍對於民主自由***這些西方過來的概念還知道的太少,一些起碼的常識需要補課。不認真看一點,被欺負了可別怪別人。法律也可以和***一塊看了,都是攪和在一起的。重點看一些原理和切身案例。當然還有法律的歷史。經濟學非常切身,凡是想發財或者對社會不滿的人都必讀。薩謬爾森的《經濟學》是經管學院的首選推薦書目。相關的,關於資本全球化,股市和國企改革,社會保障,中國房地產,簡單的會計稅務....你不學都沒辦法活。文化上,文化地理學、傳媒相關和比較文化學都是很有趣的。包括很多暢銷書都可歸入此類。科學哲學和科學史是必讀的。否則就不好辦了。尤其注意科學和宗教、藝術的關係。丹皮爾的《科學史》和彭羅斯的《皇帝新腦》都很好。語言學跟哲學干係很大,有興趣可以看看。文學就不說了,不看太可惜。這是個無所不包的東東。藝術類非常重要,不過主要不是靠看書,要靠動手干。不拘那一類,至少學一門。因為藝術集中代表了感性思維方式的作用,和整個科學互補共鳴。尤其是整體思維和綜合感知。藝術其實起步的時候並不難,難在下決心入手。繪畫、古典音樂是基礎,比較容易入門。直接上攝影、電影這樣的綜合藝術可能進展反而比較慢。學藝術最好有活人當老師,光自己琢磨恐怕比較難,這也是學藝術的重要難點之一。好在現在媒體發達,要好一些。不必猶豫,誰知道你不是一個藝術天才呢。歷史在中國是巨無霸學科,恨不得5000年都在搞這個。李敖要不是研究歷史而是別的什麼,在中國恐怕難有大成就。像湯因比的《歷史研究》這樣的巨著可能比較累,不過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那幾本就很輕鬆愉快了。每個學科的歷史都值得一讀,歷史本身更有意思。但是歷史教科書一般都很難看,尤其是意識形態化以後。名家的歷史名作往往觀點有趣風格鮮明,會很好看。考古常常沾上藝術,同時也有點像探險或者刑偵,也是很有趣的。discovery和中央10套都有越來越多的相關節目,真是不錯。理工科就不說了,我不內行。不過天文和古生物還是挺想了解的,感覺很好玩的說。以上人文分類,我覺得每類讀個3-5本名著也就50本的樣子,這點都沒看過,做人都困難,做博士就麻煩了。4 制定長期的學習計劃並且不斷實施。規劃自己的學術生涯至少應當是5年為單位終其一生而且還得不斷調整的。人生最重要的莫過於終身不斷的學習新東西。當然學習的項目也是要不斷補充調整的。其實中國今天的社會還算穩定了(比起盧安達什麼的!%¥◎#)參照國內外從業人士的情況,大可以估計出一生的大致步驟,尤其是如果獻身學術研究的話會比較穩定,基本就是學院或者研究機構。早規劃早行動,3-5年的短期目標,20年的中期目標,一生的理想,肚裡有數哪怕說不清楚苦苦追尋也比沒想過渾渾噩噩強無數倍。5 遊歷遊歷不是玩,是學習那些沒有被歸納為書面知識的經驗(玩都得學習,學者真苦悶.....)。建築大師貝聿銘說他一生最好的老師就是遊學。其實孔子那時候就這麼幹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不錯的,一定要記得把出去鍛煉實踐放在長期計劃里。實踐如果不算學習知識的話,那就算創造知識的第一步。那些讀書鬱悶的,不妨出去走走,看看社會運作民間疾苦自然風光,心胸自然就開闊了,順便還能找個女朋友什麼的。有人說博士沒情趣,傻,呆什麼的,那都是說得不合格的博士。博士不是書獃子,博學博游博玩,應該是樣樣都能來都能幹得不錯的。娛樂,文藝,幽默,扮酷,時尚,這些都是需要人文知識基礎和實踐練習的,如果專業太忙也可以先放在計劃里,但是別不當回事情。這個就不細說了。6 學位和長期規劃聽說胡適曾經後悔花了過多時間去取得博士學位而沒有坐學問,金庸也後悔花時間寫小說而沒好好搞學問(這都什麼話!!!)可見學術真是個無底洞。自打我開始懂得做學問(相應的一般的事務就很簡單了)是怎麼回事之後,慢慢覺得學位確實不是那麼重要。學術是要用一生去做的,3年5年的一個學位相比只是小事情。有學問的人也不會被學位困擾(不是說不拿學位,而是說拿學位不成問題)。