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革命發展的世界影響和特點

新科技革命發展的世界影響和特點

2006-09-21 來源:學術交流網 作者:黃安年

新科技革命發展的世界影響和特點黃安年文 發表:學術交流網/世界歷史研究/2006年9月22日首發當代新科技革命就其深度和廣度及其對全世界的影響而言, 史無前例的。它還將深刻影響21世紀的歷史進程,影響國際經濟和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各國實力的對比,影響全球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和生活。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社會生產力快速提高 當代世界的科學技術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成為社會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直接關係到社會生產力的快速提高和社會經的快速發展。戰後發達國家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歐洲聯盟國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已經主要不是依靠單純提高勞動強度, 而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改進、勞動者技能的提高以及勞動對象與勞動手段的改進。20世紀初,發達國家的科技因素在經濟發展和勞動生產率中所佔比重只有5-10%,20世紀90年代初增加到60-80%。新技術革命的應用大大降低了生產中的物耗和能耗,隨著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並沒有在發達國家出現以往的物耗和能耗大幅度同步增長的情況。1983年西方國家先後走出經濟滯脹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在於新科技的發展。9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美國、西歐和日本先後擺脫危機的主要手段,一是政府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和財政政策,二靠加速發展新興科技產業和原有工業的技術改造。80年代末人們正在興緻勃勃地談論超導技術的應用將怎樣影響世界時,人們還相當陌生的納米相材料技術又撲面而來,使人有目不瑕接之感。有人把信息作為發展的倍乘因子,社會生產總值則是人力加資金總和與信息流量的乘積。第二,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巨變 戰後由於一系列新技術工業的興起, 使各國首先是發達國家物質生產各個領域的面貌為之一新。主要表現為(1)農業、工業和服務行業三大產業結構發生革命性變化。在發達國家中,第三產業興起, 而傳統的第一, 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2)信息產業及其它新興產業的興起, 1973年以來, 美國的『朝陽工業』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 信息技術, 生物工程, 航天產業, 海洋開發方興未艾。進入21世紀時, 幾乎人類絕大部分知識成果可以存儲在電子計算的存儲系統中, 在幾秒鐘內就可以向用戶提供必要的情報。由於信息化的發展,信息將成為第一生產要素。(3),推動生產關係的深刻變化和社會各階層的巨變。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 機器從動力機, 傳動機和工具機三部分組成包括控制機四部分。新的工廠自動化技術正在給工業生產帶來一廠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變化。機器人、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製造(CAD/CAM), 以及靈活加工系統(FMS), 正在為計算機統一製造(CIM)創造條件, 以期實現有計算機完全控制的一體化自動工廠。有了CAD/CAM系統, 工程師就可以在屏幕上設計飛機或汽車, 研究並改進其三維設計; 實際上, 汽車、輪船、飛機和其它產品, 在未製造之前就可以模擬出它的全部過程。甚至連核試驗, 有朝一日也無需實地試爆。與此同時, 出現了生產組織和管理體制的集中化, 分散化並存的趨勢。例如, 高技術創造了新的服務系統, 象聯機資料庫和案頭或室內電子出版系統。在零售店、銀行和飛機訂票處, 逐步採用了聯機事務處理(OLTP)。案頭出版系統,只需一台個人計算機, 一套版面排版軟體, 一架能印刷圖表和標題的激光印表機, 這就足以當即編製簡短的新聞快訊。隨即, 計算機復助出版(CAP)已漸趨普及, 管理人員可以親自動手來製作各種文件、表格、雜誌、信件、名片、傳單等。至於, 手提式計算機、微型電視機、手錶型終端或傳呼機等更給機動靈活的工作帶來莫大的方面和樂趣。計算機的影響遍及每一經濟領域。個人計算機已經迅速變成為所有個方面職工的標準工作用具。現在從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來說, 以光纖技術為基礎, 依靠人造地球衛星和蜂窩傳輸技術而建造起來的通訊基礎結構, 可與修建鐵路和高速公路網相匹敵。(4),推動部門經濟結構、地區經濟結構和學科的發生重大變化。高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改變經濟結構,表現在大量新公司的湧現。(5)地區居住結構也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和城市、市中心地區和城郊地區、商業區工業區和居民區的劃分將因電子化和現代化的普及而變得難以區分。第三,社會生活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加速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當代世界經濟相互依賴的日益加深, 使一國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區決於是否充分適應和利用世界經濟的變化。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和發展中國家部分居民生活水平額定相應提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新材料技術的應用、以及生物工程的試製帶來了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和全球化生活方式出現的趨勢; 食物、時裝和交往和娛樂方式發生極大變化。人們發現在美國人們的名片上除了住址、電話號、傳真號以外又多了一個電子郵件地址甚至個人網址(www)。