至少我們業內,有沒有能力合作幾天就知道。學到了博士應有的能力,必那個學位重要太多了...好了,不說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以上的條條,希望能和各位博士生同學共勉。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 五 常1999.8.19一位在香港理工大學作研究生的同學,讀到我最近在《壹周刊》發表的關於學術研究的文章,說他和一些同學很想知道關於寫論文的事,陳辭懇切,希望我能在《壹周刊》作回應。既為人師表,這樣的要求我是不能推卻的。先答該同學的一個問題:博士論文與碩士論文有什麼分別?嚴格來說,沒有分別。一篇好的碩士論文,勝於一篇平凡的博士論文;一篇博士劣作,碩士不如也。因此,一位大學研究生,若有進取心,是不應該考慮寫碩士論文的。在美國,經濟學碩士是不用寫論文的。大致上,該碩士是個安慰獎。你攻讀博士讀了兩三年,校方認為你拿博士沒有希望,但又不好意思要你空手而去,就給你一個碩士。在美國的名大學,如芝加哥大學,一位學生申請讀碩士,是不會被考慮的。這是因為他們認為申請者沒有進取心,孺子不可教也。同學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校內的老師說博士與碩士論文的分別,是有或沒有創見。錯!英諺云:太陽之下沒新事。另一方面,只要不是抄襲,是自己想出來的,要完全沒有創見就不容易。舉一個例。我自己的博士論文——《佃農理論》——推翻了經濟學二百年的觀點,應該是有創見了吧。但我的老師艾智仁對我說:「你的佃農理論是傳統的經濟理論,半點創見也沒有;但傳統的佃農理論,卻是因為不明白經濟理論而搞錯了。」這樣,你說是我創新,還是歷來分析佃農的學者創新?同學要注意的,是絕大部分的所謂創新觀點都是廢物,一文不值的。刻意去創新是犯了學術上的大忌。找到了一個自己認為需要解釋的現象或問題,翻閱一些有關的論著,就放膽地自己去想,想時要完全不顧有沒有新意--到最後,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在經濟學行內我被認為很有新意,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很少閱讀他人的論著。六十年代初期,我大約下過三年苦功讀書,晝夜不分地在圖書館內生活,但其後就與書隔離了。嚴格來說,我沒有讀書(或讀他人的論著)起碼三十年。我喜歡天馬行空地自己去想--就是與同事研討我也是不喜歡的。對我來說,獨自思考是一種樂趣,因此,在學術上我從來沒有與他人合作過一篇文章。要寫博士論文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寫經濟論文,你對經濟理論一定要有相當的掌握,因為問題一定要從一個理論基礎去看。但這理論的操縱不需要很全面。經濟學理論的全面操縱,花一生也不足夠。你要全面有點認識,但在某一部分要知得很深入,掌握得很通透。舉一個例,高斯(R.H.Coase)對一般的經濟理論知得很少,但在「成本」的概念上卻超人幾級。他所有的重要論著都是與「成本」有關的。我自己對一般經濟理論的認識,比高斯多,但卻比不上港大的任何一位同事。但像高斯那樣,我有一技之長:在價格理論中,我對需求定律的認識自成一家,所以每次出招都是需求定律,雖然我很少提及「需求」這一辭。任何世事,可以從很多個不同的角度看。高斯以「成本」看世界,我以「需求」看世界,但大家的結論十之八、九都是相同的。所以同學要寫博士論文,或要在經濟學上有點建樹,對經濟理論要簡略地全面知道,但更重要的是要集中而深入地對某部分(或某小部分)操縱自如。沒有如上所說的理論基礎,你本領再大也不容易寫得出一篇可取的論文。這好比建造房子,你不懂得用工具,從何建起?天下的工具數之不盡,你不可能件件皆能。與其每件一知半解,倒不如選一兩件自己可以控制自如的。有了工具,其他的就要靠自己,也要碰碰運氣。經濟學的實驗室是真實的世界,那你就要到市場走走。你要像小孩子那樣看世界,或學劉姥姥入大觀園,儘可能天真地看。沒有成見,不管他人怎樣說,你會覺得世界無奇不有。任何一「奇」,都是博士論文的大好題目。試舉一些例子吧。為什麼在有競爭的市場上,購物者會討價還價?所有經濟學課本都不容許這個現象--我自己為此想了三十多年,到去年才找到答案,但因為退休將至,不打算下筆了。為什麼在九龍廣東道的玉器市場,玉石的原件出售時不切開來,讓買家看不清來猜測石內的玉質是怎樣的?為此,一九七五年我坐在廣東道的街旁賣玉,到七六年有了答案,但今天還沒有寫出來。是的,科學上的學問,是因為不明白而要試作解釋,對或錯不重要,有沒有文章發表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同學們若沒有好奇心,就不應該在什麼學位名銜上打主意。你要在名片上印上什麼銜頭,沒有誰管得 。(我自己是從來不用名片的。)找到了認為需要解釋的現象,你就以自己所知的理諭作分析,有了大概的答案,就以假說(Hypothesis)的形式來處理,再到市場搜集證據,印證自己提出的假說是否被推翻了。這樣,博士論文就是一級的。達到如上所述,你還要做兩件事,其一不重要其二重要。不重要的是要追查你的論文題目有誰作過類同的研究,補加些註腳,充充場面,好叫論文比較容易發表。重要的是到最後你要把自己的假說一般化,希望這假說能引用到不同的現象去。這最後一點的或大或小,或成或敗,就要靠點運氣了。高斯因為研究電台的廣播頻率而成功地把問題一般化,成立了高斯定律,拿得諾貝爾獎!博士學位論文題目要有創造性、科學性、完整性(溫詩鑄: 清華大學精儀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關於博士生培養問題,大家一起來討論為好,很多問題要一塊商量該怎麼辦。我個人認為 ,高等學校的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培養對發展學校的學科起著很大的作用。從我個人來說,我的所有科研成果絕大多數都是依託培養訓練研究生開始做的。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培養了大約80個研究生及博士後,其中,博士後12—13個,碩士生15—16個,其他都是博士生;我所發表的300多篇論文中絕大部分都有博士生參加。博士生是學校發展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學校科研的一支主要力量。 我對博士生的學位論文要求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博士學位論文題目要有創造性、科學性、完整性。我基本是按這三方面要求博士學位論文選題的。我在摩擦學實驗室工作,我們主要搞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摩擦學涉及機器中的摩擦、磨損、潤滑理論。我們所做的課題絕大部分來源於國家基金,也有一部分是橫向題目。博士生區別於碩士生的最關鍵一點是要做創造性工作。所謂創造性,就是要做前人沒有做過的工作。我一直跟學生講,博十生跟碩士生的差別不在工作量,你可以做出兩個碩士學位論文,但並不是博士學位論文。不是工作量加大了,就是博士學位論文了。博士學位論文與碩士學位論文在質量上要求不同。博士生必須做創造性工作,做別人沒做過的工作。創造性可以體現在許多方面,有可能是理論上的創新,有可能是實驗方法創新,或者是揭示了一個新的現象。總而言之,你的工作是過去沒有發表過的,你得到的新結論是對學科的發展起作用的,這一點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博士論文發表程度如何,水平高低是突出的反映,因此在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時要特別注意「能不能做出比較前沿的工作」,這是第一點要求,讓學生明確以後,他自己會按這個方向去做。 