計算機、電子網路進入家庭給家庭現代化生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同時也使家庭成為「上班場所」,使家庭自動化和電子化、工作彈性化和分散化成為現實。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個山區小鎮里,有一家夫妻出版公司,他們兩人用計算機編輯書稿、激光照排、傳真發送,將書稿快速發往漢城和香港印刷,並在世界發行,其出版周期制短,經濟效益之高,使紐約大出版公司也嘆為觀止。從技術上說,由於信息高速公路為代表的電子網路全球化趨勢的擴大和完善,家庭所需要的各種服務幾乎都可以不出家門。不離社區和城市而獲得。信息技術正迅速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第四,推動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 由於新科技革命的發展, 加速了生產和資本國際化, 一體化和集團化趨勢; 經濟大國地位的調整和的不平衡發展的加劇; 並擴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的差距。在當今世界, 爆發世界軍事大戰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而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和科技競爭卻愈演愈烈。世界經濟競爭本質上歸結於科技競爭, 科技地位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色地位日益重要, 國際經濟關係的調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科學技術尤其是高科技的發展。科技立國, 科技興國, 科技強國日益成為許多國家的國策。科技實力已成為當今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誰具有高科技優勢, 誰就將佔有政治、經濟、軍事發展的主動權。世界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 導致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在即將來臨的世紀之交中, 科學技術作為增加綜合國力的主導因素, 將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一個國家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技水平成為擴大或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發展差距, 加劇發達國家間競爭的重要因素。人們已不懷疑, 新技術革命直接關係到世界各國在未來世界的地位。對於美, 日, 西歐來說, 這是爭當第一流強國還是淪為二,三流國家的問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 這是避免科技差距進一步擴大, 而在經濟上免遭處於更不利地位的問題。第五,武器和軍事戰略的急劇變革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不僅常規武器而且戰術和戰略核武器都發生了極其重大的變化, 軍事戰略也相應發生決定性調整。一般說來, 在20世紀初做出重大應戰決策要幾個星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要幾天, 現在往往只需幾個小時。80年代以來, 美蘇核戰略開始發生質的變化是和軍事科技的迅速發展分不開的。現代化的武器系統, 是計算機控制自動化的武器系統, 愈先進、愈精密的武器就愈需要電子元器件, 愈依賴電磁波來提供對其外界的作戰能力。電子戰具有國家總體戰略的性質。以電子戰為中心來構成新的國家戰略—電子國防的可能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會很快產生出來。信息戰在海灣戰爭、索馬利亞衝突、海地入侵、波黑介入、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者先進的電子探測的得以快速準確地敵軍目標,製造計算機病毒則造成伊拉克軍事通訊的癱瘓。在海地,利用電子戰進行各種方式的心理戰,瓦解了對方的士氣。在索馬利亞精心策劃美國飛行員受嚴刑拷打的鏡頭在全國優先新聞電視公司反覆播放,蠱惑人心製造輿論,為政府撤出美國駐索馬利亞的維和部隊創造有利氣氛。在波黑戰爭中進行了一系列的電子戰試驗。此外信息的介入使軍事情報工作進入了新天地。第六,對社會文化和思想理論的深刻影響 科技的迅速發展推動著文化藝術和教育現代化手段的急劇變化。在文化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電子出版物、電子音響物、電子音樂、電子繪畫等電子藝術手段的電子信息文化,為文化藝術領域帶來了空前的繁榮,文化藝術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80年代起計算機技術處理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實現了計算機系統版式設計、文字編輯。圖文合成。整版相紙和相片輸出。由於檢索軟體、存儲磁碟、只讀光碟技術的發展,很快出現了早期電子出版物。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於聲頻、視頻、圖象處理技術的發展,很快具有聲頻、視頻、圖象、文字多功能處理技術的電子出版物問世。1994年數據壓縮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融文本、聲頻、視頻、圖象、圖形於一體的大容量多媒體電子出版物流行開來。這種電子出版物與傳統的出版物不同,它除通常的文字編輯、美術編輯外還包括音頻編輯、視頻編輯、軟體編輯;出版物文字豐滿、圖形圖象生動逼真;可快速檢索和便捷獲取、簡易複製和傳播;容量大體積小更新快;但是使用者必須會使用計算機一類的電子設備。電子出版物由於具有傳統出版物所不具備的許多優點,它集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通信技術於一體,迅速發展為融廣播、電影電視、報刊書籍於一體的新興產業。由於信息化的迅速發展,知識更新速度大大加快, 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完全適應面向21世紀的現代化社會的要求,要求由傳統的教師講授輔以電化教學的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方式發展為引入電子計算機和電子網路教學的多元並舉方式。教育的直接目標從掌握書本知識為主, 發展到以培養學習能力,發展新知識能力為主,素質教育居于越來約重要的地位。1995年在美國矽谷的一座小學,學生在上歷史課時可以用PC通過互聯網路於東京的大學生討論歷史問題,還可以通過E-MAIL 與世界各國的歷史見證人交談口碑史料。