第二點要有科學性,作風上要紮實。我們是搞工程科學的,工程科學實踐性很強,所以,我培養的研究生都是理論和實驗都要做的,其中有的學生以理論計算為主,但必須有實驗驗證;有的可能是實驗為主,比如摩擦題目,做了很多現象,發現具有很多規律,但最後一定要有理論分析,必須上升到一定理論層面來解釋。理論和實驗都要,這很重要。我看有的學生,有些題目,有些搞軟體的,三、四年時間在計算機前面培養的學生,我覺得這種軟體應該經得起實踐考驗。大家到我實驗室去可以看到,大多數學生都是做實驗的,而且實驗台都是自己做的。這點對工科學生特別重要;當然各個學科不太一樣,至少我們學科必須要求學生這樣做。提出的理論要有個驗證,若做不到全面驗證,也要驗證一部分。我們曾經為解決某個潤滑問題搞了個數值解,但其中的一部分要加以驗證。對工科學生而言,全面培養十分重要。 我曾經碰到一個學生,他拿出的實驗數據很凌亂,我覺得實際現象的結果不應該是這個樣子,我說:你的數據不行,不能答辯,要重新做實驗。學生很快給了我一個結果,學生自己把數據搞得很光滑、我仔細一查發現他自己編造了虛假數據,我一直沒讓他畢業,所以培養學生嚴格的作風,是比較重要的方面,同時也要樹立作為教師的威信,樹立形象。 第三個問題是我們最容易出現的問題,而且是論文質量高不高的重要方面,那就是論文工作的完整性。我們現在培養研究生的通病就是「雨過地皮濕」,即沒有解決任何問題,我把它叫做豐產不豐收。費了很大勁,沒把問題解決徹底。我一再給學生講傷十指不如斷一指。我把問題定的比較窄,但是內容比較全,這方面我有要求,下任務書時就寫清楚。比如學生費很大勁搞了物理模型、編了程序,搞了算例,很多學生搞了兩個算例,就到此為止。這並沒有達到目的。題目很大,一、兩個算例,沒有做徹底。我要求他必須找出規律,揭示現象、找出規律以及理論分析等都要做,規律的機理解釋都要做全。比如一個現象,發現參數之間的關係,做了很多規律性的實驗,但必須還要提出機理,搞清楚作用機制在什麼地方,最後再定量描述,我要求學生做的比較完整。這樣才能使這個項目做的比較深入。這往往是學生很不耐煩的,因為學生喜歡做粗淺的工作,做了摩擦,做了一點曲線,就馬上提出要去做磨損。我說你不要做磨損,要接著做摩擦,把摩擦做出規律來,再解釋清楚,並描述它。在如何做學位論文方面我有些經驗教訓。我自己做碩士學位論文工作時,寫了一篇文章投到英國皇家學會會刊,結果投了兩次都被退回來了。人家解釋說這個問題你沒有做徹底。我在英國進修時,人家說:「你們中國的文章往往是slide,一個截面,象幻燈片似的。我們的論文是story,我們是個整體過程。」這是我非常重要的經驗教訓。我現在經常給雜誌審稿,發現我們的很多論文,搞計算,搞理論分析,搞了個程序,算兩個算例就完了,實際應該多算一些東西,找出現象的規律,然後應該提出一些對學科發展有用的東西來。我們往往費很大勁開始,最後這一口氣就不願做下去,結果「豐產不豐收」。學生也是這樣,費了很大勁把實驗台做出來了,做出了幾個數據,把幾條曲線一划,就做個粗淺的結論。這時候,我絕不讓他停止。讓他把機理搞出來、提出模型,把規律量化,把它做得比較完整,寧肯做得很實,做得很深入。本來那麼一塊「面」,攤得很大,到處做的很淺,結果沒有解決問題。我認為這是我們研究生質量不高的很重要的原因。之所以我們很多工作不能拿到國外發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在這上面,這是我最初的教訓。我第一個博士生就是這樣,文章投出去被退回來,人家說你沒做徹底,而且說你應該做到什麼程度。外國人有個提法,我也認同,那就是希望我做了這個題目,等我做完了,別人也就不能在這個上面再做了。當然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別人還要做。