由於學校可以進行遠距離教學,多媒體的介入教學過程將使教育體制、內容和方式更加多樣化,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為繼續教育提供了方便條件。同時,大學也承受著強大的壓力,要向幾乎所有的年齡段的人提供比過去要多得多的科目。由於學科界限漸趨消失,要求專業設置與綜合發展相適應。由於科學和技術的高度結合, 要求大學與產業部門密切結合。產業革命的醞釀和興起, 要求優先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加強基礎教育, 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 以適應結構性調整, 提高勞動力和民族素質的要求。由於國際互聯網路的發展,將出現國際大學,教授和學生可以通過聯網來進行教學。面向21世紀。面向未來意味著信息時代帶來高等教育的根本性變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豐富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源泉, 新技術革命既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也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它使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新情況, 新形勢下需要做出新的解釋和發展。如無產階級革命和國家學說, 生產力理論, 國民經濟結構理論, 失業理論, 經濟危機理論, 資本主義歷史地位理論, 現時代特徵理論、事物突變理論、產業革命理論等。 第七,科技可能影響社會負面作用的討論 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的爭論。生物技術的發展一旦失控將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新的生物學從受精到遺傳篩選到遺傳工程將對戀愛、生育、撫育、家庭模式、倫理道德帶來巨大衝擊。有關遺傳工程對農業的影響是福是禍,已有不同反響。信息技術革命帶來了生產力極大發展和社會面貌的深刻變化,但是也帶來了新的危險和問題。利用計算機進行色情傳播和智能犯罪、故意傳播有害信息擾亂輿論媒介已經成為公害。計算機病毒戰更使人們膽戰心驚。隨著電腦網路的全球化,英語在國際上的主導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一些國家的民族語言被冷落,文化衝突將凸現。1977年2月27日英國權威的《自然》雜誌刊登一篇文章宣布英國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的胚胎學家伊思.維爾穆特博士首次使用「克隆」(Clone)培育法成功地複製出人類歷史上第一隻已誕生7個月的「克隆羊」多利。這一宣布立即震驚全球,並引發一場有關克隆技術喜與憂、福與禍的大爭論,特別是各國政府、社會組織和人們對可能「克隆人」的各種後果產生極大的憂慮。導致上述科技發展中負面影響的產生,有的是由於人們認識上的不足而無意造成的,一旦認識到它的危害,就會設法制止。有的則出於利益驅動而構成對人類的嚴重威脅,如核威懾、生物武器、化學武器和傳染病菌的研製、計算機病毒的製造等。當代新科學技術革命具有不同與先前科技革命不同的明顯特徵。首先, 科學技術發展和生產力發展越來越具有加速趨勢。這是因為科學知識的積累具有繼承性; 生產的能力在加速發展; 科學實驗的手段越來越進步; 科研探索的領域也不斷開闊。其次, 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 相互促進, 具有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趨勢。科學技術轉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目前的世界強國、經濟強國也是科技強國。現代化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發展, 科技先行, 科技先導已經成為戰後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快速發展經濟的一條重要的經驗。在戰後這一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可阻擋的全球科技產業化浪潮。第三, 科學技術領域間相互滲透和分化, 在高度分化基礎上的又高度綜合。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 一方面學科愈來愈多, 分工愈來愈細, 研究愈來愈深入, 另一方面學科間的聯繫愈來愈密切, 愈來愈朝綜合方向發展。當代許多新興學科的出現就是這一特點的反映。出現了『多學科集合體合作研究』時期, 和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的綜合。第四,政府、企業對科技的關注程度以及國際合作與競爭程度都是史無前例的。政府運用財政、稅收等手段對科技發展進行宏觀化和微觀的進行立法和行政的調節。例如各國紛紛制定科技發展的中長期計劃,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協調發展。科技立法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振興經濟、推動技術革命的有力手段。這表現為確定發展科技基本戰略和政策法律化;制定各項具體的科技政策;協調國際科技立法措施。第五, 科學技術的發展呈現一定階段性,戰後最初1/4世紀以計算機技術、核能技術、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新科技群為龍頭呈現萬紫千紅的興旺局面。70年代以來微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革命獨佔螯頭,在上述高新科技群繼續發展的同時,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新高科技群崛起,形成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整個說來科技對社會發展不僅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 而且它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其規模之大, 影響之深是前所未有的。(本文為《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當代世界六十年(1945-2005)選登篇目之一)學術交流網(www.annian.net)/世界歷史研究/2006年9月22日首發
推薦閱讀:

獨身加同居,性的社會革命
袁世凱與辛亥革命
革命及愛情與葯及養生之關係
山西省革命委員會
毛澤東的「五湖四海」用人思想貫穿革命實踐的各個方面

TAG:科技 | 世界 | 發展 | 影響 | 革命 |