但至少我自己 要把它做得很完整。這是我對學生做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如何保證這個要求?我通常是下指令。有的學生非常大的毛病就是做著做著,哪兒能逃掉就逃掉,迎著困難不願上,結果他走著走著就走到歪路上去了。因為我們培養過程中間有階段檢查環節,所以,我下指標,你必須做到什麼程度才能答辯。 另外,我覺得年輕人可塑性很大,特別是青年學生。我總跟他們說,你們既然花了三、四年時光把美好的青春用在這裡,你就要想辦法做出成果來。松一松就過去了,緊一緊他就提高了水平。有好多學生不報我的研究生,因為我嚴格。但報了我的研究生學得都不錯。現在我們招的研究生中有的是為了科學事業獻身,有這個勁頭。但也有的是想拿個文憑就拉倒,他就願意報那樣的導師,弄個軟體,而實驗的、工程的就很少。有的來了就想早點走。學生可塑性大,你給他講道理,還是能做到的。舉幾個例子,我培養過的研究生中還是有幾個拔尖的。我1981年剛從英國回來時開始帶第一個博士生。那時我才是個副教授,沒資格招博士生,金國藩先生是正導師,我做副導師。這個學生做了個前沿的題目,國外還沒解決的。當時「四人幫」剛被打倒,清華連實驗台也沒有,那時計算方法不多,計算機是穿紙帶,數值計算根本無法弄,做到零點幾微米油膜,在很小區域的變形場,這在當時是前沿的課題。我把在英國編的程序帶回來,按我的計算方法,實驗台請別人給準備,這個學生確實把這個問題突破了,做出來了。這是我們國家至少我知道是機械學方面的第一個博士。還有一個研究生,他沒上過大學,老三屆的,完全靠自學,碩士畢業於別的學校,後來到我這裡來,他勤學肯干,我帶他做穩定問題,有四個因素,他做完拿出來,論文寫出來準備答辯,而且評閱都完了,我看他有潛力,勸他再做三個月,再把另外兩個因素加進來,做完整的工程模型。他接著整整做了兩個月,又拿了一個論文,相應的成果也發表了。之後我讓他跟我一起寫了本書,後來這本書得了兩個獎——國家優秀圖書一等獎、自然科學獎。有些學生的確有很大潛力。他用三年多一點的時間拿了兩個學位。這個學生現在在山東,而且已是個很大的骨幹教授啦。還有一個學生挑了一個薄膜潤滑方面的題目,納米薄膜,比較前沿。他從做實驗台做起,後來做規律性的東西。他讀完留下,他的工作得了個國家發明三等獎,又做了一些工作,得了自然科學二等獎,他已發表了60多篇文章,拿到了傑出青年基金,正在申報長江學者。所以我覺得青年學生潛力很大。最近我的一個學生做了微構件的某個問題,他發表了18篇論文,其中有9篇被SCI所收錄。這在我們這個行當是很難的。都是學生,他們很多本科並不是清華畢業的,背景各種各樣,有的連大學也沒上過,有的是一般學校畢業的。但有一個特點就是讀博士學位前都曾工作過。他有這個精神,願意干,肯干。再有,他們的選題都很前沿。另外,我也處理過3個學生,有的老師特別怕處理學生,覺得面子上不好過,這不是學生的問題,3個被處理的學生大多是學習態度問題,你給他工作他不能按時完成,多次警告、做思想工作都不行。另2個學生答辯後緩授學位。其中1個學生實驗做得不夠,找參考書中別人的數據填在裡面,我認為這不是你的工作,等於是文獻綜述,當然有你的一些實驗。我當時允許他答辯,半年再補充一些實驗。還有個學生他工作很努力,出了很多成果,七機部還轉讓這個成果,但是他的論文寫得太差,文字水平太差,寫東西寫不清楚。我認為學生應該全面發展。博士畢業,做個學術帶頭人,寫點東西,這麼差怎麼行?結果,這個學生先答辯,但緩授學位。我給他半年時間,學點語文,把論文好好改改。先畢業不影響工作和工資,我還跟別人單位說了,水平是夠的。半年以後拿出一個論文很象樣子,我還懷疑是否是他寫的,懷疑是他愛人幫著寫的,於是拿段文字、參考文獻的摘錄等等進行考察,確定的確是他寫的,說明他有了很大提高。這樣做了,我的學生弔兒郎當的不是太多。我覺得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應該嚴格要求。年輕人容易滿足,你提出高標準,他還是能夠達到的,他們的可塑性較大。還有個問題,研究生培養團隊精神比較重要。我手下攤子比較大,下面有好幾個組。我們有博士生、碩士生(碩士生—般不是我的)、做畢業設計的本科生。相似的課題組織一個學科組,我手下有三個學科組,其中—個搞潤滑、—個搞磨損,另一個搞其他關於潤滑材料的相關課題。每個組裡都有博士後、博士生、碩士生、做畢業設計的本科生,這是一個團隊。一般兩周開一次會。以前人少時所有組的會我都參加,現在人多了,我只能輪流參加。大家組織起來輪流做報告,報告自己的工作進展,之後大家參與討論。 這種模式是我從英國學來的,這種方式很重要。研究生要培養團隊精神,光靠老師進行個別談話還不夠。另外,要養成一個習慣,也是我從英國學來的,我的導師是個老頭子,如果沒有數據你就別去找他,他根本不理你,我現在的原則就是no result no talk,沒有結果不要找我。學生要自己有處理問題的能力,遇到什麼事,他的程序問題,遇到這樣問題找你,別理他,這是他自己的事。我是把握方向的,我提出要求,這是我的事,你有問題找你的同學去。讓他們之間去討論,我覺得一定得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研究生和本科生不一樣,研究生要靠自己,這個思想要明確。所以團隊精神很重要。我指導研究生,我下面還有幾個教授,也是導師,我靠這樣幾個方式,一個是我做學術報告,一學期兩、三次,引導大家向前走,講我們這個領域有什麼新發展,有什麼前沿問題。用做學術報告的方式引導大家做。另外,我還做了一些研究方法報告,比如:怎樣寫論文,怎樣發表論文,包括哪些雜誌,講的比較具體,全實驗室的人都聽。關於研究方法我也做過報告。另外,研究生學位論文審查是很費勁的事,預答辯也很重要。研究生培養是很花錢的,發表論文需要錢,開會需要錢,但還是要支持學生去參加學術會議博士如何出牛文章[轉帖]標 題: 博士如何出牛文章 發信站: 逸仙時空 Yat-sen Channel (Fri Apr 22 21:03:02 2005), 站內信件 部分文字摘錄如下: 偶老闆不牛,但是也不管偶.如果將來偶還能畢業的話,以下可能是 經驗. 一多看paper沒有壞處 二多找找其他非老闆的人,例如其他教授,postdoc,前輩師兄討論,借雞下蛋 三可以動手的東西容易上手,比如軟體等等 四沒事找機會去開會,認認牛人.不發paper,做做volunteer,或者 參加phd symposium之類. 五主動參加seminar,自己講幾次看過的paper,最好自己組織一個topic 拉幾個師兄弟和postdoc參加. 六適當注意找幾本教科書看看,打好基礎. 你的老闆和我老闆有些象,只是我老闆還做一些指導, 主要在方法方面,比如讀文章,想idea,以及寫文章等。 對於出idea,老闆的指導和我的體會是: 1.需要對研究的領域有一個全局性的了解,按老闆的話說,是要有bird eye。 2.要有bird eye,需要比較全面性地閱讀本領域的文章,對於讀文章,老闆主要建議讀文章的idea,總結成一句話,並用卡片記錄以後好分類整理。如果把別人文章的idea總結成一句話,就容易理解它的本質,也好變化。 3.讀了很多文章後,可以寫一個special study,將讀過的本領域的東西系統的總結在一起,相當於你的綜合理解,也就是bird eye看到的東西了。以後翻閱起來也相當方便。 4.用心分析對於別人的idea,任何一個idea基本上都有weakness,然後想個辦法解決,那就是自己的idea了。 5.時不時閱讀更廣泛領域的東西,擴大bird eye的範圍,對領域外的感興趣的文章進行copy收藏,這個叫walk around a little bit,很多領域外的東西可以借鑒產生new idea。 別老想那麼多, 就一個腦袋, 留點想 IDEA, 老闆都是過來人, 應該理解做研究沒那麼快的. 不要每次見老闆都想著總要說點新鮮的, 想明白什麼就說什麼, 什麼 都不明白就聽他說, 腦力勞動嘛, 關鍵是不能有壓力找課題其實也不太難, 最好的一招是看大牛的PAPER, 要精看, 一篇看兩個月, 看十五遍以上, 看著看著就覺得 有地方彆扭, 就說"要是老子寫這問題, 就...",然後就有題目了. 不管多大的大牛, 文章總是在說一個方面, 所以總有其它東西沒包括進來, 你看上十幾遍, 自然就 想得更全面了, 自然就知道下一步該幹什麼了 要麼就跟一個assistant,雖然push比較苦,但可以真的做很多事。 或者跟大牌full prof.,雖然一般不來管你,但就靠他的名氣了。 associate就有點不上不下,兩頭不討好。 我老闆根本就不是我這個專業出身,他是高理論的,沒有作過一天的具體試驗,不過他很勤份,也很有組織天分,整個組運轉良好。他最大的好處就是open mind,我有任何想法,他都是鼓勵我。他有什麼想法也都找我們商量(有些老外居然敢直接拒絕老闆,說他的i dea is impossible mission,不過我老闆也不生氣,hoho)。另外他僱傭了很多的博士後,我一開始就是跟著博士後或者老資格的博士作,熟悉了所有試驗操作,make project plan, analysis data,甚至包括如何查文獻。另外經常和組裡的其他博士後或者博士生討論問題,也讓我學會了他們是如何發現新的idea的 等過了兩年後,我就自己獨立了,從idea, 到實驗設計,完成paper,都是我一人負責。 老闆只是每個月來聽聽我的彙報。我現在也開始帶新來的學生了。我會把所有我知道的都教給他,就好像那些曾經帶過我的博士後或者老資格的博士生那樣。 所以我很感謝我老闆,即不是一上來就讓我自己出idea,也不push我,而是讓我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另外由於都是老的帶新的,所以組裡的關係也很融洽,大家經常討論問題,互相促進。 不是, 很多idea是有一定背景的. 有時候不會有多少個人有你這樣的背景. 所以不一定有多少個人能有這樣的idea. 舉例來說, 1. 你可能有某些方面的很強的 數學背景, 在你周圍的同行中, 沒多少人真正懂這些知識. 2. 你可能恰巧看到了一些和這個領域不相關的問題, 但是裡面的思想對你的問題非常有啟發. 3. 你老闆可能是這方面的大牛, 你們最近研究出了一些新成果. 不過這個成果暫時 沒多少人知道, 而你在這個成果的基礎上有些發展. 總之通常這樣的情況下, idea是很確定的, 你也會很確定這個東西可以發表. 另外也有的情況是. 有不少文章看似很酷, 但作者文章太多, 所以通常你可以 感覺到他的文章並不是特別深入. 雖然暫時你不知道哪裡不對, 但是只要你 理解深了, 你可能會發現其實他的每篇文章幾乎都有沒有考慮完全的東西. 那樣, 你幾乎已經不愁文章能不能發表, 而是考慮發這樣的文章有沒有意義的問題了. 越不熟悉的領域乍一看之下越會有IDEA,後後其實有個IDEA才是PAPER的最多十分之一,很少有哪個領域的TOP會議或JOURNAL會收一篇只有一個IDEA的PAPER吧.要麼實驗充分,象作DATA MINING的動輒二三十個圖,要麼有十頁的證明作APPENDIX,再要麼象搞網路安全的有些人一樣把所有細枝末節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雖然TRIVIAL但總算沒功勞有苦勞.總之從有好IDEA到有牛PAPER還有滿滿長路要走的樂. 況且經常是搞到一半才發現IDEA有問題,不是乍看下那麼回事,那才感覺空虛吶.
推薦閱讀:

衝鋒軍史會|女博士為你講長征系列之「神來之筆」
博士錄 之一
- 留美博士的「中國情結」- 周 梅- -
博士這幾年,我的戎馬歲月
什麼樣的學生最坑導師?

TAG: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